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融資模式:
一、版權質押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是電影市場上常見的融資形式。中國政府聯合金融業如北京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推出版權質押貸款,幫助一些電影公司獲得銀行貸款。近年來,中國幾家大型的民營公司在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擔保下,已經開始穩定的獲得銀行貸款,經典案例有深圳發展銀行為《夜宴》提供為期兩年的5000萬元貸款、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5000萬元的貸款、廣州發展銀行為《功夫之王》提供6500萬元貸款等。此外,境外銀行入德意志銀行為華誼未來製作提供2億美元的打包融資、香港渣打銀行為《赤壁》提供達7000萬美元的貸款。 二、私募股權融資: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已經成為電影融資的新型渠道。華誼兄弟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通過私募創造價值並最終IPO 的企業。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影視機構的投資,另一種是對影片的單獨投資。中國電影產業比較活躍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體基金、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 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 三、專項電影基金:中國電影專項基金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種是來自於政府設立的專項基金,目前,中國每年通過電影專項資金、影視互濟基金、進口片發行收入提成、重大題材影片專項補助等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投入電影製作的資金已經超過億元。另一種是來自於個人或集體出資設立的民營基金,目前,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項資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導演計劃、曲江助推金、亞洲新星導等,但金額較少。 四、合作拍攝,多方投資:隨著中國電影投資市場的逐漸開放與成熟,合作拍攝日漸普及,這樣可以降低製片方的投資金額與分散投資風險,如《赤壁》、《梅蘭芳》等都是多方投資的影片。不過,業內企業合作可以較為准確的判斷風險,但是引入行業外部企業,由於專業的有限性及市場成熟度不足,資本市場的風險性較大。五、影片預售融資:這是大製作影片常用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拍攝前或拍攝中
⑵ 影視投資發展趨勢如何
進入2019年以來,互聯網愈加頻繁的被院線電影的相關消息刷屏,「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老師好,小成本電影大回收」、「復聯4票房破38億」、「吳京,首個內地票房破百億演員」、「如果可以這樣愛,收視率破1」等消息接連占據微博熱搜......
從2018年開始,《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等好影片層出不窮,單日票房記錄、內地前十榜單等數據在不斷的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增長之快有目共睹,且已經逐步實現了佳片票房雙贏的局面。
再觀今年的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電影迅速靠著好口碑逆襲成王,說明「口碑佳片好票房」這一趨勢正在加強。
以上僅個人觀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⑶ 開電影院怎麼盈利
先跟你講電影院怎麼盈利,最大部分的盈利毫無疑問是票房分成,一部好電影真的能救活一大批電影院,就拿戰狼2來講,我必須得贊嘆一下這部電影,讓我再一次看到了華語電影的潛力,56億的票房,在最瘋狂的8月份,不管周末還是平時,電影院場場爆滿。電影院怎麼會不賺錢?電影院一般能拿到5成左右的票房分成,另外5成製片方,電影稅之類的東西。簡單算一下吧,假如你有5個廳,每個廳180個座位吧,電影票就算每張40不過分吧?每天每個廳放7場共35場 ,票房每天就是25萬,減點一半再減掉其他那些不滿的廳大概春利潤就是10萬上下。這還是中等偏小一點的影廳,還沒算巨幕廳和imax。 除下分成,電影院的其他小吃飲料類,還有電影的附加產品,都可以是電影院的盈利方式。還有很多種,就看你這個老闆有沒有想法。
至於要加盟哪家公司,這個我就不能給你太多的建議了,得靠你自己的觀察了,如你所講,畢竟那麼多錢。不過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如果能抓住問題的核心,那麼事情就會變得很通透,你要加盟的公司第一當然要看他們的實力啊,第二看的自然就是他們的服務,既然是你朋友推薦的,我猜這家公司應該還可以。具體的還得靠你去他們網站或者論壇之類的東西細致的了解一下。最後,祝你成功。
⑷ 現在有很多的電影投資的app,是正規的嗎
是假的。
近年來電影眾籌騙局不時出現,並通過包裝為理財產品等方式,以較高的收益率吸引人們的視線,甚至還出現過偽造投資合同的情況,在電影眾籌騙局層出不窮的當下,一雙火眼金睛或許已經不夠了。
除了以投資周期制定收益率外,還有騙局以上映電影的票房表現作為分紅標准,如對外聲稱「年息6%加50%的分紅,上映結束後統計票房將分紅打入賬戶,穩賺不賠」等。
