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師父)影評
師父另一個秘密配方倒是傳統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間離效應」。為說明間離效應在本片中的運用,不妨先來對照說說王家衛導演的突出風格。在王家衛的都市片中,總有大量配樂穿插其間,對此,張藝謀曾十分贊賞地談到,當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處響起時,馬上就能將觀眾的某種情緒喚起,營造出十足的氛圍。可以說,為了將片中人物的獨特情感體驗傳達給觀眾,配樂在王家衛那裡很好地發揮了作用。而在《有話好好說》里,配樂所發揮的作用,很多時候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製造間離效應,一再將觀眾從對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觀眾時刻保持對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觀察,從而更好地對荒誕的形成、累積和爆發進行見證,使觀眾在情感相對游離於故事進程的狀態下開懷大笑。
在趙小帥第一次到夜總會追砍劉德龍的那場戲中,小帥失其所蹤,手持菜刀沖進一間間練歌房、健身房,每個房間里轟鳴的音樂也噴涌而出,於是我們聽到了許多傳唱一時的流行歌曲(內容都是情和愛)的片斷連綴在了一起,一並響起的還有小姐們的尖叫、趙小帥的踹門聲,畫面上趙小帥頗為生猛地沖進沖出,一種荒誕的意味無言地傳達給了觀眾。這一段相當鮮明地表明了本片的立意:在給出一個喜劇故事的同時,以質朴的、民俗性的「俗」作為參照,揭露都市人當下生存狀態中華而不實的成分,以喜劇形式完成對都市生活的文化批判。片中兩個塗脂抹粉的老太太哼哼呀呀地演唱「十八歲的哥哥」,還有即將行凶的趙小帥跟東北大姐合唱「姑娘十八一朵花」,無一不是體現著導演這方面的用心。
❷ 電影《師父》怎麼理解
老百姓最愛聽最愛看的就是街頭巷尾的奇聞異事,武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這種傳奇特質。離奇身世、絕世武功,以及英雄俠客為道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壯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武俠的世界裡期待看見的內容。
1. 傳奇性
《師父》里的陳識算不上一個高尚的英雄,因為他畢竟利用了徒弟。但是當徒弟遭人暗算後,他又生出了悔意。於是他一人單挑整個天津武術界,想為徒弟報仇,也為自己贖罪。可以說《師父》中,陳識與以一敵百,幾步一人的巷戰是甚是好看和激動人心。我們期待的武功高手終於打了一個酣暢淋漓,並且還有著一個重情重義的理由。
所謂「名師出高徒」,陳識從第一次見到耿良辰就認為他是一個練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負師望,在成功出師後,連踢八家武館,橫掃天津武術界。最後他雖然身死街頭,卻成為街頭巷議的傳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雙刀,寧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氣,讓妄圖稱霸天津武林的林督軍也深感敬佩。
還有鄒榕這個角色,一介女流竟然執掌了整個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兒皆聽命於她,看似萬萬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這本身也是個傳奇。
2. 俠骨柔情
除了錚錚鐵骨的超凡武功,觀眾還往往期待俠骨柔情的出現。尤其是在看似無堅不摧的強硬外殼下閃現的一絲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動看客,我覺得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陳識有趙國卉,而耿良辰有茶湯女。
趙國卉,一個17歲就和外國人生下孩子的壞名聲女人無人敢娶。可是陳識一見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裡的不屈傲氣。當然,趙國卉很美,但若徒具一個外殼我想陳識是不會喜歡她的。所以貌似一場交易的婚姻,我覺得從一開始就帶著彼此欣賞的意味。趙國卉喜歡陳識身上的自信和霸氣。尤其在二人共經患難後,趙國卉在火車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場面讓人不由得不愛這個女子。她是紅顏,卻有著有些男人都沒有的風骨。
