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蕭紅電影如何刻畫寒冷飢餓

蕭紅電影如何刻畫寒冷飢餓

發布時間:2022-06-03 01:23:33

㈠ 《蕭紅》觀後感作文

好久沒看見這么具有文藝氣息的電影了。蕭紅,以前只是在一些書的序里見到過她的名字對於她我並沒有過多的了解。通過這部電影,我想我了解了個大概。
她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強大到哪怕貧病交加,身懷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樣有人愛。最後結尾那一段阿洛對她的評價,我覺得是非常准確的。
她的確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我覺得任何一個寫出這樣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因為他們關注現實,而不是純粹虛構,總是想藉由表現這樣的一種痛苦生活而啟迪人們去解決一些問題。
電影《蕭紅》拍的很唯美,有些畫面是只有在小說裡面才能看見的,可能導演就是從小說那些美妙的場景中提煉出來的也說不定,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見為作家以及以作家為主角而拍的這種電影。
他們也是普通人,一樣會肚子餓,會受傷,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操守,蕭紅就算是那麼餓,也不會去偷鄰居的列巴圈,這是很能表現氣節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她的男人,都是那麼的不頂用,一個兩個剛開始的都是那麼的厲害,過多一段時間又都變得那般的鄙陋。第一個直接就跑了。第二個蕭軍還行,始終是愛她的,但是他的脾氣太不好,而且還經常與別的女人勾搭,連蕭紅最好的朋友阿虛也被他搞的懷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出軌還能出的這么理直氣壯。
第三個,剛開始的時候看上去很有文藝氣質的端木,他的言辭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夠擔當,總是在逃避責任。換句話來說,蕭軍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而端木則是只能同享樂,不能共患難。第四個沒有結果,因為並沒有開始這段感情,蕭紅就已經死了。他是在蕭紅生命垂危的時候愛上她的。這也很能證明她的魅力了。一個女人年齡可以越來越大,但是心裡卻是可以越來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齡的流逝而產生消亡的。比如我在東莞遇見的一個女人,丹姐,她就是這么樣的女人。她的年齡有四十幾了,但是還是那麼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們為了她爭風吃醋,甚至打架斗毆。我就是為了她而被開除的,到現在我還忍不住驚呼,【妖孽兮】。
我是第一次在電影上看見魯迅本人,這讓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見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動了。好久沒有的感覺!魯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經常演周恩來的那個演員演的,演的蠻像的,一身深色長衫,頭發依舊像倒立的掃把,只是臉上的妝畫的太狠了,那麼明顯的黑線,我都看的出來是畫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華麗,結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種曠遠的美,結尾的配樂也蠻好聽的。但是電影始終是電影,由於時間的限制,所以很多場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帶即過。比如說,端木就為蕭紅端了一碗小米粥,說了幾句情話,在下一幕,蕭紅就宣布和前任蕭軍分手了。以我的感覺來說,這也太快了些吧。不過我能理解,比起趙薇導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總的來說,《蕭紅》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值得大家一看的電影。

