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次重大改革和政治有關的話那就是 從蘇維埃新經濟政策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講了 高中政治講過人類文化大系統的法杖,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 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影作為藝術的一部分,電影文化與這種變革相互關系表現在 電影藝術會受到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電影包含於藝術,藝術又是精神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發揮著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再者說,藝術又必然受到體制的制約。。先說改革開放: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思想又帶動文化,文化映射出藝術,不同體制有用不同體制的特點。再說羅斯福新政(高中的時候經常拿羅斯福新政和改革開放做對比辨析題的)新政時期為大蕭條的過渡時期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的藝術市場也在劫難逃藝術家的作品忽然沒有了買主,即使有,價格也被壓得很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藝術家的境況可想而知,美國政府在大力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藝術的政策,不僅救藝術家於水火,更為日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躋身西方藝術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頒布按管工的工資付給藝術家報酬,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他們尚未真正參與到我們的國家和文明目前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革中去,因而如果能夠得到政府的協助的話,他們可以以一種長期存在的藝術形式表現我們的社會理想。他們將以生動有力的紀念性作品表現和弘揚您為之奮斗的社會理想。由於藝術觀點和政治態度不同,美國的電影文化變現的針對點也不同(我覺得國外的文化可以被一些現實因素統治但不會被體制統治,中國就杯具了....)
蘇維埃新經濟政策忘了。。。我看看書再寫 科技革命的內容也忘了。。
Ⅱ 簡單說明電影發展史上的幾次重要突破
電影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都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密切聯系:
1.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
2.電影藝術史上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
3.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
Ⅲ 支撐電影發展五次變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第一次變革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電影、電視是視覺、聽覺符號組成的視聽藝術,但在電影誕生後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它一直都無法開口說話。在這一默片時代,經由盧米埃爾兄弟、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工作者的探索創新,初步確立了電影的敘事模式,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表現手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方法,使電影由發明之初的雜耍、玩具轉而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但是,將聲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最初,人們只是以放映電影時同時播放唱片、請人配以解說或請鋼琴師和樂隊現場伴奏來實現這一願望. 直到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技術、感光材料的發展和光電管的研製成功,聲音由聲學符號轉換成電子信號,再轉換為可以附著在膠片上的光學信號,畫面和聲音終於可以同時記錄在膠片上。 第一個將這種新穎的錄音、還音技術用於電影之中的是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1929年9月,美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全面完成,光和聲音共同成為塑造銀幕時空的手段之一。 二、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電影的第二次變革 電子工業的發展給電影帶來聲音是電影的首次重大變革,彩色技術的使用是電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進展。 既然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發明家們就力圖使它還原在銀幕上。早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國光學器械製造商威廉??保羅就讓人各自手持畫筆,給膠片逐幅上色,以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但這種復雜繁瑣的方法只能適用於少數場景或少量短片。經由人工著色法、機械著色法、兩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嘗試的過程,1932年美國的特藝色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國影片《浮華世家》的拍攝,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來臨,絢麗繽紛的客觀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誠如巴贊所言:電影已經「與完整無缺地再次現實等同」。有聲有色的電影終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藝術體系。 之後,可達公司又生產出了彩色膠片,用化學構色法取代了傳統的染印法,使色彩的還原和表現效果更為突出,電影進入了它的繁榮發展時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後,電視的普及、家用錄像機的發明、激光光碟等的 運用,強烈地沖擊了電影的地位,電影作為唯一記錄活動影像的媒體的時代結束了。 三、從模擬電影到數字電影――電影的第三次變革 計算機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雖然
Ⅳ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Ⅳ 簡述電影發展的五次變革,包括支撐其發展的科技手段
摘要 親,好的
Ⅵ 電影經歷的三大技術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發明作為標志)
1、 標志: 珍妮機 的發明 最先從 英 國開始 生產組織形式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 重要發明: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 史蒂芬孫 發明了 火車機車
3、 意義: 1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3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4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東方從屬西方的局面
4、 性質: 工業革命既是生產技術變革又是生產關系革命.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應用為標志,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
1、 人類進入 電氣 時代. 美國 和 德國 在這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落後.
2、 重要發明: 愛迪生 發明 電燈 ,被譽為發明大王. 卡爾'本茨 發明 內燃機 ,設計出 汽車 萊特 兄弟發明 飛機.
3、 特徵:出現石油、電氣等重工業
4、 意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驅動下、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1、 核心: 電子計算機 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 信息化 時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術 最為引人注目
3、 特點: a、出現大量科技成果,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縮短了知識轉為財富的過程
b、各領域互相滲透 c、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4、 主要表現: 原子能的應用、計算機的廣泛使用、航天技術的發展、生物工程的發展
5、 意義: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樣化.
豹紋00152 2014-11-25
拍照搜題,秒出答案!覆蓋中小學全部學科!
其他類似問題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三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共同社會根源是( )
介紹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對歷史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經歷了哪三次科技革命?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共同影響
查看更多類似問題
作業幫
PP助手
網路知道
廣告
為您推薦(廣告)
© 2016 作業幫作業幫協議
郵箱:[email protected]
Ⅶ 什麼是電影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第三電影運動: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背景: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右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年輕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為「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有這種時代的印痕。「新浪潮」也有著思想根源,這就是唯意志論、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為代表的哲學和文藝理論思潮。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四百擊》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胡作非為》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Ⅷ 電影的五次變革是哪五次
1.第一次變革,1872年,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
2、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3.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4、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5、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8)如何看待三次電影變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
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Ⅸ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是什麼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它們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運動)(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9)如何看待三次電影變革擴展閱讀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Ⅹ 試述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與現代科技發展的密切關系.
葉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