電影投資這種行為是典型的詐騙手段,除詐騙外,這種行為也擾亂了金融秩序,簡單來講這種行為可以解釋為「開小盤」,「只要涉及這種行為,100%會是騙局」。
(4)如何投資電影pe擴展閱讀
1、這種騙局一般都是拿大項目進行操作,因為不知名的項目則不會有人投錢。所以,如果看到發起眾籌的單位不是以影視公司作為主體,而是以委託方的身份進行,那麼一定是個騙局。
2、現階段真正在做眾籌的電影一般都會通過公眾平台,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發布消息,如果說一部電影沒有經過前期宣傳,甚至都查詢不到營銷信息直接進行眾籌,那麼可信度太低。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密電影眾籌新騙局:披上理財外衣 偽造投資合同
⑸ 中小成本電影如何自己發行
策劃階段:
和開館子是一個道理
方勵表示,一部電影無論大小,首先要清楚主創是不是為市場在做;而對於投資人而言,「電影值不值得做,價值是什麼,這些是值得認真考慮的」。
盡管電影的創作是主創的沖動使然,但作為投資方,要清楚這個電影如果真的拍出來了,能不能被觀眾接受:「這個電影是否題材太陳舊、離觀眾太遠?排除掉這些因素之後,電影還能拍,還能打動觀眾,這才應該投資。」
而電影也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低成本、靠故事取勝,另一類則是滿足了一定的規模、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方勵笑言:「這就跟開館子一樣,你是要開個蒼蠅館子,純靠味道取勝?還是要開個豪華餐廳,讓人覺得去消費很有品位。」
拍攝階段:
不贊成新導演用明星
具體到小成本電影,方勵表示,大製作代表的就是巨大的商業風險,所以自己並不贊成年輕導演去爭取大製作:「因為他(她)可能並不具備駕馭明星的能力,那麼,就算是他(她)拿到了足夠的投資,但最後還是會出問題。」
在方勵看來,如果自己要投資做一個小成本影片,最好是不用一線演員,降低成本:「其實只要電影本身質量夠好,在電影上映前信息傳遞到位,院線願意給你的電影排廳,而首輪放映的口碑不錯,這個電影就能賺錢了。」
放映階段:
要把握好投入產出比
方勵認為,營銷的目的是把該傳遞的東西傳遞出去,而且恰巧能傳遞到你所需要的地方去。他舉出《觀音山》為例:「成本才400萬元左右,所以,其實我們收入兩千萬就算賺錢了。尤其是現在的傳播渠道這么多,你可以賣給電影頻道、賣給網路,這樣的話,成本就降成了兩三百萬,其實收入一千萬就算是回本了。我當時計劃是保3(千萬)沖5(千萬),所以我們的發行、宣傳用到了500萬,但如果我只想收入1000萬,那我的發行和宣傳費用會更低,不管怎麼說,我始終能收回成本。」
方勵最後總結說:「每部電影都是有個性的產品,只是要分析計算合理、策劃到位,都能成功。」
⑹ PE如何投資影視產業
在PE機構,以文化產業基金的形式來投資運作影視項目的模式日益成熟。除了專業的影視基金外,幾乎所有的大中型PE都設立了影視投資部門,或者乾脆成立影視子基金公司。除了投資單個項目,更多時候,PE機構瞄準了影視文化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公司,從投資單個項目開始,通過好項目尋找產業鏈上的好公司。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作為股權投資的專家,大多PE並不滿足於投資單個影視項目,而會瞄準電影上下游產業鏈條中的優質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在PE看來,投資單個影視項目比投資一家影視劇製作公司的風險大。不管是在前期籌備還是拍攝過程中,單個項目的相關法律財務風險都很多。但是影視劇製作公司除了影視劇製作,還可以有多種盈利模式,投資它的股權,法律、財務上更有保障。
⑺ 幾年前有部關於私募股權投資(PE)的電影,是外國的,有人知道嗎
私募受政策兼管少,門檻高,這是他的風險,在投資能力上比公幕風險小,關鍵是監管風險和pe 是私募一種,是股權投資基金,有可能投資失敗。這兩種目前都很高門檻。如果你有大資金可以進一步了解
⑻ 中國電影產業特徵與投融資發展趨勢 發表在哪
1.影視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持續升溫,「新三板」助力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2015年延續前一年的影視行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熱潮,多家二三線公司仍以較好價格與上市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這其中就包括:「共達電聲」以41.2億元收購「春天融和」(100% 股權)和「北京樂華文化」(100% 股權)進軍影視行業;「天神娛樂」則以13.23億收購「儒意影業」49% 股權正式加碼影視板塊;「富春通信」則以8.6億收購《戰狼》出品方春秋時代80% 股權;此外,一批「中概股」出現回歸潮,「博納影業」「盛大網路」「完美世界」等公司的「私有化」運作也將在2016年積極推進。
截至2015年12月29日,共有44家影視公司登陸「新三板」。「新三板」因門檻低,上市操作高效,已成為影視公司進軍資本市場的新出口。登陸新三板的企業一類是一些大型影視公司將子公司拆分上市,既擴大了母公司的體量,又分擔了風險:如華誼新媒體業務分拆出來的華誼創星;一類是電影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競爭加劇,行業內部需要進一步融資發展,如「自在傳媒」的掛牌。此外,2015年11月,「新三板分層方案」正式發布,「新三板」將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可以先登陸「新三板」再謀求長遠發展。由此可見2016年 「新三板」還將迎來新一輪的上市潮。
