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
從為什麼叫《千與千尋(千と千尋の神隠し)》談起。
《千與千尋》於 2001 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講述一個 十歲 的小女孩與父母一同迷失,最後通過尋找,找到來處的故事。
荻野千尋在2001年影片上映時,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換言之荻野千尋是一個出生在1991年日本的小孩。而日本在1991泡沫經濟崩潰後到2000年代初期長期經濟不景氣,這十年在日本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日本公知學者們又將1991年的日本人稱為「The 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
因此千尋這個角色正是上述這「迷失的一代」的代表。 宮崎駿想通過這個講述千尋迷失的故事告訴當時的日本人在迷失中如何尋找與回歸。而「千與千」兩個「千」加起來正是2000,「千與千尋」寓意著影片將探討日本這個國家在「2000年」這世紀之交的「探尋」。
網上有許多影評都將《千與千尋》定義成是有多重主題的動畫電影,實則不然。整個動畫都是在 通過講一個小女孩迷失的故事來隱喻日本的「國之迷失」,探討的是當代日本應該如何尋找出路,迷失的這一代人如何自我救贖。 這是整個故事的 Designing Principle (設計原則)。故事中所有的設定都是服務並依託於這個核心設計原則。
千尋一家為什麼會走入迷失?千尋一家人的奧迪從國道20轉入國道21後,父母為了抄近道走捷徑,最後導致了全家的迷失。
這正是寓意日本這個國家即將從20世紀行駛入21世紀,而由於上一輩人「走捷徑」不走正軌,因而帶著整個日本走向泡沫一般迷失的境地。而車牌1901也頗有寓意,1901正是20世紀的初始之年。
父母要走捷徑時,千尋已有不祥的預感,她不停掙扎,不停大聲呼喊著「我不去」,但父母的堅持讓千尋不得不緊隨其後,這其實對應的是日本現實世界中年輕一代依附長輩,人生道路被「規定」,被帶著一條道走到黑的悲哀與無奈。
千尋的父母走進迷失世界後看到無人經營的飯店,肆意地享用原本要供給神靈的飯菜,千尋的母親說「等有人來了,再付錢就是。」千尋的父親則說「有爸爸在,怕什麼,信用卡現金隨他收」。 這種先享用後付款的「信貸」概念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徹底走向迷失的根源, 千尋一直說「我不要」,但依然攔不住貪吃的父母,轉過身來父母已經變成了「豬」,無奈地任由一些看不到的「飯店主人」肆意鞭打。
很多影評都把《千與千尋》定義為一部愛情電影,影片中的白龍大多認為是千尋的男朋友。但這未免有些牽強,別忘了荻野千尋在故事中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而全程自始至終白龍更像是千尋的守護者,莫非宮崎駿只是如此膚淺?這部作品只是鼓勵早戀?
當然不是!
為什麼叫白龍?
「白」是日本的神祗之色,包括國旗都有大片的白色;而「龍」在日本也是正統皇室的象徵,也是水神的象徵。
白龍跟千尋的關系可以從影片的一些對話看出一些端倪:
白龍在影片開端管千尋叫「好孩子」,並且不只一處,也就是說在白龍的眼中千尋就只是一個孩子。
千尋問白龍:「你為什麼知道我的名字」,白龍說:「你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你」。
為什麼白龍這么說呢?
在影片最後,千尋幫白龍找回自己的名字,白龍的本命叫「饒速水琥珀主」,(另有譯:「賑早見琥珀主」)。「饒速水」的這個名字是根據《日本書紀》跟《先代舊事本紀》中記載的一位神靈的名字——「饒速日」而來,因而千尋說聽到白龍的名字後說道:「好棒的名字,像神明一樣」。
那麼,「饒速日」是一位怎樣的神靈呢?據說「饒速日」是在日本天孫降臨之前駕臨人間,並且統治大和地方,後在神武天皇東征的時候被奪權而歸降,而自此淪為日本神武天皇的臣下,但是「饒速日」一直被一些日本人看做是始祖之神,是日本集體精神意識的緣起。
也就是說影片中 白龍象徵著的是「大和」未被天皇騎劫顛覆前的本源與正統,也意味著日本的過去 。因此白龍叫千尋「孩子」,對千尋說「你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你」。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白龍作為水與河流,是生命起始的意象,千尋曾經掉到過白龍的河水裡面,正是胎兒與母親懷胎時羊水的寫照,而龍又是陽性的代表,所以白龍也象徵的是千尋(日本)的過去與由來。
然而可惜這條代表這「大和」的本源與信念的河流,因為時代要發展被建築掩埋填沒;白龍為了學習魔法,為湯婆婆利用,幹了許多不好的勾當,慢慢忘記了自己的真正姓名。正如鍋爐爺爺所說:「白龍成為了湯婆婆的徒弟後,臉色越來越難看,眼神也越來越凶惡。」
白龍在執行偷取錢婆婆的魔女印章任務中,被其所下的詛咒弄得遍體鱗傷,無數的白紙不停襲擊他,而在白龍快死的時候,千尋的河神丸子令白龍吐出印章保住一命。
如果白龍代表的是日本的過往,那麼他所竊取印章是魔女錢婆婆制定契約的憑據,或可以理解為象徵「主權」,而一張張白紙則自然對應的就是一張張「不平等條約」。
白龍(過往的日本)因忘記了自我,被利用去竊取並吞下了不應吞食的印章(「主權」),而被詛咒並被一張張白紙(「不平等條約」)追擊。幾近喪命,終於在千尋的幫助下,吃下了河神丸子吐出了印章(主權)才得以存活。
油屋是一個日本古典風格非常強烈的澡堂子,所有的員工都是日本穿著日式的傳統服飾,而在這個充滿傳統「和風」的建築中的最頂樓層——「天」,是一個完全西式風格的房間,並且整個生產體系中最高級的職權者是一個不管穿著還是長相都是西方人模樣的錢婆婆。
這不正是日本與美國的關系的隱喻嗎?
