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早期香港拍電影速度怎麼這么密集一年有十多部電影
天時地利人和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貳』 1993年,錢小豪拍了一部電影,堪稱最好的武俠片,你知道嗎
1993年,錢小豪拍了一部電影,堪稱最好的武俠片,你知道嗎?
電影,想必每個朋友都很喜歡。因為電影的類型多,題材全,無論是爆破大片還是文藝風范,電影全部包攬。可以說,關於電影的選擇性非常多,關於電影的類型題材也多得很出眾。所以,不同口味對應不同觀眾,電影在市場上面總是有著很高的佔比。而說起電影,肯定是特別好的電影才受我們喜歡,就如陳凱歌導演的作品《霸王別姬》,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部有著標桿性的好電影。
但是對於一些冷門電影,觀眾就沒有多少的印象了。近日,有網友發了一條資訊,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這就是:1993年,錢小豪拍了一部電影,堪稱最好的武俠片,你知道嗎?
可以說這部1993年的電影,將錢小豪直接推向了一個高度。此後,這部電影並沒有在觀眾的印象里消失,甚至越來越火,不少人都把這部電影看成為最好的武俠動作電影。
以上僅是筆者的個人觀點,歡迎您評論留言。
『叄』 如果1995年拍的香港電影票房有4千多萬相當於現在的多少
以前香港繁榮,現在多以前多一點而已,因為香港人不是很多,也就變成一億左右,以前香港電影都沒在大陸上映,大陸很窮,如果以前的電影在現在香港和大陸上映的話4000萬能賣個14億左右 泰囧這部不怎麼樣都能賣12億多。如果香港那些經典電影現在上映的話都是10億以上的,現在中國人有錢,又有人。
『肆』 拍一部電影最少要多少錢
自己想擁有一部屬於自己公司的微電影,苦於不知道市場價格?拍一部企業微電影需要多少錢?影響企業宣傳價格的因素有:首頁要明白自己是製作什麼類型企業微電影。其次製作一部完整的企業微電影你要知道這些:前期的策劃,中期的拍攝,後期的製作。
1、前期策劃人員需要有較深的文字功底。
2、中期拍攝人員需要完全掌握不同的拍攝設備和不同的拍攝方式。
3、製作時需要使用昂貴的設備,拍攝時長、導演班底、後期製作等,周期也關繫到微電影的價格。
總之製作一個企業微電影需要考慮時間,設施,人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價格都是根據客戶方面的具體要求而定的。一般小型工作室製作微電影只要素材就夠,套剪別人版權的素材用。
費用基本就是後期剪輯、配音及特技、片頭片尾製作的一些費用,一般按分鍾計費,三維(論秒計費)除外。定價最終以企業要求而定,沒有較為固定的行規費用。
收費一兩萬也能做,但是會涉及到侵權等問題,祥禾盛世一般不建議這樣做!
微電影的價格因素很多,主要根據製作要求和創意方案來定。按照規格和價位大概分為以下
價格3、4萬左右標准型:數字標清拍攝,三維動畫特效,配音、配樂,小搖臂、軌道等簡單輔助設備。價格7萬左右品牌型:高清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配音、配樂、搖臂、升降、軌道、燈光等大型輔助設備。著眼於品牌形象塑造,深挖企業特點和企業文化價格50起普通的十幾分鍾的也得幾W吧當然加特效拍攝規格演員什麼的前期後期價格都很靈活了就很貴了,小企業50萬到一百多萬不等。大企業請明星也不過分,幾百萬到一千萬不等。這個沒有固定的,要看很多因素,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製作水平,多長時間,是不是全部交給一家微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等等,要看具體情況的。
祥禾盛世是一家專注為客戶拍攝最有價值的宣傳片、微電影的綜合性文化傳媒機構,擁有資深的行業經驗,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拍攝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擁有很多火爆熒屏的宣傳片、微電影等。是需要拍攝微電影、宣傳片的最佳去處。
從你的提問來看,你想投資的電影,應該是和戰爭或者武俠相關的有打鬥場面的戲。這類戲的支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場地、道具的租賃費。這類費用相對比較固定,具體的可以和一些影視城談。這類費用按天來算,按場地大小,費用從幾千元至幾十萬元一天不等。我們折中計算,租用15天,每天2萬元,這筆費用大概在30萬元。道具按件或批次計價。2:拍攝班底的勞務費。這個費用視你的拍攝周期而定,國內的電影播放時間通常都是90分鍾,室內和外景的拍攝周期一般1個月就能搞定;後期製作的時間比較長,這主要看你對電影特效的要求了,如果單是剪接、配音和合成通常1-2個月也能結束。如果是較高難度的製作,時間跨度可能長達1年左右,而且,需要的製作人數就多,相對費用較高。一般的投資班底,非著名導演、攝影、主要演員、化妝等,1個月費用在30-40萬左右,不包含伙食費和長跨度的後期製作費用。3:至於你關心的臨時演員的費用,這個價格比較便宜,戰爭題材的臨時演員,可以直接和影視學校及地方的駐軍或者武警部隊聯系,打包談價,會比較便宜;武俠題材的可以找一些經紀公司,一般臨時演員的價格在30-50元每天,包一餐盒飯。至於費用多少,視你的人數而定。
『伍』 拍一部電影最少需要多少錢
最少也得15萬(20分鍾短篇)以上
『陸』 八九十年代,香港大概拍了多少部電影最近在看老電影,感覺數量驚人
平均年產兩百部左右,二十年間,四五千部吧……這還是上映比較多的片子,還有更多地下影片,根本上映不了的,或上映幾天就下架的,專門為發行錄像帶拍的,專門為出口拍的,還有各種等級片(你懂的)。
『柒』 拍一部電影,主角,有多少錢報酬
看名氣咯
『捌』 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一部要拍多長時間啊!
