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恐怖片心理
著名導演波蘭斯基在1965年拍了《冷血驚魂》,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看過最恐怖的電影」。一些人避之不及,而另外一些人則很享受觀看的過程,看完還饒有興趣地討論女主角的病態心理。恐怖片讓人不快,但喜歡的觀眾如雲——恐怖片發展到今天,恐怖、血腥、驚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遠遠超越當年的《冷血驚魂》,例如《電鋸驚魂》。人類為何能從最負面的情緒中獲得快感?
哲學家:快感源於學習
這個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為何享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我們為何享受悲劇?他從認知的角度給出了回答:我們從醜陋和痛苦中也能學到東西,而我們熱愛學習,學習能獲知事物的意義。
心理學家:快感在於不作為
美國藝術心理學專家諾曼·N·霍蘭博士不認同亞里士多德的看法,認為認知獲得的好處不足以抵消負面的情緒。他從進化論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當我們開車經過高速公路上一樁恐怖的車禍現場時,我們不禁伸長脖子觀摩一下地上的血肉。恐懼與惡心是遇到危險的信號,而進化讓我們注意到這些危險,從而增加生存與繁衍後代的機會。然而,這些情緒在現實中才有意義,還解釋不了人們為何要從恐怖片中體驗這些情緒。
其中的關鍵,就是我們觀看《冷血驚魂》感到害怕,卻不必採取什麼行動。假如我們是從窗戶偷看到女主角精神分裂後的狂暴發作,我們就不會哈哈笑了,也許感到要做點什麼,例如報警。這就是虛構與現實的區別。
霍蘭認為,虛構的恐怖可產生快感,觀眾不用對情緒刺激採取行動,而行動是要花費腦力的。在看恐怖的影視作品、文學描寫時,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麼——偷懶是令人愉悅的,因為這樣節省了很多心理能量。
笑話為什麼令人發笑?弗洛伊德的解釋很簡單:超我或者自我總是在使勁地抑制某些「不良」的本能,這股勁遇到幽默時突然得到釋放,於是轉化成了笑。類似的,我們的大腦本來積蓄了一股能量准備行動,結果突然放鬆,能量釋放出來,讓我們產生快感。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就預知會有不愉快的恐懼,但我們也知道自己不需要做什麼來對付恐懼,於是就可以從害怕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感。
社會學家:快感要確保安全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社會學教授托馬斯·謝夫博士指出,恐怖片產生快感的關鍵在於審美的距離,即觀眾與故事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但同時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安全的地方。由於距離的存在,本來痛苦的情緒就變成了愉悅。打個比方,人們坐過山車感覺很爽,前提是過山車一定是安全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充分體驗到害怕。
謝夫稱,害怕等情緒是身體被激起的狀態,為戰斗或者逃跑做好准備。當然,人類已經發展出很多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僅只有戰斗或者逃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體驗情緒,觀察自己的反應,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
能和11歲的孩子一起看的恐怖片嗎?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病專家史蒂芬·施洛茨曼博士認為,恐怖片是一個特殊的類型,也許能幫現代人趕走焦慮。恐怖片一般兒童不宜,但他認為11歲的孩子也可以看某些恐怖片,前提是片子須符合以下幾條原則:
血腥鏡頭限制在最低限度。只有心智發育健全、能夠分清自身與外部世界的人才能正確地理解血腥鏡頭。11歲的孩子一般處於學習踢足球等身體技能的階段,才剛剛適應自身的動作,這時如果看見人體像拼圖一樣散架了,會感到嚴重的威脅。因此他們看的電影原則上不能有血腥,除非劇情有十分的必要,才允許有點血肉鏡頭,而且必須保證人體是完整的,否則小觀眾會被焦慮壓倒。
對是非有明確的引導。孩子正在學習在不同的處境下分辨對錯美醜,因此偏離道德價值的電影會引起他們的不適。好的恐怖片會在一些抉擇上予以明確引導,例如不聽父母的話跑出去玩,還是留在家中?這些兩難的時刻正是劇情緊張之時,因為小觀眾心裡既想當好孩子,又蠢蠢欲動。
用超自然的方式做軟處理。孩子會把世界看得過於可怕,因此沒必要拿殘酷的現實來嚇唬他們,切忌觀看寫實的變態肢解片。壞人如果是邪惡的鬼神之類,就比較好讓孩子接受。
反派人物能夠獲得救贖。好的恐怖片會讓壞人得到救贖,讓他們有機會彌補之前做過的惡行。
『貳』 為什麼有人喜歡看恐怖電影
其實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喜劇片和恐怖片帶給人們的快感其實一致,都是一種強烈的認知刺激,那麼恐怖片到底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快感呢?
