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解構一部電影

如何解構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7 01:40:59

什麼叫電影解構主義

解構主意又稱為後結構主義 ,但是,解構主意是存在於文學中的批評方法。
所以,解構主意不能亂用。使用范圍也不能搞混淆。
如果你想弄清楚它的內容,請閱讀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美國加州大學某學者所寫的書,書在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出版了很多年了,4月份才翻譯成中文,書名叫《論解構〉
還有,我比較喜歡張的一些電影,請問你張藝謀的用光是什麼符號,要是以後千萬電影都那麼用光,那麼它又對應的是什麼意義。(因為單個符號在符號體系中是具有絕對指向性的)

如何用解構主義來分析一部文學作品

電影是鏡頭、情節、聲音這三個形式的組合,把他拆開來看,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1.這是個什麼樣的鏡頭/情節/聲音?
2.為什麼創作者要把這個鏡頭/情節/聲音這樣處理?這(對現實)表達了什麼?
3.他是不是想要觀眾產生某種他預設的感覺?
4.這是不是說明了某種我們共有的意識形態(神話)?
以上是結構主義的方法,即用基於語言學的觀點拆解電影元素後,對能指和所指進行關聯分析,前提是承認電影語言是有結構的。然後再反過來問另幾個問題:
1.為什麼觀眾會從這個鏡頭里得出這個理解?
2.這和他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佛教徒會這么理解嗎?存在主義者呢?
3.這個背景為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理解,那個背景又導致了那樣的理解,怎麼能說誰對誰錯呢?
你可以簡單地把這個理解成解構主義,是在結構主義框架內的、對「能指能帶來所指」的反對意見,認為世界上沒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沒有固定的意義,解構主義者認為結構主義把一切萬物鎖進一個不會擴張和變化的符號系統是不科學的,因為一方面結構主義與神話/符號學沒有考慮到書面語言的情況(德里達的觀點),另一方面每一個主體基於自己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經驗也會對符號做出不同於其他人的理解。說白了,就是把主體接受的觀點以及符號的變動因素納入了結構主義符號學,可以用傳播學里的二級傳播和編碼解碼理論來理解。再深入一點,再問自己(真的要這么問嗎):
1.這移動的畫面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
2.他的表達和我的感受,這兩者有聯系嗎?
3.電影語言是什麼?我就愛覺得特寫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難道我錯了嗎?
可以看到,不同於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則認為結構主義完全扯淡,你要用後結構主義分析電影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反正不要同意結構主義的觀點,不要承認確定性,不要承認經驗論和二元論(即理論能解釋現實/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認語言存在,意義先於語言。
舉個例子:sanity和insanity,這兩個詞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嗎?為什麼以前中國大陸做個體生意不正常現在又正常了?為什麼同性戀以前不正常現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這里社會意義先於語言,語言實際上只是被社會權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這樣的觀點對待電影和文學也是一樣,一句話:你以為你看見的就是你看見的嗎?區別於解構主義,這里主體准確地接受甚至都成了不可能,一切都是誤解和無解。當然,也要指出有些地方認為後結構主義就是解構主義以及其他結構主義之後受到社會科學影響的思想的總稱,按照這種說法,解構主義/意識形態批評/女性主義/精神分析都算是後結構了,也就並沒有一種所謂的「後結構主義」,這只是又一個學術翻譯的烏龍。
至於怎麼分析電影:我個人覺得,一般的電影文化分析都自覺或不自覺用到結構主義觀點,首先要把電影中元素理清楚,把聲音的響度音色頻率、鏡頭的冷暖長短路徑、情節的復合邏輯有序無序等等等等所有你能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感覺的到的都列出來,然後分開講、合起來講、結合導演講、針對觀眾講、放進社會講、用哲學眼光講,總之只要分析出其中的永恆命題(神話),就是運用了結構主義了。用解構主義分析電影,你就多說幾個意義,比如《黃土地》中大片土地的鏡頭,結構主義者說「在鏡頭語言看來這是表示自然多偉大,人融於自然」,你就說「在亞馬遜雨林土著觀眾看來那就是表示一滴水都沒有渴死個人的貧瘠。」——人與人不同,如此。後結構主義已經否認了結構主義和語言學建立的必然聯系,所以怎麼用來怎麼分析電影我一時還想不出來,不過方法論意義可以有,那就是電影你愛怎麼看怎麼看,因為這就是你獨一無二的理解。
文學上,也是一個道理,基礎的文學理論書籍應該也像電影這樣把各類文學拆解成了各個形式元素(我不知道有哪些,環境人物情節?),運用同理的方法去解析就好了。最後,如果只是看電影/文學作品而不是把電影/文學作品拿來當哲學樣本分析,最好不要抱著這個心態看電影和文學,不然我覺得是浪費時間,所有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脫離了真實的電影和文學,其目標是為了讓人們獲得一個對世界更清晰的認識的體系,而不是實踐。

