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鋼琴家》,看二戰納粹中的暴行與人性
《鋼琴家》是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波蘭鋼琴家皮爾曼是猶太人,他們一家人的厄運開始了,皮爾曼歷盡艱苦,終於熬到德國戰敗。
當時,我們國家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罄竹難書;波蘭,也是被侵略,電影從鋼琴家的苦難經歷,我們感受到納粹分子也是草菅人命,肆意屠殺猶太人,血腥和恐怖彌漫著華沙。
德軍慘無人道,但也不乏有人性的軍官,鋼琴家最終能等到勝利,還是因為德軍將領的幫助,他在廢墟中尋找食物時,遇到了德國軍官,他的一首鋼琴曲打動了軍官,放了他一條生路,軍官還抽空給他送食物,他才能熬到戰爭結束。
看電影,讓我們豐富精神生活,讓我們看待歷史,讓我們感受人性的殘酷和美好,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戰爭前,鋼琴家一家過著優雅體面的生活,戰爭讓他們流離失所,讓他們活在死亡的恐懼中,為了活下去,鋼琴家像狗一樣地在廢墟中尋找食物。
這又何嘗不是活著的意義,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無論多難,活著就有希望。
當鋼琴家再次在華沙電台的演播室彈起鋼琴的時候,在劇院演出的時候,他的所有的苦難都已過去,但那些被槍殺的親人和同胞卻再也回不來。
影片不是讓我們忘記歷史,不是讓我們僅僅為了那些無辜的生命死去而悲傷,影片是讓後人去思考,去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我們的電影《一九四二》也可以和此電影的藝術水平相提並論。
❷ 推薦電影《鋼琴家》
電影《鋼琴家》,初看這個名字,以為就是單純講鋼琴家一生,隨著情節的推進,才知道並不簡單。這是大製作,大場面,猶太人,德國士兵,街上的屍體,被戰火炸壞的樓房,無一不體現導演極其背後整個團隊的用心良苦。
德國士兵毆打虐待猶太人,簡直不把人當人看,先是把所有猶太人趕到集中區,築起高牆,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傍晚時分突然闖入一戶人家,讓那家人全體起立,結果癱瘓的老人無法站立,直接連同輪椅一同從高樓扔下,隨後揚長而去,要麼讓一家人往前跑,要麼讓人趴在地上,再一個個打死,沒有人敢反抗,大街上隨處可見屍體,尤其是小孩,戰爭太殘酷了!
鋼琴家一家人最後只剩鋼琴家了,他東躲西藏,戰勝飢餓,病痛,寒冷和孤獨,憑著強烈的求生的意志,活了下來,享年88歲。
最讓人遺憾的是幫助過鋼琴家的德國軍官在戰俘營死了,一首鋼琴曲救贖了兩個靈魂,鋼琴家活下來了,那位德國軍官卻沒能回祖國和家人團聚,戰爭始終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