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講的是什麼事
影片講講述了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
第一部分:瘋
開篇是一雙性感女人的腳,把我們帶進一個雲山霧罩的村子,村裡的房子頂上開花,動物色彩絢麗,路是白色的沙灘,周韻因為做了一個夢去買鞋,買了鞋之後看見了逃學的兒子房祖名,她乾脆讓兒子退學。
第二部分:戀
一所大學里,姜文與陳沖有染,但陳沖暗戀著黃秋生,姜文又跟黃秋生是好朋友。晚上學校在操場上放電影,黃秋生因「摸」了一下女人的屁股而受到審查,在調查時發現有五個女人被摸了屁股,陳沖為「解救」黃秋生自願報名查找流氓。
第三部分:槍
姜文拿著黃秋生給他的槍與妻子孔鐿珊一起下放到那個雲霧繚繞的村子,他們到達村子的那天也是瘋媽周韻消失的那天,而接他們的正是開拖拉機的房祖名。
第四部分:夢
這其實是整個故事的開頭。新疆民歌。落日映紅天空。戈壁灘上有兩個女人騎著駱駝在走,姜文的老婆在講述自己在南洋的時候他和姜文的愛情故事,與她同行的女人她用一塊黑紗蒙著臉,一路上沉默的聽。她就是正懷著房祖名的周韻。兩人在一個叉路口分開。
獲獎記錄:
本片共獲香港金像獎等重要獎項5次,提名8次。
1、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2007)
金獅獎(提名):姜文
2、第44屆台北金馬影展(2007)
(1)金馬獎 最佳導演(提名):姜文
(2)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過士行 、述平 、姜文
(3)金馬獎 最佳剪輯:張一凡 、姜文
3、第2屆亞洲電影大獎(2008)
(1)最佳電影(提名)
(2)最佳導演(提名):姜文
(3)最佳女配角:陳沖
(4)最佳美術指導:張建群 、 曹久平
(5)最佳視覺效果(提名):Thomas Duval
太陽照常升起的幕後花絮:
拍攝期間劇組動用了幾百隻飛禽走獸,耗掉了幾十箱彈葯,燒光了上百頂帳篷,用掉了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數十噸鵝卵石和紅土。
房祖名和陳沖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分開拍的,根本沒見過面。
姜文對於影片對服裝造型很執著。就連鈕扣的形狀,衣領是圓的或是方的,都會十分留意。
② 太陽照樣升起來講了什麼
THE SUN ALSO RISES
需要參考的許多東西都積累到位,再看海明威的作品,就越來越有味。
又名《太陽也上升了》。大家熟悉美國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1年以62歲高齡自殺身亡。他以自己硬漢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漢子形象而
著稱。
中國人比較熟悉他的作品當首推《老人與海》,然後有《永別了,武器》,以及《戰地鍾聲》等。所謂「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從海明威這里而起。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海明威的作品,當年有少許涉獵都是為著老師留的作業,我對其他風格的文學作品更感興趣。現在看來最主要的障礙是對於海明威這代人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為什麼不能積極起來面對人生與社會,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個硬漢子何以用自殺來了結自己。難怪,我那時候太年輕了。現在重新看海明威的作品,需要參考的許多東西都積累到位,再看他的作品越來越有味。
《太陽照樣升起》具體劇情我就不用介紹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說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樣是個男人,中間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糾葛。《太陽照樣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覺得改編的很成功,人物刻畫非常細膩。同時在電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這集中體現在男主人公那軟中帶硬的形象,充滿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這是1957年的老電影。另外這部片子有可能是歐美合作的結果,但沒有證據,只是猜測而已。
這個影片讓我想起來許多外圍的東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殺,一戰後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開頭就是一戰的殘酷場景,然後就展示一群美國老兵在戰後法國的生存狀態,主要是他們的心理狀態。看了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為什麼會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參戰的海明威的心靈創痛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它們發生的根源。海明威對於人類的絕望,含蓄的哀傷,心理上不能癒合的創傷,都直接來自殘酷的戰場。連愛情都不能挽救他,實際上是連愛情他們都拋棄了。與殘酷的死亡相比,愛情能有什麼作為呢?所以面臨感情的選擇,他們寧願與妓女逢場作戲也不願意和真正的情人規規矩矩組建家庭。從而這個世界已經與他們無關!
