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電影呼喊與細語

如何評價電影呼喊與細語

發布時間:2022-12-10 18:00:23

⑴ 十大經典「生死」影片丨無聲無息化解死亡的恐懼和別離的哀傷

提及「死亡」的話題,似乎有些凝重,但其實真正去面對這個議題,我們才有可能進入到生命的另一個層次:發現真相。而電影總是能夠或多或少拂去一些沉重的東西,藝術會帶來超越性的元素和能量。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生與死話題的這十部影片,每一部都有不同的觸感點,不同的討論角度,每一部影片都引人深思,令人感懷。

如果您對臨終關懷感興趣,如果您對生命和死亡有困惑,如果您很想活出此生的意義,那麼建議您找個時間,安安靜靜欣賞這些電影,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一杯茶,一部影片,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姐姐的守護者》

英國

為了挽救一個生命,是否可以「製造」另一個生命?當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深地介入生命過程的時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誰有權力對他人的生命做出決定?這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這個故事,是展現,是探索,也是警示。

《深知我心》

美國

許多的俯拍鏡頭、許多的女主角的獨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種冷靜的疏離感。人到中年的女知識分子,因為罹患癌症,被捲入現代醫學強大的、帶有男性特質的技術氣場,這似乎更加深了生命的脆弱與孤獨。還好,兩位女性陪伴者用溫暖的人性,挽救了生命的尊嚴和安寧。

《雨中的請求》

印度

人到底有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沒有品質的人生是否可以放棄?這部熱鬧的、帶給人視覺享受的寶萊塢電影,最終要表現的卻是如此冷峻的一個主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安樂死,這個殘酷的話題將會越來越多地被提起。

《呼喊與細語》

瑞典

死亡是一種邊緣處境,沒有人可以逃避它。這種處境的一個作用,或許就是暴露靈魂、檢驗人性吧。伯格曼用一間紅屋、四個白衣女人、一場死亡,不動聲色地展現人類的痛苦與孤獨,絕望與渴望,細膩的風格化的表達,戰勝了故事的沉悶與壓抑。

《生之欲》

日本

黑澤明的這部黑白老片,印證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亞龍的觀點: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和半個世紀後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不同,它所表現的對死亡恐懼的超越,更具有社會性。

《活著》

中國

在這部名為「活著」的電影中,有許多的死亡,它們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天災或疫病導致的死亡,它們應該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社會性死亡」。有些時候,社會性死亡會有一個「意外死亡」的外表,但「意外」掩蓋不了這些死亡的荒誕與殘酷。

《永生之法》

西班牙

在死亡的灰暗背景上,兩個白血病男孩演出了他們多彩的生命故事。有些時候,孩子就是上帝派來的信使吧,通過他們透亮的眼和單純的心,讓人們重新理解生命,包括它的艱難和沉重,也包括它的甜美和豐盛。

《特別響, 非常近》

美國

911,九歲男孩奧斯卡的父親再也沒有回來。一把藏在花瓶中的鑰匙,讓他帶著幻想開始了不可理喻的尋找。或許,每個人在經歷了巨大的喪失之後,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來一次尋找。然後,重新發現生活,讓心有一個著落。

《入殮師》

日本

入殮,是一種行為一個過程,是喪葬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這部電影中,它成了行為藝術。入殮,為什麼可以如此精緻、如此細膩、如此莊重,如此美麗?

因為入殮師視其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非生命的過程,它無聲無息地化解著死亡的恐懼和別離的哀傷。

《遺體:面對明天的十日》

日本

看這部電影需要一點兒勇氣:大海嘯過後,一具具遺體被運到體育館,其狀恐怖而慘烈。一個即將退休的老人請求加入志願者行列,幫忙安放遺體和協助家人認領。在混亂與悲慟中,寧靜和庄嚴慢慢升起,逝者由此獲得尊嚴,生者因之得到抱慰。

⑵ 英格瑪·伯格曼什麼電影好看

《第七封印》
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馬克斯·馮·西多、本特·埃切羅特主演的奇幻電影,於1957年2月16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理想主義的騎士布洛克在戰爭結束之後,與他的同伴們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艱難生活的故事 。

