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特點
1、色彩運用鮮明。
張藝謀導演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對紅色,更是情有獨鍾。
張藝謀導演在影視作品中對於紅色的運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紅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後的血紅畫面」,再到《菊豆》中的「紅染布」,又到後來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都十分鮮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2、彰顯女性的個性。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顯女性的個性與魅力。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3、電影風格有活力。
早期的張藝謀電影風格都體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活力,也是因為這種特別的活力,才能讓張藝謀導演擁有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使得張藝謀能夠沖破以往電影風格來尋找新的電影語言。
(1)如何分析一位導演的電影風格擴展閱讀:
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創新性。首先是思辨性,張藝謀導演在電影中表現出的思辨性,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誰對誰錯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對於社會和民族心理結構,以及社會人際關系的思辨;
通過電影的藝術語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會經濟環境和民族文化的歷史願意,探索社會歷史變化的內在動力,從生活的最底層,把握人們的心理結構,進而了解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結構。
Ⅱ 諾蘭導演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追隨記憶碎片特色,能顛覆常識,角度觀感奇特。
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
這樣能幫助讀者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如同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等其他藝術一般,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
所獲榮譽:
2015年3月,憑借執導電影《星際穿越》入圍第41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最佳導演。2016年,執導電影《敦刻爾克》。2017年,憑借《敦刻爾克》榮獲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2018年1月,憑借《敦刻爾克》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Ⅲ 張藝謀導演的藝術風格分析
張藝謀作為我國很少有的天才藝術家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個都不能少》等,它們可以和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作品相提並論而毫不遜色。張藝謀的電影創作始終顯示了他厚積薄發,對電影藝術的赤誠態度,這在其他藝術家中是很少有的,這是一個藝術家最難能可貴的品質。當然,張藝謀的電影始終處於被關注、被爭論的漩渦之中,其主要根源就是他的電影始終處於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碰撞與對話之中,顯示了多元與開放的藝術追求,在執著與困惑之間思索著人、民族與藝術的命運。但無論怎樣,在他電影作品中始終如一的三個基本主題:對美的追求,對執著信念的描述,對城鄉差別的關注,對我們理解他的電影的藝術特徵和藝術追求,思考他的電影對當代中國電影的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向度。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和趣味美作為張藝謀電影的一個基本主題,這是任何一個熟悉他電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對完美形式的追求在當代電影藝術中是絕無僅有的。他的電影的音樂聽起來耐人尋味,特別是由於他電影所特有的民間氣息,使任何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音樂修養的人也會被他音樂的魅力所深深打動,如粗獷豪放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祝酒歌》,韻味雋永,撩人心弦,具有民間音樂特色的《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音樂等。當然最顯著的還是對視覺審美效果的追求,可以這樣說,他精心經營的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和畫面都具有廣告一般的美。這當然與張藝謀最初所從事的攝影專業的影響有關。對視覺審美效果的追求是電影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徵。張藝謀對視覺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詣的追求,顯示了他對電影藝術與眾不同的理解。在張藝謀的電影對美的追求中,《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最為突出的。電影的畫面精緻、對稱、和諧,具有一種古典的美。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大公子做生意從外面回來,在樓上吹笛,最後和四姨太一同離開的場面,這種匠心獨運不僅顯示了張藝謀對畫面的刻意追求,與整個電影以四合院為基調的平整、穩定、壓抑的畫面既和諧一致,又顯示了他內在的浪漫氣息。與此相反,《我的父親母親》的畫面則充滿了一種不穩定的動感,顯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時也顯示了生命的一種悲壯與崇高的美。特別是在畫面與細節的處理上表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根本特點。紅顏色為血和火的顏色,它代表了對幸福和理想的嚮往。與國慶、生日、婚宴等各種喜慶中出現的紅色所代表的穩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大多具有民間文化所特有的跳躍、奔放、熱烈、動盪的特點。張藝謀電影中的「犟」張藝謀的電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復出現「犟」的主題,主人公的執著、倔、犟,對信念的不懈追求,顯示了張藝謀電影對善的理解和渴望。《我的父親母親》表達了執著的愛情,特別是母親對愛的執著。《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表達對信念的執著。電影不僅僅表達對教育的重視,更重要的是表達一個普通人對信念的追求。如果說此電影僅僅是對教育的關注,我們無法在張藝謀其他的電影中得到印證。而對執著的敘述確是他電影反復出現的主題。電影告訴我們的並不僅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敗不堪的校舍,生活無著的學生,毫無著落的教師。張慧科到城裡去打工,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個,他的歸來對整個山村的教育也不會有任何影響,至少在電影里沒有講清張慧科的歸來對整個山村教育的影響。