恐怖片,恐怖片心理
著名導演波蘭斯基在1965年拍了《冷血驚魂》,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看過最恐怖的電影」。一些人避之不及,而另外一些人則很享受觀看的過程,看完還饒有興趣地討論女主角的病態心理。恐怖片讓人不快,但喜歡的觀眾如雲——恐怖片發展到今天,恐怖、血腥、驚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遠遠超越當年的《冷血驚魂》,例如《電鋸驚魂》。人類為何能從最負面的情緒中獲得快感?
哲學家:快感源於學習
這個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為何享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我們為何享受悲劇?他從認知的角度給出了回答:我們從醜陋和痛苦中也能學到東西,而我們熱愛學習,學習能獲知事物的意義。
心理學家:快感在於不作為
虛構的恐怖可產生快感,觀眾不用對情緒刺激採取行動,而行動是要花費腦力的。在看恐怖的影視作品、文學描寫時,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麼——偷懶是令人愉悅的,因為這樣節省了很多心理能量。
笑話為什麼令人發笑?弗洛伊德的解釋很簡單:超我或者自我總是在使勁地抑制某些「不良」的本能,這股勁遇到幽默時突然得到釋放,於是轉化成了笑。類似的,我們的大腦本來積蓄了一股能量准備行動,結果突然放鬆,能量釋放出來,讓我們產生快感。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就預知會有不愉快的恐懼,但我們也知道自己不需要做什麼來對付恐懼,於是就可以從害怕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感。
社會學家:快感要確保安全
恐怖片產生快感的關鍵在於審美的距離,即觀眾與故事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但同時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安全的地方。由於距離的存在,本來痛苦的情緒就變成了愉悅。打個比方,人們坐過山車感覺很爽,前提是過山車一定是安全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充分體驗到害怕。
害怕等情緒是身體被激起的狀態,為戰斗或者逃跑做好准備。當然,人類已經發展出很多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僅只有戰斗或者逃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體驗情緒,觀察自己的反應,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
『叄』 很多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看恐怖片
小學生乃至幼兒看鬼片除了覺得「敢看鬼片是膽子大的表現」的心理外,也是一種好奇心使然,是一種天性,對此沒必要大驚小怪。
只要家長及時、正確、耐心地引導,他們一般不會沉迷於鬼片,而且很快會走出虛幻世界,愛上其他有意義的活動。當孩子看鬼片時,家長要陪同,告訴他們故事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所謂的鬼怪神魔,以免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小孩看完鬼片出現恐懼心理:
1、往反方向講故事
孩子怕鬼,可以告訴他鬼怕吐沫,一遇到吐沫就會變成羊,而羊是很溫順、柔弱的,往反方向講故事,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2、沖擊療法
如果孩子怕屋裡或櫃子里有鬼,家長就帶他進屋或打開櫃子看,沒有鬼的事實就會沖走他對有鬼的恐懼。
3、運用暴露療法
給孩子買一些柔和一些的魔鬼、精靈的玩偶等,陪孩子親自把玩,發現所謂的鬼神都是假的,是製作的一種形象,不會對自己構成傷害,也就不害怕。
『肆』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恐怖片