如何評價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

《呼喊與細語》沿用伯格曼前作《沉默》的方式,在鍾表的滴答聲中開始,用五種不同的鍾表聲音配以指針和鍾擺的特寫,時間在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鍾表的特寫畫面被穿插在影片的各個部分。尼克維斯特的攝影讓影片散發出了全部的魅力,在銀幕上創造出了「油畫般的質感」。不過實際上片中的色彩運用是「不自然」的,紅色為基調的大色塊過於濃烈,然而這一「缺點」卻正好符合影片的內在需要。色彩是與角色的心理與情感相聯系,因此那些通常會顯得做作和生硬的畫面,在片中卻顯得格外貼切。伯格曼近乎自然主義地描寫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劇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結,為此他必須用唯美的畫面和鮮艷的色彩來加以調和,才不至於讓人徹底墮入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絕望。死去的艾格尼絲和她的日記述說著理想生活的美好,使得影片結尾三姐妹與安娜在鋪滿金黃落葉的林間散步的畫面更加感人。

⑷ 求一個1972年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呼喊與細語,百度網盤

《 呼喊與細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0TkFu7odczP2mRMVmAaPg

提取碼:4wf6

《呼喊與細語》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麗芙·烏曼、英格里德·圖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絲自知時日無多,她希望在臨死之前讓關系緊張的兩個妹妹學會珍愛彼此的故事。

⑸ 盤一盤千禧年之後,值得期待的瑞士電影有哪些

瑞典有很多好看的電影的,除電影以外,也有一些比較不錯的電視劇。
同瑞典的國土位置一樣,尤其所拍的電影似乎具有著很特別的氣質,很多都涉及心理方面以及對人性的探索。
著名的有《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狩獵》《狗鎮》《龍紋身的女孩》系列。
個人則對《龍紋身的女孩》系列情有獨鍾,當時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三部,一解沒有機會讀原著的遺憾。
電影圍繞復仇、破案、暴力以及女主角的真世謎團展開。它似乎是用一種近乎不懂聲色的表現方式來表現人性的黑暗,血腥以及暴力。電影中的犯罪故事多由犯罪者個人心理的黑暗部分所導致,作案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用一種非正常的扭曲手段來彌補自己心中的空白。
雖然結局有些俗套,三部分劇情有些冗雜,不過還是值得一看的。

