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腦顯示屏對看電影最合適的光度、對比度、色度是多少
一般來說是根據環境去調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怎麼比較清晰,亮度色度調50%,對比度跳到80%,清晰度打底點,因為清晰度調太高比如雪花等等之類的就看得到了
還是自己根據環境去調,環境越亮電視的參數也隨著變高了,環境黑了,參數就要打底它了,因為太亮了,輻射就會很高的。
簡單說,攝像中的色溫就是感光還原色彩的顏色,一般日光色溫在5500k,燈光在3500k,如用膠片不同情況下要分別選擇日光和燈光兩種,數碼沒有這個問題,機內有選項,按說明操作即可,膠片如選錯會偏蘭或偏紅。
3. 智慧屏圖像調整為電影模式,色溫值是
後面通過一番摸索重新設置後,畫面完全不同,現在越看越喜歡下面入正題,圖像設置為標准,高級圖像設置,亮度-伽馬2.1,動態對比度關閉。色彩-飽和度60,色溫7000k,其他我沒說到的默認值即可。
(3)電影的色溫多少擴展閱讀:
當然100個人有一百種設置數據,歡迎討論,有不同的設置。進入設置>圖像>色彩>色溫值,左右調節將色溫值調節為6500K
4. 在攝像過程中如何判斷色溫
色溫一光的顏色標志
用黑白膠片拍照片,只要根據光的強弱 (物體的亮度) 定準光圈進行拍攝就行了。但用彩色膠片和彩色攝像機拍攝,除了正確曝光之外,還要考慮照明被攝對象光線的色溫,否則拍出的彩色照片或彩色電視圖像就會偏色,不能正確還原景物的色彩。什麼叫色溫呢?色溫的概念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它並不是「色的溫度」。色溫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譜成分的標志。
前面我們講了,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生活中的可見光多數是熱輻射體發出的。如太陽光、燈光和蠟燭光等,都可以看做是白光。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這是因為這些光源所含的光譜成分不同 (光譜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 原故。色溫的量值是怎樣規定的呢?科學家把某一光源發出的光和絕對黑體加熱到某一溫度時發出的光相比較,當二者色成分相同時,就把這時絕對黑體的溫度定做該光源的色溫。絕對黑色也叫完全輻射體。指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把它上面的輻射全部吸收的物體。由實驗得知,當黑體連續加熱,溫度不斷上升時,所發出的光並不是白光,而是帶有顏色的色光。隨溫度升高變化的順序是由紅-黃-白-蘭。 色溫的單位用 K 表示 (開爾文第一個字母 kehvin) ,用攝氏-273 ℃為起點,每升 1 ℃為 1K(國際會議上規定不寫度 K ,也不寫 K 度)0 ℃=273k,3200k=2927 ℃,人眼對不同色溫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溫越高,越偏蘭,越低越偏紅色 。
色溫這個概念雖然是由熱輻射體 (絕對黑體) 加熱後發出的光線彩色成分表示的。但實際上,可以認為光源的色溫和光源的物理溫度無關。道理很簡單,一盞鎢絲燈發出光的色溫大約是 3200K,蒙上一層蘭紙發出的光色溫就升高了,變成 5600K了 (升高多少根據蘭紙的深線而定) 因為加一層蘭色透明紙後,投射出來的光色彩成分變了,蘭光多了,紅綠光被藍紙吸收了,但燈的溫度並沒有變化。冷光源色溫高,但本身的溫度並不高。
彩色攝影和彩色攝像和色溫的關系甚為重要。黑白攝影和攝像不存在色溫問題。無論是拍彩色照片、彩色電影、電視都必須注意照明光源的色溫。才能使電視畫面色彩得到正確還原,或控制畫面色調。
拍彩色照片,用日光型彩卷只能在太陽光照明條件下進行拍攝,用燈光型彩卷只有在燈光 (3200K) 照明條件下進行拍攝。目前我國拍電影用的膠片全是燈光型彩色膠片。要求色溫條件為 3200K左右。因此在太陽下拍攝時,必須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上降低色溫的濾色鏡,這種濾色鏡的顏色呈琥珀色,能使太陽光的色溫 (約 5500K) 降低到 3200K。
一日之間太陽光的色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的變化進行著有規律的變化。早晚偏低、中午偏高。太陽光的平均色溫是5600K,人工光源也各有不同的色溫指數。電影攝影由於一日之間色溫的變化引起的畫面偏色,可以在印製正片時,用配光的方法加以校正。在電視攝像中,主要靠調整黑白平衡的方法加以解決。調整黑白平衡的具體方法(略)。室外自然光和室內自然光都是5600K左右的高色溫光,室內主要是天空光,比太陽光的色溫要高。室內自然光的色溫和採光好壞無關。
晴天太陽直射光在9-15時之間,陽光中含紅、綠、蘭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佔1/3。因此給人以白色的感覺。鎢絲燈、民用燈泡色溫較低。其中含紅的成分較多,給人以偏紅的感覺。熒光燈含蘭綠成分較多。給人感受偏蘭綠。
燈光的色溫隨電壓高低而變化,電壓高色溫高,電壓低色溫側偏低,標准電壓220V時的概數。電壓低3-2V影響不大,不會被人眼所察覺。
3、光源色溫對物體色彩再現的影響
我們平常看到各種物體的顏色是在白光下呈現的顏色。這是因為人們基本上是處於白光照明環境下生活的緣故。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體,物體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對這種變化人眼不太敏感,因為人眼有色覺適應現象,但對彩色攝像機卻十分敏感。
4、色溫平衡——不同色溫光源混合使用
在拍攝現場,有時碰到兩種不同色溫的燈光混合照明,比如在室內自然光照明條件下,室內自然光的色溫較高,主要是窗戶射進的天空光和室外景物反射光。如果室內自然光亮度不夠或不理想,需加人工光進行補充和修飾,這時色溫較低的燈光和色溫較高的室自然光不一致。這時把兩種色溫的光線的色溫統一起來就叫色溫平衡。色溫平衡的方法有兩種:一、可以在低色溫的燈前加一張藍色燈光紙,使低色溫(3200K)燈光的色溫接近於室自然光的色溫,也可以用高色溫燈(如鏑燈)這是拍電影電視劇經常用的方法。二、將內自然光的色溫向燈光靠攏,將窗戶用橙黃透明紙糊上,使用這種方法在窗戶面積較小的情況下可使用,其優點是提高了燈光的效率(不必加紙)加透明紙後會降低燈的亮度。第二個優點是減弱了窗戶的亮度有利於亮度平衡。其缺點是費事費時,而且弄不好會出現穿幫現象,把透明燈光紙拍出來。有些燈具,本身自帶調色溫的淺蘭色濾色鏡(耐熱玻璃製作)使用起來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