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做影片的混音,就是讓自己的微電影裡面的聲音很有質感,像真正電影的聲音效果
找專業的post proction混音師做
『貳』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殺青後要多久才能在影院上映比如剛殺青不久的葉問3,暑假能看到嗎
殺青其實指的是拍攝工作完成了,之後還有剪輯、配樂、混音、配音等事情要做,當然還有審批。什麼時候上映也是有學問的,比如特意放到學生們放假的寒暑假,或者五一十一春節這些假期。有時候也會刻意避開一些大片而另改上映時間。總而言之上映時間是不好預測的,關注片方給的消息即可。
『叄』 混音指的是什麼啊
混音指的是調整不同音頻層的過程,有時音頻層數量多達幾千個,包含對話、配樂、音效等一切元素。
混音是音樂製作過程中的一個手法。混音這個手法是把很多來源的聲音,整合到立體音軌或者是單音音軌裡面。
而這些聲音信號的來源有很多,有的聲音信號的來源可能來自於人生,但是也有一些可能來自於樂器。混音師的目標是混合聲音形成一種聲音景觀,配合電影的需要。在混音師手中,一個場景可以寂靜無聲,也可以震耳欲聾。
音效剪輯和混音的區別
音效剪輯是對聲音素材的錄制和創作,比如現場收音,比如擬音(重現電影中物體發出的聲音,比如腳步聲),還有創造新的聲音(比如恐龍的吼聲)
混音的目標則是將各種聲音素材混合,需要考慮層次感,平衡性,突出或弱化某些聲音等等,以配合電影需要。
在《極盜車神》中,音效剪輯和混音密切配合,使電影聲畫嚴絲合縫、水乳交融。盡管音效剪輯和混音難以區分,常常混淆,但這截然不同的兩項技術卻都在電影製作中舉足輕重。
『肆』 混音的步驟
雖然對於錄音和混音來說沒有什麼一定的原則,但是一旦你開發出一套自己的混音步驟,那麼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混音工作應該從哪兒下手。下面就是我的混音步驟。
在混音中你會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關於混音我們這里列出了12個(這只是個最低數量!)主要的步驟,而混音中最難的地方卻是這些步驟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你改變均衡設置的同時,電平值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你對聲音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了提升或是衰減,它會影響到其他的元素。事實上,你可以認為混音就是一把「音頻密碼鎖」。當你將所有的號碼都調到了正確的數字時,那麼你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混音。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12個步驟,但是你要切記一點,這只是某一個人關於混音的見解,你很可能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但卻是最適合於你的混音方法。 混音可能是一件非常單調而乏味的事情,因此要設置一個高效率的工作空間。如果你沒有一把坐感舒適的椅子,那麼你最好還是到附近的辦公用具商店去一趟。准備一些紙張和一個筆記本,以便進行記錄時使用,將燈光調整得暗一些,這樣可以使你耳朵的靈敏度高於你的眼睛,還要讓自己興奮起來,開始你的「旅行」。
要定時進行休息(例如每隔45到60分鍾),這樣可以讓耳朵得到放鬆並使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如果你是在錄音棚中進行工作,那麼這種休息就顯得有些太奢侈了,但是這種兩三分鍾的休息卻可以讓你更加客觀地進行判斷,使你的混音工作得以迅速地完成。 檢查錄音細微的瑕疵是一件需要用到「左腦」的理性行為,這不同於用「右腦」來進行感性的混音工作。如果大腦在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狀態中跳來跳去一定會阻礙你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進行正式的混音之前,要盡可能地做好清理工作??消除錄音中的雜音、彈錯的音符以及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時你可以戴上耳機,分別單獨播放每一個音軌來捕捉錄時中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你是對MIDI音軌進行混音,那麼此刻你應該做的工作無疑是減薄多餘的控制器信號,消除重疊的音符,刪去單音樂器音軌中多出來的聲音(例如貝司和銅號的聲部)。
為了整理錄在磁帶上(包括數字式磁帶和模擬式磁帶)的音軌,可以先將它們轉錄到硬碟錄音機中,進行一些數字化的編輯和雜訊抑制工作。雖然一些細小的雜音單獨聽起來不會引注意,但是將一二十個音軌疊加到一起後,那些令人反感的聲音就會原形畢露了。 混音進行到現今仍不要忙著加入效果,這里可以專注於各軌組合在一起的整體聲音,而不要再被左腦所處理的各種細節問題所干擾。對於一個優秀的混音來說,各個音軌自身的聲音應該是非常棒的,但當各軌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時,聲音應該更好。