但是電影里唯一講清的就是魏敏芝為「一個都不能少」所付出的努力與代價。當然,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窮山溝里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近乎原始狀態的教育狀況在觀眾視覺上造成的強烈沖擊淡化了人們對魏敏芝「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的敬意。從這個角度,我們在理解《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並不僅是對一個在普通教育崗位上堅持到底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歌頌,更重要的是對兩位普通人對愛的執著的歌頌。張藝謀在《秋菊打官司》中表達了對公平的追求。秋菊對「說法」的執著使很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雖然電影真實的鏡頭被一種理想的信念所組織著,其實,我們在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中就能常常看到秋菊的形象對城鄉差別的真誠關注在張藝謀的電影主題中,對城鄉差別的真誠關注則是他對中國現實關注的一個最為令人贊賞的主題。中國是一個城鄉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著巨大差異的國度。有些藝術家關注城市,有些藝術家關注農村,而張藝謀卻用他不朽的藝術展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現實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城鄉的巨大差別。至於他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贊美就更是藝術家中所絕無僅有的了。《一個都不能少》強烈地表現了城鄉差別,因此對農村並不了解的城裡學生認為電影太誇張,不真實。任何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感受到它無比強烈的真實性。它使我們關注城鄉的巨大差異,關注農民的命運,思考農村的發展對中國民族前途的巨大意義
Ⅳ 如何看待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藝術風格
用錢砸出來的。。。大製作我覺得都好看
Ⅳ 動畫導演在研究劇本的基礎上,如何確定影片風格
先要對動畫影片的主題內涵、故事素材、敘事方式、人物塑造、情節設置、造型風格、動作風格、表現形式、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的研究和設想,是主創人員對動畫作品獨特的理念和思想。
如何構架故事,用什麼樣的敘事方式來講述故事,設計什麼樣的造型和動作,採用哪種表現手法,運用什麼樣的動畫製作技術手段等都是創意構思階段要研討和探索的內容。動畫作品在創意構思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原創性,故事主題表達要鮮明,劇情構架清晰合理,敘事流暢有節奏,作品內容和形式協調統一。
這些都是前期的策劃部分了,全文在參考資料里,
Ⅵ 問懂電影的人士,電影風格主要是指哪些方面,比如一個導演,要從哪些方面談他的風格
電影的風格在學術界沒有什麼概念性的界定,但對電影類型確實有。而你問的「談導演的風格」我想應該是另一個意思了,導演的藝術風格,就跟諸如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相似,其實就是特點,我簡單列舉幾項供你參考:
1,最直觀的,色調、情緒、節奏等,比如鮮艷、昏暗、濃重的色彩;擅長細膩沉悶還是擅長快節奏輕快激情等等。
2,攝影方面,喜歡固定長鏡頭還是喜歡快速剪輯多機位等等,比如顧長衛喜歡沉悶的固定機位長鏡頭,杜琪峰喜歡復雜的調度,李安則擅長更細膩復雜的復合調度。
3,劇本題材方面,倫理、動作、搞笑等等,不同導演有不同的特色,我就不列舉了。
4,指導表演方面,有人喜歡舞台戲效果,比如陳凱歌,一腔一調都像舞台戲;有人擅長原生態,比如阿巴斯,一般不用職業演員出演。
5,個人色彩,這算是額外補充的,比如張藝謀最早的電影特點是說教,慢慢轉變成承載中華文明重任,慢慢向商業妥協,只講史詩故事,也曾嘗試過走純人文路線,也嘗試過無厘頭扯淡,但隨著歲數增加,我推測近期會有相對低調的人文中蘊含哲理的作品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Ⅶ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如何評價他們的地位和對電影史的貢獻
提到中國頂級電影導演大家首先應該就會想到張藝謀,除此之外還有馮小剛和徐克,他們都是中國的頂尖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並且也各有所長,但每一位都對電影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娛樂圈中每一個導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而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導演出來的作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徐克導演在導演作品的時候有一股非常獨特的江湖氣息,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徐克所導演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色彩。徐克導演的作品算得上是許多觀眾的情懷,而且也成了很多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徐克導演以前導演的作品拿到如今這個市場上來看,依舊是經典,所以徐克導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Ⅷ 怎麼寫一部電影的導演分析
你確定是寫導演分析而不是寫影評?
我也是學傳媒的學生,如果是寫導演分析的話,應該是要把握到幾個點上的。
第一步,單從你看的那一部電影的結構,色彩,光線,情節設置特點和人物設置特點......(拍攝手法和視聽語言)進行分析,通過對影片的分析結合導演運用手法的意圖來說明該導演的個人風格和特色。
第二步,舉例該導演其他的作品,從視聽語言和其他方面著手,著重分析他在其他作品中凸顯的與此影片相似的手法和風格。
第三步,還可以寫寫導演的生平以及他不同時期風格手法的相似點和轉變。
Ⅸ 誰能詳細介紹下張藝謀導演的創作風格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只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只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樸歸真的東西。」 張藝謀認為,有些拍得好的商業電影有一定的藝術性,藝術電影也有一定的商業性。張藝謀把自己的影片歸結於藝術類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導演不同,張藝謀的電影總能在市場上激起反響,要麼在國外拿獎,要麼在國內上座,這就是張藝謀高人—籌之處。從他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到現在,他拍的影片從來沒有賠過錢,這也是到現在張藝謀自豪的事。影片《—個都不能少》又以1200萬元的價格被中影公司收購,讓投資方心滿意足。 現在電影市場不景氣,可張藝謀10多年來從未因缺少拍片資金而發愁。「作為一個導演,我一向有個原則,那就是不讓投資人賠錢」,所以張藝謀大多拍一些小製作的電影。不過,張藝謀的影片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好看,他認為,「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人類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感動你了,你就喜歡了。」也許、這就是張藝謀影片受觀眾歡迎的秘訣,也是投資人看好張藝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