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電影《黑社會》:一種「黑社會史詩」的意味
閑起來沒事就在網上找這些電影看,標准就是那幾個典型的香港男演員年輕時拍的電影,大學老師說,你們可以比較下香港古惑仔電影近幾年和之前的區別,是有政治因素在裡面的。
小時候是不懂的,就是看起來好看,熱血沸騰的,就想長大趕緊去香港看看,去看看香港街道是不是和電影中是一樣。看起來就是容易上頭,激動。
下面是上個星期睡不著,半夜醒了後喝點水後就睡不著了,怕自己多想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於是打開電腦就看了幾部,這周查了一些資料(寫這方面文章的基本好多專業是電影方面的,用了好多專業相關的術語,有的也看不懂,就大致看了些我能看懂的一些),總結了幾點:
香港黑幫電影能夠得到電影觀眾的欣賞,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香港黑幫電影賦予了傳統黑幫片中的權力斗爭濃厚的 政治文化內涵 。雖然是架空在"香港黑社會"這個想像性空間之上,但是卻擁有著遠較其他香港黑幫電影更多的現實支撐。
杜琪峰拍攝的黑幫電影與現實也有著深厚的關聯,他曾把自己拍攝過的電影給黑社會看,徵求他們的意見。(小聲bb:厲害了)
杜琪峰的作品通常與香港本政治文化的重要波動時刻有著直接的關聯,其電影中男性個體和男性團隊的生存現狀常常就是香港當下民眾生存境遇的呈現,杜琪峰電影中男性團隊與最高權力間的權力關系變化也隱喻著 香港與大陸 的兩地關系。
隨著經濟發展,香港社會的經濟,現實原因,老派黑幫電影中,接近 完美的英雄形象 已經不能得到年輕觀眾的認同。在吳宇森的電影中,主人公通常形象瀟灑風流(例《英雄本色》),在被高度浪漫化的舞蹈般的暴力中,英雄濃烈的感情才終得在燦爛中宣洩。
1996年的《古惑仔》表面上看依舊繼承了香港黑幫片對江湖道文堅守的傳統,實則己經在解構 不合時宜的傳統英雄形象 及附著在英雄身上的對於兄弟情義的無限柩歌。
江湖中的道義原則實則己經被暗中置換成赤裸裸的 權力利益 的相爭。在《古惑仔》中,觀眾己經很難用英雄去界定電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到了《古惑仔》之中,英雄己經被置換成了一群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他們有著瀟灑時尚的外形,快意恩仇嬉笑怒罵的語言,放盪不羈肆意妄為的行為舉止,己經逃避了江湖義氣的原則,內心沒有那些苦大仇深的情緒的糾纏,只是單純地追求眼前個人的物質利益與精神享受。
一種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產生於市民中間,英雄的神性己經被 人性 所代替。
人們不關心永遠和悲壯,而即時的,可被消費的、理解的、忘卻的、調侃的文化為民眾所需要,被大眾媒介生產著。英雄本身的悲劇性被改寫、利用,古典經典中的英雄形象一再平庸化。
2000年後,香港安穩度過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得到復甦,港人的高度自治也成為現實。後續出的一批反類型的黑幫電影是類型高度發展與成熟後的結果,恰是黑社會文化在香港電影的過度成熟才衍生出了這樣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創作可能。
如果說在《古惑仔》中,江湖的兄弟情義己顯現崩潰跡象並且逐漸讓位於利益與權力的法則,那麼之後的影片中,不只是江湖的情義,黑社會乃至整個 江湖秩序 本身己經被徹底解構。
自1997及至 CEPA 簽訂後,香港的警匪電影在話語敘述的策略上發生了重要的轉折。2005 年 10 月(CEPA 簽訂後一年),香港導演杜琪峰拍攝的電影《黑社會Ⅰ龍城歲月》在大陸和香港地區同步上映。
從電影的具體細節內容來看,這絕不是一部普通的以講述黑社會「江湖紛爭」為主要題材的電影。《黑社會》Ⅰ 中文名為《龍城歲月》,英文名《Election》,而 Election 則為「選舉」、「競選」之意。
影片講述的是:(下面是具體情節)
香港「和聯勝」幫會又到兩年一屆的「話事人」選舉時間,「阿樂」(林懷樂)與「大 D」兩大黑社會社團人物,爭奪統領五萬會員「話事人」的寶座,「和聯盛」內有投票權的元老也捲入糾葛。
