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萊塢大片《海王》製作成本是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億,如果只靠中國市場,大概多少票房能回本
幾十億咯。
B. 一部電影到底要票房的多少倍才算收回成本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3000萬,票房達到90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90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C. 假如一部電影的成本是一百萬,票房要達到多少才能收回成本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一百萬,票房達到3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3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D. 如果一部電影的投資是兩千萬,那票房要賣到多少才能回本
票房需要賣到8000萬才可以回收成本。實際上需要看一部電影能夠收回成本,是需要從多方面來判斷的。第1個方面就是看這個電影它投入了多少錢,電影行業在我國也有著一些相關的規則。比如說不管是什麼影片,只要是到院線去播放的話,那麼就會收取3%的一個營業稅,這方面的稅收是必須要的。還有另外5%是為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去收的專項資金,這兩部分的資金是國家強制收行的。
E. 如何計算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凈利
大概成本得算上劇本 道具 場地演員,後期宣傳,等等等等
收入不好算 除票房還得版權(比如愛奇藝買播放權)電影下映後的cd
那麼怎樣計算盈利呢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是很不願意透露影片具體的製作成本的,就算透露了,也只是一個摻水的數字。因為一部電影的實際花銷可能遠遠超過了被披露的數字,除了製作費外,往往還有推廣和營銷費用。
一部電影的推廣費可能十分驚人。拿一部2000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來講,其推廣費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成本還要高。這是因為小成本電影的題材一般都是浪漫喜劇或兒童電影之類的,其本身不需要龐大的製作經費,但要是涉及到推廣費用,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一部製作費為3500萬至7500萬美元的電影,其推廣費就很可能達到製作費的一半。2010年在北美上映的3D動畫電影《超級大壞蛋》(Megamind),全球票房3.2億美元,其製作成本為1.45億美元,而推廣費就達到了6500萬美元。要是電影是大製作的話,那推廣費就更高了,因為電影公司為了收回成本,往往會大量投放廣告。
但是,要是一部電影拍得太爛的話,電影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下血本推廣宣傳了。惡搞電影《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上映後IMBD評分僅4.7,被不少人詬病為「虎頭蛇尾」。該片的製作費在1.3億美元左右,但最後只拿下了2億多一點的全球票房。當年電影的製片方20世紀福克斯可能早就預料到了《格列佛游記》不會太吸金,故而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不然按照最後的票房成績來看,八成得賠。
有時候,製片公司的經費少的可憐,根本不可能燒錢拍大片,這時候發行方就會選擇發行製片公司已經拍好的其他小成本電影,加上少量的推廣費用。在這種情況下, 就算電影票房成績不佳,製片公司也一樣能夠獲利。
電影票房的分賬比例是什麼?
製片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並不像中國一樣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電影公司和院線達成的具體協議。當然這還要看電影公司本身有多強勢,比如前幾天迪士尼公司就獅子大開口,要影院把票房收入的65%都上交。
過去,電影公司相當強勢,一部電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落進了他們的口袋,院線的收入則主要來自爆米花和飲料的售賣利潤。但是隨後幾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會增加。一般而言,在電影上映第四周的時候,製片方的收入會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將上升至48%。
但是隨著21世紀初大批院線的破產倒閉,電影公司的霸王條款也繼而被棄用。如今,對於一部好萊塢大片來講,無論是電影放映的第幾周,院線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標准可循,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奪得頭籌,以最大程度賺取利潤,於是他們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影院。一個典型的大製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會達到4000場,而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排片量只有區區幾百場。
與中國製片方分賬相對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比如說,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說,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也不能過分壓榨院線,否則要是遭到了院線的聯合抵制,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總的來說,對於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來說,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萊塢電影的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哪個更重要?
如果一部片子在美國本土票房失利,而在全球大賣,這對於電影公司來講,算是票房成功嗎?實際上還是要視情況而定。但是一般來講,好萊塢電影的本土市場相對還是比較重要,因為電影公司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收入佔比往往都更大。對於一部好萊塢電影來說,製片公司從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僅有40%左右,並且由於美元的匯率不斷變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變成了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情。同時,政府徵收關稅也會削減電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電影公司真正獲得收益還是得靠國內票房。
但這並不是說海外票房就不值得關注了。尤其是當電影票房在本土失利的話,就格外需要仰仗海外票房了。另外,海外市場驚人的消費能力,也讓電影公司不得不重視起來。2010年的《阿凡達》創造了驚人的2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這一紀錄至今沒有電影能夠超越,但是其本土票房只佔到了總票房的27%,這足以說明海外票房的重要性了。還有就是,一些影星靠著出口大片在全球刷臉攢人氣,比起那些僅在美國本土有名的影星來說,電影公司更需要這樣的人來幫助其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電影公司從DVD、流媒體和視頻點播中能賺取多少受益?