㈡ 蕭紅的資料

蕭紅,女,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職業:文化界,所屬地區:哈爾濱市呼蘭縣 .中國知名女作家,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陷落在九龍。終於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里逝世。
這位自傳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著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進,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壇的花苑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一位有風格的傑出的女作家。
[簡歷]1911年6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里;
1925年進入本縣第一女子高小讀書; 1927年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讀書; 1933年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陸續在《大同報》的「大同俱樂部」及「夜哨」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和詩,如短篇小說《棄兒》、《兩個青蛙》、《小黑狗》、《啞老人》、《夜風》、《葉子》,散文《腿上的綳帶》、《太太與西瓜》,詩《八月天》等。她一開始創作生涯,就把目光投身了廣大被奴役、被剝削的勞動人民;
1934年9月,寫完工長篇小說《生死場》;
1935年1月,蕭紅又寫出了短篇小說《小六》,5月,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在寫作《商市街》的前後,又寫出了《過夜》、《初冬》等散文。《商市街》是一部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
1936年隻身東渡日本,寫出了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紅的果園》、《牛車上》,以及散文《孤獨的生活》與《家庭以外的人》;
1937年1月,蕭紅從東京返加祖國。回國前夕,於1月3日在東京寫完組詩《沙粒》。蕭紅把《苦杯》、《沙粒》、《拜墓詩》以及《可紀念的楓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春曲》、組詩(共六首)、《一粒土泥》等共六十首詩,抄寫成《蕭紅自集詩稿》手抄本,珍藏起來。直到1980年,才由魯迅博物館的同志將它們公布於世;
1937年10月蕭紅和蕭軍跟隨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漢。在武漢,好與胡風、蕭軍、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創辦了《七月》。她為《七月》寫作了《小生命和戰士》、《火線外(二章)》、《一條鐵路底完成》、《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等散文,並寫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評論性質的文章《〈大地的女兒〉與〈動亂時代〉》;
1938年1月,蕭紅與蕭軍從武漢到達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寫作了散文《記鹿地夫婦》。2月,蕭紅則隨同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取道風陵渡,乘火車去西安。在火車上,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合作,創作了描寫山西農民進行抗日斗爭的三幕話劇劇本《突擊》。這是蕭紅第一次參加寫作劇本;