選舉最終的結果是,「阿樂」獲選為辦事人。「大 D」挑戰幫規,搶奪最高權力象徵的龍頭棍,並派人將龍頭棍由香港帶入內地隱藏。
在「話事人」的爭奪戰和尋找龍頭棍的過程中,「和聯勝」的五名小頭目牽連其中,為爭奪龍頭棍展開連番內斗。「和聯勝」幫派內斗,引起了香港警署的干預,而五名小頭目赴內地追尋龍頭棍的過程中,則將香港黑社會與大陸公安牽扯到一起。影片的結尾,「阿樂」(林懷樂)與「大 D」重歸於好,但因為「大 D」聲言要在「和聯勝」內部設立多個「話事人」,導致「阿樂」心動殺機,將「大 D」除掉。
如同影評所指出的那樣,《黑社會》Ⅰ 是香港警匪電影中最不像「黑社會」電影的一部,因為它沒有更多地區去渲染黑社會的暴力場面和江湖義氣,而是將重點放在了「Election」(選舉)上面,影片的整體節奏是平和的,沒有沾染更多的黑社會所特有的「戾氣」。
從整體上看,《黑社會》Ⅰ 講述的似乎是幫派內部「話事人」的選舉,影片更多地也是將故事講述的群體區域限制於「黑社會」內部;從細節上看,《黑社會》Ⅰ 所講述的內容僅僅圍繞「黑社會選舉」而展開,同時又將「黑社會」的選舉制度的成文規定追溯到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時期。
這樣一來,本片產生了一種 「黑社會史詩」 的意味。
(快被打死了,還在背幫規,後來倆人的老大在電話那邊合作了。。。)
《黑社會 Ⅱ 以和為貴》(2006 年 4 月)將《黑社會 Ⅰ 龍城歲月》的「選舉斗爭」進一步推向了深化。《黑社會 Ⅱ》的英文名稱為《Election 2》,將《黑社會 Ⅰ》「選舉」的主題一以貫之。
在《黑社會 Ⅱ》中:
和聯勝兩年一度的「話事人」選舉又將舉行。在「阿樂」當選後,社團維持了短暫的安寧。然而,兩年過去,「阿樂」不願放棄「話事人」身份,意圖勸說幫派掌門人物鄧伯破例讓其連任。但堅決維護傳統的鄧伯非但不買帳,反而相中了「吉米仔」為下任「話事人」的唯一人選。
「吉米仔」作風低調,一心只想發展他的生意王國,不想再與社團拉上關系,更與鄧伯鬧翻,不願做新辦事人。為了個人事業,「吉米仔」與幕後老闆擴展其內地生意,一次交易,「吉米仔」被早已埋伏的內地公安圍捕,石副廳長警告他只可到內地旅遊觀光,不可涉及生意活動,除非他當選辦事人。為了實現生意大計,吉米仔表態極力爭取做和聯勝新一任辦事人,終與「阿樂」反目。經過一番腥風血雨之後,「米仔」成功登上「話事人」之位,社團重歸以前的平和,實現了「以和為貴」。毫無疑問,「以和為貴」是一個具有反諷意味的標題。影片中,「吉米仔」因為內地生意受阻,不得以捲入「話事人」的爭奪戰。除去黑社會選舉腥風血雨的並不光鮮的一面,「和聯勝」的選舉披著華麗的外衣。
但是,在影片的敘事中,處處流露出的是黑社會內部復雜的利益紛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暴力事件,所謂「以和為貴」成了一個極具反諷意味的詞彙。
在《黑社會》片頭的序曲中,在香港黑社會的草創時期, 「天地會」 的「反清復明」的內部綱領還能起到凝聚人心、息兵罷斗的作用,「以和為貴」也成了黑社會內部維系團結、共同生存的叢林法則。
在《黑社會》的敘事中,杜琪峰一方面對黑社會古老的選舉制度表露出一種「存在合理性」的贊許(從大D誰都敢懟,但對鄧伯很尊敬這點來看),同時又對現代社會功利觀念對黑社會選舉制度的侵蝕抒發表達了一種「批判」。
隨著歷史和時間的變遷,黑社會內部的傳統價值觀念也逐步被現代社會的 金錢功利 和叢林 法則 所取代。「以和為貴」成了一個只有名稱而沒有實際內涵的虛偽詞彙。
在影片中充滿血腥的場面之後,黑社會還隱藏著一個「以和為貴」的黃金時代,香港的現代文明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將各種古老的傳統價值消解殆盡,這種消解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活領域,也表現在不為人知的「陰暗」的黑社會群體中。
香港黑社會電影凸顯出來的僅僅是黑社會們的小團體的利益,他們想融入 主流社會 ,而主流社會對他們總是抱著一種警惕的態度。因為他們想融入主流社會的真正目的所在,也還只是在上面談到的形而下的東西。
雖然,他們也採取主流社會的一些方式和手法進行運作,希望通過「陽光形象」來改變主流社會的看法,但是主流社會的選擇性和排斥性,使得他們這種想法最終陷入一種烏托邦。
香港黑社會電影《黑金》 就反映了這樣一種黑社會們的生存狀態。
......
