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的票房是如何統計出來的
一般票房數量是這樣計算的:
首先定好幾十家人氣比較旺的影院,若全球公映就選擇公映國家的大影院,全國公映就選擇各省市的大影院。
每隔一定的時間(每周、每月),這些影院會把放映某部影片時售出的票數及價格總額計算出來,報給影片發行方,由發行單位統計匯總這個時期的票房。
Ⅱ 請問電影票房是如何統計的
看到美國目前的票房100的排行,好萊塢的電影票房統計是按多長時間的映期算的?是否等到電影映期下線後在統計它的票房收入,版權買賣是否算入票房內呢?好萊塢的電影票房統計是按周期算,也就是一個禮拜,每周一公布,不管上映了幾天.
電影映期下線後在統計的是他的累計票房,也就是票房總收入.
版權買賣是不被算入票房的
北美地區的票房數據和數據分析工作是由一個名為Ex-hibitorRelations的專業統計機構完成的
其中包括一部電影的公映天數、影院數量、周末票房、累積票房和排名成績,如果進一步再查,只需要點擊一個鏈接,當日上映電影票房成績、排名和累積票房歷史排名都可以一目瞭然。
Ⅲ 電影票房是如何計算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
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Ⅳ 電影的票房到底怎麼計算的
首先定好幾十家人氣比較旺的影院,若全球公映就選擇公映國家的大影院,全國公映就選擇各省市的大影院。 每隔一定的時間(每周、每月),這些影院會把放映某部影片時售出的票數及價格總額計算出來,報給影片發行方,由發行單位統計匯總這個時期的票房。
Ⅳ 票房怎麼算比如一億票房是一億個人看還是賣了一億元
賣了一億元。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5)電影票房榜如何統計擴展閱讀:
比如:《戰狼2》的最終票房為50億,具體分賬為:
電商服務費=50億*80%*7%=2.8億。
凈票房=47.2億*(1-5%-3.3%)=43.2824億。
製片方+發行方的收益=43.2824*(43%-1%)=18.1786億。
發行方收益=8億*42%*12%+7億*42%*25%+35億*42%*15%=3.3432億。
吳京代表的所有出品方收益=18.1786億-3.3432億=14.8354億。
Ⅵ 電影票房是如何統計
目前國內統計票房的機構主要有兩家,一個是廣電總局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另一個是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
前者是通過影院的計算機售票系統統計,後者是通過各個放映單位逐層聯網上報完成。 但是由於目前通過安裝計算機售票系統完成數據報送的影院只存在於大城市的部分主流院線(業內稱為一級市場),像縣級市這樣的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以及主流院線內沒有安裝計算機售票系統的影院,仍然是以手工統計上報為主
Ⅶ 電影的票房是怎麼統計,怎麼計算票房的
票房=票價X購買人數。(票價無論購買者是否有折金券或打折,一律按原價計算),引用下別人 對這兩者比較的回答吧:12年以前,《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的時候,票價是20元一張,有的地方10元一張,而《阿凡達》以濟南新世紀電影城的票價為例:普通票價:50元。普通3D:80元。IMAX:150元(北京價格還在不停的漲),再說《阿凡達》作為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看的就是3D效果,自然高價票賣得多。於是可見,《阿凡達》的平均票價比當年泰坦尼克號高了一倍還多。這還是在經濟狀況較為穩定的濟南,如果是上海,北京,廣州,這種差距會更大。12年以前,統計制度也是不完善的,或者上報數量存在很大誤差。統計的大多是「公辦」影院,而現在的統計制度比較完善了。在很多非發達國家,以前看一場電影是非常奢侈的消費,而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看電影只是普通的一種消費手段。但就是在12年前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仍然有數量極其巨大的國人觀看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當年只有6歲的我),所以說硬用票房來比較《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的高低,對後者不夠公平。這樣計算下來,即使不計經濟發展,統計水平等各方面原因,只看票價。《泰坦尼克號》當年的全球票房是18億美元。今天的《阿凡達》要想超越泰坦尼克號,則必須拿出30億以上的票房才可以。
Ⅷ 票房是咋統計的就是從影片上映開始算起什麼時候結束,
直到沒人看了 然後下線為止 主要是看一部電影能火多久或者是直接出DVD 藍光 就算結束了
Ⅸ 電影票房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每天統計,通過影城的售票系統直接在結束當日營業後上報當日票房數據到中影,再由中影的數據處理系統算出結果,全部數字化。
比如a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建黨偉業,有學生票:30元,共10人,標准票:60元,共10人,團體票:20元,共10人,會員票價:15元,一共10人,那一天的總票房是:30*10+60*10+20*10+15*10 現在影院都實行的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的固定時間都會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分成統計和票房統計是一個體系內的東西,不能分為兩個體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數據,跟票房沒有關系的單位隨便去統計,影院也不讓,能設計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線和發行公司,統計也是院線發給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在發行前會給影院一個發行通知,每部電影都會規定一個最低售票價:比如變形金剛三的最低售票價15元,任何形式的團體、優惠會員卡均不得低於15元,也就是只要進一個人看電影,就最少要出一張15元的票。
參考網頁鏈接
Ⅹ 電影票房是如何統計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李茶的姑媽》,有學生票:40元,共10人,標准票:80元,共10人,團體票:30元,共10人,會員票價:20元,一共10人,那麼,這一天該影院的總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現在各大電影院都實行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因此,相對來說,電影票房對判斷某部電影的觀影人數,影片受歡迎程度還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1、影片題材及劇本。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如《變3》、《哈7》及此前的《阿凡達》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熱,除題材具有想像空間而吸引觀眾外,這類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撐,因此獲得票房佳績也不足為奇。另外,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影片,如《非誠勿擾》、《失戀33天》等,也成為「應景」主題,為影迷所期待。
2、主創團對主創團隊,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製作團隊等,無一不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例如國民大導張藝謀、馮小剛的力量甚至大過於影片題材,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演員的力量同樣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號召力,如楊冪的《孤島驚魂》一舉開創「粉絲電影」的先河,演員對票房的貢獻不容小視。製片人、製作團隊的名氣,同樣能為一部影片帶來「萬眾期待」的效果。
3、影片定位,影片定位是指片方對自己影片的市場預估。首先應該是目標人群定位,從影片的劇本設置、演員選擇、拍攝手法到後期製作風格、傳播途徑、傳播手段等等,都要迎合大部分的目標人群喜好,奠定穩定的票房基礎。其次要正確預估票房,有時片方過於自信,會影響影片上映後的側重點。尤其在做傳播工作之前,應該根據檔期、題材、排片等因素做好影片的定位和票房預估的溝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