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一部電影,講述一個男孩和一條狗的故事
神犬也瘋狂1(1997)
導演: 查爾斯·馬丁·史密斯
編劇: Aaron Mendelsohn / Kevin DiCicco / 保羅·塔馬西
主演: 邁克爾·傑特 / 凱文·席格斯 / 溫迪·麥凱納
類型: 喜劇 / 家庭 / 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7-08-01(美國)
片長: 98 分鍾
又名: 神犬巴迪/飛狗巴迪
劇情簡介
男孩喬治·菲姆的父親在一次試飛中因事故身亡,從此愛打籃球的喬治性格變得內向寡言,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嘲諷和取笑。在搬家的路上他遇見了金毛獵犬巴迪,它剛剛擺脫主人的虐待。喬治回家以後,在後院的籃球場上打籃球的時候再次遇見巴迪,並發現巴迪也喜歡玩籃球。後來他將巴迪帶回家,開始了新的生活。他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轉變。偶然的一次交談中,他發現和自己一起打掃衛生的黑人大叔居然是曾經的著名球星阿瑟。阿瑟使他的球技蒸蒸日上,並教會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在一次比賽中,巴迪的前主人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只會打籃球的狗原來就是他的,於是前往領取。喬治把巴迪救回以後將它放生到荒島上,防止前主人再次尋找到它。由於失去了巴迪,喬治在比賽中節節失利,後來巴迪意外出場使全隊取得勝利。最後巴迪被法官公正地判給了喬治,這對好朋友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分開…
『貳』 櫻桃的滋味電影評論
影片的主人公巴迪,一位面色陰郁的中年人,似乎再也無法找到一個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於是自然的,他選擇了死亡,在生命的列車抵達終點之前提前下車。
雖然他做出了這個選擇,但他並不是個草率的人,這從他對身後事的考慮上可以看出。他想到死後要麼是親人收屍、斂葬,這對他們來說或多或少要造成痛苦,起碼是不安;要麼曝屍野外,讓沒有頭腦的低等動物果腹。這些巴迪先生都不願意,於是他為自己的死亡做了一個異於常人的安排:在一棵櫻桃樹下挖個坑,前一天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葯,然後到坑裡躺下,第二天早晨,讓人來到坑邊叫他兩聲,若仍能回答,則將自己救起;若悄無聲息,不管睡得太沉或真的死去,則用20鍬土將其掩埋,然後這個人就可以得到巴迪先生留給他的20萬里亞爾(伊朗貨幣單位)。所有的計劃都很周密,--包括用多少鍬土。
現在巴迪先生只要找到一個幫助他完成計劃的人,於是他開著汽車在茫茫人海中尋覓。影片就從這里開始。
主人公開著汽車尋尋覓覓,這在阿巴斯的影片中不是第一次,《生命在繼續》中主人公也開著車不停詢問路人兩個孩子的消息,他擔心他們在地震中喪生。兩部形式上類似?"汽車電影"在主題上卻恰恰相反,《生命在繼續》主人公尋找的是生的希望,而《櫻桃的滋味》中這位巴迪先生卻在尋找死的希望。他為什麼選擇死亡?影片沒有說。作為電影導演,基亞羅斯塔米尊重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隱私:他沒有進入主人公的寓所里拍攝,沒有試圖探究主人公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打算自殺,在沒有對其行為動機做出判斷的情況下就賦予了他選擇死亡的權力。他解釋說:"在上帝和社會准則看來,選擇死亡是人類能夠擁有的唯一特權,因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切在我們出生時幾乎都已註定:我們的出生日期和地點,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我們的國籍,我們的文化……"可是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這一最初選擇的不自由是決定性的。
影片開始的約十分鍾里,巴迪開著車在一個勞務市場內轉悠,很多急於尋找工作的人上前搭訕,他一一回絕了。按理說,這些人應是他的首選,他們只看重工資,不會計較干什麼。巴迪卻不找他們,那麼他找了些什麼人呢?一個士兵,一個神學院學生和一個博物館標本製作師。仍是個孩子的士兵被巴迪的想法驚呆了,顯然他認為巴迪瘋了,所以在驚恐中逃之夭夭;接下來是神學院學生,如果巴迪真的要找個自殺的幫手,那麼他的這個選擇是錯到家了,伊斯蘭教禁止自殺,他卻找一個《古蘭經》的虔誠捍衛者幫自己自殺,結果可想而知;最後的標本製作師更像一位哲學家,他說的道理雖淺顯,但足以拯救巴迪瀕臨絕望的心靈,聽聽他的話,每一句都打動人的心靈:
你感到絕望是嗎?你不想再看看黎明時分金燦燦的太陽嗎?你看到過月亮嗎?你不想再看看星星嗎?你想閉上自己的眼睛嗎?另一個世界的人還想到這個世界上看看呢,你倒想跑到另一個世界去!……你不想再喝點兒泉水嗎?你不想用這水洗洗臉嗎?……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春天和冬天也都有那時的水果。沒有一個做母親的能夠為自己的孩子把如此多的水果都儲存在冰箱里,做母親的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情不會像神為他的造物做的事情那麼多。你想否定一切嗎?你想放棄一切嗎?你想放棄櫻桃的滋味嗎?別這樣,我是你的朋友,我求你別這樣!……" 面對這種心靈的溝通,主人公臉上死亡的憂郁不再那麼濃重,他開始注意夕陽的美。
在他仔細地量了體溫,特意加了外套,坐著計程車--注意,他曾許諾將錢放在自己的車上,讓掩埋他的人帶走,而此時卻乘計程車去,如果不是騙局,那麼只可能是他已經改變主意了!--來到自己的"墳墓"中躺下,在閃電的剎那照射下,巴迪的眼睛裡閃爍著晶瑩的淚光。之後長時間的黑畫面,導演將思考的時間留給了觀眾,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猜測巴迪的選擇。其實一切都很清楚,誰都不願放棄櫻桃的滋味,不願放棄如櫻桃般甘美的生活。這應當是巴迪,還有我們,所有人的選擇!