(電影中喜歡張家輝演的那個角色形象;古天樂年輕時,很帥噢,尤其是演壞人時)
② 香港的電影為什麼很多都和黑社會有關
首先要明白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發展的不同。在1997年之前香港是華語電影以及東南亞電影製作的基地。香港電影在之前是完全商業化的,是商業化也就是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產生什麼。到了什麼程度呢拍攝一部電影可以只需要7天。
香港電影從來就是以商業以市場為准。可以說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只需要拍一部,可能這個公司就破產了。那麼香港電影的誕生絕對是和市場潮流有關的。商業性動作性誇張性,票房決定成敗。這就必不可避免的讓香港電影,不斷的在試探市場的接納度。
感謝您的閱讀。
③ 如何評價電影《黑社會 2:以和為貴》
評價如下:
《以和為貴》劇情破綻很多,比如社團「和聯勝」,以兩年為一個任期,且不得連任,實在是一個最大破綻。
情節很殘酷,它的內容和名字背道而馳,由始至終都是黑社會大佬選舉的血腥場面,其中甚至有極度暴力的限制性鏡頭。從影片內容來看,也有非常敏感的因素,片中甚至還設計了警察人員和黑社會分子相互合作的情節。
《黑社會2》中,杜琪峰跳到了一個更廣博的社會歷史角度去推進故事的發展,在對香港人處於現實狀態下的心態描摹上更達到了一種露骨的真實。杜琪峰以個人港片導演的身份,以香港人更加熟悉的電影語言,街頭場景,完成對於香港社會整體蛻變所反映出的特定人物遭遇。
以「香港黑道敘述史詩」的面目,總結香港開埠百年和以普通港人身份反思,在《黑社會2》片末的那一片漆黑中,杜琪峰完成了站立在黑社會的肩頭上俯瞰歷史變遷的過程。
劇情簡介:
「和聯勝」是香港最老的黑社會。自從樂少當上和聯勝辦事人後,黑社會的世界總算有了一個過渡性的安寧。然而,和聯勝兩年一度的辦事人選舉即將舉行,暴風雨前夕,總又讓人覺得不安。兩年過去,現任辦事人樂少留戀辦事人身份,希望說服一眾叔父和鄧伯破例讓其連任。但堅決維護傳統的鄧伯非但不買帳,反而相中了近期生意越做越大,人馬眾多的吉米為下任辦事人的不二之選。
④ 為什麼電影里的香港黑社會顯得那麼不專業,和電影的黑手黨好像不在一個檔次。
你的這個問題稍有點不對,首先電影有好多種,電影表達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香港電影里的黑社會有專業的,電影里的黑手黨也有傻乎乎的,電影好看,有內涵就可以了
⑤ 香港十大黑幫電影大揭秘
英雄本色
此片成為當年度最賣座的的電影,周潤發在此片中充分展現了他優秀的表演魅力。影片成功地將江湖兄弟情與親生。兄弟情的矛盾集結在一起,體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挫折、失敗、懺悔和報復,通過這些人際關系的沖突,影片通過成功的煽情手法使影片更具觀賞性。該片掀起了一股"英雄片狂潮",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監獄風雲
盧家輝是一名美術設計師,有良好教育及家庭背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盧父的店鋪有滋事分子子干擾,家輝因幫助父親與滋事分子大打出手,混亂中錯手殺人,被判誤殺罪入獄三年。對於盧家輝來說獄中的生活簡直是另一個世界。他為人耿直,不自覺地開罪了獄中的大哥們,受盡苦辱委屈,幸好得到見義勇為的鍾天正幫助,結為患難知己。監獄生活暗無天日,獄警內部黑幕重重,盧家輝與鍾天正最終為正義聯手而戰,冒著危險挑戰不合理的監獄規則
龍虎風雲