2.跨媒、跨界並購漸進、傳統行業加力影視投資據統計,2015年電影與娛樂領域的並購事件涉及金額達283億元,147件PE/V C 投資事件中,有91件發生在電影娛樂產業領域,PE投資總金額高達98.23億,同比增長300% 。
「互聯網+ 電影」也催生B A T 高調進軍電影行業,積極布局大電影產業鏈;一些資本「新軍」同樣也看好影視產業的發展前景,其中房地產、餐飲等主營增長乏力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為謀求業務轉型,逐漸加力電影行業,相繼並購影視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如中南重工依靠並購大唐輝煌在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45.09% ,鹿港科技並購文化影視公司實現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5.62% 。
3.BA T全面布局產業鏈,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互聯網+ 」為電影產業提供了新型的技術手段和運作載體,貫穿了電影產業鏈的投融資、製作、營銷、品牌拓展等多個環節。B A T (以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公司)通過融資、並購和戰略合作等方式重新布局,與傳統的影視公司融合發展:阿里通過收購、並購、投資等方式涉足電影產業鏈; 2015年1月,網路成立了網路影業,整合了網路糯米、網路地圖等LB S產品為在線售票引流;6月,網路斥資1.5億港元入股星美控股;而騰訊則在2015年9月成立了企鵝影業,後又成立騰訊影業,投資了十多部優質電影。
資本運作還促成行業集中度以及行業門檻不斷提高。2015年電影「在線購票」領域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線下售票已跌落至24.62% 的份額,而在線選座占據51.47% 的市場;經過整合之後的「微影時代」「貓眼電影」「網路糯米」三家購票網站成為「在線購票」的主體機構。總體來看,以BA 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只有將自身獨特的互聯網基因植入電影領域才能更好盤活電影產業這盤大棋。
4.電影私募股權投資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趨成熟,各類影視基金也紛紛投向一些熱門影視項目和主流影視機構。其中,華誼兄弟在2015年8月完成的36億元定增的發行對象中就有中信建投及平安資管兩家基金,它們分別認購了1億元、6.79億元;11月,「騰訊系」的微影時代完成15億元的C 輪投資,買家既有騰訊基金和萬達集團,也有南方資本、信業基金等產業投資機構。目前,國內的較活躍影視基金還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復星投資基金、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等。作為影視基金的重要形式,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以股權方式對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投資,這些投資均有專業團隊遴選項目,確保項目質量,並可以與產業上下游廣泛合作,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提高成功率。
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依靠其成熟的股權結構設計和嚴格縝密的風險控制流程,以及更加合理化收益分享機制,使電影產業的專業性與金融資本的市場性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實現和操作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PE的管理者在對電影項目進行評估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會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法和恰當的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包括發行預售、完工擔保、投資組合理論等;二是具體操作上通常是由私募基金以高收益債、低收益債和優先股等不同品種的金融產品吸引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資者而完成。
⑼ 電視劇電影的投入回報分析
拍電影 回報率高得咋舌
去年底,國產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第一周票房便飆至1億元
PE(私募股權,PrivateEqui-ty)開始湧入中國電影產業。昨日,連續多年佔領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冠軍的華誼兄弟的董事長王中軍對記者證實,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已聯合其他幾位境內外投資者,向華誼兄弟投入2000萬美元,分眾聯席董事長虞峰將代表投資人出任華誼董事。
無獨有偶,鼎鼎大名的紅杉資本也有望注資國內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公司保利博納。雖然保利博納總經理於冬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事還未最終敲定」,但知情人士表示,如果成行,第一筆注資規模約為3000萬元~4000萬元人民幣。