赤裸裸慘烈的悲劇我們看多了,但我們並不熟悉那些把絕望和傷感壓制在內心只以溫情和鎮定示人的紳士。影片中的硬漢子不是通常我們想像到的強硬角色,恰好他們的剛強是通過韌性與智慧,甚至是文弱來體現,反差中閃現出極大的藝術美感。含蓄與細膩使角色魅力四射。
能夠創造出這樣角色的作家本人,讓人神往。海明威的許多作品中其實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這個人主動離開了我們,用的是一管槍。
為什麼海明威要取這樣一個看似樂觀的名字來作為他作品的名稱。「太陽照樣升起」,他在用這樣的話來勸說過自己多少遍,忘記過去忘記過去,但看來他還是不能忘記。我自己也曾經在最悲苦的時候想過,自我的痛苦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太陽天天升起,大自然不會為任何人的悲傷動容。或許,他正是用這個一個名字來表達他的悲觀?看來我必須看完《太陽照樣升起》的下半集,那樣會更容易地尋找到海明威的邏輯。
③ 《太陽照常升起》你認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我已看了《太陽照常升起》 幾遍 了,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想,還有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的細節。這里先不說這部影片的觀賞價值與現實意義,以及拍攝過程等其他瑣碎的事,只淺談一下劇情中幾個存在懸念的地方。
首先要說,我看了許多網評與影評,還 有一些姜文的雜志,其中有包括《太陽》的 介紹,還有編劇述評、過士行等人對這影片 的一些細節在當時的揣摩。另外加上我自己 的一些理解,使我對這部影片有了一個大概 的系統的認知。
影片分為幾部分,有的網友說第一部分 是講愛,第二部分是講性,第三部分講「槍」, 最後一部分講夢。我覺得影片從使至尾講的 都是「性」,從性上反應當時的生活背景,從 性上引發對生活的思考。要論證我這個觀點, 就要搞明白其中某些劇情的含義到底指什麼。先從瘋媽說起。瘋媽有四個問題,就是 她說的四句話。第一句:「只能說你沒懂,不 能說你沒看見」;第二句:「你也不是什麼都 懂」;第三句:「不怕記不住,就怕忘不了, 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第四句:「 阿遼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啦」。個人覺得瘋媽是真的瘋了,說受了壓抑導致思維障礙也有可能。從影片中得知,瘋媽的丈夫叫李不空,第三部分老李、老王和小隊長的對話以及第四部分老修女說的話可證明李不空已死。並且李不空不是蘇聯人,他是志願軍。阿遼沙應該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蘇聯名。因為當時李不空正在和納塔莎偷情,同時這對戀人也死在浪漫的意外中。李不空喜歡女人叫他自己阿遼沙,所以周韻在給他奔喪的時候會說,以後就叫你「阿遼沙」了,因為她想讓自己再次被愛。而周韻得到的那些信,也是李不空寫給納塔莎的信,所以有一封信通篇就只有一句話:就叫我阿遼沙吧,就是瘋媽讓兒子讀的那一封。我想瘋媽早就知道她的丈夫不安分,外面有女人。瘋媽奔喪時自己說:我不相信你死了,你想去找別的女人,你去找好啦,用不著想這種辦法來騙我。而且李不空的遺物里還有三條辮子,一看就是女人的辮子,那應該是和他好過的女人們的。所以說,瘋媽應該是一個被拋棄或是沒有被拋棄但他丈夫已經完全不愛她了的一個悲情角色。影片一開始講瘋媽做夢,夢到一雙鞋,仔細看鞋面上有紅羽毛,而瘋媽醒來後卻要找「長著黃須子的魚鞋」。有種偏激的說法,是說開始表現周韻的兩只腳,配合著音樂,但仔細聽可以聽見她呻吟的聲音,這說明瘋媽也是一個有生理需求的女人。她當時可能是在自慰。而「黃須子」在蘇聯有一種意思是指男人的 *** ,所以她說要一雙這么長的。當然並不是說拿鞋當作工具使,而是在夢里像被喚醒了什麼似的,只是用魚鞋來象徵,象徵瘋媽也是需要被愛和愛撫的,畢竟她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過魚水之歡了,可能是忍不了了。
而瘋媽買完鞋後碰到了一隻小鳥喊:「我知道,我知道」。這可能是瘋媽自己幻想出來的。因為鞋丟了,代表剛剛找回的一點被愛的感覺也沒有了。記得瘋媽和兒子回家時,在橋上又遇見那鳥叫,瘋媽說就是它,從當時兒子的表情看,感覺他好像什麼都沒看到,沒看見鳥,更別說聽到聲音了,他只是奇怪當時他媽的行為。而「我知道,我知道」這句話是當時李不空對瘋媽說過的。瘋媽對兒子說:「那天下著大雨,你爸來找我,還帶著槍,我說:「不」, 你爸說:「我知道、我知道 … 」。我就跟他走了。」這里我覺得所有人意見都該一致,就是這一晚瘋媽失去了貞操,所以瘋媽就認定他了,要跟他走。當然,瘋媽是愛李不空的。然後講到這句話:「不怕記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是強調瘋媽對這事的看重。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這里 的「跑」可能是說和李不空走了,私奔了; 又或者是受不了村裡鄉親的蜚語,所以要離 開。總之就是走了。後來輾轉反側,由李叔 帶著來到了李不空的家鄉。