1940年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到香港。在香港期間,她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伯樂》,一部中篇小說《小城三月》,還有散文《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短篇小說《北中國》等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陷落在九龍。終於在1942年1月22日,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里逝世。這時,她只有三十一歲。
[主要成就]蕭紅主要作品簡目年表 :
《跋涉》,悄吟(蕭紅)、三郎(蕭軍)合著,集中收蕭紅小詩《春曲》及短篇小說五篇。
《生死場》(長篇小說)
《商市街》(散文集)
《橋》(散文、短篇小說集),署名消吟
《牛車上》(散文、短篇小說集)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
《蕭紅散文》

㈢ 餓 蕭紅 賞析

飢腸轆轆的時候,卻又是百無聊賴,痛苦的感受無法擁有一個排遣的途徑,於是除過赤裸裸的飢餓感也沒有什麼其餘的感受了。重復的句子表明作者在空虛無聊中等待的難受心情。另外,曹先生的來訪雖然給作者帶來了物質上的接濟,但我認為作者的心情卻並不因為這件事而高興,文中不停寫道曹先生的女兒說「爸爸,我們走吧。」對此,我記得作者寫了一句:小姑娘只知道美,那裡懂人生。而作者正在體會的便是真正的「人生」。這也表明了作者對自己潦倒境遇的無奈。

㈣ 電影《蕭紅》好看嗎《蕭紅》影評!

被稱為中國文壇的洛神,蕭紅的經歷和文字一樣,一直是一段傳奇。上世紀中葉顛沛流離又百舸爭流的中國,情路坎坷的才女作家,這樣一個故事,能難拍到哪裡去?但是導演霍建起卻以實際行動告訴觀眾:我能!
台詞無疑是《蕭紅》的一大致命傷,並且分為兩類,其一,是二流近當代文學教科書蕭紅賞析選段,用以表現導演對蕭紅的理解;其二,是《情深深雨蒙蒙》式的對話。從影片一開始,駱賓基開始抒情:你的作品宏大,細膩雲雲雲雲一大段,就讓人感覺大事不好。果然,之後居然出現了魯迅對蕭紅蕭軍情感糾葛的評價:你們兩個就像兩只刺蝟之類《情深深雨蒙蒙》般的對話。此類例子,數不勝數,觀眾笑場不知凡幾。影片後半段臨近結束時,駱賓基和端木蕻良站在蕭紅墓前,居然又開始以詩一般的語言,背誦蕭紅賞析選段,彷彿怕前面表現的內容觀眾沒看懂似的,實在令人發指。台詞的問題其實可以代表整部影片的問題,過多浮於表面的膚淺解讀和表現,讓這位中國文學的洛神,在霍建起這個戲水人手裡,溺水而亡。
簡言之,霍建起不懂蕭紅,不懂女人,更不懂愛情。為了節省腦細胞,他更多用的是讓演員將人物心理說出來,而不是細節的捕捉,鏡頭語言。這就讓電影和觀眾感觀產生了錯位,裝逼的意識先入為主,人物設置單薄,再加之做作到搞笑的台詞,失敗在所難免。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這部蕭軍蕭紅這一對左聯小紅軍唱主角的電影里,居然沒有像多年前的《魯迅》那樣,頻頻唱紅,而是將著力點放在了男女關繫上,甚至在影片後半段出現了兩男一女同睡一床的中國公映大銀幕突破之舉,還是體現了一點導演的想法。但是,從本質上說,《蕭紅》導演霍建起和《神探亨特張》導演高群書,都是一樣的。兩個人都是想用電影表現我懂,一個是懂蕭紅,懂女人,懂愛情;一個是懂中國現狀。可惜的是,他們的懂只是比不懂懂那麼一點點,騙得過那些什麼也不懂的觀眾,而在比他們懂那麼一點點的人面前,難免貽笑大方。
撇去以上那些吐槽,《蕭紅》在視覺方面,還是頗為精美的,可以說是直直擊中了小清新們的心。那些美衣華服,亭台樓閣,千山萬水。甚至那些精心設計場景:水面漂浮的歐利維亞;鏡前顧影自憐的女作家。都讓人知道,這部電影是用了心的。但是,就像導演從電影里極力表現的我懂一樣,這些精美的畫面對電影本身,於事無補。蕭紅一生經歷的主線,導演抓住了,但是以太多沒有具象性的情節來進行填補,於是只能給人隔靴搔癢之感。我們知道蕭紅一生坎坷,她倔強,她需要愛,她才華橫溢,她情殤連連。這些,都需要導演通過抓住蕭紅一生中可以不為人所知,但一定是要非常人能受的片段,來進行體現。而這,則需要導演對蕭紅,對蕭紅的作品,甚至對女性,對人,這個永恆的問題有自己的深度見解。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大量的蕭紅賞析選段,只能將電影拖入膚淺的深淵。
一句話,《蕭紅》的確讓人感覺不是電視劇了,但也僅僅是看上去很美,僅此而已。