我們認同作為個人有選擇死亡的自由,僅此而已,因為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極低。自從我們被動地出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存在於這世界那一刻起,死亡就在某個地方等待我們。種種生存體驗和個人歷史將死亡的意義解釋得很特殊,人們更多選擇迴避,而不是坦然面對它。即使像巴迪先生這樣可以忽略其歷史與身世的人也無法自由地行使結束生命的權力。阿巴斯的意圖是想說明,所謂"自由"地選擇死亡只存在理論上的意義。多麼令人絕望的結論!阿巴斯說有人篤信,自由選擇死亡的剎那生命從此為自己掌控,在瞬間得到永恆。事實卻令人失望……"我們隱約看見存在主義的幽靈在阿巴斯的話里閃現。因為出生,我們有了選擇死亡的權力,又恰恰因為出生後的經歷,我們努力放棄這個權力。這個悖論使我們陷入永恆的絕望。我們可以是悲觀主義者,但活著不能沒有希望。懷著這樣想法的阿巴斯用一顆櫻桃將我們從這永恆絕望中解救出來。
其實我們身邊有些很簡單的東西,就可以洞穿人生的無奈,比如阿巴斯的這顆"櫻桃"。櫻桃之輕與生命之重,因著阿巴斯的詩意想像而聯系在一起,令人產生無限遐思,他將濃濃的人文關懷借著這種神奇水果的清甜甘美沁入每一位觀眾的心裡。阿巴斯藉助其風格獨具的鏡頭語言、影像畫面和視聽元素完成了這一想像。
使用長鏡頭拍攝的全景畫面一直是阿巴斯的偏愛,在一個長達4分鍾的靜止長鏡頭中,巴迪的車在環形的盤山公路上緩慢移動,畫外傳來那位標本製作師蒼老的聲音,彷彿來自天際。山路的意象一次又一次不斷盤旋著出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漫長而痛苦,但阿巴斯覺得我們不該因此而放棄,即使一條路不通,還可以再有選擇。這個鏡頭結束前,老人將巴迪引上另一條路,巴迪說:"我不認識這條路。"老人說:"可是我知道這條路,它更長,更美好,也更漂亮。我在這個沙漠里已經摸索了35年了。"這位歷經生活滄桑,睿智而善良的老人將巴迪引向了新生之路。在這個場面-段落鏡頭里,所有元素都被我們盡收眼底,我們欣慰地看著巴迪轉向了一條"更長更美好"的路,--生命在繼續。
在拍攝這些大全景畫面時,阿巴斯極講究構圖的層次,光影的和諧,如影片即將結束時的一個大全景鏡頭,後景是美麗的落日和夕陽下寧靜安詳的城市,前景是主人公巴迪,他的臉上不再有死亡的氣息,而是深深的對生的眷戀。整幅畫面穩定細膩,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體現導演兼具了畫家的敏感和詩人的氣質。
整部影片的四百多個鏡頭,只有最後的十幾個鏡頭我們才看到花朵的五顏六色,樹木草叢的鬱郁蔥蔥,而這些大自然的本真色彩在這之前都被阿巴斯用濾鏡濾去,只有一片灰黃,這種令人壓抑窒息的主觀色彩與主人公一心求死的灰色心境相得益彰,令人叫絕。
影片的最後幾個鏡頭里,導演阿巴斯不可思議地出現在銀幕上。這段用手提攝影機拍攝的粗糙畫面彷彿是阿巴斯給自己電影的簽名,同時也是在提醒觀眾,"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觀看的是一部影片。即使在看似非常真實的時刻……"--又一個阿巴斯式的狡黠。
一部好電影的魅力在於意味的不可窮盡和氣韻的無法言說。對於《櫻桃的滋味》,我們只能說:阿巴斯「櫻桃」,在這乾枯冷漠的世界散發出的清香無可抵擋;阿巴斯的電影,使我們在永恆的絕望中得到救贖。
《櫻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Tam e Guilass,是伊朗導演阿巴斯1997年的作品,表達了導演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形成的對生死的看法。影片因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
『叄』 急尋電影飛狗巴迪的下載地址
是部好電影啊!!講的是小狗發威打籃球的事···好幾次差點被那小丑拐走···呵呵我在電影頻道看過好幾次,應該還會播的!!加拿大拍的···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