④ 跪求《太陽升起的時刻》第一季完整版百度雲網盤地址,謝謝
太陽升起的時刻是19年11月上映,目前在影院可以觀看,網上的只能看搶先版
再補充說明下,這個是大陸電影,不是美劇有第一季,網盤資源找出來也是不耗時間的,稍微熟練網路的,找
圖取
資源是蠻簡單的,可以直接取【圖】看懂。
⑤ 《太陽升起的時候》大概是幾點,百度雲網盤資源可以保存嗎
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太陽升起看你所在的地方(時區),一年四季升起的時間不一樣。夏季五六點天就亮了,冬季七八點。
第二個問題,說的是電影資源,這部電影是19年11月上映的,上映的電影一般就有資源。
太陽升起的時刻,亮了
⑥ 《太陽照常升起》 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啊 無法理解啊
故事的脈絡大致是這樣的:
1958年的某一天,周韻在懷孕的時候去新疆找自己的志願軍丈夫,在沙漠裡面同行的一個女人是南洋華僑孔維,孔維是去找自己的未婚夫姜文結婚去的。孔維獨自走在連綿山脈一個刻著「盡頭」的碑前停下來碰到姜文,這是一個很浪漫的場景。然後在一個篝火晚會上面他們結婚,狂歡,搶新娘,男人摸女人屁股,風俗很開放。
周韻見到的是自己丈夫的遺物,有三個洞的軍裝,三條俄國女人的辮子,還有一包他丈夫和外國女人寫的情書。他丈夫犧牲了,但因為生活作風問題,不能成為烈士。周韻對他丈夫的死和他丈夫對她感情的背叛很傷心,並且由此開始精神不正常。在姜文和孔維結婚那天,周韻在鐵路上生下了孩子,她抱著孩子千里迢迢到了他丈夫的家鄉,定居了下來。
在後來的20年當中,周韻始終生活在對丈夫的緬懷和感情背叛痛恨的矛盾心理當中,這表現在她剪了他丈夫的照片,後來還燒了他丈夫的書信上面。20年後某天,周韻因為碰到一隻鳥刁走了她的鞋,徹底誘發了她的精神失常。動不動上樹大喊,或者挖坑蓋屋子。但其實她並沒有真的精神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讓壓抑了20年的矛盾心理的得以宣洩和緩和。在1976年夏天的某一天,當她蓋好了石屋子之後,她壓抑20年的矛盾心理得以釋放,她終於想開了,所以又回復了正常。
一個長期壓抑了20年的人終於想開了,她的精神解脫了,所以她的死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其實她死不死都不重要,在那個時刻,人需要的是徹底的解脫。
同樣在1976年夏天,姜文在一所學校當老師,他的老婆孔維和他兩地分居,他和學校醫務室的陳沖勾搭上了。姜文的同事黃秋生也是南洋華僑,是一個比較潔身自好,生活講究和舉止優雅的人,在某天晚上放露天電影,他去摸了一個學校食堂女工的屁股,這個女工本來就很仰慕他,反而想過來抱他,他一驚,轉身就跑,此時有人大喊「抓流氓」,於是就把他當流氓窮追不舍。黃秋生逃進姜文的房間,跳窗,去撞破了姜文和陳沖的姦情。陳沖為避免姦情泄漏,騙黃秋生跳樓摔斷了腿,被42隻手電筒照著,被眾人毆打,顏面盡喪。
最後黃秋生洗脫了罪名,他卻在第二天自殺了。他為什麼自殺,他當被42隻手電筒照著,被眾人毆打的時候,被陳沖設套出賣的時候,這個很有尊嚴的男人已經像條狗一樣沒有尊嚴了,他之所以沒有自殺是因為不想屈辱的死,所以當他罪名洗脫的時候,就是他含笑自殺的時候。
1976年秋天,姜文和陳沖的姦情被最終暴露,於是姜文被下放到周韻的兒子房祖名的村子。姜文整天打獵冷落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孔維本來就是一個風流的女人,於是勾搭上了房祖名。姜文發現以後准備打死房祖名,因為房祖名說沒有見過天鵝絨,於是跑到北京找崔健幫忙。崔健給他分析錯不在別人,在他自己。於是姜文打消年頭回到村子,准備放過房祖名,和自己老婆好好過下去。那邊廂,單純的房祖名找到了天鵝絨,傻乎乎的用話刺激了姜文男人的尊嚴。姜文惱火之下槍殺了房祖名。
整個電影就是這么一回事不難看懂。但要說電影想表達什麼,那麼我覺得姜文表達的是在種種壓抑環境下的人性。每個人都活在社會大環境、生活小環境,以及親人的壓抑之下表現出來的原始的人性。
⑦ 《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的片名有什麼寓意
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改變自己,不會影響其他的事物!