㈢ 如何快速了解看懂一部電影

先從多看影評開始吧,看看別人是怎麼評論的,再對比自己的想法。如果想在這方面有研究,可以去看一些電影鑒賞類的書,還有就是嘗試自己寫影評。時間久了,看懂電影就是小菜一碟的事了

㈣ 電影剪輯教程視頻

①剪輯思維首先,同學們要搞清楚一點,視頻拼接員≠剪輯師,新手也很容易把剪輯理解為花里胡哨的特效,但是剪輯真正的核心是背後的故事和懸念的設置。那麼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傳統的電影劇本是不斷堆積矛盾,然後達到高潮,其涉及到製造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在短視頻時代,你則要學會將高潮放在最前面、或者將懸念在一開始就設置,只有無跡可尋,天馬行空的故事,才能真正抓住觀眾的眼球。那麼如何寫好一個故事,這涉及到拉片的訓練,下面也會給各位講講具體的方法。新手如何進行拉片?在何處進行剪切?鏡頭應該持續多久?下一個鏡頭應該是什麼?這是剪輯中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可惜都沒有標准答案,每個人對於剪輯節奏的把握都各不相同。專業人士剪輯的時候,會讓畫面中的主體從一側去往另一側,這樣整個畫面的銜接就會非常流暢,否則就會出現「跳點」的問題。當然,剪輯畢竟已經是上個世紀初(1905年)就存在的老古董了,前人已經總結了相當多的經驗。你完全可以通過拉片,提升自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剪輯節奏的把控。之前給推薦過一系列關於剪輯的書籍,例如你可以通過:《剪輯的語法》——羅伊·湯普森、《看不見的剪輯》-鮑比·奧斯廷《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講義》——楊健這三本書,可以幫助你提升對於剪輯拼接手法的理解,並且間接藉助別人的經驗,這往往是幫助新人少走彎路的重要方法,沒事多看一些專業書籍,真的對於我這些年來做剪輯帶來非常大的幫助!當然,視頻拼接和專業剪輯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正如物理上的導體和半導體沒有明確的區分一樣,但是決定你能否真正走向專業剪輯的道路,最終還是講故事的能力,而不是對於工具的運用!剪輯師應該怎樣訓練自己的剪輯思維?③音樂素養聽到音樂素養,很多同學腦海里涌現的都是什麼唱譜子、改旋律、配和聲、加花、變節奏這樣專業的名詞,這對於視唱練耳比較薄弱的人來說(例如我),還是有點酸233...從小就對那些有音樂才華的人,非常敬佩,彷彿在他們眼裡,一切有聲響的事物,都自帶標準的音高、調號,並且腦海里還能有聲譜同步播放zzz...o(╥﹏╥)o當然,作為一個視頻製作人,你需要做的是知道什麼好的音樂,即我們所說的樂感,這樣才能俘獲觀眾的芳心。我不是學音樂出身的,算半桶水,但是接觸過很多音樂製作人,他們也覺得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很多沒有專業學過音樂的人,都對音樂有著很強的審美能力。所以,對於樂感培養的方法,我覺得是非常簡單的,你甚至不需要搞得像拉片那麼復雜,只需要多聽別人作品裡面的音樂搭配和流行歌曲,再加上一些後搖民謠、朋克金屬、爵士古典和死亡哥特等的經典作品,相信對你的音樂素養也會有不小的提升。另外,在剪輯前,我都會先用音樂做好底子,聽說不少剪輯師也會有同樣的做法,因為這樣的好處,可以先確定好整部片子的底調,並且由此控制剪輯時的節奏,當然,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根據需要對音樂再進行調整