㈤ 蕭紅的詳細簡介

作家簡介: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宇慧)
簡歷與書目: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㈥ 蕭紅為什麼說這是自己的黃金時代,並且還是在籠子里的。

幾句話簡單的概括了蕭紅短短的31年在世時光。首先,女演員湯唯作為我最喜歡的女演員,永遠那種處事不驚的氣質和不算驚艷但是眼睛充滿故事,嘴角永遠不缺少溫柔但是卻總能隱隱感覺到一種內斂的倔強,這種美和氣質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我想歷史中的那個花信年華的蕭紅一定就是這樣子的,很美麗,很溫柔,但是卻永遠都會是倔強的人,若不是這樣,哪樣的蕭紅才敢15歲的學生時代為了反叛父親的指婚從富裕的家庭里逃離出來,然後流浪歷經貧窮飢寒,窮極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這短暫的一生,她付出所有去追求一個自由的理想國度,這一生,她主動失去家人,到死都沒有再見過父母和弟弟。在愛情里被不同的男人拋棄,被表哥拋棄在北平、被指婚丈夫獨自拋棄在旅館、被蕭軍拋棄。生活上則是長久的飢餓與貧寒,作為一個女人兩次懷孕對其身體的消耗。常年內心的痛苦和壓抑讓她對煙的依賴,在戰爭年代中顛沛流離,直到她英年早逝。或許,在蕭紅一個人在東京給蕭軍寫的那封信中說道「這是我的黃金時代,但是是在牢籠中」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自由,遠遠不是一個抽象愉快的概念,因為當你去追求自由的時候,你失去的代價遠遠大於能從「自由」中獲得的,其實「自由」和「禁錮」永遠都不是正真的一對反義詞,它們其實更像對孿生姐妹,是相伴相隨的。追求「自由」的第一步就是你走向牢籠的第一步。
蕭紅的一生,可能會很自然地被理解為悲劇,因為她這一生真的太苦了。這也是眾多認識或者熟悉她的人對她的境遇評價。生活境遇上或許她真是一出悲劇,但是擁有這么短暫一生卻歷經各種人間情感和生活經歷的她或許內心又是一種幸福呢,因為這些才讓她能在《生死場》中對貧窮的描寫那麼細致真實,因為這些生活的艱辛才能讓在不斷的去懷想最疼愛自己的爺爺,自己那一段真正的無憂無慮充滿花香的自由的童年時光,這才能讓她寫出一直為後人傳頌的《呼蘭河傳》。寫到這里又突然想起蕭紅的友人常說她是一個不世故的人,蕭軍也抱怨過她不懂得人情事理,但是這不就是蕭紅一直想要的自由狀態嗎,她的童年是自由的,她的童年當然也是不世故不成熟的,那麼蕭紅一生不成熟不就是她一生都處在緬懷童年時代中嗎?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童年記憶去分析蕭紅這一生,那麼蕭紅童年和非常疼愛自己的爺爺在呼蘭鄉的快樂的記憶就是她這一生都無法泯滅的回憶,爺爺給年幼的小蕭紅構造的是一段關於美好關於自由關於人生的圖景。從蕭紅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小蕭紅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父親形象,過分的冷淡嚴肅,其實在小 蕭紅的童年時代中父愛成為了一個缺失的情感。也就是說蕭紅整個童年記憶充斥的是爺爺和自己的黃金時光,所以後來爺爺去世,蕭紅的傷心, 因為其實這才真正代表了一個黃金時代的結束。後來一直與冷酷的父親作對,直到15那年為了反叛父親的訂婚與心儀的表哥私奔,讓整個家庭聲名狼藉,然後自己一生都顛沛流離著去從沒有父親的家庭之外去重新尋找「黃金時代」。這不就是童年記憶對蕭紅這一生巨大的影響嗎?如果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那麼蕭紅的悲劇又是註定的。
那麼蕭紅這一生悲劇脫離心理層面上的分析必 然要說到的是其作為女性本身這個命題的悲劇性,因為身為一個女性而脫離不了對男性的依賴,但是卻又一次次的扮演被拋棄的角色。一次次在不同的愛情中遭受折磨,最讓人記憶深刻的當然是那段因為才情相互愛戀然後走到一起,共同度過人生中五年時光的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光。這段時光,她後來和友人吃飯的平靜說道:「我愛蕭軍,但是作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是的,蕭軍給蕭紅的是她從不曾感受過的關於愛情的甜蜜,這讓她只吃麵包蘸著鹽都覺得幸福,讓她冬天睡覺沒有被褥子都不覺得寒冷。但是對於蕭紅來說生活總不會去善待她,因為極大的幸福之後伴隨的必又是極大的痛苦。隨後的蕭軍經常出軌,對蕭紅也不是很愛惜,有時候甚至大打出手。並且性情大變,常常批評蕭紅的文字,並且十分介意同行對蕭紅文學天才毫無掩飾的誇贊和對自己缺乏天賦的勸勉。或者這些種種的才是讓蕭軍最終從當年把懷著孕被拋棄的蕭紅拯救出來的人變成另一個讓蕭紅懷孕又拋棄她的男人。有人說其實蕭軍包括後來端木, 對蕭紅的感情都是很復雜的,既愛又恨,愛她作為一個女人,又恨她作為一個女人竟然對文學有著如此 多的天賦,並且超過了自己,這些不可原諒的。某種程度上我是很贊同這種說法的,那麼這樣來看,蕭紅的愛情悲劇似乎也是註定的。那麼,蕭紅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天賦的女性又成為了一種悲劇。

