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與文學的聯系和區別各是什麼
電影與文學的聯系和區別如下:
1、聯系-電影來源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
文學與電影有密切的聯系,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
2、聯系-文學是電影的根基,是優秀電影的創作源泉
電影已經成為了繼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建築、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在電影的發展歷程當中,文學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大量的影視作品都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電影導演最初接觸到的文學劇本是由編劇用文學語言創作的。
3、聯系-電影是對文學的借鑒與延續,反過來又能推動文學自身的發展
電影以科技為基礎,從戲劇脫胎。集成音樂美術,更加符合現代人直觀、輕松的審美需求,電影轟動之後再來帶動文學產業的發展。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樣式年輕的電影與古老的文學之間一直存在著親密的姻緣關系,這種關系在電影發展的最初階段以及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更多表現為電影對於文學的借鑒。
電影對文學的借鑒通常呈現為這樣兩個層面:一方面,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詩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營養:另一方面,世界電影史上的許多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這些文學作品中既包括了經典作品,也包括了當代的暢銷作品,而被改編的主體則更多是敘事性的小說和戲劇。
4、區別-電影語言可以通過多媒體傳達信息而文學語言只能通過文字表達
電影語言是一種和文學語言完全不同的語言。電影語言可以藉助蒙太奇鏡頭組接來充分的調動時間空間,而不會破壞它的真實性。
5、區別-與文學語言相比,電影語言更具直觀性
在文學作品中能夠感染讀者的語句,如果放在銀幕上就可能會很難表現。但是文學語言不具備電影語言的直觀和感性。
6、區別-與影視的直觀相比,文學原作具有獨特的內蘊和魅力
雖然電影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傳達信息,但卻無法表達文學原作那種獨特的內蘊和魅力。
7、區別-電影是空間藝術,文學是時間藝術
電影是空間藝術而文學是時間藝術,文學的隱喻需要修飾語可是電影記錄的精確性和具體性取消了形容詞。
8、區別-表達形式不同
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電影語言是通過感知直覺到達觀眾,而文學則是一種概括性的語氣來傳達。
2. 電影能不能被看作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怎樣理解
文學是通過閱讀以豐富的文學形象來感動人的。
所以,嚴格地說只有「電影文學劇本」才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質量高的電影文學劇本,就可以通過閱讀以典型的藝術形象來給你帶來美感。
至於電影,被美譽為第五門藝術。他有「繪畫」的色彩,「戲劇」的表演,「攝影」的明暗,「剪接」的取捨以及「文學」的人物。這幾個部分的組合,才組成一部電影。
所以電影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只有「電影文學劇本」屬於文學。(就像話劇劇本屬於文學,而整部話劇就是新的表現樣式)
3. 從本體看電影與文學的差異,從 媒介材料 的角度分析
.
如果通俗的理解:文學就如做飯的材料,而電影就是做好的飯。由此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本體論原是德國學者郭克蘭紐講的「學問」、「學說」之意。文學的本體實際上只是一種存在——即電影腳本的存在;而電影卻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影像——是一種由虛擬到現實的蛻變。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從媒介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兩者具體的不同。一、電影的媒介材料是膠片、光碟、聲、光、影、屏幕、放映機、電影公司等,二、而文學的媒介材料是紙張、筆、激光列印機、裝訂機、出版社等。在媒介材料的本質上電影與文學有著截然的不同,所以體現在效果的傳達上也有巨大的反差。
在論述關鍵詞「本體」時可參閱網路的網路詞條:本體論。注意不要游離主題,點明本體的概念及引伸意義即可。在表述電影和文學的媒介材料時要把握多元和單純的區別和功能。
4. 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的藝術表達區別在哪
1.電影作品和文學原著的區別:
