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津安二郎的介紹
小津安二郎,1903年12月12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蒲田電影製片廠擔任攝影助手;1926年,任助理導演;1927年,拍攝了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刃》,這是其唯一的古裝片;1929年,執導了劇情片《我畢業了,但…》;1933年,編導了劇情片《心血來潮》,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1936年,編導了首部有聲電影《獨生子》;1937年,編導了家庭喜劇《淑女忘記了什麼》;1941年,編導了家庭倫理電影《戶田家兄妹》,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1949年,拍攝了劇情片《晚春》,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1951年,執導並參與創作了劇情片《麥秋》,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1953年,執導了家庭倫理電影《東京物語》,影片獲第1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瑟蘭獎;1958年,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彼岸花》,因此獲得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章;1959年,獲日本藝術院賞;1961年,因拍攝《秋日和》而獲得第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62年,執導了劇情片《秋刀魚之味》,該片獲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1963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因癌症病逝,享年60歲。
2. 誰能給我小津安二郎的簡介和作品的詳細介紹
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日本電影導演。幼時喜歡繪畫,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的蒲田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助手,1926年任副導演。1927年8月任古裝片部導演,第一部作品為《懺悔的白刃》。2009年11月20日,日本權威電影雜志《電影旬報》為紀念創刊90周年,而評選選出的「最佳日本電影與外國電影TOP10」榜單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擊敗《七武士》奪得最佳日本電影稱號。
3. 尋找小津安二郎一部電影
《早安》Ohayo
英文譯名:Good Morning 日本 1959年
導演:小津安二郎Yasu jiro Ozu
主演:MasuoFujikiYoshikiKuga
片長:97分鍾
在日本民族電影的發展史中,小津安二郎似乎佔有比黑澤明和溝口健二更為重要的地位,也只有他才能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風格的電影作品。這部《早安》雖然並不是小津安二郎最為著名的一部電影,但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都深深打上了他個人風格的烙印。
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是小津安二郎電影中永遠的主題。《早安》講的是一個日本社區幾個家庭生活的故事,沒有起伏跌宕的劇情,也沒有激烈的感情沖突,一切都是由許多精心安排的富有含義和舒緩的情節表現出來。電視機是串起這個故事的惟一線索:以林敬太郎一家的兩個兒子吵著要買電視機開始,結局是兩個孩子的願望得到實現。其實我在這里贅述情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看這部電影時應該真正關注的是小津安二郎如何用他的電影手法來表現日本社會中的家庭矛盾。
日本受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這點在片中那個常常拿著佛珠念經的催生婆的母親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書法和茶道上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而這些都是由我國先後傳入日本才在那兒發揚光大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恰好符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和審美要求。無論你是想要寫好一篇書法還是沏上一壺好茶,沒有一個安靜、平和的心境是無法完成的,而在觀看小津的影片時同樣具有這種安靜、平和的體驗。在小津的這部電影里一切都很平靜,人們都十分彬彬有禮,見面都要問聲好,然後再談談今天的天氣,日子平淡如水。
小津在他的電影中的畫面構圖上也顯現出獨特的民族特性。縱觀這部《早安》,攝影機的機位好像永遠在人的腰部以下,而且基本上沒有運動鏡頭,攝影機永遠是以一個微微的仰角來觀察人物。關於其中原因,日本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這樣解釋:「日本人慣於前傾著上身坐在草墊上,因此,以仰角拍攝這種姿勢,就可以使它顯得穩定、威嚴……隨隨便便地坐在草墊上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恰恰是最普通、最乏味的一剎那。」而且他電影中的鏡頭大多處於靜止狀態(這和侯孝賢的靜止長鏡頭不同,他的靜止鏡頭有著連貫性和富有節奏感的切換),這時攝影機的機位就和一個盤腿坐在地上靜靜聆聽劇中人物對話的傾聽者完全吻合。
看完這部影片之後讓我想到了田壯壯最近說過關於他的新片《小城之春》的一句話:「浮躁的人別看這部電影。」是的,小津的電影是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
4. 20世紀中期日本著名的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有哪些個人特點
小津安二郎。
小津1903年出生於東京,肄業於早稻田大學。自從他二十歲時進入松竹公司擔任攝影助理起,他所營造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黑白默片電影時代。一切悲喜情懷都在靜默的黑白光影里緩緩呈現。到他轉入拍第一部有聲片《待到重逢時》為止,他已經拍攝了二十五部默片。