進行整體玲聽時最好先切入到單音色方式,如果各軌的聲音錄得很清晰的話,那麼在單聲道中它們將比在立體聲中表現得更加明確。如果是一開始就用立體聲來試聽,那麼各音軌中彼此沖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聽出來。 均衡器可以用來突出不同樂器的特徵,並使得聲音在整體上更加平衡。首先對歌曲中最重要的元素進行加工(例如人聲、鼓和貝司)。一旦所有的這些元素都「粘合」在一起了,再著手處理其它聲部。
音頻頻譜只有一定的寬度,而每一種樂器又都要在整個頻譜范圍內占據其自己的一塊領地,因此當各個樂器的聲音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它們將填滿整個頻譜(當然,如何填滿頻譜首先取決於樂曲的配器,但均衡也在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混音時要先從鼓組下手的一個原因就是鼓組中的樂器(從低聲部的大鼓到高聲部的釵)可以很好地覆蓋整個音頻頻譜。一旦鼓組安排停當,你就可以開始琢磨如何將其他樂器融合進去了。
對一個音軌進行均衡操作時會影響到其他的音軌。例如,提升某一個鋼琴音軌的中頻部分可能會影響到人聲、吉他以及其他中頻段樂器的聲音。有時候對某一樂器的某個頻率進行提升,還會導致該頻率處其他樂器聲音被消弱的現象。為了使得人聲更為突出,可以試著在其他樂器中將入聲頻率所在頻段進行衰減,而不要一味地用均衡器對人聲進行提升。
你可以將歌曲想成是一個頻譜,然後去決定各個聲音都就座在什麼位置(也就是其較突出的部分;參見圖1)。我在混音過程中有時會使用到一台頻譜分析儀,這倒並不是因為耳朵不能夠勝任工作,而是由於分析儀會提供一個絕好的耳朵訓練機會,同時還會極為精確地顯示出各個樂器在聲音頻譜中的位置。一台分析儀會提醒你在某個頻率區域內存在的聲音能量的異常情況。
如果你真的需要那種「突破」型或是說「爆發」型的聲音,那麼可以試著將1KHZ到3KHz的頻段進行少許提升。不要對所有的樂器都使用這一方法,因為其目的是要用提升(或是衰減)操作來將一種樂器的聲音與其他的樂器區分開來。
要想在混音中造成聲音象是是從較遠的地方發出來的感覺,那麼你只要使用低通濾波器進行濾波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用主均衡器不可。若你是使用高通濾波器對吉他、鋼琴這些有向低頻轉移傾向的樂器進行濾波,那麼會對這些樂器的低頻段產生修減作用,使得貝司、大鼓這些低頻中的重要成分都得到了充分地展開。 現今到了將樂器安排在立體聲的舞台上的時候了。你的目的可能還是非常傳統的(也就是說,是要重現一個現場演出時的情景),當然也可能是非常前衛的。不管怎樣,為單聲道的樂器安排一個合適的聲像位置時,要避免將聲像設置得過於靠左或是靠右。出於某些原因,過於極端的信號聽起來可能會不十分真實。
由於低頻聲音的方向性不如高頻聲音明顯(即通常說的「低頻無指向性」),因此可以將大鼓和貝司的聲音放在中央。還要考慮到平衡的因素,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你將hi?hat(富含高頻諧波成分)安排在了右側,那麼就應將tambourine、shaker或是其他的高頻聲音安排在左側。這種概念對於中頻段的樂器也同樣是適用的。
信號處理器也可以將一個單聲道的信號改變成一個立體聲的圖像。辦法之一就是使用有時間延續功能的效果,如使用立體聲合唱或是一個較短的延時。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信號的聲像在左側,那麼將該信號的一部分施加短延時(5到15毫秒)後
再發送到另外一個聲像為右的通道中。當你進行這樣的操作時,最重要的是要確認混音監聽在這時是處於單聲道狀態,這是由於將效果聲和直達聲進行混音時有可能導致聲音相位的抵消,而在立體聲情況下你可能聽不出這種現象。
另外一個技巧則要使用均衡器了。將一個信號發送到兩個分離的聲道上去,但是對它們實行不同的均衡處理。例如,將一個聲音送到一台立體聲圖式均衡器的兩個聲道中,將一個聲道偶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而將另外一個聲道奇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
立體聲的設置會十分有效地影響我們對聲音的感受。讓我們來對人聲進行加倍,讓一個歌手演唱一段,然後非常細致地將歌聲進行一次加倍。試著將這兩個聲音輸入聲像相對的聲道中,這時兩個歌聲將結合到一起,並使聲像聽起來是位於中央。這樣產生的處於中央位置的聲音會給人一種十分平滑的感覺,尤其是對於女歌手來說這將非常有效。這種聲像相對的人聲會表現出更加准確與清晰的音質,對於一個好的歌手來說更能體現其優秀。 你應該使樂曲中互相競爭的成份盡量減少,這樣才能保證聽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曲調之上,而不使你的作品聽起來亂哄哄的。你可能非常為你添加的某些效果而驕傲,但是如果這種效果不能夠很好地為樂曲服務,那麼別無選擇??去掉它。相反的,如果你發現樂曲不需要某種特殊的聲音,那麼這就是你再疊錄入一兩個音軌的最後時刻。在音樂最後完成之前不要沉迷於欣賞你暫時的工作成果。切記:盡你最大的努力在混音中保持一種客觀的工作態度。