本片是發哥第二次獲獎。而這部片子與《英雄本色》不同的是,它不再以武打演技為主,而是描寫一名密探,隱埋身份打入犯罪集團內部,因為經常和這些人一些行動,竟慢慢與頭頭產生了真摯友誼,發展成了相互信賴的真心朋友,最終以友情的力量征服了這些強盜。這部作品的導演是林嶺東,他被認為是香港新電影的重要導演之一,此片被評為香港的黑色幽默作品。
江湖情
阿偉、阿國兄弟倆浪跡香港街頭,投靠了黑社會邦主劑哥。由於阿國得劑哥賞識,引起阿偉妒嫉。另一邦頭朱老大與劑哥不和,趁機買通阿偉下手暗殺劑哥,一場較量,劑哥倖免於難,阿偉倒向朱老大,阿國遠去新加坡另謀生計。幾年後,阿偉羽翼漸豐自立邦主,又設計將劑哥邦派斬盡殺絕,劑哥遭難,孤身亡命新加坡尋找阿國,阿偉步步追殺,將劑哥妻子、兒女慘殺,此刻悲痛,憤恨促使阿國重新出山,隨劑哥返回香港以死相拼,報仇雪恨。
喋血雙雄
《喋血雙雄》是吳宇森平生最完美的作品,他可能畢生都無法超越這部電影的成就。在當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喋血雙雄》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樊恭榮)兩項獎。在剛剛推出的時候,這部電影被視為完美的商業暴力片,此後十年中,人們對它的評價不斷改變,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它列為本世紀亞洲十大影片之一。
跛豪
一部影片概括了一個時代,那是香港沒有完善法制的時期,黑道猖獗,警匪狼狽為奸。一向不願回首反省歷史的香港人有這樣一個機會重溫歷史,實屬難得,更不要說它還是影射現實。片中雖因商業考慮而穿插了一些娛樂性的噱頭,但導演潘文傑的扎實、流暢的敘事風格及演員鮮活的人物塑造,仍使之成為同類題材影片中開風氣之先的經典之作。片中,呂良偉為表現跛豪的大肚,而增肥數十磅,其敬業精神不亞於羅伯特·德尼羅。
古惑仔
《古惑仔》系列是香港黑幫片中枝節最多、延續最長的一個系列,《古惑仔》構築了一個黑幫世界,甚至一個混混的成長史,在電影中,各色的黑幫事跡雲集其中,這個脈絡還包括同香港澳門甚至日本黑幫的種種聯系.影片多達7部。
龍城歲月
非常明顯,這是一部男性 電影,這是一出講述一個黑幫家族興衰史的史詩製作,杜琪峰在戛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提到,他想講的是黑幫文化,而非一般的打打殺殺。長達104分鍾的《黑社會》里,沒有一聲槍響,黑社會成員更多使用棍棒或刀器,而最後一場阿樂(任達華飾)解決掉大D(梁家輝飾)的激烈殺戮,則是利用手中石塊完成,完全摒棄了以往黑幫片那種「炫」的打法。最後一場阿樂砸死大D的場面,全程只聽見石塊撞擊腦部和阿樂的喘息聲。
旺角卡門
王家衛把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和傳統的香港黑社會動作片結合起來,用抽象視覺和詩意的浪漫感覺帶入到這部影片,從而表現出一種與其他動作片不同的另類風格。人物之間的俠義情感和柔美愛情處理的飄逸而不凝滯,在破碎的故事情節和凌亂的色彩影像之間更加感覺化的處理。這種感性式的電影表現突破了以往香港黑社會動作影片的模式化缺陷,讓人耳目一新。在商業元素中增加的藝術化感覺,成為當年諸多動作片中頗具創意的新式動作電影。
無間道
劉偉強再次拿起黑幫電影里較為常見的邊緣人題材,但卻不是從黑社會與警察對立的表面意義去詮釋。除了槍戰和動作,對特殊環境里人性的畸變著墨甚多。在大量的娛樂元素之外,更有一些發人深思的東西存在。比起黑幫電影里常見的兄弟情義,本片的故事中賦予的潛在精神台詞,可望將香港的黑幫電影帶入新的境界。這也因此成為本片對觀眾的致命吸引力之一。
⑥ 關於香港黑社會與香港電影
你網路向華強,向華勝,然後你什麼都明白了,也明白香港那些女星背後的故事了。
⑦ 香港為什麼拍那麼多黑幫題材的電影呢
香港不像內地~~~制度審批等非常嚴格~~~
香港以前都是實行資本主義~~~