⑧ 太陽照常升起 講的是什麼
主要內容:
美國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脊椎受傷,失去性能力,戰後在巴黎任記者時與英國人阿施利夫人相愛,夫人一味追求享樂,而他只能借酒澆愁。
兩人和一幫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納參加鬥牛節,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絕了猶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卻迷上了年僅十九歲的鬥牛士羅梅羅。
然而,在相處了一段日子以後,由於雙方年齡實在懸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毀掉純潔青年的前程,這段戀情黯然告終。夫人最終回到了巴恩斯身邊,盡管雙方都清楚,彼此永遠也不能真正地結合在一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
反映了這代人意識覺醒後卻又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8)太陽升起的時刻電影如何何擴展閱讀:
《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涉及多主題的現代小說。首當其沖的主題無疑是戰爭在生理、心理、倫理等方面對「迷憫的一代」所造成的嚴重損害。
這部「情緒結晶式小說」不以情節取勝,而在於著力表現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上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於宣洩他們的情緒,展示他們復雜矛盾的心態和心理發展歷程,並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識。
這一代人所有的夢想、信念和單純都已被戰爭和現實的殘酷擊得粉碎,人生的目標已經死亡,他們在毫無節制的酗酒和縱樂中品嘗著內心的絕望和悲哀。
小說中的巴恩斯集中體現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徵:他雖然頭腦冷靜、性格沉穩,但他已變得漠視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不再相信諸如親情、友情、愛情、宗教信仰等等這些傳統的希望之源,唯有縱酒宴樂能給他帶來一時的快慰和解脫,即便是富有閑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為豪飲的借口。
參考資料:網路-《太陽照常升起》
⑨ 我為什麼吐血推薦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影評
我為什麼吐血推薦<太陽照常升起>
當然不是因為我是姜絲。
寫這樣的文章,是很累的。對於把寫字作為消遣的我來說,本來看電影也是一種消遣:看過了,開心了,娛樂了,也就圓滿了。還要來寫這樣辛苦的文字,著實不是我的初衷。可是,我實在忍無可忍了。
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不懂」竟然也成為一件光榮而時髦的事,竟至於還可以囂張地到處推銷和誇耀?! 如果是小范圍地,或者和自己親近的人抱怨一下,那麼即便說粗口出來,也屬於個人行為,在這樣民主的社會里,當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是竟然有那麼一些「文化人」,尤其是那麼一些掌握了媒體話語權的人——當然,他們大概習慣性地以為自己也就是掌握了真理——居然在那裡大張旗鼓地炫耀、吹噓、鼓噪自己的「看不懂」,並進而因為自己沒看懂,就推論電影「無聊,枯燥,弱智,低能,故弄玄虛,忽悠觀眾」,這真的令我莫名其妙了。