⑹ 呼喊與細語的影片評價

《呼喊與細語》是導演伯格曼以一種類似極限境遇劇方式,通過營造封閉的環境,在面對死亡這一帶有終極意義的問題時,在主人公的細語呢喃和疾聲呼號中,引發有關人性種種問題的思考。影片故事情節簡單,圍繞著艾格尼絲之死在兩晝夜之中展開。主要人物始終活動在室內,猶如禁閉的困獸,在境遇的局限之中試圖掙脫,卻又始終無法逃離出去。正如卡琳多次痛苦地呼喊,如同生活在地獄之中,痛苦的感覺如影隨行,活著比死還要痛苦。
影片在色彩布局上也極大增強了這種極限境遇劇的效果。牆壁通體採用大片紅色,人物多著黑白兩色服裝,在色覺效果上給人產生極強的沖擊力。同時紅色在影片敘事層面具有雙重重功效。一方面在表現人物表情的特寫鏡頭中,人物面孔呈現在血紅的背景上,暗示著人物內心痛苦而又激烈的焦躁狀態;另一方面,影片的呼喊與細語時常通過回憶來實現,紅色在回憶的插入中起到漸現與漸隱的效果。當人物開始回憶的時候,鏡頭模糊的紅逐漸清晰,那些帶有疼痛印跡的往事不斷被呈現出來。而當回憶結束時,人物重新回到現實之中,由緊閉雙眼時眼皮的血紅回歸到現實那四面鮮紅禁閉的困境之中。 三姐妹之艾格尼絲:愛與匱乏中的細語與呼喊
海浪席捲沙灘的呼嘯聲;水鳥和寒鴉陣陣孤鳴;鍾表指針滴滴答答。一個星期一的早晨,重病的艾格尼絲在種種細微而又清晰的聲響中醒來,她平靜地在日記中寫下:我在痛苦之中。我的姐妹和安娜輪流照顧我。
這是一個缺乏愛的女人,所有的細語與呼喊不過是渴求一丁點的溫暖與幸福。從孩提時候開始,艾格尼絲便與整個家庭格格不入,她無法融入那些表面的歡樂。她悄悄地觀察母親的冷漠、孤獨與空虛,卻又無法靠近;成年後的艾格尼絲獨身,僅有女僕安娜相伴。病後,在姐妹們僅有的一次出行中,當安娜輕輕推著鞦韆搖盪在秋日的陽光下時,艾格尼絲感受到莫大的幸福。她坐在鞦韆上,希望時間能就此在這幸福的幾分鍾上定格。
在艾格尼絲的細語呢喃中,她渴求溫暖,小心翼翼地捕捉一絲絲幸福的感覺,而臨終前那一次次撕心裂肺的呼喊,遭遇的卻是卡琳與瑪利亞冷漠地拋棄,她孤獨地看著她們轉身離去。艾格尼絲心中最後的一點希望被捻滅,人性的自私與冷酷最終將虛偽的溫情面紗撕破。
三姐妹之卡琳:謊言與封閉中的細語與呼喊
卡琳,像大多數上流社會的女人那樣遵從規范,冷靜節制。她是丈夫口中笨手笨腳的女人,夫妻生活沉悶乏味。當卡琳意識到婚姻乃至生活徹頭徹尾地處於謊言和欺騙中時,她殘忍地將玻璃碎片捅入自己的下體,在血腥的殘忍之中抗拒丈夫的觸碰。卡琳從此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之中,她拒絕任何人身體的接觸,漠然地擺出冰冷的面孔,維系著冷冰冰的家庭生活。
在艾格尼絲的守靈之夜,當妹妹瑪利亞向她發出親近的呼喚時,卡琳經歷了內心世界劇烈的抗爭,這是一個長久封閉靈魂的自然反應。從激烈的抗拒到內心防線的一點點瓦解,死亡帶來的沖擊在那個夜晚終於擊毀了冷酷的偽裝,兩顆需要相互取暖的心和身體逐漸觸碰在一起。但敏睿得近乎殘忍的伯格曼並非在這部影片之中讓我們領略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短暫的姐妹關系冰消雪融之際,伯格曼出人意料地安排艾格尼絲的死而復生。可憐的艾格尼絲在垂死掙扎之際,企求彼此取暖的姐妹們施捨一點溫暖時,卡琳冷漠地呼喊,拒絕艾格里斯那正在腐爛帶有屍斑的手觸碰自己。她再次在艾格尼絲面前豎起層層屏障,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安全的保護范圍內。由死亡引發的相互取暖的渴望最終被死亡所帶來的恐懼撲滅。
三姐妹之瑪利亞:輕佻與冷漠中的細語與呼喊
在艾格尼絲眼裡,瑪利亞活潑美麗,從小瑪利亞就從母親那裡獲得很多的愛與歡愉,而這些卻是艾格尼絲無法理解也無從獲取的。長大後的瑪利亞,輕浮地追逐快樂。在安娜女兒生病的夜晚,她勾引前來治病的醫生;事後毫無愧疚地面對因發現其私情而自殺的丈夫;甚至在艾格尼絲重病之際,瑪利亞再次試圖引誘醫生。
瑪利亞和兩位姐姐不同的是她充滿熱情,大膽而又無所顧忌地追尋自我慾望的滿足。在瑪利亞的世界中,似乎沒有悔恨、自責、糾纏與絕望。這是一個生活在現世以自我為中心的女人,她的溫情與給予總會讓人感覺似乎別有所圖,就像她時常掛在嘴角的那抹冷笑。卡琳害怕看到這樣的笑容,這讓她感覺陰冷與戰栗,不知道這顆腦袋裡面究竟在想什麼。也正如醫生所言,瑪利亞的笑容背後隱藏的是一切的自私與冷漠。
僕人安娜:凝聽的聖母
安娜是整部片中唯一沒有聲部的角色。僕人安娜沒有細語也沒有呼喊,所有的不過是平靜地對上帝感恩,在無言的行動中安撫垂死的艾格尼絲。安娜看著封閉在屋內的三姐妹,在自私、冷漠、渴求愛而又無法靠近的重重屏障中相互折磨。臨終前的艾格尼絲,在被兩姐妹共同拒絕後,最終在安娜半裸的胸前安靜地逝去。當卡琳與瑪利亞分完艾格尼絲的財產與遺物冷漠地離去後,安娜輕輕地翻開艾格尼絲生前的日記本,那些記錄愛與孤獨的字眼在安娜的唇邊靜靜流淌。
影片中的安娜,身材豐滿結實,神情順從安寧,在上流階層飽受自私、慾望、欺騙、冷漠與猜疑折磨的世界中,她淡定得像位聖母,靜靜地凝聽著這些痛苦的呢喃與瘋狂的呼喊。

