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最後結局
真實的《八佰》,後來的撤退是沒有傷亡的。這些將士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向英租界撤退,也得到了日軍的許可。
只是日軍在得知四行倉庫不滿800人就造成他們200多人的陣亡,感覺面上無光。日本人的心眼很小,咽不下這口氣,遂無恥要求英方: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
而且租界當局屈服了,當謝晉元率部隊撤退到英租界之後,槍械被全部解除,同時,他們都被送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進行隔離。隔離區是租借當局用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到處是垃圾堆、污水溝,高高低低,環境非常惡劣。這支被解除武裝的部隊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了長達4年多的「孤軍營」生活。
(1)八佰電影最後有多少人過橋擴展閱讀
《八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該電影的真實原型故事以及結局都成為了一大焦點,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出自於淞滬會戰。
是一部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四行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真實原型就是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爭非常的慘烈,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的是30萬日軍。
當時中國軍隊陷入側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五十幾萬大軍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隊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護的,而負責掩護的隊伍就是88師262旅524團一營。
B. 八佰堅持這么多天,後面為啥沒人支援
四行倉庫戰斗實際上只進行了四天,從10月26日開始,31日就撤進租界了,時間很短,而且戰斗本身在整個淞滬會戰期間也並不算什麼特別激烈的戰斗。
雖然謝晉元給孫元良的報告里說斃傷敵二百多人,但是按照日軍方面的報告,只死了一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當然,因為國軍有誇大戰果的傳統,日軍有縮小戰損的傳統,所以這兩個數據的可信度都不算太大。但在經歷四天戰斗以後,原本420人的國軍,退進租界的還有370多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在最後過橋時被日軍掃射中槍的,也可見戰斗本身並不是十分激烈。
最後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顧祝同和委員長同意,八十八師不是全師留下阻擊日軍,而是留下一個團。但在執行命令的時候,孫元良自作主張,擅自改變原命令,只留下了一個營,由中校團副謝晉元率領,對外虛張聲勢,號稱八百人,留在蘇州河以北阻擊敵人。因為四行倉庫是師部所在地,糧食,彈葯和水儲備充裕,建築本身則足夠堅固,所以八百壯士也就被留在這里堅守,阻擊敵人。
但四行倉庫除了有這些優勢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和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只要日軍要全力攻擊,想要拔掉這個釘子,就必須要使用重武器,這就難免回出現槍炮無眼,炮彈落到租界的情況,就有可能引發國際干預。所以說,四行倉庫之戰雖然在軍事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但它本身就是一場政治仗,是為了爭取國際干預而放出來釣魚的一個魚餌。
國軍和日軍乒乒乓乓的在四行倉庫打了四天,上海租界的各國媒體也直播可四天,確實是達到了打給列強看的目的。但是打了四天之後,列強表示他們看夠了,不想再看了,所以必須要結束這個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戰斗。於是委員長期待的國際干預真的來了,甚至租界的婦女組織斗找到了委員長夫人說情,要求盡快結束這場再租界鼻子底下的戰斗,確保租界的安全。
但是讓委員長始料未及的是,姍姍來遲的列強干預並不是像他期望的那樣,制止日軍侵略中國,像一二八淞滬抗戰那樣調停,而是要求中國軍隊馬上放棄抵抗,停止戰斗,來確保租界的安全,以及租界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不受叮叮咚咚的戰爭的影響。國民政府軟弱無能,仰人鼻息,最終只能同意列強的要求,要求謝晉元和孤軍營停止戰斗,退入租界,由租界保證他們的安全。
與電影中那些潰兵和逃兵貪生怕死完全不同的是,謝晉元和八百勇士留下來堅守四行倉庫的時候,他們其實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置之死地了,不會有人來增援他們了,他們要麼投降,要麼戰斗到最後一個人。而再當時的情況下,因為有之前姚子青營堅守寶山縣城的前車之鑒,所以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做好了為國捐軀,殺身成仁的心理准備的。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在最後會是如此屈辱的結果。
C. 八佰電影中,最後為什麼要過橋與其過橋被打死,不如繼續跟日本人死磕啊,這樣還能多殺幾個日本人!!!
正確解釋,自日本侵略開始,國民黨就節節敗退,撤退成了國民黨的口頭禪。所以影片前期的拚死抵抗最後的大翻轉很有戲劇性。
D. 八佰最後為什麼要沖橋八佰的拍攝地在哪裡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歷史事件,自上映以來就備受關注。《八佰》這部電影非常好看,相信喜歡歷史題材的朋友們都會喜歡
在電影《八佰》中,最後之所以沖橋,是為了存活下來。最後的沖橋是因為歷史上就是從橋、撤退的。而且因為靠著租界沒有受到日軍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時損失很小,電影刻意加強沖突的。電影中,團長不畏恐懼帶領壯士們過橋,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人淚流滿面,這部電影非常值得一看!