在油屋這個生產體系中,所有人都在拚命幹活,但是既得利益者卻是高高在上的洋人婆婆;所有人都用姓名與這洋人婆婆簽訂了契約,而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來處,如同出賣了靈魂;在湯婆婆管轄的這個世界,只要不勞動就會變成動物,每個人都必須為湯婆婆創造價值;白龍(日本)為了向湯婆婆學習魔法干盡壞事,日益兇殘……
此外,這個洋婆婆會不時化成頭發白色的鷹(美國的國鳥)去巡視這個屬於她的世界。
カオナシ 無面男在日文中有「沒有顏面」的意思,它代表的是2000年日本人的一種迷失狀態,迷茫,陰冷,孤獨,容易被影響同化。在千尋與無面男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影片中確實有這種寓意:
千尋的這幾個問題也是宮崎駿對現代日本人的一種哲學叩問。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去向何方?
當代的日本人弄不清楚這三個問題:無面男只知無意識無度地吞噬一切貪欲,自己雖不停壯大,卻給周遭帶來了破壞,並讓自己外表的不斷醜化變態。這映射的是日本一味盲目的發展,忘記了來處,忘記了本源,也不知何往。
無言沉默的無面男執意要給千尋葯牌,金子,所有他以為千尋會想要的東西。但正如千尋所說的「我想要的東西你絕對拿不出來。」這應該是日本人年輕一代與上一代人心靈深處的某種對話,迷失的上一代人創造的東西並非這代人真正所需要的,他們創造的「財富」對年輕一代「毫無價值」。最後, 無面男 與白龍一樣:無盡無度的吞食最後以「嘔吐」來完成自我救贖。
為什麼千尋原本的使命(calling)是解救自己已經變成豬的父母,但是故事中她卻似乎全程忘記了?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猜測,小千把自己從河神那裡拿到的河神丸子救了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白龍與無面男就是父親與母親的象徵:白色的白龍,黑色的無面男,正是一陰一陽,且不論白龍與無面男這兩者誰是父,誰是母。白龍無盡的保護,無面男無盡的給予,不正與「父母」並無二致么?
如果這個隱喻成立,那麼最後千尋分別幫助了白龍與無面男後,湯婆婆讓千尋從一大群豬中選出自己的父母時,千尋信心滿滿並毫不猶豫地說「這里沒有我的爸爸媽媽」,則不難理解了。因為千尋知道他的父母早已另有化身。而在影片結尾,白龍與無面男全無送別千尋走出神隱世界,惟白龍叮囑千尋千萬別回頭,當小千走到出口時,卻霍然發現父母早已在那等候。由此說來,白龍跟無面男就是千尋父母進入這個世界後的化身寓象也非常合乎情理。
「曾經發生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這是錢婆婆對千尋說的話。
錢婆婆住在水上列車的第六站,影片出現的所有數字都有深刻的隱喻,那麼如果一站隱喻十年,那麼就是千尋要回到60年前才能與錢婆婆對話,由影片上映的時間2001年往回推到,60年前即1940年代,而1940年日本在世界上做什麼,應已無需贅述。
千尋帶著無面男(現代迷失的日本)代替白龍(過去的日本)向住在沼之底的錢婆婆道歉。那麼錢婆婆的身份已經不言而喻。
湯婆婆住在油屋的「天」,錢婆婆住在遙遠的彼方的「沼之底」,一天一地,又是一組陰陽對立的關系。正如湯婆婆說,她跟錢婆婆是雙胞胎,卻一點都合不來。如果湯婆婆是暗喻「歐美」,錢婆婆應就是暗喻「亞洲」無疑了。
圖片中是錢婆婆「沼之底」的家,這個「亞洲風格」的建築物在外觀上跟「油屋」湯婆婆的全西化是鮮明的對比,兩者幾乎天壤之別。
而更妙的是,「荻野千尋」中的「荻」字本是如蘆葦生長在水邊沼澤的植物的意思,「千尋」則在中文與日與中有著相同的意義,「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因此「荻野千尋」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長自很深的水底的植物」 與錢婆婆的住所「沼之底」正好呼應,也就是說錢婆婆的住處——「沼之底」正是「荻野千尋」生命的本源,正如同「亞洲」才是「日本」的本源。
坊寶寶是湯婆婆這個洋婆婆養大的日本巨嬰。他穿一件印有"坊"字的紅色肚兜。雖然他個子非常大,卻是嬰兒的模樣,很嬌慣任性,因為害怕「細菌」而天天待在堆滿了玩具和枕頭的房間里。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坊寶寶喜歡用哭來威脅人。
坊寶寶就如同當代的日本年輕人,在歐美文化的包裹與保護中成長,被父母嬌生慣養,如同溫室里的花朵,只知道玩樂。而諷刺的故事中這么一個未出過家門、害怕細菌又不講道理的孩子,被錢婆婆(亞洲)變成了一隻與細菌為伍的小老鼠,跟隨者千尋走出了房門展開旅行,等他再回到錢婆婆身邊時,卻已經長成了能自己走路、不哭不鬧、懂人情世故的大孩子了。
在《千與千尋》這部影片中,其實還有著許多細節可以對應到這部影片的核心設計原則( Designing Principle )——「迷失的日本」的諸多巧思。比如電影中,千尋幫腐爛神清垃圾那場戲,其實說的是日本因發展而迷失忽略了環境;又比如日本片名中的「神隱」所寓指的隱藏起來的神靈,以及影片中開場千尋一家人經過看到的一堆被世人忘記供奉的神龕石祠,其實說的是日本人對本源信仰的丟失。
正因為影片的創作核心意念是宏觀與哲學的,而影片的體式又是委婉的寓言體,所欲言之事盡隱匿其中,恰好應了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之中的「神隱」二字。也正因為這個隱喻的「本體」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那麼可以解讀自然包羅萬象,而人們對影片自然也會有無數種解讀方式,人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了「成長」、「愛情」、「環保」、「探尋」……
宮崎駿通過一個小女孩走入異世界而迷失的故事,嘗試提出自己對當代日本這種「國之迷失」精神層面的解答——
帶著現在迷失的自我,溯根尋源,為過往的錯誤致歉自省,找到自我,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誰,方才知道何去何從!
可嘆的是,大家至今還在探討怎麼做一個被大家高贊,賺錢的動畫電影時,宮崎駿早已在用他的作品履行他自覺的國民責任。
而對於這部創下無數佳績的寓言體電影,宮崎駿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千尋上車的那一瞬間,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2. 關於描寫日本人的電影
可以看《七武士》,當然這個畫面有點老。
還可以看《最後的武士》,好萊塢的,畫面、劇情不錯,思想上沒有《七武士》深刻。
你還可以看一下宮崎駿導演的電影,反映了變革、發展中的日本社會。
比如《平成狸合戰》、《歲月的童話》
其它,看大和劇(一種電視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反映了傳統的日本文化,是一般日本民眾所喜歡的,可以完整的反映民族性。