華誼「模本」
「這件事很早就定下來了。」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對早報記者表示,江南春及其他幾位投資者確實已向華誼投入了數千萬美元。
注資的對象是華誼兄弟控股,號稱「華誼傳媒集團」;它旗下擁有7家子公司,包括華誼兄弟廣告公司、華誼兄弟影業投資公司、華誼兄弟經紀公司、華誼兄弟音樂公司、西影華誼電影發行公司、華誼兄弟曉峰設計公司、天音傳媒影視公司等。這也將是華誼迄今為止進行的第三輪私募融資。第一次是在2004年底,當時,一直在內地媒體中尋求機會的TOM集團出資1000萬美元收購華誼兄弟35%的股份;2005年12月,中國最大互聯網內容供應商(SP)之一華友世紀又以3500萬元獲得華誼旗下華誼兄弟音樂公司51%的股權。
外來資金的「偏愛」無可厚非。作為內地主要的影片製作公司,華誼拍攝的電影已連續創下多個年度的中國內地票房冠軍:2003年的《手機》創下了5300萬元的票房,而2004年的《天下無賊》則創下了1.1億元的驚人紀錄。2006年,華誼兄弟出品的包括《夜宴》在內的4部影片在國內共取得3億元的驕人票房。
「現在我們的回報率還不錯。」王中軍對記者坦言。而經過多次資本合作,華誼兄弟的股權結構也開始變得多元化,不過,王中軍一直以70%左右的股權保持絕對控股。
王中軍表示,融來的資金將用於多方面,比如投資製作影片、吸引人才及收購一些中小型內容製作公司。他另外透露,今後華誼將不再進行私募融資。「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再要打算的話就是做IPO計劃;我們希望能在2008年於境外上市。」
好片「回報率高得咋舌」
受到垂青的不僅是華誼。這些天,國內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公司保利博納的總經理於冬也在忙著和紅杉資本接洽,後者有可能向保利博納注資,未來的總體投資額更是有望超過1000萬美元。
而在今年5月中旬,中影集團也攜手美國IDG簽署中國媒體基金合作備忘錄。該基金首批將注入資金5000萬美元,主要用於發掘中國新電影。雙方約定,今後兩年將共同合作投資拍攝5部以上的故事片。
「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日趨見好,外來資金的不斷湧入正證明了這一點。」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有關人士認為。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電影市場贏得15億元票房,2005年達到20億元票房,而在去年,這個數字再次創下26億元的新高。
部分名導執導的國產電影,其驚人的回報率更是吸引著PE的眼球:張藝謀的武俠巨作《英雄》此前曾創造出2.5億元的票房「神話」,而在2006年12月,投資達3.6億元的國產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鋒芒逼人,上映第一個周末,票房便飆至1億元。「現在中國許多國產電影已越來越出彩了。」該人士表示。
一位電影界人士認為,「電影的投資回報期很長,除了影院,還有電視台、DVD等音像製品的放映渠道,有著長達50年的版權回報期。如果碰上好片子,那麼回報率會高得讓你咋舌。」
放映環節的尷尬
事實上,比起電影的內容製作環節,電影的發行、放映利潤更為豐厚。
一家影院老總對記者表示,在業界,一部影片上映後所得票房,一般是院線與影院「對半分」,然後院線再把其中的35%~40%分給相關影片內容製作公司。「如果一個企業有比較完整的放映體系,比如旗下有很多電影院,那麼私募資金就會十分關注。」
據記者了解,橫店集團下屬經營院線及影院業務的影視娛樂公司就曾接受過不少港資及其他資本的咨詢,看看是否有入股該公司的可能性。
不過,照目前來看,私募進入最多的仍舊是電影的內容製作領域。按照目前廣電總局的相關政策,中外合拍片仍舊受到鼓勵,但在院線領域仍嚴格限制外資進入;影院方面,外資目前最多隻能入股49%。
「這也造成一個窘境:現在內地擁有影院多的公司,大多都有著自己的院線;但院線目前又不允許外資入股,這也就制約了風險投資的進入。」上述影院老總對記者說。
目前,PE還在不斷湧入中國電影業,據記者了解,IDG運作的「新媒體基金」在2007年上半年,便投資了包括中博影視、中影集團、印象創新在內的三家影視業上游公司,其中數額最高的一筆投資達到5000萬美元之巨。此外,一些電影基金也於近期頻頻亮相,欲參與國內電影製作業。
但風險依然存在。美國Endgame娛樂公司總裁道格拉斯·漢森(他曾為美國155家獨立電影製作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總數超過23億美元)近日在第十屆上海電影節上告誡大家,電影的胃口很大,可是對投資者來說,投資電影仍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情。外國資本要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風險很高,當市場成熟時,投資者才會安心。
如今的電視劇市場的確火爆,但也存在困惑。一方面,電視劇是占電視觀眾份額最大的電視節目類型,但通常卻由於電視劇的質量良莠不齊,品類的差異,也決定了它是最不穩定的節目類型。這就讓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在極力追捧大投入的電視劇之餘,也同時開始關注收視率和觀眾群的穩定性。即便廣告主有幸鎖定一、兩套品質、品種都穩定的電視劇,進行跟片投放廣告,
⑽ 准備和朋友投資開一家小型電影院,請有經驗人士看看是否可行
前期投入比較大,場地設備都是大頭
我覺得,門票收入是為了維持日常運營了,真正賺錢的是零食和飲料,不許外帶食品很重要。
還可以試著開設一些情侶專座之類的,整出點兒噱頭
如果之前沒有影院的話,就怕你們那兒的人沒有觀影的習慣,前期的宣傳和優惠也需要一筆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