其實就是詩與畫的區別,同樣是藝術,但是帶給人的感受不同。原著是「詩」,而影視劇則是「畫」。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看《紅樓夢》的原著,如果一百個人看過《紅樓夢》,則這一百個人心中的林妹妹形象一定是不一樣的。一百個人看過,必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產生。那麼林妹妹到底是什麼樣?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僅從文字上來看,我們只知道林妹妹很美,可是具體是什麼樣的美法呢?每個人心中預設的那個對名著所描繪形象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在閱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將自己心中的那個美的准繩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而當我們看電視劇《紅樓夢》時,由於人物形象是通過演員來表現的,那麼林妹妹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個演員的形象。這個形象一直定格在觀者的視覺里。想像的空間就要小很多。而當這個形象一旦成功定格,則當換掉原演員時,有很多觀眾就開始不適應了,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說某某演員把某某角色演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在視覺上定格了的形象,並不符合你心中那個既定了的、在對原著的理解的基礎上,想像預設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從觀者的角度上來講的,另外,從作者創作的角度來看,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名著的作者側重於語言的修煉,意境的展開;而影視劇作者更加註重視覺上的效果,如場景、特技之類的安排。
2.電影作品和文學名著,兩種藝術形式的特點:
文學藝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人的思維和語言發展,導致手的完善,使文學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原始人在協同勞動中伴隨勞動的節奏發出的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音樂和詩歌。舊石器時代晚期洞壁繪畫描繪狂奔的野豬、猛獁象和鹿群,中石器時代的岩畫表現手持弓箭追獵山羊的人群,都說明原始藝術是直接來自生產勞動,是這些活動在藝術上再現。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類生活中存在著的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會生活對於文學藝術的需要,是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生活,成為最易被人們接受、影響面最廣的社會意識形式。進步的文學藝術,對於教育人、改造人、推動歷史前進起著重要作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是該時代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文學藝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和科學影響著文學藝術並作為思想內容包含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由於文學藝術能夠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傳播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作者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認識、反映和評價生活,文學藝術作品也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必然帶有階級的色彩。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成員,由於具有某種相近的生活條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會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藝術愛好。文學藝術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同時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不一定是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電影主要是一種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過分強調了它的教育意義和所謂的社會影響。誠然,電影作為一種結合了表演、美術、音樂、文學、雕塑等藝術形式的所謂「第八類藝術」,其內涵是可以非常豐富的。而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也確實可以起到振聾發聵,激勵人心的作用。一些完全宣言導演個人的頹廢哲學、荒誕哲學等的另類作品也能對一部分意志薄弱者起到不良引導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曾經被當時的所謂主流文化視為異端邪說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積淀,最終成為了我們的無價瑰寶,給千千萬萬的後來人以無窮的藝術享受。
3.如何看待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
