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基斯坦電影的巴印競爭
但是,巴基斯坦的電影業從一開始就遇到了印度電影強有力的競爭。印度影片毫無取制地大量輸入,嚴重阻礙了巴基斯坦電影業的發展,許多製片人和發行人實際上成了印度電影製片人的代理商。從1947年到1954年的 7年裡,整個電影業幾乎為這些代理商所控制。國產影片的賣座率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情況引起了普遍的不滿。巴基斯坦電影界多次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的電影業,為此還發生了有組織的抗議運動。面對這種情況,巴基斯坦政府陸續作出一些規定,如進口一部印度影片,必須同時出口一部國產影片;東巴基斯坦進口的影片不得在西巴基斯坦放映,反之也同樣。後來還規定影院必須以85%的放映時間放映本國影片。與此同時,一些巴基斯坦製片人也宣布要拍出自己的優秀影片。達烏德·姜德導演的《薩西》(1954)和安瓦爾·格瑪爾導演的《隱姓埋名的人》(1954)取得了成功。新的政策和巴基斯坦電影界的努力推動了巴基斯坦電影業的發展。1955年,影片產量上升到19部,一些原來熱衷於發行印度影片的發行人也開始為發展本國電影而努力。如阿迦G.A.古爾於1954年在拉合爾建立了常新電影製片廠。同年,賽義德A.哈龍在卡拉奇創建了東方電影製片廠。他憑借哈龍家族的影響,獲得了「科倫坡計劃」提供的全套製片廠設備。東方電影製片廠很快拍出了《選擇》(1955)、《還是處女的寡婦》(1956)等影片,還拍了第一部信德語影片,大大推動了卡拉奇的電影業。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又決定禁映1954年7月以前進口的618部印度電影,以保護本國電影業的發展。
㈡ 巴基斯坦電影的起步
1947年,巴基斯坦與印度分治,電影事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
印、巴分治前,拉合爾曾是次大陸電影業中心之一。早在1924年,拉合爾就生產了無聲片《時髦女郎》,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聲片《阿拉姆·阿拉》上映後,第二年拉合爾就生產了以旁遮普著名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有聲片《希爾與朗恰》。《希爾與朗恰》是次大陸第一部旁遮普語影片。大東電影公司拍攝的描寫佛陀生平的影片《亞洲之光》(1925)使印度次大陸影片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至分治時,拉合爾已有6家電影製片廠。
㈢ 巴基斯坦電影的高峰期
60和70年代是巴基斯坦電影業不斷地發展的時期。1965年印、巴戰爭後,巴基斯坦完全禁止上映印度影片,巴基斯坦電影界利用這個機會取得了相當的發展,影片產量逐年上升,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影片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導演、電影劇本作家和電影明星。但是,也有一些製片人借機模仿抄襲。另外,少數電影明星壟斷了銀幕,他們同時參加多部電影的拍攝,影響了表演水平的發展。在70年代,有些影片迎合觀眾追求刺激性場面和色情舞蹈的不良傾向,色情內容也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影片產量上升,但優秀影片仍然很少,比較成功的烏爾都語影片有《烈士》(1962)、《明燈》(1962)、《蓋頭》(1963)、《納依拉》(1964)、《人性》(1967)、《人世間》(1970)、《人與驢》(1973)、《永恆的愛情》(1975)、《鏡子》(1977)、《一把大米》(1979),等等。
㈣ 巴基斯坦電影的對外交流
巴基斯坦自1956年參加北京亞非電影節以來,經常以一部或多部影片參加各種國際電影節。至1985年止,除若干紀錄片外,有兩部故事片獲獎。一部是根據著名詩人費茲·艾哈默德·費茲的小說改編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醒來吧,天亮了》(1959),獲1960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另外還獲得了美國羅伯特·費拉哈迪電影基金會的獎勵;另一部是《再犯一次罪吧》,獲塔什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巴基斯坦先後舉辦了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等國的電影節。
80年代以來,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國國、泰國等合作拍攝了一些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