耿良辰,從最初貪戀師娘趙國卉美色到對茶湯女的深情款款。我覺得耿良辰身上有種一覽無余的倔強和直率。他和茶湯女是《師父》里最可愛的一對,他倆不像電影里的其他人總是一副心思難測的高深樣子,他倆的愛情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天真爛漫。耿良辰臨死前對茶湯女的默默關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嚇唬她了」的話,一定感動了不少觀眾。
3. 江湖規矩
為什麼電影最後是一場悲劇?顯見的原因是天津武術界的奇怪規矩所致:想要在天津開館就必須踢贏現有八家武館的規定。本來踢贏八家武館的規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贏了八家武館就相當於戰勝了天津一半的武館,天津的武術界會覺得顏面盡失,最後也無法容得下勝者,相當於踢贏了也白搭。於是為了虛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不自己出手,找一個本地人當徒弟替自己踢館。為什麼非得是本地人?因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傷他性命,只是他必須永遠離開天津。所以陳識只要想開館為自己門派揚名立萬,就必須找一個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館,然後他找到了耿良辰,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其實,師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館和師父本人踢館成功有什麼區別呢?結果不都是師父的武功蓋過了他們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裡看上去會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擺著就是不想再讓新人開館的意思。不過電影就是這樣的設定,江湖的規矩並非每個人都懂。在這個邏輯下,電影里的江湖邏輯成立就好。
❸ 如何評價師傅劇中有哪些隱喻
《師父》這部影片無疑是一場難得的盛宴,武師們沒有飛天遁地的本領,而是拳拳到肉,刀劍無情。凡上得了檯面的起勢便是十足的風范,將詠春拳理融於刀法之間,一招一式清晰可見,手起刀落乾脆利落,這才是視覺美學。隱喻關於中國功夫電影的另一種可能途徑。
在《一代宗師》里,前者叫里子,後者叫面子。而《師父》中,被一年多學成的徒弟耿良辰挨個兒把館給踢了的,基本上都是後者,因為他們手裡已經沒硬活兒了,或者說早年立派時候有,後來漸漸就沒了的,他們存活,靠的是門派之間互相照應抱團撐下來的。
❹ 你覺得《師父》這部電影有哪些缺點
《師父》 是改編自導演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說, 廖凡、宋佳、蔣雯麗、黃覺、宋洋、金士傑主演。影片講述了民國年間發生在天津武術界的一段恩怨情仇。南派武人陳識為在天津武術界開館立足,收當地青年耿良辰為徒,代其踢館。與此同時,一場席捲天津武術界的劇變,正向師徒二人襲來。這是一部「動作電影」,更是一部呈現動作內在慾望的「身體電影」,通過「師父」,徐浩峰已然開創了一個電影的神秘門派。
❺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的打戲
這幾年廖凡的聲望可以說是越來越大,從最初的二線演員一路走到了「影帝」的角色,這幾年廖凡演的電影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大家是否還記得2015年廖凡和宋佳一同出演的這部《師父》電影,這部劇的片段堪稱一絕,主要講述了一場武打片。
徐皓峰並不是中國拍攝武打片的王牌導演,在徐克與王家衛在武打片界平分秋色的情況下,他卻憑借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將《師父》這部影片成功地拍攝成了一部優秀的武打片。
他不再走上個世紀輝煌武打片的老路,《師父》中的武林界已經不像上個世紀武打片中的武林界那般輝煌,武林中人也不再像從前那般純粹,但正是因為這份增加的復雜,才真實地體現了民國時期真實的武林狀況。
❻ 怎麼評價電影《師父》
電影《師父》反映的大概是上個世紀20年代天津武術界的混亂和社會的動盪。該電影以師父陳識和徒弟耿良辰踢館為主線展開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誠實與狡詐,以及師徒二人在情節推動下的人格升華 。
武打動作貫穿整部電影,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可一飽眼福。缺點是不夠真實,不僅有花架子的感覺,而且武功上讓人難以置信。如師傅陳識在和天津武林界各門派掌門人對打時,對方卻不堪一擊,三兩下就被撂倒,過於誇張。另外,該劇主題不夠明確,不知道要表達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示?