穿越歷史長河積淀卜來的一系列古典小說名著,民眾認知程度極口,為人眾月一熱能詳,在當代社會仍然擁有巨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語境和技術條件卜,通過影視改編等手段,對古典小說名著進行再闡釋,使之人眾化,視覺化,精美化,在追求「眼球經濟」的今人,既符合當代社會文化心理的需要,又有利於經典名著的介紹和普及。
說到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我們首先要界定子卜么才算得上名著改編名著改編是帶著鐐銬進行的舞蹈,是對名著文木木身進行的一種有限制的再闡釋再創作因為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是以原著文木為基礎和核心,以影視為包裝和重組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方式的,而不能顛倒了一者一之間的關系所以,古典小說名著的改編自山發揮的空間相對較小,必須在保持與原著的故事情節以及作者一的思想觀念基木一致的前提卜,來進一步追求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理念但是近年來,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文化現象:很多作品襲改編之名,卻少{沒有行改編之實,而是「借殼上市」般的純自山創作這類作者一往往借名著的知名度,在自己的作品中冠以人眾熱悉的人物或名目,創作的卻是極具原創意味的故事如影視作品《大話酉游》、《星光燦爛豬八戒》:網路文學作品《悟空傳》、《沙僧口記》等等,雖然承襲了古典名著中的一些文化因素,故事內容和思想意識卻發生了根木性的變化因此這類作品不應歸屬在名著改編之列,而應視為原創作品
既然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是在現代文化背景卜,藉助現代技術,進行的含有現代文化因素的再闡釋,那麼,改編之前就要解決這樣一些根木問題:如何理解名著了如何處理原著精神與當代文化之間的歷史跨越了如何協調忠實歷史和原型的同時又賦子改編作品以現代文化因素,使之為觀眾認同和接受了從文學解釋學的角度分析,對經典名著的再闡釋要考慮文木木身的審美閱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解讀兩個方面的問題,伽達默爾所建立的酉方文論中的現代解釋學,就是對理解的木體論性質和理解的歷史性兩人原則的系統發揮和闡說在筆者一看來,對古典名著的解讀和闡釋包含了兩個部分:就是原著文木的木體自在性和理解主體所處的歷史階段性,我們也可以將之概括為還原解讀和當卜解讀雖說解讀的終極目標總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達到理解主體與文木木身合而為一的默契,然而具體的解讀總是有具體理解上的差異性,正如「一毛個讀者一就有一毛個哈姆宙特」的酉方經臾論斷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卜的差異性來源於,理解是人的一種在時間中發生的歷史性行為,必得以人生存的時間性和歷史性處境為出發點,必然要打上歷史流變和時代文化的烙印,而不存在超越時間和歷史的純客觀理解對古典小說名著的理解也不例外盡管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已經超越時空,形成了一種基木的文化共識,但是落實到個體閱讀上的理解仍然是毛差萬別的,仍然有每個時代文化背景卜所包含的那個時代所特有的具體而微的差異
還原解讀,首先是指尊重經典名著的文木木身按方法論解釋學的觀點,理解的目的是要消除誤解以達到對文木中作者一意圖的准確理解,因此,正確的理解必須消除成見,跨越時間距離所以在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過程中力求准確理解,還原木貌,就要與原著的基本故事情節以及原著作者一的基木價伯觀保持一致,追求作品內容的木質真實,追求一種還原歷史風貌的「神似」,把握作者一的創作精神,這是對古典小說名著改編的基木要求例如,《三國演義》的影視作品要盡m:展示人卜三分和政治風石的恢弘y勢,《水滸》的影視作品要著力刻畫人物的英雄y質和典l}!J性格,《紅樓夢》要表現封建末flf_貴族家庭的兒女情長和悲劇主題如果脫離了對小說文木木身的理解,名著的影視改編就會墮入無根的虛妄,無法傳達出為觀眾認同的文化精神法國析學家利科的解釋學文論認為,文木具有自身內在的結構和自律性,解釋就是遵循文木的內在結構JI子以揭示的過程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也是要遵循這個過程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山」幾「成見」之不可避免,要求得木真理解,就要像伽達默爾認為的那樣,發揮來自一種整體的歷史傳統的「真前見」的作用,將被理解的文木帶出現實關系而納入相對封閉的歷史視域,從而保證我們對歷史流傳物木真意義的理解而越是經典的作品,越具有自身顯著的文化特徵和精神內涵,其文木內在的還原險也越好我國古典小說名著,經過數代人的閱讀與闡釋,已經形成了文化認知上的y度一致性,容易達成對小說的木真理解因此,影視改編作品的再闡釋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央視版《紅樓夢》、《酉游記》、《三國演泛》、《水滸》等名著改編電視劇的成功就與其能夠再現小說的精神風貌,貼近人眾的心理期許分不開。