恐怖片獨特的魅力在於:
恐懼能生出快感,這種快感能讓你興奮。
恐怖片帶來的快感和興奮都是真實的,而且很容易讓人上癮。
1、首先,恐怖片可能沒你想得那麼恐怖。
生理學研究表明,在人做危險游戲的時候腦垂體就會分泌很多類似麻醉葯的化學物,如內啡膚等,這些葯物可以用來減緩腎上腺素所導致的心率異常和血壓升高,起到冷靜作用,並且可以減少恐懼情況下腦內血栓和中風的機率。
也就是說,看似經歷著恐怖的畫面,但是身體會主動幫你鎮靜,感受到的恐怖情緒一般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2、恐怖片也可以發泄情緒
恐怖片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具體原理其實和噩夢差不多。
緩解理論認為,恐怖電影帶來的緊張感,可以讓觀眾在觀影後馬上放鬆。
這些喚醒在恐怖的刺激結束後 ,即電影結束後就會轉化為正面的情緒。
這種從緊張到極度放鬆的過程會令人感到很舒適,並更加認同真實的環境。
大概類似游樂園里坐過山車大呼小叫嚇得不輕的人,在結束後卻表示「過癮」。
3、恐怖片使人上癮
對於恐怖片來說,不僅是結束後的那極度放鬆令人上癮,根據持續獎勵理論,恐怖電影引起的高度生理喚醒是可持續的,並能夠持續為我們帶來興奮的體驗。
但由於有維繫心理或生理平衡的本能,這種喚醒具有適應性。每個人被喚醒的程度有高低之分,對那些喜歡看的人來說,就會像「耐葯性」一樣不斷尋求更猛烈的刺激。
因為被恐怖片喚醒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自我獎勵。
4、大腦享受這種快感
看恐怖片實際上屬於一種「良性自虐」,而良性自虐使人快樂。
生理本能告訴這是危險或痛苦的行為,但認知上明白這個行為其實很安全,這種沖突就會帶來快樂。
另外,在大腦中,感知厭惡和愉悅的腦區是緊密相連的,甚至有部分重疊。大腦在接受到「安全威脅」刺激後,感知厭惡和愉悅的這兩塊腦區都會釋放出一種令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因此也會給人一種積極正面的感覺。
5、個人性格
許多人尋求刺激的心理,以及敢於冒險的自身品質導致恐怖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有些人傾向於選擇從事試飛員、腦外科醫生和拆彈專家等刺激的工作,他們享受恐懼的感覺,「戰斗-逃跑」反應對他們來說很愉悅,甚至能模擬性沖動。心理學家早就確立了著迷於過山車、賭博和極限運動的尋求刺激型人格的特點。
『伍』 喜歡看恐怖片的人是什麼心理
恐怖片能給人提供刺激,視覺的、音效的、心理的,因此有許多人喜歡看恐怖片,喜歡刺激、暴力的事物的人,肯定是喜歡看恐怖片的,但是還有一些人明明特別害怕卻又忍不住想看。
喜歡看恐怖片的心理恐懼是一種消極情感,生活中不少年輕人喜歡看恐怖片,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其實,恐怖片對人的心理是有好處的。
首先,看恐怖片時,人們會將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劇情中,暫時忘記日常生活中的煩惱。緊張過後,精神和身體上會迎來較長一段時間的放鬆感,有助於釋放壓力。
其次,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攻擊本能和死亡本能,有毀滅一切、獲得真正安詳的沖動,比如有人站在高處會有跳下去的沖動。
心情不好或患上抑鬱症的人;最近運氣不好和生活總不順的人;總喜歡胡思亂想(妄想症)的人;老年人和少年兒童;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八字命弱的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人;膽量小和心理承受力不強的人;神經衰弱和睡眠不好的人;患有心臟病的人。
『陸』 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女生願意看恐怖片
我不是那種膽小的女生,但是走夜路和看恐怖片這兩件事情對我來說都是很恐怖的。如果二者選一的話,我也寧可選看恐怖片。
看恐怖片則沒有生命安全的問題。不管是《咒怨》也好,《山村老屍》也罷,給人帶來的僅僅是精神上的刺激,並不會完成身體上的傷害。不管是誰去看恐怖電影,就算情景再嚇人再恐怖,起碼電影結束之後,還可以全須全尾的出來。所以,有好奇心又不敢走夜路的女性朋友都敢去看恐怖電影。