你可以通過去掉或是加入某些特殊的音軌來在混音時改變樂曲的配器。這種混音方式對於大多數舞曲風格的音樂作品來說是一種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這時,可以不斷反復地播放一段音樂,然後不斷地切換各路的啞音鍵和變化主音量,你通過調音台就可以編配出一首舞曲音樂。 現今我們已經將我們的音軌都設定為立體聲的了,接下來就要將它們安排到一個聲學空間中了。從為輔助輸出口外接一台效果器並選擇一個精彩的混響開始,然後再對選中的音軌增加混響和/或延時效果,為一個扁平的聲場創造出一定的縱深空間。通過開大一個聲道的輔助輸出並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就可以將一個音軌的聲音放置到聲場的後方。
通常情況下,你將會對整個樂曲使用混響,以建立一種特殊的聲學空間(俱樂部、音樂廳、禮堂等)。然後對某一個單獨的音軌再使用一次混響效果,例如對通通鼓使用一個門混響(gated reverb)。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你為了將一個聲音做好而不得不將混響效果加到最大,那麼你最好將這一軌重新進行錄音。 此時此刻,混音已經有了個大概形狀了,下面就該進行細調了。如果你是使用自動混音,那麼就開始編寫你混音的每一個進程吧。切記上面的各個步驟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你要反復在均衡、電平、立體聲位置和效果之間進行調整。監聽的標准要盡可能地嚴格,如果你沒有將那些給你帶來麻煩的東西除去,它們就可能會在你試聽混音結果時像幽靈一樣總來搗亂。
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前,你這時所做的工作對於混音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是關繫到混音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但你千萬也不要因此而神經質,進行混音也可以說是進行表演,如果你摳得太細,就將會失去那些能增加刺激感的自發性的東西。一個不甚理想但卻傳達了熱情的混音作品,聽起來終究要比一個精細准確但卻缺乏靈氣的混音要有意思得多、吸引人得多。出於保險的目的,不要總是反復刪除再重新進行你的混音,當你第二天再聽昨日做出的混音時,可能會突然發現以前的這版混音正是你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你可能自己都說不出你不同混音版本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錄音師曾經告訴我說,他對同一首歌曲縮混了十幾個版本,因為他堅持認為每一個混音版本中都有應該改進的地方,並且這些改進還是非常重要的。當幾個星期之後他再聽到這些混音時,結果對大多數的版本他都分辨不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因此,注意不要在進行改動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你可以在幾天後再去處理這些問題。
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一旦你捕獲到了最滿意的混音結果,你就應該馬上縮混出幾種不同的版本,例如只有伴奏音樂而無人聲的版本、只有背景而沒有獨奏樂器的版本等。這些不同的縮混版本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會派上用場,例如你突然有機會將你的音樂重新用在一部電影或電視版中,或是要將它改編成舞曲,那麼你就會事半功倍了。 在你停止一切混音活動之前,先要在各種各樣的耳機和音箱上聽一聽,並且既用立體聲來聽,也用單聲道來聽,同時還要試驗大音量播放和小音量播放間有什麼不同。入耳的頻率響應是隨著音量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音量較低時,我們聽到的高頻和低頻成份均較少,而中頻較多),因此如果你僅在較低音量的情況下進行監聽,則你的混音一定會在正常音量播放時顯得低頻過重或是高頻過於明亮。因此你應該盡量做到在所有的音頻系統上玲聽你的混音時感覺都較好。如果你的混音是針對於某一特殊的系統而做的,例如多媒體音箱,那麼你可以考慮就用這種音箱作監聽來進行混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也一定要在一個能夠代表將來用途的系統上進行試聽。
在一個家庭音樂工作室中,你有充分的理由暫時放下手中的混音工作,等到第二天再來接著干,而其中的這段時間,你可以到多個系統上去試聽你的混音結果,看看還需要將哪幾個旋鈕再擰一擰。一個最常用的小技巧就是將不同版本的混音帶在幾盤盒帶上分別試聽,看哪一盤的聲音最像你在汽車中聽音樂的感覺。因為道路上的雜訊將會掩蓋掉所有細微的東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人的聲音。另外我也建議你有可能的話最好到專業的大型錄音棚中去試聽一下你的混音結果。如果在各種條件下你的混音都非常精彩,那麼你的任務才算完成了。
讓自己變為聽眾
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盡管你辛辛苦苦地進行演奏,不厭其煩地編輯每一個片段,但是你卻從來沒有從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聽過自己的作品。現今,混音工作已經結束,是該款待一下自己的時候了。打開最終的混音,不要再去「庖丁解牛」般地分析音樂中的成分,僅僅是去聽音樂。假裝你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聽到了有人在放音樂。你這時對音樂有何看法?