❼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你真的看懂了
突然想起,當年楊露禪之子楊班侯繼承父親拳術,打遍京師無敵手,最後卻因為傷人而被迫離開京師,其傳人也日漸凋零,後世大行其道的那種楊氏太極實為其兄弟楊健侯及侄兒楊澄甫所創,現在的楊氏太極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樣子,而楊班侯太極拳現在只在河北永年縣還有傳人,拳法剛猛非常,與我們通常對楊氏太極拳的印象大異其趣。
我有個大膽的猜想,影片中陳識是詠春唯一的傳人,因為這件事他決定傳真的,雖然他說只傳兩個,可是後來畢竟規矩壞了,而後可能為了躲避不必要的麻煩,遂改名陳華順,對,就是葉問的師父,而且時間上也比較穩合,最主要的是,葉問是廣東佛山的,最後詠春在葉問那裡替師門發揚光大了又由李小龍走上巔峰,被現在這么多人來追捧。
❽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老百姓最愛聽最愛看的就是街頭巷尾的奇聞異事,武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這種傳奇特質。離奇身世、絕世武功,以及英雄俠客為道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壯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武俠的世界裡期待看見的內容。
1. 傳奇性
《師父》里的陳識算不上一個高尚的英雄,因為他畢竟利用了徒弟。但是當徒弟遭人暗算後,他又生出了悔意。於是他一人單挑整個天津武術界,想為徒弟報仇,也為自己贖罪。可以說《師父》中,陳識與以一敵百,幾步一人的巷戰是甚是好看和激動人心。我們期待的武功高手終於打了一個酣暢淋漓,並且還有著一個重情重義的理由。
所謂「名師出高徒」,陳識從第一次見到耿良辰就認為他是一個練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負師望,在成功出師後,連踢八家武館,橫掃天津武術界。最後他雖然身死街頭,卻成為街頭巷議的傳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雙刀,寧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氣,讓妄圖稱霸天津武林的林督軍也深感敬佩。
還有鄒榕這個角色,一介女流竟然執掌了整個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兒皆聽命於她,看似萬萬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這本身也是個傳奇。
2. 俠骨柔情
除了錚錚鐵骨的超凡武功,觀眾還往往期待俠骨柔情的出現。尤其是在看似無堅不摧的強硬外殼下閃現的一絲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動看客,我覺得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陳識有趙國卉,而耿良辰有茶湯女。
趙國卉,一個17歲就和外國人生下孩子的壞名聲女人無人敢娶。可是陳識一見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裡的不屈傲氣。當然,趙國卉很美,但若徒具一個外殼我想陳識是不會喜歡她的。所以貌似一場交易的婚姻,我覺得從一開始就帶著彼此欣賞的意味。趙國卉喜歡陳識身上的自信和霸氣。尤其在二人共經患難後,趙國卉在火車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場面讓人不由得不愛這個女子。她是紅顏,卻有著有些男人都沒有的風骨。
耿良辰,從最初貪戀師娘趙國卉美色到對茶湯女的深情款款。我覺得耿良辰身上有種一覽無余的倔強和直率。他和茶湯女是《師父》里最可愛的一對,他倆不像電影里的其他人總是一副心思難測的高深樣子,他倆的愛情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天真爛漫。耿良辰臨死前對茶湯女的默默關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嚇唬她了」的話,一定感動了不少觀眾。
3. 江湖規矩
為什麼電影最後是一場悲劇?顯見的原因是天津武術界的奇怪規矩所致:想要在天津開館就必須踢贏現有八家武館的規定。本來踢贏八家武館的規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贏了八家武館就相當於戰勝了天津一半的武館,天津的武術界會覺得顏面盡失,最後也無法容得下勝者,相當於踢贏了也白搭。於是為了虛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不自己出手,找一個本地人當徒弟替自己踢館。為什麼非得是本地人?因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傷他性命,只是他必須永遠離開天津。所以陳識只要想開館為自己門派揚名立萬,就必須找一個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館,然後他找到了耿良辰,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其實,師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館和師父本人踢館成功有什麼區別呢?結果不都是師父的武功蓋過了他們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裡看上去會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擺著就是不想再讓新人開館的意思。不過電影就是這樣的設定,江湖的規矩並非每個人都懂。在這個邏輯下,電影里的江湖邏輯成立就好。
4. 關於導演
據導演徐浩峰自己說:「他想重建武俠類型片」。沒有上天入地,沒有地動山搖,《師父》這部功夫片,導演通過對演員的高標准嚴要求的武術訓練,最終實現了零威亞、零替身、零特效的「真武俠」。雖然沒有特效,但是所有武打場面都很流暢,看上去既真實又悅目。
另外據說導演徐浩峰還有一個雄心,就是挖掘民國武學這塊寶藏。他想通過電影、小說,以及口述史來反映和傳承民國這段歷史,所以與他有關的幾部電影都有民國武林的背景,像《道士下山》《一代宗師》和這部《師父》。
5. 關於演員
這部電影里幾乎全是演技派,除了麥迪娜飾演的茶湯女弱一些,但也符合人家青春少女的氣質。其他尤其是廖凡、宋佳、蔣雯麗都有著超強大氣場,會被他們的表演吸引。但正因為如此,有時我會覺得他們有些地方用力過猛,有刻意耍酷的嫌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特意安排的?)