而當深圳某報的主編級人物,竟然也加入這樣的隊伍,在自己報紙的首要位置撰文,稱「觀眾的基本反應,說得土一點的是『不知所雲』;說得客氣一點的是『故弄玄虛』,說得與電影內容更貼近一點的是『裝瘋賣傻』」,並且揚言「可以套用貢布里希的另一句話:實際上,沒有偉大的導演,只有偉大的觀眾」時,我簡直是要出離憤怒了。
我不知道,這位常常自己執筆寫些專欄文章的所謂文化人,他采訪的都是些怎樣的觀眾?大概有多少人?從多少樣本里提取出了這樣的評價?而這種以部分觀眾的評價作為影片評價的基本依據的做派,彷彿要搞一場群眾運動似的,倒真的令人感覺到一絲遙遠的寒冷出來。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藝術本來是陽春白雪。它本來不是那種低下身子就可以撿起來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需要仰視,並且伸出手去用力夠才能夠得到的。
在任何一個社會里,藝術都不是能夠被「全體人民」自發地欣賞和理解的。悲哀的是,媒體本來應該是張揚、傳播文化藝術,提升社會整體審美素質的一面旗幟——如果不能成為旗幟,至少,它不應該淪為垃圾。
你可以不懂,但你至少應該謙卑;如果不能謙卑,你至少還該知道,不懂的時候,就要閉嘴。可是,當我們的一些媒體,居然「拿不懂當時髦」,甚至發出「《太陽照常升起》完全無法和《哈里波特與鳳凰社》以及《獅口驚魂》等『大片』相提並論」這樣的奇怪聲音,我真的不知,我們的記者,究竟是一些具備怎樣文化素質的人? ——別告訴我,他們是80後、90後。別用「無厘頭」文化的那一套來說事兒。當一幫人插科打諢地開一些低級玩笑時,他們往往喜歡冠之以「無厘頭」的名義。可我想他們一定不知道,無厘頭作為一種文化層面的概念出現,原本是以反叛為其核心內涵的。無厘頭並不意味著拿無聊當有趣、拿無知當榮譽——除非你一定要那麼做。
我願意在這里多一點耐心,再講一講《哈里波特與鳳凰社》這部其實適合十歲以下孩子觀看的電影。不能否認《哈》系列在最初的時候的確有令人驚艷的效果,它對於荒漠一般的少兒影片領域可以說有開天闢地的啟示作用。然而,當它一部又一部沒話可說卻又非要說點什麼地推出續集來的時候,它的意義已經淪落為商業大海中一滴不起眼的水珠了——而我們的影院里卻依然孜孜不倦地聚集著那麼一群人,時刻等待著為它叫好——即便當他們看完《鳳凰社》之後從黑暗中走出來,發現這片子其實用了兩個小時卻基本上什麼也沒說時,他們依然為那些千篇一律的特技效果嘖嘖贊嘆… 拜託,當記者們拿「大片」來說事兒的時候,請他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所謂的「大片」,先搞清楚,商業電影和文藝片的本質區別。
我不知道這些揚言「看不懂」並且以之為榮的人,他們有沒有看過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或者阿方索的《雲中漫步》,會不會也在之後叫囂「看不懂」並進而攻擊它的創作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而戲耍觀眾」。——我甚至要有些惡毒地想,他們敢於如此攻擊,難道僅僅因為,姜文是中國人,《太陽》是中國出品? 是我們社會的藝術土壤實在太貧瘠、無法讓人們比較出什麼是空洞、什麼是豐富?還是我們的生活太平淡,必須要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視覺沖擊來喚醒昏昏欲睡的大腦?或者,是我們日常所受的壓抑太嚴重,以至於我們無法觸及甚至驚恐般地不肯靠近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便是以藝術的名義?