3. 求一部日本電影,二戰以後經濟復甦,講述一個家庭的成長,有一個經典
荒島迷蹤/最後的武士
主演 : 杜夫朗格、喬·邁克爾·伯克主演
劇情介紹
《荒島迷蹤》
一座小島上,居民生活得寧靜安逸,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流落荒島的美國士兵尼克·普雷斯頓……直到一天,一支日本的突然闖入,讓小島陷入空前浩劫……兇狠的日本兵,抓走了所有人,只有修女凱奇和尼克逃脫,從此,兩人開始亡命天涯……在強大的生存意志支撐下,他們一次次化險為夷,與此同時,尼克也在思考該怎樣營救被囚的居民……
4. 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日本觀後感篇一: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欣賞完《大國崛起之日本》這部記錄片,深深的為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它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別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維新,感想頗深,為日本這樣一個小島民族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驚嘆!我認為,從日本崛起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歷史是鏡鑒,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觀後感篇二:日本電影觀後感
《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
——觀後小感
人文學院 中101-3班 李慧 2010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課上我們看了幾部日本電影,其中我對一部介紹豐臣秀吉的《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很感興趣。
電影講述了日本室町時代的傳奇人物豐臣秀吉發跡變泰的故事。與《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的敘述方式相同,以兩條線索,借參與故事的一個人物的口述來講述歷程。主人公與講述者共處的時間平面縱橫交錯,在最終交合時,電影走近結局。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戰國時代,那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豐臣秀吉是一個長相奇特,被戲稱為「猴子」的下層平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武士,一個不殺人的武士,他渴望結束戰爭,天下太平。但他卻膽小怕死,不敢殺生。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為什麼能從低賤平民平步青雲,一躍成為日本史上一代梟雄,最終一統日本呢?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豐臣秀吉一再說自己不願殺人,這是一個「仁」字。也正是這個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軍民擁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軍師半兵衛也被他的「仁」心感動再次出山為其效力至死,他在臨終是說:「我沒有看錯人,幸哉!」
其然,是一個「義」字,給木匠蜂須賀正勝找回木匠刀,從而感動浪人,收其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個「禮」字,他能「三顧茅廬」,打動志乃從而請
到了半兵衛做自己的「頭腦」。
然後,是「智」,秀吉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謀多次立下戰功,這是織田信長其他家臣所不及的,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個最大的資本。
再者,是一個「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會背叛自己,並以自己的性命作保。從他保官兵衛一事中可看出。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相信的人沒有辜負他
最後是「忠、勇」,他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也為後來他發「正義之師」滅掉謀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礎。即使怕死也有勇氣接下任務。「墨股城一夜築城」成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經歷。
儒家講求的「仁、義、禮、智、信、忠、勇」在電影中的豐臣秀吉身上都有體現。豐臣秀吉的成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喜歡(是一隻會討主人歡心的猴子),他單純,真誠,知道感恩,心懷天下。另外,機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織田信長,這為他以後的事業直達青天開了個天窗,能不能爬上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備了這些因素,電影中的秀吉從一個低賤的平民成長成了坐擁天下的梟雄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日本想吞並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豐臣秀吉,歷史上的真實的豐臣秀吉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看完了電影後,我懷著這個疑問對歷史上的豐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
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猴子(見於《太閣素生記》)、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秀吉正室寧寧的書信),本是一個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最高官位是關白。法名:國泰又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傳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受雇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嘉兵衛。後因其門人排擠,回到家鄉,在昔日玩伴的推薦下做了當時稱雄一方的織田信長軍中的一個小步兵,其後,秀吉因立下赫赫戰功,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