看恐怖片這種愛好也不是每個女生都喜歡。其實我本人是不太敢看恐怖電影的,小時候好奇看過兩次,然後留下了很深的陰影!當時比較流行霸王花女警的題材,那部電影叫《霸王花遇鬼》,就把霸王花和僵屍放在一起演。很多年過去後,一提到恐怖片,我腦海里還是會出現穿著清朝官服的僵屍一跳一跳的情景。
『柒』 為什麼有不少人喜歡看恐怖電影
一種追求刺激的心理,就相當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明知道酒喝多了會吐,但他還去喝,辣椒吃多了會很難受,但還是喜歡吃辣的時候的感覺,所以說看恐怖片也是這樣,明知道看恐怖片自己害怕,但是還是喜歡那個氛圍,喜歡看,這就不受一個人主觀的控制,就像說你吃辣椒吃多了,隔一段時間不吃,你就覺得自己心裡特別難受,特別想吃。
『捌』 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看恐怖片
因為恐怖片帶給我們的恐懼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性恐懼(Recreational Fear),而不是真實世界的恐懼。我們都知道貞子並不會真的爬出電視,小丑也並不會真的拿著氣球來找我們。正因為知道這些恐怖劇情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觀眾們才選擇用看恐怖片的方式滿足精神上的宣洩。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就像玩暴力電子游戲一樣,我們在觀看暴力的、戲劇性的劇情時,可以清空自己負面想法和情緒。換種說法就是,隨著情節進展,我們可以把自身的暴力情緒發泄出來。
除了幫我們宣洩負面情緒,恐怖片還可以帶給我們愉悅感。媒體心理學家Dolf Zillmann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認為,恐怖電影中一層層的懸念和鋪墊,確實會引起不安、恐慌等情緒,但是這些負面情緒反而增強了我們看到電影結尾反派被消滅時的愉悅心情,尤其是當我們不知不覺代入主角的時候。
相關信息:
「恐怖片」是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攝影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於表現恐怖畫面的條件,一些渲染地震以及核戰爭等的所謂災難片也屬此類。
恐怖片實際上是最貼近電影藝術特性的樣式。因為電影需要製造懸念,只有懸念才能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期待。
恐怖片往往意圖引起觀眾的恐懼、害怕、不安、惶恐等原始的負面情緒,通過宣洩這些情緒令觀眾得到娛樂體驗。恐怖片中往往會出現令人恐懼或惡心的怪物、邪惡的動物或人類、超自然的鬼怪等形象。
『玖』 恐怖電影驚悚嚇人,為何有這么多人愛看
因為很多人喜歡追求刺激,想要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起伏。
就像我一樣,從來都不敢看這些恐怖電影,因為我知道很多畫面,看一眼之後就很難忘記了,多年以後也依然記得一清二楚,而且還特別喜歡自己嚇唬自己,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所以我並不適合看這種恐怖電影。
『拾』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看恐怖電影
恐怖片是一種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批判、底層人物對生存的掙扎、善惡有報的宗教信仰、賦有文化氣息的環境情節、處於弱勢奮起反抗的人物、以及主角心裡的迷茫和勇氣堅定,在你緊張激動的時候更深入人心,對主題的表達尤為顯著明了有些恐怖片的敘事手法更是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類似於《老師的恩惠》《死亡感應》,會有讓人不禁反復品味的魔力。根據珀格倫·斯帕克斯 的分析,吸引力產生的一個原因是看完電影你是如何感受的,這被稱為激發傳遞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