㈤ 怎樣分析一部電影

那要看是
商業電影
還是
藝術電影了。1.
那肯定是
主題了。電影的分析沒有說如何分析,只有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主題也得自己去感受。主題滲透著創作者的世界觀
價值觀,分析的時候盡量的去接近作者,
感知作者。(不同的人對電影的主題有不同的看法)
2.
應該是結構了。簡單來說結構應該說是一部電影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再簡略點就是
風格了。
3.
人物分析在電影中是十分重要的。這里說的人物得分成兩撥。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演員。
人物分析麻煩些寫個大概把。
a.人物外形
b.人物景別。(簡單的說就是如何用鏡頭表現人物)
c.
人物形體是很重要的啦。(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d.
人物的位置。
(具體的說就是
人物
應該居中呀,還是把人物放在
邊上呀,
或者是讓演員的某個肢體不露出來等等)
影片分析太麻煩,
以下就超級簡略
需要分析的地方有:
場景
光線
對話
好累,,

㈥ 如何完整的介紹一部電影

我覺得說如果你想要去完整的去介紹一部電影的話,那麼你需要去跟觀眾說一下,這個電影的一些組成部分就是演員的人員構造或者說是這個電影講究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讓人去產生一樣,怎樣的反思。

㈦ 我想剪輯一部電影,可是不會,請問要怎樣弄啊

剪輯有很多步啊,不知道你要學哪裡
是單純的只是把電影剪成一段一段的,自己組接。還是視頻、音頻要重新配?更或者是要做特效?
剪輯分為剪和編輯,不是說說就明白。需要一定的技巧、藝術審美和剪輯構思。

㈧ 論述 :如何結構一部影片

求答案~ 1、論述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2、如何從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

㈨ 電影的劇本結構形式有哪些每一種舉一個例子簡要說明

戲劇式

戲劇式劇本主要按照劇情的沖突來結構,一般按順時序發展劇情,有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等幾個部分。戲劇式結構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外部沖突。這種沖突主要通過語言和行為兩個方面來表現。

心理式

心理式結構也被稱為時空交錯式結構。心理式結構以主要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為結構的線索,表現為時空交錯的自由,它往往根據人物的心理活動,用回憶和倒序(閃回)的方式,把過去、夢幻、現在甚至未來自由地交織在一起。

散文式

散文式結構不追求情節的完整性和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也沒有很強的戲劇化沖突,往往是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用較為寫實的手法記錄下來。

解構式

解構式結構是後現代主義文化在電影藝術領域的一種表徵。這種結構不求完整,甚至有意地自我解構和顛覆。

㈩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中心思想

‍‍‍‍

影視文學課上曾經有過相關的討論,在這里和你分享。總的來說,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思想,主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結構表達出來。在分析電影主題時,首先要先判斷這部影片的劇作結構特徵。簡單是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的戲劇式結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都是這類結構。有些學者乾脆將這類電影的主題稱為「行動主題」或「情節主題」。對於這類電影來說主人公的中心動作即是該影片的主題。當然,一部敘事性作品可能有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索,那麼相應的主題可能就不止一個。另一類是非戲劇式結構的影片,比如西方現代、後現代電影,往往缺少戲劇沖突和清晰的情節線,因此難以按照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影片那樣提煉主題。這可能就是大家認為難以理解和歸納主題的地方。美國學者李·R·波布克認為藝術電影仍然有一個思想或哲學上的主題。一部影片的主題不必非是某種「教義」,非常可能僅僅提示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變成主題。比如《紅白藍》三部曲,顏色就成為了主題,並且顏色還暗含著更深層的隱喻意義。我認為對於理解這類藝術電影主題,首先,要拋開傳統的觀影的習慣,把關注點從戲劇沖突轉向體會電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類電影是主題並非是直接灌輸給觀眾的,而是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主動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這類電影主題還需要大量的哲學和藝術方面的積累。另外再說句題外話,這類後現代電影主題的模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電影藝術情節在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電影可以獲得與文學同等的地位並脫離通俗娛樂領域。

‍‍‍‍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解構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情節電影有哪些 瀏覽:262
塔利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467
精裝追女致敬了多少部電影 瀏覽:864
韓國同志軍人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921
好看電影提前看的軟體 瀏覽:86
王祖藍和曾志偉拍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88
哪些電影里有閃電俠 瀏覽:592
電影入場特典怎麼領 瀏覽:404
3d電影有多少幀率 瀏覽:463
2018那部美國電影比較好看 瀏覽:378
日本電影生死戀是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491
我就花了怎麼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449
特工電影開頭文字怎麼拍 瀏覽:644
電影少年的你片長多久 瀏覽:381
一部電影怎麼分素材 瀏覽:177
北京電影學院招生需要多少分 瀏覽:964
如何把電影下載到內存 瀏覽:208
電影開始了串場補多少 瀏覽:335
柯南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381
死侍電影手怎麼恢復那麼久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