⑺ 伯格曼是什麼

按:前次胡亂一翻質疑,李劼先生居然嚴肅而做答復。本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現在這幾下可倒把我搞的有點說不過去了。區區小子有點無禮,還請先生多包涵些!
伯格曼的電影,我只看過一部:《呼喊與細語》。我認為余華的那部《在細雨中呼喊》的命名就是從此所得靈感,何況此書的初名就叫《呼喊與細雨》。余華說當初在錄像廳看伯格曼的《野草莓》是如何地振撼了他的心靈。可惜青年的余華沒有就此往電影方面發展,而是當起了中國八十年代先鋒派小說的主將。中國影壇上沒有出現一位可能是現代派電影的藝術大師,而文壇上實實在在出現了一位先鋒派文學的小說大家,這也只能說是歷史的偶然或必然所致而已。據說青年的電影才俊們往往是在錄像廳看了一部電影後,深受靈魂震動和藝術啟發從而走上電影之路的,就像是今天的賈樟柯之於陳凱歌的《黃土地》,王全安之於張藝謀的《紅高梁》。
言歸正傳,我覺得伯氏的這部電影很沉悶,簡直他媽的沉悶的,太沉悶的!裡面既沒有特別的蒙太奇或長鏡頭手法,連個慢鏡頭或特寫鏡頭都搞的他媽的像木頭或死屍。劇情本身及剪輯也缺少了電影所通有的詩意或緊湊,沉著或突兀。攝影很木訥,完全是個業余攝影家的水平,至多也頂是個舞台劇攝影家的資質。令人難以忍受的居然還是電影的配樂簡直單調乏味的極近於一座古鍾,轟!轟!轟!發出令人氣悶的死亡之音。影片的剪接是生搬硬造,未及流暢的。當然,我承認,開頭的幾個室外特寫的確還是顯示出了攝影家和剪輯家作為職業本能的某種天質。可惜,靈感的暴發式突兀從來就如射精刻那般的短暫。所以,即使是在瑞典現代派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引領下,此片還是不可挽回地成為了令人惡心和嘔吐的失敗之作。伯氏八十年代初拍完了他的封山之作《芬尼和亞歷山大》,就導他歷來所心受的舞台劇去了,至令未再推出一部電影新作。伯氏對戲劇的酷迷,使我猜想他的電影無疑會帶有強烈的舞台劇色彩和風格,《呼喊與細語》也即證明了這一點。這難道不是向那位法國的魔術師梅里愛的電影啟蒙式創新靠齊嗎?然面伯氏之在此,卻必定意味著一種深刻的倒退。
我認為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它不光是要有電影家所特有的藝術功造,而且要有做為社會回報的商業效益。缺少前者,終有一日會為人所鄙棄。缺少後者,則電影的生命也將歸於完結。看張藝謀的電影手記和訪談錄,那是一種閱讀文書哲作從來沒有的感覺。既有一種藝術雲游的務虛層次,又有一種行動探索的務實本質。生活也許就是這樣吧?虛實相間,思想與行動交替。當你經濟拘緊,你就拼力工作。當你筋疲神勞,你就暢揚藝術。為生活而奔波,以藝術為寄託。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人稱為「電影詩人」,但我認為只要是稍懂藝術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詩人。藝術是詩,美是詩,美麗的女人則是詩人的至愛。難道王愛衛、蔡明亮不是電影詩人嗎?連偉大的查理-卓別林在他的自傳題辭中也要自比詩人呢!王小波,他更是一個天才的「行呤詩人」了。不要以為只有北島、舒婷、顧城、海子才可以冠之詩人的稱號。波蘭的蕭邦是個鋼琴詩人,台灣的周傑倫是個R&B詩人,彈湊「笑傲江湖」曲的令狐沖是個浪子詩人,為楊過臨別送呤的郭襄是個至情詩人。一個憂郁頹廢的女子給人以詩性的誘惑,我他媽的就更是一個悲傷壓抑憤懣失戀的物性詩人了。