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他把美國同時期的家庭題材的影片改編成日本電影,比如《懺悔之刃》《日本產吵架朋友》《戶田家的兄妹》《風范長存的父親》等影片,這些影片都是關於父子關系,兄弟情誼等男人集團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
人物介紹:
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研究者把這種女性視角缺失的現象解釋為小津一輩子未婚,與母親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視野缺失。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
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5. 小津安二郎是誰﹖
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1903.12.12~1963.12.12),日本電影導演。幼時喜歡繪畫,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的蒲田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助手,1926年任副導演。1927年8月任古裝片部導演,第一部作品為《懺悔的白刃》。2009年11月20日,日本權威電影雜志《電影旬報》為紀念創刊90周年,而評選選出的「最佳日本電影與外國電影TOP10」榜單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擊敗《七武士》奪得最佳日本電影稱號。
6.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很高興還能有人喜歡小津先生的片子,在我看來,他是最後一位純粹的東方導演(黑澤明再有名也是受西方影響過深的東方人,他已經無法再代表東方文化了),他的電影主題、他的電影語言,都是東方文化的真正代表。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列幾個我認為是小津先生經典和代表性的片子,請樓主參考。
An Autumn Afternoon 秋刀魚之味 【1962】
Floating Weeds 浮草 【1959】
Early Spring 早春 【1956】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1953】
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 茶泡飯之味 【1952】
Early Summer 麥秋 【1951】
Late Spring 晚春 【1949】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出生日期 1903-12-12
出生地 Tokyo, Japan
人 物 簡 介
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於東京市深川區龜住町七番地,父親經營海產批發,他還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隨母親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勢松坂屋居住,父親則在外經商。從十歲直到二十歲,小津都很少與父親見面。在母親的寵愛下,他成了一個任性調皮的孩子。
小津從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對學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紀律,還染上了飲酒的癖好。因為迷戀美國電影,他常常欺騙母親,借口與朋友登山,實際上跑到附近的城鎮去看電影。十七歲時,小津寫了一封"輕佻"的信給低年級同學,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學畢業後,他謀得一個偏遠山村的教師職位,在那裡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據說朋友來看他,小津總是拉著他們痛飲。當他最後離開山村時,小津父親不得不寄錢讓他還酒債,那時他才二十歲。
過了不久,經過親友引薦,小津進入松竹電影公司擔任攝影助理,成天扛著攝影機東奔西走。他似乎也樂在其中,並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業。小津成為導演的過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電影廠餐廳點了一份咖哩炒飯,但久等不至。這時一位導演走進餐廳,也點了同樣一道炒飯,而侍者很快就送了過去。小津向侍者投訴,侍者的答復很直接,因為那人是導演,當然要快過你。很少動怒的小津咽不下這口氣,給了侍者一記耳光。事情鬧到電影公司老闆松戶四郎那裡。聽過小津的陳述,松戶竟要求他寫一個劇本,言外之意是准備培養他成為電影導演。就這樣,小津因禍得福,拍出了處女作《懺悔之刀》,這也是他唯一的古裝片。
小津雖然自小頑皮,天性卻很內向與羞怯。他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生活。與此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在小津的電影中,卻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場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子女最後都要離開父母,家庭的裂變就像細胞的重新組合。小津後期的很多電影,最後一幕都是孤單的父親或母親獨居一室,平靜地接受生命的現實,因為年輕人總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彷彿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親坦然應對女兒的出嫁:"寂寞也沒辦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為婚嫁而離開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獨面對今後的人生,這是小津電影一個永遠的主題,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題。在他早期的默片中,這一主題已見端倪。1933年榮獲日本《電影旬報》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與年輕女友發生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後,打算拋下男孩前往一個遙遠的城市工作,但電影結尾,父親終於半路折返,回到了兒子身邊。比較小津後期電影中子女離開父母的場景,這部默片的劇情正好相反,而且結局也算皆大歡喜。但縱觀小津的創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謂一個重要的前奏,因為它預示著後來的《從前有位父親》、《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魚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贊嘆他簡約的影像風格,譬如攝影機位距離地面僅三英尺,與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員持平,非常適合拍攝日式居室的生活場景。小津後期的電影,攝影機完全靜止不動,鏡頭的處理更是樸拙到極致,擯棄了淡入淡出等剪輯語言,畫面全部採用直接切換,猶如老僧入定,禪意盎然。