一位不知名的作者這樣寫到: 「散場的時候,聽到後面有個人在說,『早知道是姜文的這部片子,就不來了,都不知道演了些什麼』。說話的是個中年男人。
我有些驚訝。
人們當然是憑著個人經驗在看電影。電影中的一些生活經驗、情感經驗、視覺經驗可能是我們從來都沒有過的,這不要緊。人是一個類,人類總是希望通過藝術來交換經驗,來尋求理解和溝通的可能性。因此,看電影的過程,也是心靈被喚醒、新的經驗不斷生成的過程。也就是說,看電影是個體經驗在努力尋找和集體經驗的對接。在觀看和窺視別人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印證人類所共有的某種普遍性。越是好的藝術作品,這種普遍經驗就越深廣。這些普遍經驗包括:生和死、愛和恨、等待和絕望;當然還有希望,太陽照常升起的希望……
我相信作為一個中年人,一定經歷過力不從心的無奈,經歷過不可言喻的煩惱,經歷過痛徹心肺的憂傷;只是,我們的內心經驗和通常所能接觸的藝術是相互分離的,我們很少叩問自己的心靈;不習慣於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印證自己的內心;也不善於讓內心被抑制的情緒通過欣賞文藝作品獲得宣洩和升華。
許多內心經驗麻木了,有些則沉睡在心底的某個角落,如今,當每個人內心中的那些深層經驗有可能被喚醒的時候,如果我們先入為主,習慣性地拒絕,那就只會坐在那裡傻笑。 我注意到,在笑聲不斷的片場,有一個坐在旁邊的年輕的女孩一直在哭。」
我其實是有些悲哀。雖然這悲哀來的有點莫名其妙。 按照那位某報主編的說法,「觀眾說不懂,潛台詞就是不喜歡,就是一種拋棄。真正的藝術可以有它的超前性,但前提是後來它被人們接受了,而不是忘記了。」我願意引用另外一些說法,來回應這種幼稚的「觀眾決定說」:
「自從《霸王別姬》和《活著》以後,第五代導演的全部作品對這個時代而言,都是可有可無的。可是,這十多年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里,怎麼可能沒有《陽光燦爛的日子》,怎麼可能沒有《鬼子來了》?」
「一個導演恰如其分的野心,就是無論票房高與低,我的作品都會成為時代的一部分,成為這一代人的憂傷與盼望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中國的導演們正在普遍性地喪失這一維度的野心。因此僅以1994年以後的時代而言,姜文和賈樟柯,這兩個不能被『第幾代導演』歸類的人,無疑是當代文化場景中最重要的兩位導演。」
「對整整一代人來說,一旦拿掉《變形金剛》,世界會立刻顯得不完整。但是拿掉《英雄》和《十面埋伏》呢,這個世界只會顯得更清晰。」
「當姜文復出,重新指揮攝像頭時,中國電影已來到這樣一個蒼白不堪的大片時代。才華猶如柴火,激情猶如涮羊肉,如何能抵抗因著政策管制和資本助燃,而只能在一個狹長地帶畸形發展的電影業…當我們一路看過《英雄》、《無極》、《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我們能否相信導演姜文的沖動,至少不僅僅是為了趕上這一支大軍。就算不因為才氣,他的脾氣也應該保證他帶給久違觀眾的,是些不一樣的東西。」
至少,當我們知道姜文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影院去看他這部「文藝片」,而將票價定在30元的「低位」時,我想,如果你有時間,你不妨進一回電影院。
看一看在我們民族的電影世界裡真正努力著的人們的作品。看一看不需要販賣「中國符號」而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看一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哪怕你只是以看故事的心態去看,我向你保證,你也一定不會失望:你至少可以看到四個完整的故事,講得清楚實在,沒有任何看不懂的地方。
何況,此外,你還可以看到無比絢爛、通透到閃著光亮的空氣,聽到如氧氣一般充沛豐盈的進行曲,何況,還有那麼多俯拾即是的隱喻、耐人尋味的細節,以及搞不明白的謎團。即便你什麼也不喜歡,你至少還可以看到富足而飽滿的畫面——至少,比張某某的漂亮多了:張的漂亮是死氣沉沉的,而《太陽》,是活生生的。 我本來是想說說電影本身的,比如,說說我所聽到的關於劇情的四個版本,或者說說為什麼這電影里的地方總是繁花似錦,而情感卻一片狼籍。可是我發現自己實在是累了……我已經很久不爭論什麼了,如果別人喜歡怎樣理解,就讓他怎樣理解好了,凡事不過如此…如果不是它已經出現在我面前,我可沒想到(也不會承認),自己會為了一部電影而寫了這么長的文字… 我想起姜文母親對姜文說的一句話:「懂倒是沒有什麼不能懂的,就是不知道你想說什麼」。老太太這話,倒真是有一些意趣——其實這電影,有什麼不能懂的呢,你要是想懂,你就懂了——按照你自己懂的方式。至於姜文想說什麼,那對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看到什麼,想聽到什麼。上帝說,你是什麼,你就將看到什麼。
最後,用一句我最喜歡的評論來結束吧:「這電影象酒,離現實遠一點,離心靈更近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滴酒不沾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全副武裝確保自己的心靈從不出位甚至連一點恍惚都不能有的人——或者你乾脆不想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那你就別看了,你或者看看五顏六色的報紙,人生就足夠豐富了。
⑩ 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 內涵是什麼
裡面周韻演的那個母親不總是說,天一亮,你就笑了嗎?她無論是蓋石頭房子,還是摔碗等等都是為了她的兒子,而且在火車上生他兒子的時候不也正趕上太陽升起來了嗎?我認為是他母親想說一生遇到那麼多的不容易但是太陽總會照常升起,總會有希望,而她兒子在某些時候總是她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