80年代至90年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是大師倍出的年代,香港電影製作的周期非常快,平均3個月、5個月製作出一部片子,而且當時當紅明星平均同期要拍攝2部左右電影,這就是早年間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我沒有檔期」,不當紅的才去拍電視劇。
『玖』 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電影的製作成本是多少錢
這個時候投資基本上在200-300萬,高一點500-600,不過當時這個價位已經很高了,所以有的影片為了提高知名度說投資過千萬,現在貴的主要原因是後期製作,和膠片質量多比以前貴,例如有的後期製作一個特技要花掉100萬(我也不知道為何如此昂貴),3D技術膠片等。那個時候票房高的業績兩三千萬,連續好多年穩居票房第一位的基本上就是王晶和周星馳的組合,前十位有幾個都是周星馳的喜劇片,後來他那種無厘頭就不行了,香港電影也很低迷,後來劉偉強的無間道問世,香港電影慢慢有了深度,我們觀眾的欣賞水平也跟著提高了,90年代初的藝人一般收入都不高(按照現在的水平),每年第一的基本上是張學友,前十位每年都有成龍,劉德華周潤發等,而第一的張學友最高也不過一個億多,主要還是唱片的利潤,後來成龍周潤發等到了好萊塢就不一樣了,據說當年的尖峰時刻2,管分紅成龍就得了3000萬美元,所以其他的港星這個時候沒有可比性了,綜上當時一般投資較低,還算了演員的片酬。
『拾』 1985-1999年香港電影演員片酬,比較有代表性的。
1991年片酬情況
1992年《經濟世界》第九期:分析1991年的片酬情況:成龍800萬以上,周星馳300~800萬,許冠文500萬,周潤發400萬,張國榮400萬,洪金寶400萬,劉德華300萬,許冠傑200萬,李連傑180~200萬,楊紫瓊150~200萬,譚詠麟150~200萬,林子祥180萬,梅艷芳150萬,梁朝偉130萬,王祖賢100萬(叫價), 王傑100萬,萬梓良100萬(叫價), 鍾鎮濤100萬(最新叫價), 葉倩文100萬(最新叫價),呂良偉100萬,任達華60~100萬,利智90萬(叫價),鄭裕玲90萬,張學友80~90萬,葉子楣70~90萬,吳孟達50萬(與周星馳合作收80萬), 劉嘉玲80萬
1993年《香港周刊》公布的部分影人片酬
《香港周刊》近日公布了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一些著名演員1993年在香港電影市場上的最新片酬。這些片酬是根據每個演員去年和今年初在港表現及片約、片酬情況綜合分析所得出的。成龍:2000萬港幣。香港目前最高片酬的巨星。李連傑:1200萬港幣。他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叫好又叫座,他的主要國際市場是韓國。周星馳:1200萬港幣。在過去的兩年中星仔的票房有增無減,氣勢已超過了劉德華。劉德華:800萬港幣。今年片酬報價100萬美金,片約依然排得密密麻麻的。張國榮:450萬港幣。元彪:450萬港幣。洪金寶:400萬港幣。目前專注幕後做武術指導和導演,像《戰神傳說》、《倚天屠龍記》等大製作才請得起他。
91,92,93年是片酬的跳級增長階段。
總算找全了91,92,93年的情況,這三年是片酬三級跳階段,很符合當年香港電影泡沫化的過程。
我給出的期刊中,香港電影雙周刊和香港周刊的數字信服度稍高,而經濟世界的信服度較差。
而五大的片酬變化
成龍:800,2000,2000
周潤發:400,1000,沒拍片
周星馳:300~800,800,1200
李連傑:180~200,800,1200
劉德華:300,600,800
這種變化跟他們當時的市場狀況相同。
而21世紀後,片酬大躍升的人只有四個,其它人基本原地踏步。
大躍升的原因就是市場更大了一步,再加國際化的發行。實現國際化發行的影人電影又多數大投資。而其中投資增大的部分就是支付了片酬。總的來說,是宛肉補瘡。對電影整體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