但是,風格上的簡約並非意味著小津電影沒有生氣。影片的構圖雖然單一,實際上充滿了內在活力,人物在畫面上頻繁出入,動感十足。據說,有位西方建築師參與一項日本城市的住宅設計項目,很想了解日本從傳統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住宅風格變化,而日本朋友給她的建議則是,去看小津的電影《東京物語》。
其實,小津電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難覓蹤影。德國導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 1985年,文德斯專程去日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小津》(Tokyo-Ga)。結果他發現,《東京物語》中的那個東京早已成為喧囂不堪、近乎無序的現代都市。文德斯據此斷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無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過,姑且毋論這一變遷的意義,小津至少為觀眾保留了傳統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對人性的細膩刻劃也沒有因為時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小津的電影依然能夠感動我們。
小津於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歲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個漢字——「無」。
7. 如何看待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作品
自從他二十歲時進入松竹公司擔任攝影助理起,他所營造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黑白默片電影時代。一切悲喜情懷都在靜默的黑白光影里緩緩呈現。到他轉入拍第一部有聲片《待到重逢時》為止,他已經拍攝了二十五部默片。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研究者把這種女性視角缺失的現象解釋為小津一輩子未婚,與母親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視野缺失。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小津的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現代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態人情。熟悉日本風俗和人情的人自然會對這些影片感到饒有趣,玩味無窮;但在那些對日本習俗全然生疏的異國人看來,開始也許會覺得新奇,但終究不能領會其細膩微妙的含義而感到索然味。他表現的現代日本風俗,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描寫,而是通過電影的技巧把他統一在一種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現。即使是外國人對這種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緊張感、層次感和幽默感也會很容易領會。他熱愛生命,對鏡頭下的人物既是憐愛也灌注無限深情。他的電影繼承了被美國電影所淡忘的一些東西,並把它作為一種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發展。
小津同時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導演,小津在1963年日本導演宴會的時候,因為醉酒,他自己有一番對電影的看法。小津說,電影對他來說,「不過是披著草包,站在橋下拉客的妓女。」這番話對當時在場的導演觸動很大(包括筱田正浩等導演),其實小津是帶著一種極度的自尊和一種非常克制的悲觀情緒在做電影。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電影的題材和風格中可以感受到。而且,小津實際上一個太重趣味的導演,在佐藤忠男的描述中,小津的家中是沒有任何生活的苦惱和陰影的,小津結交的都是出入高級飯館的紳士,他非常重視格調的優雅。日本當時的電影評論也認為小津電影「只注重形式美」。這與小津電影里所彌漫的悲傷的宿命感和人生失意感也是具有著參差不調的意義的。應當說,小津並不是個國際化的導演,在他一生的將近五十三部電影中,只有《東京物語》在國際上贏得注視,獲得了倫敦電影節國際電影杯獎。
8. 小津安二郎簡介
小津安二郎在一九○三年出生,一九六三年與世長辭。剛好是整整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他熱愛生命,對鏡頭下的人物既是憐愛也灌注無限深情。他拍大學的生活,拍父親的故事,拍溫暖的家庭,可諷刺地,他沒上過大學,父親在生時很少和他同住,他也終生沒娶,一輩子只和母親一塊生活。他沒有的東西,卻都跑到銀幕上發光發熱。
他像天生的造影者,中學開始便一頭栽進電影,吸飽了西方養料,拍過幾部短片之後便在銀幕上弄出圓融的光與影。從草根題材拍到家庭畫面,從喜劇拍到悲情,流傳至今的三十多部作品,真的,居然沒有一部劣作。西方評論說這個日本電影大師最日本,但我們全然不覺;他拍家庭制度經歷巨變的上一世紀,但我們卻覺得那些故事彷佛說的,都是今天的自己。在高度敏感、洞察的目光之中,在簡潔美麗畫面的凈化之下,笠智眾和原節子他們的感情與故事,會跨越地域與時間,還教人思潮迭起……那種感動,或曰感觸,是看別的電影沒法比擬的。
小津安二郎生平
1903年12月12日生於東京。
十三歲時進入三重縣立第四中學校(現在的伊勢高校)讀書。他一開始便是「問題學生」,無心向學,不守紀律,又染上飲酒癖好。
他年紀輕輕便熱愛電影,尤其是美國影片。
1923年獲親人引薦,進入松竹蒲田攝影廠工作;在父親強烈反對之下,開始擔當攝影助手的工作,與清水宏、五所平之助等「未來導演」是同事。
1925年在陸軍後勤部服兵役,大部份時間在裝病。