「墨城一夜築城」「金崎殿後」「鳥取斷糧」「高松水淹」等著名戰役,充分顯示了秀吉傑出的軍事才能,同時越來越受到織田信長的信賴和倚重。「本能寺」之變中,受壓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織田信長。秀吉殺死明智光秀,並以信長繼承人自居,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慾望迅速膨脹,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要將中過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此時的秀吉意氣風發,妄言將會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駐於朝鮮南端。日本與明朝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水陸軍侵入朝鮮,決心與明軍見個高低。明軍在大將刑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滅。以上兩場戰爭,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當時年號),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為千夫所指,國內一片罵聲,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貴族大臣群情洶涌,使豐臣秀吉一病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據說他臨死時除了託孤前田利家之外,還念念不忘他的侵略夢。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於膝下寂寥,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當年果斷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現了大小便失禁。司馬遼太郎的《豐臣的家人》一書中詳述了這個喜怒無常,蒼老糊塗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後,豐臣氏就等於滅亡了。之後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而奮斗,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錯誤的發動了侵略別國的戰爭,這註定了野心太大滅亡越早。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祖衰,他也成為了一個悲劇英雄。
在我看來,客觀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一個有智謀,有手段的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他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他極度自負。總以為自己統一了日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同樣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電影中的豐臣秀吉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殺人,這是明顯在為一個魔頭做粉飾。他用侵略別國的手段,破壞他人的家園,來證明自己的超強的能力,逆天而行,必敗無疑。其二:他又極度自卑。因為出身寒微,被貴族瞧不起,無論他如何奮斗,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出身問題一直像一個噩夢一樣纏著他。所以他發瘋地去證明自己天下無敵,改自己的姓氏為羽柴,向天皇索要賜姓(豐臣一姓即天皇所賜),甚至還編造自己的母親曾侍奉過天皇以此來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後的謊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連這么一位馬上英雄也無法擺脫魔咒,以致性格扭曲。這兩種極端造就了豐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我們回到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上來。雖然電影中塑造的豐臣秀吉與歷史上那個野心勃勃,嗜殺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鮮積極,對觀眾起到了很大的勵志作用,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時要劍分兩刃,既要看到其與眾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惡的嘴臉,又要清楚的認識到他對歷史或世界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通過看這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感興趣地方進行了更深入一點的了解,這或許比單純的欣賞意義更大吧。我希望以後的自己,不論是在
日本觀後感篇三: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蒙昧落後的小國,為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為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裡,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後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5. 希望推薦幾個日本人拚命工作奮發向上的電影
日本電影《海峽》
津輕海峽-青函隧道 1964年-1988年,歷時24年完工.
http://..com/question/26581143.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