A. 用膠卷拍好的電影是怎樣復制的
拷貝一詞就是從復制電影而來的,早期的電影都是用電影拷貝機復制的,我們說的膠片指的是感光膠片,早期電影拷貝機的原理就像我們看到的DV拍的槍片原理一樣,注意,只是原理一樣,具體要復雜的多,要不然我們看到的拷貝會一個比一個不清楚。現在拷貝是用膠轉磁設備來做,將光膠片的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將數字信號轉換成光信號照射到感光膠片上完成復制,這樣速度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你要想把膠片轉成DVD教你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找一個電視卡,把膠片輸入的電視卡(當然得有膠片輸入電視的設備,你要只有老式8毫米攝影機我可幫不了你了)。然後像錄電視一樣錄下來,壓縮成DVD格式刻盤OK。要想要高清只有用膠轉磁專用設備了。
B. 影片製作流程是什麼
操作方法
01
1.前期籌備期工作
1)獲取劇本
劇本分兩種,原創和改編劇本,對於原創劇本,可以購買他人完成劇本和現編兩種途徑。改編劇本,需要向原著版權所有人購買影視改編權,再找編劇寫劇本。
2)指定預算
劇本到手後,對劇本本身故事情節、涉及場景等元素分析,並對電影市場前景進行預期,確定製作規模和制定預算。
3)組建劇組
預算制定後,根據預算選導演、演員、攝影師等主創人員,組建劇組
4)選定景地、製作道具等其他工作
主創確認後,就需要確定拍攝景地(內外景)、准備道具、租借攝影燈光器材等,導演完成分鏡頭表、拍攝方案。
5)劇本審查,獲取拍攝許可證
確定劇本和投資方後,送廣電總局審查,申請拍攝許可證。
02
2.拍攝階段
籌備完成後,全天劇組聚集拍攝地開始拍攝影片。期間,製片主任負責整個劇組的食宿、交通、現場維護、景地聯系、預算控制、財務管理工作,全力保障導演的拍攝。導演負責日常鏡頭拍攝,在預算內按期完成所有鏡頭素材的採集工作。
03
3.後期製作
拍攝完成後,解散劇組,電影進入後期。後期工作包括:鏡頭剪輯、畫面調色、特效製作、音樂製作、聲音合成、畫面聲音混錄等。後期完成後交洗印廠洗印拷貝(數字影片不需要)。
04
4.審查階段
影片完成後送電影局審查,審核通過,獲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進入院線放映和參加國外影展。
C. 膠卷怎麼拷貝的
數字電影是特殊的硬碟, 膠片電影自然是膠片
拷貝專門有拷貝機, 不過現在大多是先用膠片拍攝,然後用膠轉磁設備(其實就是一種特製的掃描儀) 轉成數碼文件, 再後加工剪輯,然後用"膠片記錄儀" 的設備印到播放用的膠片上 製成一份拷貝分發給電影院即可
D. 電影拷貝長什麼樣,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關內容
拍電影時,拍攝的膠片是反轉片,即與拍攝的照片底片一樣,是補色的。在洗印廠將反轉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貝片,並可以大量復制幾十、幾百部拷貝片發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膠片也叫拷貝,為了使幾家戲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電影製片商常多分給各家授權影院。電影的一般程序,拍攝負片-翻正片-剪輯-翻底片-印製正片(拷貝)。早年膠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間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膠片,送到影院,上映結束會取走,送到下一個影院;近幾年的數字版,一個普通電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會以硬碟拷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將數字拷貝放到連接播放機的伺服器上,再用從授權方得到的密鑰解密,就可以播放了。電影檔期結束,密鑰失效,數字拷貝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