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表現主義電影的簡介
學藝術如果不知道德國表現主義,是不能原諒的,這個學派時間雖然不長,卻廣泛地影響到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都曾喜愛並嘗試過表現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電影學派,它再一次把人們對真實的探索引入人的內部,進而通過個人去發現社會的現實。 1. 表現主義派的藝術家們在擴展表現真實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沒。他們認為藝術應該反對對現實的描摹,藝術的品質和力量都來自於對內在的實質的揭露。藝術家家理應穿越日常經驗的表層和外在世界的環境,直接抵達靈魂的處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東西都是暫時的偶然的,並且是不重要的。從這樣的立場出發,表現主義作家們反對印象主義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的膚淺,同樣也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現象的陳舊摹寫。他們的中心在於——穿過具體可感的表象,獲得對抽象的永恆的內質的把握。
2. 表現主義大大拓展了電影的表現手段,造型的風格化以及對於環境、氣氛的渲染手段後來被很多主流電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電影類型中,表現主義手法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1. 源於繪畫:在1901年巴黎舉辦的一場畫展中,法國畫家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組作品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組油畫作品的總題名就是《表現主義》。攝影術的出現使繪畫走向抽象主義的道路。而電影作為新興技術形式(當時普遍不認可電影是真正的藝術)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藝術界的認可。
2. 超現實傾向: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3. 哲學淵源:來自於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斯特納的神秘主義。
4. 社會背景:表現主義電影折射了當時的德國,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德國。他們思考的驅動力來自於戰敗後德國破敗的現實,工業社會的冷漠資本膨脹對人的異化塑造了他們思考的姿態——面向共同的人類精神世界發問。在表現暴力、謀殺和死亡的主題時,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無不傾向於在影片中製造出一種迷幻、扭曲和陰冷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世界心懷恐懼是全人類的共性,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逃亡出去尋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類的願望。當時的德國中產階級對現實不滿,帶有自由意志論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反叛助長了表現主義的發展。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因此,表現主義運動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也很少有始終如一的「純粹」的表現主義者。但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即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1. 衰落:1924年以後,隨著德國經濟的暫時好轉和社會的相對穩定,表現主義戲劇逐漸衰落。但是它的探索與創新的成果保留了下來,並繼續被運用。
2. 爭議:表現主義的地位曾經受到爭議,盧卡奇將它看作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頹廢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萊希特則認為表現主義暴露和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雖然不能揭示產生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正確途徑,卻也能引起人震驚,啟發人思考;在藝術方面也作了有價值的探索與創新。
3. 作為藝術形式的保留: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深遠。從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遜·威爾斯也受表現主義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的電影中時常可以看到表現主義的手法,事實上,表現主義已經成為電影藝術常用手法或者風格。
②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運動的意思
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確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最大特徵是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網路)
③ 如何理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幫助希特勒地位上升
希特勒對於別的民族來說或許是壞人,但對於德國,它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立場不同而已,
④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
⑤ 徳國電影夢幻的本質
夢幻的本質電影在一個失事的船上尋找一個演員和一個失事的人在一個島上尋找一個演員和權力。劇院變成了一個自由的區域,每個人可能無法恢復他們的社會角色,但肯定他們的人性。有人甚至可以找回愛。菲利思·愛德華多和莎士比亞的喜劇合演。
暴風雨後,一群海難倖存者流落到了阿西納拉島,他們身份各異:四名卡莫拉黑手黨囚犯,兩名看守前者的獄警,四名流浪劇團成員。其中三位黑手黨逼迫劇團團長奧雷斯特·卡姆培瑟將他們冒充成劇團成員,以躲避監獄長的追捕。監獄長德·卡洛生性多疑,立馬察覺到卡姆培瑟劇團可能包庇了海難中倖存的黑手黨逃犯。
(5)如何認識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風格擴展閱讀
劇情包裝下的戲劇本質,戲劇和電影的交匯,戲中戲和戲外戲的互文,太喜歡這種優美而精湛的電影。戲里有戲,戲中戲又和現實互文,一語道破「夢幻」的本質。這么精巧的編排,出乎意料的巧合和古樸的命定感,處處凸顯著威廉·莎士比亞的影子,高級的致敬!
為威廉·莎士比亞加一星。看書的時候總覺得大師的台詞很奇怪,但是每次在電影里引入,總充滿了非凡的魔力!突然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舞台劇,全劇就只有一個演員坐在那裡各種叨叨,也覺得非常好!
