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中國電影有不小的貢獻。單只說題材和尺度上,從近年的《1942》《我不是潘金蓮》,到這部《芳華》,他不斷拓寬了題材的審查尺度,好多題材都是他拍了之後,這個類型才有人慢慢的敢拍。基本上屬於一己之力刷新了很多尺度的上限。有人說他拍片是圖錢,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他挺痛苦的。他要是圖錢,幹嘛這兩年老是拍這種鬧心的題材和故事,直接拍賀歲喜劇得了,人家就是干這個起家的。拍這個多好,又弘揚正能量,又把錢給掙了。但是他不想拍這些了,所以我說他很痛苦,這么大年紀了,想拍自己想拍的,但是自己想拍的這些,題材冷不說,投資還不小,所以他就得對資本負責啊,然後每部片子都得費勁心思想著怎麼不賠錢。
⑵ 怎麼看待馮小剛的電影
首先,他的那些異想天開的電影,非常直接地給觀眾帶來了快樂。馮小剛「開創了中國電影另一種話語系統和敘述方式」,這是馮小剛電影和別人電影的區別。如果要說馮小剛電影的風格特徵,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他對中國電影做出的貢獻。在文學領域,王朔的小說以它生動的語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對中國話語習慣的一次巧妙的顛覆;馮小剛的電影其實是王朔文化在中國電影中的延續。他的喜劇效果主要來自於語言的表層語義與深層語義的不協調。他將倒反、失重、移接、婉曲、雙關、誇張、對照等巧妙的糅合起來,千方百計運用到各種人物的對話之中,引發了中國電影里的話語革命。通過主人公的對話對習慣和傳統勢力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在這場與所謂的文藝片的戰爭中,馮小剛雖沒有進行正面的攻擊,但他的迂迴包抄同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也正是因為語言的自身目的是用來表達和闡述意義的,它不可避免地要與某些重要的價值判斷相聯系,因此當使用者將高尚與渺小、美麗與醜陋、嚴肅與詼諧、幽雅與粗俗、正經與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個平面上的時候,也註定消解它的價值與意義。
其次,馮小剛的電影體現了他一貫的親民性,這也恰到好處地契合了馮小剛影片本土化的商業策略。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馮小剛明白自己在電影中必須找到觀眾的興奮點,不像藝術電影要千方百計體現藝術家的個性,根本不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藝術電影是藝術家和自己叫勁,而拍娛樂片,不管導演願不願意,他必須和觀眾妥協,否則影片和導演都無法生存。在這一點上馮小剛的商業影片自然失去了國際化、外向化的榮譽,卻意外獲得了國人的贊許。
電影中的特色:
特點一:醜陋. 馮小剛的電影基本講述的都是男人的故事。可能由於他自己長得有點寒磣,輪到他挑選男演員,給人的觀感都有點 ...
特點二:善良. 如果說丑和貧嘴都是馮小剛電影中的男演員給人的表面形象,那看過電影後,就會發覺那些人物心地都很善良。
特點三:黑色幽默。馮小剛生活的年代正是在文革影響深遠的年代,自嘲式的台詞,映射社會的情節,以其獨特的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相互來,既俗又有點高雅,觀眾看了覺得好玩,又從中獲得啟發。
電影風格:
馮小剛屬於中國第一代導演,既有共性又有我以上說的個性。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
⑶ 馮小剛的電影有哪些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有:《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 、《大腕》、《關中刀客》、《手機》 、《天下無賊》、《夜宴》、《非誠勿擾》、《芳華》等等。
1、《甲方乙方》
《芳華》是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5、《非誠勿擾》
《非誠勿擾》是華誼兄弟傳媒出品的愛情喜劇電影,由馮小剛執導,葛優、舒淇、范偉、方中信等人主演。該片講述了秦奮的天才發明使他一夜暴富,於是他開始踏上「徵婚」旅程,上演一出「人間喜劇」。
⑷ 馮小剛早期的電影是怎樣的