話說從頭,基氏的電影我看過兩部,「三色」中的第一色《藍色情挑》,第三色《紅色情迷》。感覺還過得去,至少不像看伯格曼的電影,想搞女人,想拉屎撒尿。也許我說話有點下作,原因可能是我看王小波看的太多了。誰叫他說出了「他們的世界」、「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樣經典的牛逼話語來。不然僅他媽的「有趣」,也只是「有雞巴趣」。《藍》開頭似乎想給人描畫一輛「風中的跑車」,但它所呈現的只是局部攝影。飄呵飄的白紙,給人一種遺世獨立,風行浪流的孤寂感。可後來出現了一個孩子的鏡頭,這明顯是一種家庭幸福的象徵。一家三口旅外的風中行走,鏡頭轉移到一個男青年的戶外活動。從他的聽覺導引,嘣!一場車禍像天動的音符,神秘微妙,轉瞬即逝,如此乾脆,如是利落。風中只剩下那片飄乎的白紙,這或許就是女主角命運的某種意味和暗示吧?那個孤單的女人,每次的心靈觸動,都會伴有一個似從天而降,突然拔高的大湊鳴曲。那個男人有時間,「你到我這里來」,做完事,「你走」。結尾,形景與開場來了一個相鳴的轉換,「你有時間嗎」,「有」,「我到你那裡去」。《紅》中的兩組敘事,忠誠與背判交相輝映,就像陰謀與愛情讓人敏感乃至心力憔悴。一個退休法官的居家竅聽,告訴人們一個真理:隱私呵!你的名字通常叫做偷情。《紅》無疑是一部關於情感生活的電影,電話的無形交流,竊聽的真情表露。科技的發展,難道只會讓現代人過得越來越虛偽謹慎嗎?這是一部復雜的電影,基氏幾乎要把「十戒」及前兩色的所有主題囊括進內,完成這部能夠讓自己滿意的反思和總結之作,他認為自己也該飛去了。可他老死又要突發其想,居然想拍「人生三境」的「地獄,煉獄,天堂」,可惜「三境」最後還是只能作為他的遺夢隨風而逝。世界上少了一位電影詩人,或許世界上又會誕生一位詩人式的電影家吧!
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中國電影或許更能契合我們的觀感。生於一種文化,長於一種文化,自然也更敏感於一個文化。現在稍稍喜歡哲學的文科生,也都不是喜歡從孔孟老莊談到程朱陸王再談到康梁胡馮嗎?西方電影自然要多看,但也總不能站在世界電影大師的品位上無情的貶斥和鄙棄中國電影吧?中國人呵!總要為中國電影吶喊幾句呵!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即使他英格瑪-伯格曼在西方文化界是如何的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但看了他那部《呼喊與細語》,我總是覺得還是對他要敬而遠之的好。中國當代文學雖不怎麼樣,但李劼先生還是要寫那部《中國八十年代文學備忘錄》,就說明身為中國人,的確寫中國的東西要親切一些。《中國文化冷風景》還不是一部解讀國學的行天論著嗎?所以多看點中國電影,多說點中國電影,這並不是可恥的。自然要「充分世界化」,但「全盤西化」,我總覺得未見好。還是尼采式的一句牛話吧:瞧!那些國產電影。