當然,你大概認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按上面所說的那樣做。但是事實上只要盡量放鬆,你還是會得出一些結論。你可能會認為它真是棒極了,或者是認為它與你開始動手時的想法已經相去甚遠。
如果你對一個獨特的混音作品的感覺在幾個月或是幾年以後發生了改變,不要過於大驚小怪。你的品位在改變,並且你在混音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只要你按照這些步驟一點一點來的話,你就會為你經過千辛萬苦創建出的作品感到欣慰??你已經從你的勞動成果中得到了應有的樂趣。 雖然對於錄音和混音來說沒有什麼一定的原則,但是一旦你開發出一套自己的混音步驟,那麼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混音工作應該從哪兒下手。下面就是我的混音步驟。
在混音中你會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關於混音我們這里列出了 12 個 ( 這只是個最低數量 !) 主要的步驟,而混音中最難的地方卻是這些步驟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你改變均衡設置的同時,電平值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你對聲音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了提升或是衰減,它會影響到其他的元素。事實上,你可以認為混音就是一把 「 音頻密碼鎖 」 。當你將所有的號碼都調到了正確的數字時,那麼你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混音。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 12 個步驟,但是你要切記一點,這只是某一個人關於混音的見解,你很可能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但卻是最適合於你的混音方法。
『伍』 如何計算混響時間
混響是指室內的聲源發聲停止後,在室內的聲音經過多次反射或散射而延續的現象。它反映了室內聲能的衰變,這衰變與室內的吸聲,反射和散射等有關。10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教授W.C.賽賓首先提出了用聲能衰減60dB所需時間,即混響時間來衡量廳堂的音質,並提供了計算室內混響的經驗公式。經過後來的科學家研究,從擴散聲場中聲能密度隨時間的衰減出發,在理論上推導出混響時間的表達式,發現賽賓提出的公式正是平均吸聲系數ā<0.2時理論公式的近似。從而,使我們對賽賓公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盡管100多年來,科學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影響廳堂音質的聲學參量[1],但是,至今混響時間仍然是廳堂聲學設計中惟一能定量計算的參量,也是一個公認的最成熟的廳堂音質的評價量。它是建築聲學的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它反映了室內聲能隨時間的衰減,以及不同頻率的聲能的衰減特性。盡管一個廳堂內不同位置測得的混響時間可能有差異,可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內的混響時間的空間標准偏差都很小,幾乎不大於0.1s[2]。在不同位置的混響時間幾乎差不多,說明廳堂內的聲場很均勻。所以混響時間是一個很好的廳堂聲學設計的評價量,它應該與測量用的聲源無關,這在有關標准中有明確的規定[3]。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廳堂的擴大、觀眾人數的增多和電子技術的進步,廳堂內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擴聲系統。擴聲與混響有什麼關系呢?它對音質有沒有影響?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首先,擴聲系統主要的功能是放大從聲信號轉變來的電信號或重放已錄制的節目信號,把電信號通過揚聲器轉變成聲信號輻射出去,所以它沒有混響時間,但是,並不是說它與混響無關。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一個混響時間很長的房間內交談,如果兩人的距離較遠,大聲講話反而聽不清楚,兩人靠近,講話輕一點就可能聽懂,這是因為兩人靠近,直達聲加強了,盡管房間的混響沒有變。這說明在混響很長的地方可以通過增加直達聲來提高語言的可懂度。有一個例子,在西歐的教堂中庄嚴、肅穆,牧師講經聲音洪亮,往往由於教堂內吸聲不足,而混響時間很長,在大教堂的後座聽不清楚。電聲工作者在教堂內柱子的側面安裝了由小揚聲器組成的聲柱,朝向聽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筆者曾親身聆聽過)。從聲學角度看,採用小聲柱增加了揚聲器系統的指向性,改善了覆蓋區域,增強了直達聲。從傳輸頻率范圍看,採用小揚聲器輻射的頻率范圍比較窄,沒有低頻輻射,不會激發低頻混響,但是對於語言傳輸已經滿足了要求。從輻射功率來看,小揚聲器的輻射功率比較小,很快衰減不足以激發室內的混響。揚長避短,克服了長混響對語言的干擾。