對於一部大製作來說,從DVD租賃、流媒體轉播權和衍生品銷售業務中獲得的利潤可以達到6000萬至1億美元。而且電影公司從DVD等數字媒體業務中得到的分成要遠遠多於從影院票房收益中得到的。這是因為數字影像和衍生品零售商們的話語權不像影院那麼大,影院一方面運營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到底放映什麼電影,最終的決定權還是院線自己的手中。另外,通過DVD和衍生品渠道銷售毋需支付高額的推廣費用,這也有利於電影公司增加營收。
近幾年,DVD市場在流媒體的沖擊下逐漸萎縮,但是通過DVD發行依然有利可圖。一些特定題材的電影諸如恐怖片、獨立紀錄片、藝術片通過DVD銷售時,表現相當搶眼。當然,要是一部電影恰好擁有強大的IP和可觀的粉絲數量,那麼銷售預期就更加樂觀了。2012年的《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在其藍光DVD發行的第一周就拿下了380萬張的銷售量。因此,要是影片本身足夠吸引人,電影公司仍然能夠通過DVD發行賺上一筆。
F. 一部美國電影,比如復聯,票房50億,最終能拿多少凈利潤回美國
進口片和國內電影利潤演算法有些不一樣
在1994年前 國內市場並沒有過於明確的規則和套路 對美國電影採取了買斷式播放的方式。
所以進口的好萊塢電影,國內以一定數額將影片進行買斷,國內市場負責影片的盈虧,無論電影盈利還是虧損都和好萊塢無關。這種方法卻引進不了真正優質的好萊塢電影。後來當時中影的經理吳夢辰提出了電影「分賬」的方法,使得《亡命天涯》成了第一部「分賬」受益者。當時好萊塢分賬只能分到13%,對此他們並不滿意。好萊塢在2012年與我國進行談判並簽訂了《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好萊塢的進賬也從原來了13%上漲到了25%。用此方式計算的話復聯50億的票房好萊塢大概能拿到12.5億。
G. 好萊塢的電影怎麼收回電影成本
成本預算太復雜了,一個普通工程項目的成本預算就有一大疊,電影成本預算雖沒那麼多,但要具體起來都可以寫幾十頁。
一般來說電影預算包含影片劇本稿費,影片道具成本,影片拍攝成本,影片參與人員薪酬,影片後期製作成本,影片市場宣傳成本,額外其他成本。
H. 一部好萊塢電影最少要花費多少錢
信息是生產起來昂貴,而再生產就會廉價起來。錄制一部好萊塢電影的首張CD需要耗資上億美金,但是復制一下這張CD花費不到一美元。這樣的成本結構---高昂的固定成本和極低的邊際成本---造成市場競爭困難。
更為嚴重的是,數據產品的固定成本並不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可能變成沉沒成本。意思是指,他們總是招致優先生產但一點失敗就難以挽回。如果電影一旦失敗,無論生產成本多麼高昂,都沒有什麼市場機會讓他去撈回成本。
通常競爭市場傾向於把價格逐漸轉變為等於邊際成本,然而對於數字產品來說,邊際成本接近於0。從而導致沒有邊際利潤來收回那些巨額的生產成本。 如果這樣的話,這些產品全賣光了會怎麼樣呢?
最明顯的答案是實際上這些產品很少在競爭市場上出售(交易),而是以高度的差異化進行市場細分。每一個流行音樂CD都不同於其他CD(或者對於聽著來說是不同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尤其特點的,但又不是特別獨特。當然,鼓勵一些相似性也有它的優點,因為這樣就能利用先前作品良好的聲譽。
對於大多數的數字產品來說,他們的市場結構都屬於壟斷競爭市場。由於產品細分,生產商具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力,但是不能完全限制利潤隨時間逐漸降低的趨勢。
信息產品一般具備的市場支配力使得生產商可以通過創造性地市場和價格安排來收回固定成本。信息產品的價格歧視是很常見的:不同消費群體花不同的錢來購買產品,品質差異也就更平常了。
書籍的發行商通常首先發行硬封面版,然後一年後發行平裝本。電影則是現在影院公映,然後半年後發行電影光碟。投資商把一部分錢投給股票,另一部分用於延遲價格下降。在以上例子中,銷售商用拖延的方式來分割市場中的消費者。
通常除了數字產品的版本外,還有其他因素,根據Shapiro and Varian (1998)的描述,主要包括:拖延, 用戶界面,便利性,圖像清晰度,格式,容量、特點 全面性討厭著和支持者
I. 《長津湖》這部投資13億的大製作,需要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投資本錢
具業內人事介紹,電話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為成本收入,照此算來,《長津湖》總投資13億元,如果票房能達到45億元,就可以收回成本。不過,我認為,《長津湖》這部影片,不是收回成本這么簡單,而且會大賺特賺,到今年春節,有可能票房突破百億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個影片的影響力只是在一二線大城市,在小城市,鄉村的影響力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力會穿透到鄉村,這時的票房就更大。此外,據報道的消息,該片將向境外,國外投放。因此,這部愛國大片的收入不可預期,百億票房是保守看法。到時不是收回成本之事,而是賺得讓人眼紅。
J. 好萊塢拍一部電影要投資多少錢
幾千W對於好萊塢商業電影來說應該不算多的,因為他的性質已經定性為商業片了,自然朝著視覺沖擊去的,比如說《超人歸來》投資超過2億美元,早期的《珍珠港》也在1億以上,而沖奧斯卡去的電影平均下來的製作成本都不算很多,就我印象里問鼎奧斯卡的只有《指環王》的製作成本接近1億。具體可以查查CULT電影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