當下解讀,就是要考慮閱讀主體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山於傳播形式的轉變以及作用對象的不同,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必然帶上當代文化的因子伽達默爾認為:藝術品存在J幾意義的顯現和理解活動之中:讀者的理解使作品存在變成現實:藝術作品存在J幾一切可能的閱讀理解之中,它將自己的存在展示為被理解的歷史照此說法,讀者一的理解是一切作品具有存在意義的前提古典小說名著通過影視改編,被賦子當卜性,在觀眾的感知和理解中獲得存在意義從而獲得新的生命力文化的存在形態是流動不居的,每個時代的讀者一群有自身帶有群體性的文學接受的習慣系統,美國文論家卡勒說,文藝作品「只有在與一種被讀者一接受的習慣系統發生關系以後,才會有意義」通過這種文化習慣系統的實現,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才能得到人眾文化心理上的認可,為適應當代的審美需求和文化心理做一些改動也就必不可少畝目照搬照抄,妄想原汁原味,不給闡釋者一留卜騰挪的餘地,既不可能也不現實解釋學文論認為文木的意義是向讀者一的理解開放的,肯定文學文木的開放性,把對文木的解釋看成是文木意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古典小說名著的影視改編也是山當代人眾的主觀性共同參與完成的但是改編必得具備這樣的前提:不違背歷史真實和作者一木意JI有助於加深觀眾的理解和欣賞在保證主要故事和主要思想不變的前提卜,加入一些細節刻畫和人物性格以烘托或渲染故事情節,是可以理解有時也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和時代文化思想完全相背棄的東酉,也可以酌情進行刪改例如電視劇《水滸傳》中對潘金蓮的態度,有一定的同情和美化成分,就暗含了當代文化因素中與封建社會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識一些影視改編的事實表明,這些細節改動也確實起到了豐富劇情的作用但是,如果改編沒有建立在上述基礎之上,誇人解讀和闡釋的隨意性,就會陷入邏斬混亂,漏洞百出的狀況:或者一味迎合某些人低俗的傾向,將經典名著庸俗化,甚至篡改得面目全非,就背離了改編名著的初衷,讓人部分觀眾產生文化疏離感,引起反感和指責影視作品是以一種灌輸式的方式將文化娛樂信,傳遞給觀眾的,如果單向度地傳達許多錯誤甚至有害的信急,必然擾亂和誤導人眾對古典小說名著的認識和理解,將會貽害無窮前些年,一些曲和解構歷史的所謂反歷史主義的影視作品,就曾引起過學者一和觀眾的強烈不滿
對古典小說名著解讀和闡釋是進行影視改編的前提基礎如果對名著的理解木身就有問題,就不到位,改編出來的作品也必定粗製濫造,乏善可陳,這無論對觀眾還是對原著來說都是一種襄讀只有處理好還原解讀和當下解讀之間的關系,追求均衡和適度,找到一個較為滿意的結合點,才能使影視改編作品既叫好又賣座
從古典小說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情形看,央視版的《紅樓夢》、《酉游記》、《三國演義》、《水滸》等等,創作態度嚴謹,畫面製作精良,體現了小說原著精神,也融入了當代文化因素,獲得了觀眾好評但是這非意味著古典文學名著之再闡釋與再創作達到了境山幾古典小說名著是作為歷史性的文化現象存在的,其文化意蘊和精神內涵將隨著時代文化的發展而向後來的解讀和闡釋者一更多維更全面地敞開,因此,對古典小說名著的理解與闡釋也將是進行式的具有反復演繹的可能險,不可能到達藝術的終點而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古典名著進行文化闡釋的意義所在也只有這樣古典小說名著才能最終走下書架,走進市場,貼近民眾,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食糧。
5. 電影是否可稱之為文學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電影是根據劇本拍的,劇本不就是文學嗎?而且電影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替代文學所能表達的。在我看來電影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文學。
6. 電影與文學
電影和文學的區別是什麼?有什麼是電影能做到但文學做不到的事?
我曾經對影像有偏見,覺得相比文學,電影把文字描述的場景和感受具體化,限制了觀者的想像與理解。現在來看這當然是不全面的。
首先,無論是文學還是電影,都可以在敘事上完成它的任務。當然在敘事的方法上,它倆有區別,但這不是根本的分歧,而且敘事本身也不是這兩門藝術的終極追滲啟余求。
而根本的分歧,正如老塔所說:「文學藉助語言描繪世界,而電影不需要。電影直接呈現自己。」
文學的載體是語言,語言有其魔力,也有其局限。
當我們讀一篇小說時,作者的文字會映射到我們腦中,加以我們旁豎的想像,來構建場景,或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語言的多義性又會摻雜在其中,把事情搞復雜。總覺得作者的表達和我們的理解,中間隔著一層。相比之下,影像更加具體、更加真實叢滾,給人的沖擊是相當直接的。影像所蘊含的情緒、感受,很容易被我們捕捉到。這種真實的呈現,讓我們很容易想到所見的生活,觸動我們的情感。
語言流帶著我們的思緒和注意力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可能要讀完一定的篇幅我們才能看到更全面的景觀(當然,這也是文學獨有的魅力)。而影像是一種時間流,它的呈現本質在於每一個鏡頭都有足夠的信息量,導演會選用不同的景別、燈光來突出重點,但每一幀都有其整體性。
再者,文字本身高度的抽象性會帶有更多的加工痕跡,主觀性也更強,它與其所描繪的世界的距離是要大於電影與其所描繪世界的距離的。
這些特點其實就決定了文學與電影探索的道路。文學的優勢在於對復雜思想與想像的表達。想想博爾赫斯的那些小說,那種想像,很難用其他形式的藝術完全表現;而電影,則是要利用時間與空間這兩種基本元素的變化,來創造一個復刻真實世界的奇觀。時空,在影像中是真正的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