在廳堂內增加直達聲的強度可以減小廳內混響的影響。從聲源發出的聲音到達聽眾席的聲能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直達聲能,一部分是混響聲能,它們的衰減特性。
在混響聲能為主的區域,當聲源停止發聲,則聲能按照曲線AB衰減,衰減60dB所需的時間即為廳堂內的混響時間。在直達聲為主的區域,當聲源停止發聲時,直達聲能迅速降低,然後,以剩下的混響聲能按同樣的衰變率下降,如曲線CD。根據入耳的積分效應,在直達聲為主的區域,感覺到的混響效果應滿足△OEM和△ODC面積相等的條件。假設OB為衰減60dB所需的時間T60,則OE稱為有效混響時間。顯然,OE < OB,直達聲為主的區域內的有效混響時間一般比廳堂內的T60要短。但是,主觀感覺上的差異還是有一定條件的,我們可以從理論上推導出:
Teff=T60·(1- lg ) (1)
式中,R為聲能比,R=混響聲能密度/直達聲能密度;
T60為廳堂內的混響時間;
Teff為主觀感覺的有效混響時間。
相信對你有用的
『陸』 電影中聲音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不是音頻專業人員,以下答案僅供參考。希望有專業人士指正。電影剪輯時,第一步是對板,即把分開錄制的畫面和聲音素材同步。拍攝時的「打板」就是為了提供聲畫同步參考。這個工作一般是剪輯助理在拍攝時期完成。然後就是常規剪輯。這時剪輯師看到的素材基本是聲畫同步的。不過會有部分素材因為拍攝原因沒有聲音,例如升格或降格拍攝,特效素材拍攝等。也有現場原因導致的對話質量不高等情況。此時的對白和現場環境聲都可以算做參考聲。等影片定剪後,因為拍攝時很難做到百分百現場收錄對白,基本上都需要重新補錄部分對白或環境聲。現場拍攝的聲音環境很難控制,很難所有對白和環境聲都能收到理想效果。有時為了控制拍攝進度,或者很難反復拍攝時,就會採用後期補錄的方式。不過也有精益求精的導演會對現場聲音要求很高。婁燁導演的《推拿》在拍攝時,為了能現場錄到盲杖敲擊盲道的聲音,劇組挖開了數百米長(數據來自記憶不夠精確總之是很長一段)的人行道,在地磚下埋設了話筒。影片畫面定剪後,補錄對白和環境聲時,聲音後期人員還需要對已採用的聲音進行修飾。例如話筒員不小心蹭桿的聲音,部分需要壓制的噪音等。後期錄音室補錄的對白有時候也需要處理一下,才能和現場聲音剪輯在一起時不穿幫。全部的對白和環境聲處理完畢後,就需要根據導演的藝術創作需求,進行音效設計。音效設計和音樂作曲一般是相互結合的。進入時間點也會根據製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對白、環境聲、音樂、音效等環節全部確認後,要進行預混,確認聲音各元素組成比例。然後進行終混,完成杜比5.1或7.1或全景聲效果。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和參考,僅供愛好者參考。聲音後期是非常專業化和復雜的流程,如果需要更專業化的答案,就需要音頻專業人員來回答了。
『柒』 混音能學會么如何學習混音
可以學會,混音的入門其實比較簡單。建議樓主在混音學習的前期,首先你需要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和聲學相關音樂知識,當然混音必不可少的是音樂宿主的基本操作和一些混音需要用到的插件原理,當這些都具備了以後,你就可以進行簡單的音樂混音了,但是混音主要還是靠深厚的音樂基礎和混音經驗,混音也是音樂裡面比較高級的學科,所以建議樓主還是去找一個老師,手把手的教你,避免自己走很多彎路。如果樓主想學習混音、對混音感興趣,】可以網路搜索【朱弦三嘆唱片】找到我們。【朱弦三嘆唱片】有開設專門的混音課程,很多零基礎學員學完以後都可以開始混出另自己滿意的作品,而且我們每周也有關於混音的免費直播課程哦。
『捌』 一部不用特效的電影後期製作大概要多久
一個月時間進行剪輯,之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做混音,調色,之後就是廣電的審查,以及之後的修改
『玖』 混音多久能學完
混音是一門藝術,藝無止境。祝你好好學習。會取得很好的成績。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