關於電影,我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就是陳識巷戰一役,鄒榕一直端坐在窄巷盡頭的黃包車上觀看陳識與眾人的比斗。鏡頭反復多次給到她臉上一副大局在握的自信微笑。一開始還可以理解,畢竟他們人多勢眾。可是到最後陳識一路銳不可當,她仍然保持著那副得意的神情到底為何?既然如此勝券在握的樣子,她怎麼也該在最後一個關卡與陳識大戰三百回合吧。可是陳識只輕松一招就讓她手無還手之力,那為何她一直自信滿滿?有些深奧,估計電影看一遍還不夠。還有就是最後他們追到火車站,陳識已走。她自我安慰道:「走了就是沒了。」意思還是他們贏了!這又算什麼邏輯?明明就是掩耳盜鈴。在本地都沒掌控住局面,憑什麼等陳識跑到了廣東她篤定自己仍能拿住陳識?電影有些地方真的沒看懂。一定是我腦迴路太少。唉!
❾ 如何評價《師父》這部電影
《師父》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師父》更是一部滿含細節伏筆,線索暗線的海量信息電影,乍看之下並不十分復雜的故事之中卻有著無數容易被人忽視與細思極恐的情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言語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故事,這些數不清的隱藏在角落裡的色彩,完全可以讓您在自己認為了解的故事基礎上再深入幾個層次的告訴您這個故事原來還有著諸多不同的其他樣子,這或許與您最初以為的那個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隱藏面目。它就像一把摺扇,張開有著正反兩面的不同,折起又有著前後左右四個側面的不同,又如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所寫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蘊的耐人尋味之理,而這也正是《師父》這部電影的精妙之處和最吸引人的地方。(來自知乎)
❿ 對於《師父》這部電影,你怎麼看
正是基於對規則的尊重和認可,陳識先是找到了津門武學泰斗鄭山傲。鄭山傲代表了津門武林的老人及其規則。可以說,鄭山傲就是規則的人身化。陳識與鄭山傲的協商,也儼然是立法與守法之間的中間地帶。陳識破壞秘傳,搞武學啟蒙的肆心,鄭山傲完全知道。只要鄭山傲的一句話,便可以決定陳識繼續或出局。然而鄭山傲卻對陳識示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給予了這個規則體系下最大的善意。不得不說,作為規則化身的鄭山傲給了陳識最大的制度性支持。一旦規則言成肉身地人身化,規則便孕育著自我否定的可能。鄭山傲心中已蘊含著改變規則的種子意識,規則的人化使得規則有可能突破自身價值中立的功能屬性。主體的介入為規則賦予精神和意義。然而一旦鄭山傲被惡徒林希文打敗並退出武林,這樣的支持便人亡政息,人化的規則再次凍結為密不透風的冰冷世界,武林對陳識的敵視便開始惡意反彈。鄭山傲作為規則的守護者已不復存在,規則成為了宵小之徒任意擺布的工具。於是問題來了:這樣的規則是否值得遵守?
規則本應當維護底線,但是,當規則不再維護底線,當這一規則體系(包括規則的制定者參與者守護者)自己便突破底線,規則便失去了遵守的必要。耿良辰的被殺使得陳識認識到了規則的有限性。規則作為共同體的「共同的善」,保護的往往卻是共同體的惡。其實這樣的惡永遠存在,不管鄭山傲是否話事——否則陳識便不必避地於貧民窟以免遭報復暗算——而報復暗算最終的發生,證明了這一規則體系的脆弱和曖昧。規則作為共同體的禮法基礎和道德替代品時,它理應得到守護。但一旦規則與自然正義之間的張力平衡被打破,規則不再是道德的替代品而是正義的終結者,正義就只能通過反抗規則來建立新的平衡。暗算殺人已經突破了道德底線,而失掉愛徒的悲痛更是讓陳識是可忍孰不可忍,復仇作為的最古老正義便開始與規則/禮法的斗爭。無論是傳刀殺死林希文,還是在街上亮鐵器,復仇的正義使得陳識開始逸出規則的禮法,血債血還的自然正義不必需要外在的合法性來維護。雖然如此,陳識逃出了津門,卻依然回到了規則之中——大仇已報,正義已申,自己的立法大業不再可能,但自己依然要與武林周旋。自我立法只是非常狀態的非常之舉,但是在暫時常態之下,自己在武林中的位置只能通過對規則的尊重來維系。鄒館長倒是太了解陳識了,她知道陳識的底色依然是守律的君子,所以她才以通信來追蹤陳識。而陳識經過了津門的劫難,他的守律便不只是無可奈何的舍己從人,而更像是蘇格拉底臨終前的獻祭——畢竟津門武林曾是陳識證成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