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聚焦的原本案件
《聚焦》電影依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聚焦」欄目組揭露天主教性侵兒童丑聞的一系列故事。
事件原貌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於該年1月6日到12月14日,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丑聞。
宗教背景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美國的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系。
事件起因
2001年7月底,馬丁·伯恩(Martin Baron)剛剛從《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捲入性侵丑聞」的報道,當他准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丁·伯恩(Martin Baron)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開始組建起最初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John J. Geoghan進行調查。
真實的John J. Geoghan,2003他在服刑期間被監獄的犯人謀殺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波士頓環球報的報道
「聚焦」團隊把對Geoghan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全國,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丑聞的冰山一角。
深入調查
一開始,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Rev. Ronald H. Paquin的牧師在節目中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Rev. Ronald H. Paquin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Rev. Ronald H. Paquin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奸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正如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Rev. Ronald H. Paquin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奸。
事件影響
波士頓的事件很快蔓延到了美國全國,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反天主教事件,蔓延到了其它天主教的國家,如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地。其它教派也開始公開指責天主教會,天主教會面臨巨大的危機。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波士頓環球報》最後一篇關於該系列的報道題目是《羅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辭呈》,相關犯人均鋃鐺入獄,教會在虐童事件上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事情由此告一段落。
沃爾特·羅賓遜(Walter Robinson)
在「聚焦」團隊呆了七年。從1972年起就在環球時報擔任記者,曾報道了四次總統競選,兩任總統,並且曾在海灣戰爭期間擔任報社中東地區的主管。他從33個國家和48個州發過報道。他還曾擔任經濟新聞編輯,城市新聞編輯,負責調查的助理總編輯。
薩沙·菲佛(Sacha Pfeiffer)
是一個在「聚焦」團隊工作了5年的成員。報道關於財經,非營利組織和慈善事業方面的新聞。除了是一個資深記者外,她也是波士頓NPR台兩檔節目的主持人和高級記者,以及該台另外兩檔全國知名節目的主持人。曾獲得國家愛德華默羅獎。
邁克(Michael Rezendes)
他是一名調查記者和聚焦團隊的高級成員,在團隊已經超過十年。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曾在2001到2012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編輯。目前是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在波士頓環球報工作之前他曾是邁阿密先驅報的執行主編。
馬特·卡羅爾(Matt Carroll)
於1987到2014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記者,曾是聚焦團隊的數據報道專家。他也曾是因報道醉駕無罪審判率而獲得2012年喬治·波克大獎的團隊中的一員。1994年卡羅爾建立的環球雜志的第一個網站。在加入聚焦團隊之前,他一直報道的是商業和郊區新聞。他現在是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學家。
小本·布萊德利(Ben Bradlee Jr.)
他在波士頓環球報已經工作了25年,作為一名編輯,他負責報紙上州議會和市政府方面的內容,及本地新聞,此後被任命為副總編輯。曾在1982到1986年期間擔任波士頓環球報的全國記者。
創作原因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新聞調查組揭發天主教兒童性侵案丑聞的全過程,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關注。湯姆·麥卡錫開始注意到這個故事,在新媒體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湯姆·麥卡錫意識到不僅要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也應該讓更多人通過網路和電影等新媒體去關注此類事件,於是萌生了製作成電影的想法。他與編劇約什·辛格還往返波士頓六次去深入了解當時的記者和編輯,研讀法律文件和電郵,經過無數次的修正重寫。他們還在當地重新創造了波士頓環球報的編輯部和「聚焦」報道組的辦公室。耗時3年之久將電影呈現出來。
電影角色「聚焦六人組」
本片在北美上映後,口碑非常出色,爛番茄新鮮度96%,IMDB評分8.6,metacritic評分93。美國本土還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對天主教的虐童事件的反思。影片討論了信仰與正義,宗教強權與輿論自由等主題,是一部難得的有社會深度的影片,而片中記者們所展現出的那份對於真相和正義的堅守,無論相隔多遠的地域差異,一樣打動人心。
Ⅱ 電影聚焦講的是什麼故事
《聚焦》是由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傳記劇情片,由邁克爾·基頓、馬克·魯法洛、瑞秋·麥克亞當斯、列維·施瑞博爾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6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該片於2016年2月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Ⅲ 關於電影131:《聚焦》
揭露隱藏的暗影:電影《聚焦》深度解析
電影世界中的馬克·魯弗洛,這位綠巨人的扮演者,其實遠不止於特效與英雄。在2015年的作品《聚焦》中,他以細膩演技揭示了自己多面的魅力。從《復仇者聯盟》的震撼初識,到《聚焦》中的深度劇情,他的轉型令人刮目相看,讓我們在欣賞浩克的同時,也能領略到他在劇情片中的精彩演出,這無疑是觀影體驗的一次拓寬。
挖掘現實的力量
《聚焦》改編自真實事件,影片中的憤怒與無奈,源於一群記者對黑暗真相的不懈挖掘。他們以責任感和勇氣對抗強權,盡管電影的劇情簡單,甚至略顯冗長,但這正是現實的濃縮,導演和編劇以藝術的手法展現了生活中無法一眼洞見的復雜性。觀影過程中,我們可能感到沉悶,但正是這種真實感,讓人體會到記者們的付出與犧牲。
電影中的劇情雖不繁復,但每個角色的演繹都充滿力量。演員們的表演精準地刻畫了他們的責任感、熱情與職業使命,他們在揭示真相的過程中,如同315晚會般觸動大眾的生活,喚起我們對自身健康的反思。這些記者的智慧和勇氣,如同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職業價值的定義
每個職業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對於記者來說,他們揭示事實,傳遞公正的聲音,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正如董宇輝老師在《青春大課》中的見解,他認為能影響他人就是有價值的工作。這種觀點在醫療和教育等關乎人命的重大領域尤為關鍵,他們的付出和影響深遠,值得我們深深地尊重和贊賞。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需學會篩選和聚焦,生活需要專注,故事需要深度。《聚焦》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讓我們明白,在漫漫人生中,熱愛和堅持才是抵禦歲月侵蝕的力量源泉。
Ⅳ 電影:《聚焦》(Spotlight)
《聚焦》這部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於政治與現實的深刻探討,不僅因其政治正確性、現實觀感與給予人的希望,更展現出一種超越電影本身的力量。在面對宗教團體的強大壓力下,影片勇敢揭示了現實的殘酷與抗爭者的堅韌。它強調,不能止步於個案,而應深入調查以撼動體制,展現了一種偉大。
電影通過展現好人克服困難,特別是與超級英雄故事的對比,傳遞出在現實中面對挑戰、逐步推進並取得成果的真諦。這一過程雖未徹底解決問題,但其艱辛與堅持,勝過故事中的超級英雄。《聚焦》中的Spotlight團隊,最終克服重重困難,深挖事件並報道,引發了強烈反響,讓人感受到正義的力量。
影片傳遞出不問來路、永不為晚的觀點,強調無論過去如何,現在都應繼續前行。報紙早前就獲得信息,但因其他原因未予重視,冷靜睿智的主編給予了最佳批語:有時我們忘記過去,大部分時間在黑暗中摸索,直到光明突然降臨,人們卻開始互相指責。這鼓勵人們無論過去如何,都要繼續前行。
《聚焦》通過基於真實故事改編,向為公義而努力的人們致敬,傳遞出光明力量在黑暗中堅持的重要性。其獎項不僅是對影片的肯定,更是對那些在現實世界中為正義而戰的英雄們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