1926年返回松竹公司,任大久保忠素之助導。未及一年,松竹總裁城戶四郎便邀他執導。第一部作品《懺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裝片,他很快便愛上了「現代劇」的題材;一九二九年開始在「庶民劇」方面顯露了他的才華,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早期作品頗受外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一連串的學生喜劇,以及好幾部警匪電影和通俗劇。
1936年開始大量拍攝有聲片,至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他的影片在商業上並不算成功,但影評家對他卻頗為贊賞。一九三七年被征入伍,派往中國戰場任步兵伍長。兩年後,重返松竹公司,其後被調往新加坡拍攝宣傳大和魂的紀錄片,但他卻乘機盡情觀賞了許多沒收回來的美國影片。日本戰敗投降,小津淪為戰俘,六個月後被遣回國。
1949年與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後來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筆。
1958年拍攝《彼岸花》,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愛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是《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
1963年12月12日在他六十歲生辰病逝。骨灰被安放於北鐮倉的圓覺寺。
小津一生得到不少獎賞,例如五八年以《彼岸花》獲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五九年獲藝術院賞,六一年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六三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獲此榮譽之首次。
9. 小津安二郎的演藝經歷
1927年,因為偶然的機會,小津安二郎拍攝了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這是其唯一的古裝片。
1929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了由高田稔、田中絹代主演的劇情片《我畢業了,但…》。
1930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二葉香穗瑠主演的劇情片《我落第了,但…》。
1932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青木富夫主演的劇情片《我出生了,但…》。
1933年9月7日,小津安二郎編導的劇情片《心血來潮》上映,該片是喜八系列的第一部,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34年,拍攝了由坂本武、飯田蝶子主演的喜八系列第二部《浮草物語》。
1935年,日本文部省以教育片宣傳本色傳統文化,邀請松竹拍攝歌舞伎演員尾上菊五郎六世演出的《鏡獅子》,該片由小津安二郎執導。影片上半無聲拍攝,後半轉到幕前的演出,同步錄音。這是小津最受爭議的作品; 11月21日,小津安二郎拍攝的喜八系列的最後一部《東京之宿》上映。
1936年,小津安二郎編導了首部有聲電影《獨生子》。
1937年3月3日,編導的由齋藤達雄、粟島墨子主演的家庭喜劇《淑女忘記了什麼》上映; 9月10日,35歲的小津安二郎作為預備役軍官伍長被徵召人伍,隸屬華中派遣軍直屬軍部野戰瓦斯部隊第二中隊;9月24日,他從大阪上船,29日在上海登陸,直接投人淞滬會戰。上海之戰結束後,小津隨部隊進攻南京,隨後一直轉戰中國的華東、華中各地,直到1939年7月服役期滿歸國。
1941年,編導了由藤野秀夫、葛城文子、三宅邦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戶田家兄妹》,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43年6月,小津安二郎再次應征,被派往東南亞戰場。這回他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作為軍部報道部電影班成員,參與日軍的宣傳報道工作。日本戰敗後,他在新加坡隨日本軍隊投降並成為戰俘,於1946年歸國。
1947年,小津安二郎拍攝了戰後第一部作品《長屋紳士錄》。
1949年,小津安二郎跟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再度合作,推出了《晚春》,該片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此片被列為日本當年十大最佳影片的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1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並參與創作了劇情片《麥秋》,最終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3年11月3日,執導的由原節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東京物語》上映,影片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地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影片獲第1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瑟蘭獎。
1958年,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彼岸花》,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三位,小津安二郎也因此獲得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章。
1959年,拍成彩色版《浮草》,描繪的是江湖歌舞伎藝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年獲日本藝術院賞。
1960年,拍攝了《晚春》的翻版《秋日和》,並以此獲得第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62年,執導了由岡田茉莉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劇情片《秋刀魚之味》,該片是小津安二郎過世前最後執導的作品,獲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1963年,小津安二郎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 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因癌症病逝,與前一年去世的母親一起葬在北鐮倉圓覺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