確實有點萬事向「錢」的感覺~~~
黑幫電影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取得更高的票房
而且拍這類電影也不是很受管制~~~
再加上很多導演因為拍這類電影紅了~~~
新導演就會跟風啊~~~而且夠血腥暴力~~~
其實真正的香港根本沒有那麼亂拉~~~~
⑧ 如何客觀的評價電影《黑社會1、2》
導演對暴力的表現,也模稜兩可、含蓄。 在最典型的爭搶“龍頭棒”場景中,場景剪裁蒙太奇,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場景自然切換,配合羅大佑傳統弦樂和鈸鼓聲。 觀眾呼吸急促,目不暇接,陶醉在整個追逐的緊密節奏中,卻忘記了畫面本身的滴血。 其他暴力場麵包括——,如梁家輝把人放進竹籃滾下山,任達華用石頭一次性砸死,梁家輝——導演處理得極為模糊,看不出血和慘狀。
就我個人而言,向華強應該不是前國民黨軍人的後代。 年齡應該和電影里吉米的年齡不相符。 而且,出生於軍人之家的電影吉米是因為做小生意被欺負而加入的黑社會。 而且,一開始我並不想爭奪對話室里人的位置。 他只想做生意,想賺錢。
⑨ 如何評價電影《黑社會》中的飛機
飛機在影片中那也能叫處心積慮啊,這小子連腦子都不動一下,阿樂讓他認乾爹,他第一個就答應。如果你這時候還在想著飛機片頭吞勺子的畫面,我只能說你拿衣服。飛機和阿樂一樣,藏的都很深,只是阿樂表面謙和從容,飛機表面撐有種。
飛機第一個叫阿樂乾爹有他的想法,他自己本來的老大魚頭標很無能,跟這種老大混一輩子都上不了位,到白粉沒了市場,就真的只能 」搓啊搓啊,水裡面一煮啊,15塊錢一碗啊」 賣魚丸了。好不容易認識個有本事的,還是新話事人,當然要好好把握,就算被利用都好,當話事人的干兒子總比當給賣魚丸的跑腿強。
飛機是聰明的,他總是主動接活,想干出點名堂,多認識些大哥,勢力估計就起來了。可惜阿樂給他的都是些捅人的活,既沒技術含量,又沒發展前途。
要怪就怪飛機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實打實的出頭小弟。送龍頭棍那一段,飛機用油漆潑幾米仔的車,一人單挑十幾人,有勇有某,而且忠心,你怎麼就說他幹不了個小幹部呢,但是組織就只分配他捅人的活,像搞調度的東莞仔,拉皮條的幾米仔,後面都成功轉型,只有飛機最後還是在捅人。
第二部結尾飛機丟了幾米仔給他的名片,有人說飛機這小青年快意江湖,玩的都是心情,實際上是飛機看穿了,放棄了。再這么混下去也混不出頭,自己這個情況換再多老大也是被利用的分。
從某些方面來看,飛機與阿樂同樣在復雜的黑社會里算計,但阿樂玩上了位,飛機卻玩不起,原因在於阿樂有調動各方資源的能力,而飛機卻沒有,飛機和阿樂都能謀劃,但最後能夠掌控且進行分配的只有阿樂,飛機費勁心機也只能跟著走,但是分不到,甚至沒的選。
飛機就像現代社會年輕人的縮影,他們有干勁,有想法,忠誠,肯做事,可惜往往只能被利用,想法得不到肯定,能力得不到施展,越肯做事,被利用的越厲害,最後把自己耗盡。歸根結底是他們沒身份,沒身份就沒機會。而阿樂則像某些人,他們拉著大家一起幹事,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么大的投入,事情當然乾的成,然後他得最大的益,其餘的都被削弱,唯有他更強大,然後他又運籌帷幄,互相拉通,一切盡在掌握。
只要有阿樂在,飛機永遠都不能出頭,哪怕他們是乾爹干兒子的關系。在第二部結尾,即使幾米仔上位了,飛機還是看透自己不會有機會,他不跟了。在黑社會出不了頭,也許搓魚丸真的還好些。
在電影中,飛機永遠是個年輕人,傳統陰謀家阿樂最後也被整下去。也許我們應該學學幾米仔,扯皮之餘去聽聽經濟課,畢竟以後談的都是生意。
只可惜最後得逞的還是尤勇,最後還是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