後期因為一句兩人合作的電影沒有過審,馮小剛大概看出了王朔葯丸的端倪,而不在和他合作。走了別的路子。
⑸ 馮小剛的所有電影
導演作品:
1994 《北京人在紐約》 與鄭曉龍合作
《永失我愛》 成為導演處女作
1996 《冤家父子》 電影
1997 《甲方乙方》 與葛優合作的第一部賀歲電影
1998 《不見不散》 電影
1999 《沒完沒了》 電影
2000 《一聲嘆息》 電影
2001 《大腕》 電影
2002 《關中刀客》 電影
2003 《手機》 電影
2004 《天下無賊》 電影
2006 《夜宴》 電影
《集結號》 電影
2009 《非誠勿擾》 2009年賀歲大片
《風聲》 擔任總監
2010 《唐山大地震》 電影
《非誠勿擾2》 電影
2011 《溫故1942》 電影
出演作品:
1986 《凱旋在子夜》
1987 《便衣警察》 美工、小偷
1995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6 《冤家父子》
1997 《甲方乙方》 錢康
2000 《爸爸》
2001 《誰說我不在乎》
2003 《卡拉是條狗》
2004 《功夫》 鱷魚幫大佬
2005 《童夢奇緣》 流浪漢
2007 《破事兒》 客戶主管
2009 《建國大業》
2010 《蘇乞兒》 神偷
2011 《讓子彈飛》 湯師爺
《最愛》
⑹ 如何評價馮小剛
中國人信奉的勝者為王的理論,在馮導這里其實得到了強烈的體現。
馮導拍了很多的片子,獲得了各類獎項無數,對於他來說,所有的女郎都可以變成馮女郎。他是當代中國電影里舉足輕重的人物,也培養了一批影帝影後。
但是就是否看情侶手機這個問題上,也能看出馮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是這樣的男人是不是值得推崇就另當別論。
只有這些人去營造出一個大環境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生活,什麼是真正的好的環境。
⑺ 大家覺得馮小剛的電影怎樣
太愛自我炒做老是用罵人搏版面這人是有點小聰明,電影好不好還得你自個看。不過南北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我南方人就搞不懂有什麼好笑的。說白了,馮小剛就是一個聰明的商人。
⑻ 馮小剛的電影這么爛為什麼還有人看
繼中國導演李安的《卧虎藏龍》在2001年奧斯卡電影節上一舉獲得最佳外語片後,中國導演蜂擁而至,開始了向好萊塢進軍的步伐,相繼創作出符合好萊塢大片要求的電影,試圖在奧斯卡上再度輝煌。例如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無極》等,馮小剛也不滿足於僅僅在國內受歡迎的現狀,力圖創作出符合西方觀眾口味的大片,因此大投資、大製作、大明星陣容的《夜宴》應運而生。《夜宴》取材於莎翁的戲劇,是中國版的《哈姆雷特》,也是馮小剛兩年磨一劍的作品。馮小剛希望《夜宴》能吸引美國觀眾的眼球,進攻2007年的奧斯卡,從而讓自己的電影走向世界。但是事實證明《夜宴》在奧斯卡上顆粒無收,筆者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下面將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夜宴》失敗的原因。一、結構——舊瓶裝新酒為了得到西方觀眾的認同,馮小剛選擇了他們熟悉的莎翁的《哈姆雷特》為藍本。這樣使《夜宴》從題材上看起來就走了國際化的路線,但是《夜宴》僅僅選取了《哈姆雷特》中的弒兄篡位、王子復仇、悲劇結局的框架,這些並不足以支撐取材於莎翁戲劇的說法,這部電影只是用莎翁戲劇的瓶子裝了馮小剛的假冒偽劣的酒水。《哈姆雷特》是一部戲劇,《夜宴》中演員們化著艷麗的妝容
⑼ 如何評價電影導演馮小剛
馮小剛是做美術進入影視圈的,他剛開始拍的是老百姓的日子:結婚、買房、工作。馮小剛拍小人物,是為了生活。馮小剛的賀歲片的小人物,總是為錢苦惱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因為其受眾廣,易引起共鳴而受到廣泛關注。,馮小剛的東西,更現實,容易產生觀眾的共鳴,所以大家愛看。
這回,估計馮導內心很壓抑,他曾說「我隨便拍的片子(《非誠勿擾》),就大賣,我用心拍的片子(《一九四二》),就賠錢。」說完這話他去拍了《私人訂制》,雖然反響不錯,卻也著實評分不高。怎麼講,馮導一直不滿足小人物式的喜劇電影,可又沒啥大的突破,他一直在轉型,一直在嘗試新的技術,可是反響平平。但是在中國電影史上,馮導的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