戰士們拚死拼活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時候,民眾如同一群看客,點起的煙花讓我心寒,彷彿眼前的「一場好戲」與他們毫無關聯。魯迅先生筆下所描繪的"麻木的中國人",大概便是這樣的一番神情吧
E. 八佰為什麼最後要沖橋
戰士們為啥沖橋?《八佰》之所以要沖橋就是為了存活下來。在電視劇中表明之所以允許其中數百人作為備用,是為了在另一邊的法租界向國際觀察員展示,這個國家希望通過這場戰斗表現出決心抵抗戰爭的心情,並且還希望贏得西方的同情,然後獲得在議會中發言的權利。
最後,不管是留下打掩護的士兵,還是最後沖橋撤退的士兵,他們都是值得歌頌的抗日英雄。他們都投入到了抗日中去,所以單憑這一點說沖橋撤退就不是真英雄的,這種思維本來就是一種問題。
一部好的戰爭片必須是可以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戰爭,所以對《八佰》的結局為什麼要沖橋並不是這部劇的敗筆,而是最貼近歷史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看了討論之後才恍然大悟,而後再去電影院欣賞一遍,這也讓這部電影得到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可見並不是導演的不用心,而是太用心讓人無法接受而已。
F. 八佰為什麼要過橋
這是因為電影《八佰》中謝晉元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求他們撤退到租界,而去往對岸租界的路只有那座橋,所以最後必須要過橋。
《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電影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最後以」八佰」壯士撤退到租界結束。
電影在他們過橋後結束了,只有一句被群眾淹沒的台詞「把武器交出來「。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過橋後,武器馬上被收繳,壯士們成了孤軍,不得不在租界里被軟禁了近4年。
而團長謝晉元在1941年4月一個普通的早晨出操時,疑遭暗算,被日偽收買的叛徒活活刺死,事發後,數十萬上海市民自發前往悼念,其他將士們也未能倖免於難,後被日軍羈押,強征勞役。
(6)八佰電影最後有多少人過橋擴展閱讀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得知部隊要撤退時,謝晉元和戰士們十分難過,他們發過誓,要戰斗到最後一個人,但軍令如山。
1937年10月31日晚,謝晉元率部撤退進入英租界,所到之處,「八百壯士」被視作英雄,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按照約定,部隊本應經過租界馬上回到中國前線,但租界當局受日本人威脅,沒有履行約定,而是對謝晉元部隊進行繳械。最終「八百壯士」被軟禁於孤軍營中。
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用「高官」誘降謝晉元,但被謝晉元當面斥責,「爾等行為,良心盡喪,認賊作父。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余志已決,絕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
1941年4月24日凌晨5點,謝晉元被敵人收買的叛徒殺害,謝晉元遇害後,各界民眾極為悲憤。在殯殮儀式上,前往悼念的市民陸續達到30餘萬人。
1938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稱贊「八百壯士」是「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國難當頭,他們挺身而出,向死而行。每一個血染的名字,每一個燃燒的忠魂,匯聚成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G. 八佰壯士最後結局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包圍了「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官兵,分別送往各地做苦工。其中70名壯士被抽調到南京孝陵衛做工,最早有8人成功逃脫,後在新四軍的幫助下回到安全區,參加了中國遠征軍,遠赴滇緬。1943年初,這70名壯士中又有28人勝利出逃,部分人在茅山參加了當地的新四軍游擊隊。
另有100多名壯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日本人不把他們當人看,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從事著超極限的體力勞動,一旦生大病,就會被日本人活埋。1942年底,在得知附近有新四軍活動的消息後,秘密籌劃逃跑。
他們趁日軍不備,打死看守,搶奪了一挺輕機槍和一支步槍集體越獄。參與者有30多人,勝利出逃者29人,要求歸隊,繼續抗日,但遭拒絕,之後大多數人返回家鄉。
(7)八佰電影最後有多少人過橋擴展閱讀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獲得自由,其後,他們返回上海,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這中間還包括36名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壯士,他們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於1946年3月回到上海。
隨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住在了吳淞路466號一幢小三層樓房裡,工作生活都沒有著落。有資料顯示,國軍當時動員他們歸隊,「承諾哪怕是普通小兵,都給安排排長職務,但這些士兵沒有一個答應如此的『優待政策』。
後來,在謝晉元團長遺孀凌維誠的關心下,回到上海的800壯士買過「孤軍牌」毛巾、香皂等,還曾想開辟一條公交線路,但都沒有成功,大多數人在碼頭從事搬運工作,以勞力維持生活。
一些有個人特長的,經凌維誠推薦,找到了較為穩定和體面的工作,如會開車的被推薦到了一些單位做了司機。此後,壯士們在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默默不語,一些人甚至隱姓埋名。
H. 電影《八佰》到底是800人還是400多人
只有400人,說800人是為了鼓舞士氣,同時也糊弄日本人。
電影《八佰》的正式定檔時間為7月5日上映,影片為導演管虎執導,主演有黃志忠、歐豪、張俊一、王千源、魏晨、姜武、杜淳、李晨、俞灝明、鄭愷等等,這些演員在當下的知名度都非常高,演技也就更不用多說了。這次《八佰》有這么多實力派演員加盟,相信影片一定會非常精彩的。
(8)八佰電影最後有多少人過橋擴展閱讀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爆發於1937年的8月13日,這場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第一場大型會戰,此次戰役標志著中日兩國全面戰爭真正開始,也是抗日戰爭史規模最大、戰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令世界看清了中國政府堅定立場,決不向日本投降的決心。而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這場戰爭中,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戰士,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而為壯聲勢,對外宣稱800人。
I.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J. 八百最後為什麼一定要過橋
原因:
1、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2、緊挨著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讓租界里的民眾站在高樓上觀戰以外,中國軍隊還有炮兵陣地緊挨著租界,在中國軍隊為四行孤軍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時,日軍會顧慮炮彈落入租界,而不敢進行還擊。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後,第524團團長韓憲元率領該團其他部隊撤離,在撤離前面對留下來的戰友十分難過和不舍,1營長楊瑞符當即胸膛一挺,敬禮表示:「請團長放心,我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10)八佰電影最後有多少人過橋擴展閱讀
事件事實:
從524團第1營進入四行倉庫陣地後,便開始了對整個倉庫的加固工作,在隨後的4天4夜裡,四行孤軍展開了悲壯的保衛戰,以良好的軍事素質和抗日精神,與侵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
因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南岸而士氣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軍的堅守而重新喚起了抗日鬥志。在上海的外國人也親眼目睹四行孤軍的英勇奮戰,通過報道將中國軍人寧死不屈,堅守到底的形象傳播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