在愛情上,蕭紅和自己的愛人們,因為自己作為一個女性擁有巨大的文學天賦而成為一種罪,成為她為女性這個命題的悲劇性。那麼在時代裡面,同樣不僅僅是在那個思想還很保守的民國時代里蕭紅這樣的女性是有罪的,即使在今天,蕭紅這樣的女子在道德層面仍然是「有罪的」,試想一下,「私奔」「未婚先孕」「四任男人」「拋棄孩子」這些標簽無論在什麼時候放在一個女人身上都會讓這個女人身敗名裂。那麼是的,即使在那個年代,蕭紅就是這樣一個女人。這樣一個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讓其父親被當局教育部以「教子無方」之罪革職,因為各種流言唾棄而舉家遷往農村的蕭紅。作為一個女性,她想和所有人不一樣,去追求自由,那麼這些痛苦和壓力就是她必須承受的代價,乃至之後短暫人生里所有的病痛、飢餓、背叛、郁悶等等都是她必須承擔的。所以不僅僅是在愛情的維度里她作為一個女性的原始悲劇,在那個時代里,她作為女性也是她的悲劇所在。

再說到許鞍華電影創作本身,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我對整部電影的感知,這幾個關鍵詞大概這樣子的「先鋒」、「布萊希特式的間離」、「第四堵牆」、「半記錄」、「女性主義」。在講電影本身之前,還想說一說導演許鞍華,我不算是一個許鞍華迷,她的所有電影我也沒有全部看完,最著名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因為應付各種考試而去看的。這一點說起來也是相當慚愧的。對許鞍華的初次印象很深不是因為其電影,而是因為其關於男性這個議題的言論,許鞍華這一生都是瞧不起男性的,所以她秉承的也是不婚主義。這是她在某次受訪中說到的。這樣可以說許鞍華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在她的所有電影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對女性的終極關懷」是其電影創作中一以貫之的母題,那麼這樣來說給許鞍華安上一頂「作者導演」的帽子她應該也不會介意吧。許導外在形象非常的男性化,皮膚粗糙短頭發,但是在其電影中對女性的書寫卻非常的細膩,但是其眾多的女主角都是非常個性化的,非常堅強的,或者可以說是具有女性意識的。那麼其實這些女主角們的心理發展歷程,尋求女性自我定位的過程就是導演許鞍華對女性的定位過程,她通過各種各樣的人生形式各種各樣的女性不同時代的女性去探索她所追求的這個關於女性的命題。這一次在《黃金時代》中,她則是將鏡頭對准了民國作家蕭紅。這也是她籌劃了20年的電影,傾注了她和編劇李檣的心血,包括了後來所有電影創作人員的辛勤汗水。參演本片的演員們大都是減薪減酬,其中飾演蕭軍的馮紹峰更完全友情參演,完全不要報酬,這些種種都可以看出來創作人員們對完成一部好電影,或者說一部文化電影的誠意。至於影片面世以來,網路上不斷爆出的差評,豆瓣6.4評分的成績,很多人不理解電影錯亂的先鋒敘事方式,忍受不了電影3個小時的時長等等,這些也側面看出來了《黃金時代》的艱難的文化之旅。其實這部充滿文化氣息的影片在如今這個快文化的電影語境之下,想得到普通觀眾的認同似乎還是有點難的。因為現在很多觀影者去看電影都是為了買樂,而《黃金時代》作為樂子似乎真的差了那麼一點,這和當年馮小剛放棄自己擅長的喜劇電影去拍攝一部真正的代表自己的電影夢想的作品《一九四二》然後票房遭受失敗,被《泰囧》秒成渣這件事是如出一轍。與觀影語境不是完全符合,或者說電影作為商品屬性方面欠缺,但是也不能掩飾其作為藝術屬性方面的巨大的成功。
這是一部人物傳記性質的電影,電影的攝影手法大都偏向於半記錄性的。電影中也常常出現很多演員直接對著鏡頭評論蕭紅的鏡頭,這些都是為了保持對蕭紅的客觀記錄。電影本身也是非常的尊重史料,對蕭紅的評價語言,全都是出自各種回憶蕭紅作品當中人物的原話,在這一點上,電影創作者們都是非常嚴謹的。同時那些讓很多人不解,覺得唐突的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講話,類似於話劇演員表演的鏡頭,當然是導演的先鋒之處啊。這也是「打破第四堵牆的觀影效果」,意即「角色突然從劇情中抽離,向觀眾講述情緒,狀態以及情節的發展等」。運用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然觀影者感知到自己在觀看他人的故事,從而能夠很好的從煽情故事中講自己抽離出來,從而更加客觀公正的去評價劇中人,更加冷靜的感悟劇中事。其實這也是導演對蕭紅的態度,因為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價蕭紅的對與錯,時隔蕭紅時代那麼多年,我們後人再去提及蕭紅,任何情感化的書寫方式都是不理智的,因為蕭紅就是蕭紅,我們扮演的始終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誰敢妄言自己懂蕭紅?

大家之言,望採納。。。

㈦ 黃金時代電影里說為什麼蕭紅能把苦難寫得不錯

文學天賦咯,許廣平說蕭紅寫的直抵人心,除了蕭紅的一些不尋常的經歷和她的性格外,就是她的文學天賦,

閱讀全文

與蕭紅電影如何刻畫寒冷飢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最好看的古裝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689
如何用電視看囧媽電影 瀏覽:671
用流量看電影多少流量 瀏覽:140
怎麼參加電影的試鏡 瀏覽:408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時間多久 瀏覽:4
視頻如何添加電影濾鏡 瀏覽:280
穿冰絲睡衣視頻電影有哪些 瀏覽:406
外國有較多床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30
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門票多少 瀏覽:395
好看的同性劇電影英文 瀏覽:205
孔二皮進城記免費電影完整 瀏覽:368
吳京和外國人打拳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
嫌疑人電影免費完整版觀看 瀏覽:643
幫我找免費的警匪電影 瀏覽:482
韓國咳嗽傳染電影叫什麼 瀏覽:462
2019好看的美劇電影 瀏覽:262
最好看的日本電影肉肉戲夢巴黎 瀏覽:266
終結者2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38
香港嫵媚電影有哪些 瀏覽:841
與中國航班有關的好看的電影 瀏覽: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