⑥ 什麼是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記》,《泥人哥連》,伊門多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是當代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創作「德國咖啡館」繪畫系列,描述對兩個德國現實的印象,隨後創作的「德•弗勒咖啡館」繪畫系列反映伊門多夫與自己的榜樣和朋友的關系《演皮影戲的人》,《蠟人館》(1924),《聖女貞德的激情》(1928)。
⑦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特徵急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1908出現在繪畫和劇場的一種風格。
繪畫——籍由極度的扭曲, 不寫實的圖案來表達內在的情緒。
劇場——誇張的布景, 扭身歪臉的表演方式, 誇張的姿體及舞蹈。
故事——幻想或驚訝的故事。
⑧ 德國表現主義的總體特點
很深的哲學內涵;第一次把電影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出來;扭曲、瘋狂的影像;自由意識的迷茫;權威意識的反抗;造型尖銳、情感豐富;悲觀主義;很高的藝術成就。
⑨ 德國的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在一股反傳統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創作方法上它摒棄了在歐洲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模仿論或反映論,推崇極具個人色彩的表現論的美學。藝術家們在繪畫創作中不再只是客觀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據自己內心內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意象與幻想進行創作。與此同時,這一傾向與尼採的悲劇美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形成交匯,產生了一種奇詭新穎的審美形態與藝術特徵。
關鍵詞:德國;表現主義;主觀情感;個人色彩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66-02
一、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
代表先驅:「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現主義的先驅: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鳴曲》。他把夢魘鬼魂搬上銀幕,將人、亡魂幻影同時登場,被稱為表現主義文學。在20世紀初的歐洲文藝運動與思潮中,表現主義以其鮮明的外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凱爾希納(1880~1938),是德國表現主義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凱爾希納早期從事繪畫與木刻,在慕尼黑藝術學校進行深造學習。他先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爭、疾病與窮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創作畫風的影響,強烈崇拜反自然主義色彩的表現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頓學習建築,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於1905年與海克爾、洛特魯夫等成員成立橋派。他們期望如巴黎野獸派一樣能在當地產生巨大的影響[1]。凱爾希納1911年定居柏林,開辦現代繪畫研習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從美術館移出、沒收搗毀。納粹上台後遷居瑞士,然而這次的遷徙並沒有使凱爾希納看到希望,德軍進入奧地利,邊境距離凱爾希納的家25公里。這一次他徹底感到絕望,在長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開槍自殺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頭五個女人》《橋社畫家肖像》《馬戲團的騎士》等。凱爾希納作為橋社的重要一員,他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在繪畫風格上,凱爾希納以叛逆、抽象躁動、狂放不羈驚世,他崇拜梵高與塞尚,但在作品的表達氣質上並不具備歡快的靈動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德意志民族的堅韌奮發的風格。凱爾希納的作品融於生活,給人以慵懶頹廢的諷刺意味。這位狂野不羈極富激情的畫家在藝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特徵
德國表現主義從人性所共有的特徵出發,隨人物內心情緒變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態。表現主義將醜陋與怪咖搬上銀幕,在內容上反對客觀模仿,要求一切從主觀感受出發,並力求突破傳統的束縛[2]。雖然表現主義畫家對繪畫的創作主張與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從主觀層次來看卻是相同的。與此同時,這一傾向與尼採的悲劇美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形成交匯,產生了一種奇詭新穎的審美形態與藝術特徵。總體來說,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暴力的激情。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充滿著對客觀真實的暴力,整個畫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現主義畫家面對往往表現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憂郁痛苦愁苦等,這同時也在畫面中反映出一種比較「幽暗」的美感。最為代表的是梵高與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吶喊》(如圖1所示),蒙克,挪威畫家,是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其艷麗鮮明快活的色彩給我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通過誇張的手法把原本安靜祥和的雲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現為纏繞、扭動、狂亂的色線,從而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蒙克又通過對主人公誇張的動勢傳達出波的流動和刺耳的聽覺感受,將畫面的表現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黃背景色使整個畫面充斥著動盪與極度焦慮的情緒感。這種簡練而又細膩的人物變形表達出了對社會的政治諷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圖我們可以看出表現主義者大多以主觀是唯一事實依據,著力表達出藝術家們自己內心情感而非順應外界市場的潮流。不再將和作品的真實視覺感作為衡量藝術品優劣的基礎,而是把個人情感由內向外表達出去。他們把對社會的不滿通過畫紙表現出來,所呈現出來的情感主題具有孤獨、恐懼瘋狂與死亡的感情色彩[3]。
⑩ 表現主義電影有什麼特點
1919年,表現主義電影首次出現於德國,主要運用在畫面構圖、音樂、音響等非語詞傳播手段方面,以深化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並加強反理性主義的因素。著名電影導演維恩、皮克以及電影評論家豪森施坦為表現主義的電影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