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只能在電影里看到的金條,現在一根金條值多少人民幣,為什麼現在不見了,都去那了呀 誰知道,告訴我。
金條有大有小,按克算的,國家金庫,進的去你去看,國家黃金儲備是以噸為單位的
❷ 電視劇裡面的,解放前的那些金條一般多少重量一根,看起來不小啊
據說是3000克。不敢肯定。
❸ 電影里舊社會一根金條有多重
100克左右,家裡就有一條民國時候的黃魚
❹ 一根金條大概多少錢
金條標准重量規格分別為10克、30克、50克、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
應答時間:2020-08-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❺ 電視劇 潛伏 中 一根金條放到現在值多少錢
解放前中國最流行的金條規格,主要就是「大黃魚」和「小黃魚」。
「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按舊制1斤16兩,1兩=500/16=31.25克,這個份量跟今天所說的1盎司黃金相差無幾。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來「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富有家庭通常會存幾根金條作為壓箱底錢。但後來金貴銀賤(民國的法幣是銀本位,最早一元法幣就是按一枚銀圓定價的),普通百姓也紛紛想買黃金,而「大黃魚」顯然太貴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中產家庭一般玩這個。《潛伏》里多次出現的金條,從尺寸上看顯然是十兩規格的「大黃魚」(312.5克)。現在沒這規格的了,你隨便找家金店看看就知道,它比現在的500克金條略小些。那麼「大黃魚」當時值多少錢?
抗戰爆發前的貨幣穩定時期,一根「大黃魚」價值一千多元法幣,後來法幣動搖,就超過兩千元法幣了。要知道,抗戰前一名普通勞動者一個月工資也就十塊大洋,去飯店拍出一塊大洋足夠爆撮一頓,所以一根「大黃魚」差不多能讓一家普通百姓生活十年。那時北京一座很豪華氣派的四合院,頂多幾根「大黃魚」搞定。
翠平後來共捐了27根「大黃魚」,共合8437.5克,按今天的金價也得值300萬元人民幣。但那時的購買力更高,這270兩黃金大約相當於五萬多塊現大洋,可以讓翠平回老家買幾千畝良田當大地主,或者在天津買約幾十幢他們住的那種小樓房吃房租。這相當於解放前一個中等富翁的全部家底了,你說厲害不厲害!
❻ 30年代電影中通常會談到金條,那時的一根金條值大約現在多少人民幣
現在金子240元/克,自家算
❼ 一根標准金條有多重一根金條值多少錢
標准金條標准重量規格分別為10克、30克、50克、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黃金。按照2020年行情,足金的價格在500元左右一克,一根100克金條價值在5萬元左右。
金價波動是基於供求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黃金的產量大幅增加,金價會受到影響而回落,此外新採金技術的應用、新礦的發現、央行售金等均會令金價承壓。
(7)電視電影中的一根金條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是世界上黃金的最大持有者,1969年官方黃金儲備為36458噸,占當時全部地表黃金存量的42.6%,而到了1998年官方黃金儲備大約為34000噸,占已開採的全部黃金存量的24.1%。
按生產能力計算,這相當於13年的世界黃金礦產量。由於黃金的主要用途由重要儲備資產逐漸轉變為生產珠寶的金屬原料,或者為改善本國國際收支,或為抑制國際金價。
❽ 傳奇里一根金條等於多少錢
金條等價於100萬金幣。在各個城市的倉庫保管員處,可以使用100萬金幣可以兌換1個金條,使用100萬金幣兌換1個金條需要2000金幣手續費。金磚500萬,金盒是1000萬。
❾ 一根金條多少克 一根金條多重
一根標準的金條的重量為116.64克(摺合3.746盎司)。
金條的份量沒有統一規定,在黃金交易所或市場上流通時,標准金條標准重量規格分別為10克、30克、50克、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黃金,黃金成色為99.99%。
目前市場上流行高賽爾金條,這種金條分2盎司、5盎司和10盎司三種規格,摺合下來,分別約為62克,155克,310克;因此一根金條多少克並沒有統一的規定,根據自己購買的實物為准。
民國一根金條有50、100、150、200、250、300、500克七種規格。存世的90%是50克,5%以上是250克,約2%是500克,剩下的規格極為罕見。
(9)電視電影中的一根金條是多少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貨幣:
民國時期流通的是一系列紙幣、銀元等貨幣,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
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推行的仍是以銀元為主、兩元(銀兩、銀元)並行、銀元銅元和紙幣並用的貨幣制度。
1935年,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紛紛拒用。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