⑻ 有哪些推薦的瑞典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處女泉》

豆瓣8.4分,1萬人標記的冷門好電影。

什麼是罪惡,什麼是寬恕。罪與罪相繼發生,返回去去找不到源頭,當發下誓願用雙手贖罪,一泓清泉就滌凈了染過血污的那片土地。

處女泉,一個堪稱偉大的意象。結尾泉水噴涌,既是父母無盡的眼淚,也是上帝及時的回應,也是女僕洗刷罪惡的悔恨,還是卡琳雖遭姦淫卻仍然純潔美好的象徵。



⑼ 呼喊與細語的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一座老式大宅中,艾格尼絲身患不治之症,自知時日不多,然而對於死亡早已習以為常,抱著全然無所謂的態度。 她每天記日記,寫下自己那些日常瑣事和感想、回憶。她想起了童年時母親對自己的忽視和曾經有過的和母親的親密,她開始理解了母親當初的想法。

此時,她的兩個姐妹前來照顧她,但兩人卻充滿厭惡和恐懼;一直照顧女主人的鄉下女僕,則是惟一能真心為她服務的人,她們幾人一同見證了死亡的種種表現。
二妹瑪麗亞是最得母親寵愛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瑪麗亞雖然已經結婚,卻還是擺脫不了感情的困擾,在丈夫和姐姐的醫生之間徘徊不定。瑪麗亞的丈夫是個商人,有一天晚上,安娜的女兒安妮生病了,醫生來給她治病,瑪麗亞勾引了醫生,這導致瑪麗亞的丈夫自殺,但沒有成功。醫生來為安妮看病時,瑪麗亞再度勾引他,但醫生拒絕了。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難以理清的煩惱和麻煩。她的丈夫是一個外交官,他們的婚姻顯然不幸福,兩人都對對方不滿,但卻維護著表面的和諧。卡琳打碎了一個玻璃杯,丈夫嚴厲地瞪著她,她把一塊玻璃碎片塞進了陰道,把鮮血塗在嘴上。在三個姐妹之間,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問題,而又彼此難於溝通。和好的願望太過遙遠,她們想擺脫生活的陰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卻發現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艾格尼絲在疼痛的殘酷折磨下死去,卻又被堵在幽冥路上,她從墳墓里回到病房,希望得到卡琳和瑪麗亞的愛,但她們都因為害怕而拋下了她,只有僕人安娜像母親一樣擁抱著她第二次死去。

⑽ 什麼是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電影與現代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是直接受到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和美學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它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以完全不同於傳統電影方式的新穎、奇特、怪異的電影手法,去表現非理性主義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復雜的哲理觀念做為影片創作的中心。

例如:
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1961
安東尼奧尼:《蝕》
路易斯·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1928
《比里迪亞娜》 1961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與細語》

哲理電影往往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會、人性的重大問題和面臨的深刻危機,諸如: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對信仰的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對核威脅、核恐怖的畏懼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內省的性質和神密的氣氛。在內容上用無因果關系的事件來代替情節,強調生活現象的無定性和片斷性;用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潛意識活動來代替性格,有時則乾脆變人物為某種情緒的象徵或符號。影片的結構鬆散,但構圖講究,攝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萊利對現代派詩歌的要求:「悅耳而無意義,清楚而無用處,朦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經常使用夢幻、隱喻、象徵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瑪格麗特·杜拉:《卡車》
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蝕》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電影呼喊與細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如何設置電影模式43 瀏覽:178
好看的泰國蛇女電影 瀏覽:232
電影國產懸疑免費下載 瀏覽:74
用微信如何訂電影票便宜 瀏覽:514
如何保存電影院小票不褪色 瀏覽:689
那個視頻看電影全免費 瀏覽:524
微視怎麼找小電影 瀏覽:669
人生哲理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76
超體類型電影有哪些 瀏覽:734
電影裡面的符怎麼畫 瀏覽:805
越南有哪些獲獎電影 瀏覽:40
異愛電影免費 瀏覽:588
好看的我的世界電影大全 瀏覽:508
好的佛教電影有哪些 瀏覽:909
以前的有什麼好看的電視或者電影 瀏覽:731
什麼速戰電影 瀏覽:71
電影刀鋒愛痕好看站 瀏覽:716
奇異果vip為什麼不能看vip電影 瀏覽:689
2017年最好看的兒童電影 瀏覽:843
什麼的雲電影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