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電影 > 性事資徇員電影免費觀看

性事資徇員電影免費觀看

發布時間:2021-06-08 05:57:08

A. 七月五號來的月經,七月二十三號同房了,會不會懷孕了,金毓婷的效果怎麼樣,多謝了

在經期通常不會懷孕.子宮內膜脫落是月經的意義.但不排除懷孕的可能.精子在女性的子宮內最長可以存活12天,一般在3-6天左右.如果正巧碰到月經完畢,精子活力未失,還是會懷孕的.一月內身體沒有明顯的異象,如月經停止20天未來,表明已經受孕. 另:在月經中性交是不可取的.女性在月經期內體質下降,很容易造成子宮糜爛,陰道炎,腹膜炎甚至大出血.危機生命.不要拿美好的性事做為危害身體的行為.從你的言語中看的出,你是偷嘗禁果,在社會和道德上是不良的.最後提醒你的是小心你的男友.你在月經中就和你房事,他真的愛你嗎?愛你的人還是愛擁有你的一瞬間? 經期不要吃這種葯 想知道有孩子的話 請用專用PH測量下體 再咨詢醫師 中國婦女協會病理特徵辦公室 咨詢員:楊晨

B. 我是情感性愛咨詢師,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

不知道她是不想做丁克,如果真是那樣就沒辦法,如果不是就了解一下她內心的想法。如果想要去咨詢,最好兩個人一起去會比較好一些,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至於你說的咨詢師,我只知道聽過身邊的朋友有找過一位叫鋼子老師的咨詢過。
在線,隨時不懂可以追問!

C. 心理學中的功能幹預和內容干預怎麼理解給我一些概念的解釋也可以

一、 關於創傷
(一)什麼是創傷
創傷(trauma)來自於拉丁文中的「傷口」(wound)一詞,它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對於 身體、心理、精神和與他人關系的嚴重傷害。創傷的共同點是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恐懼、無 助、失控。概括說來,在創傷事件中,人們可能會經歷以下幾個方面的喪失:1)軀體或心 理完整性的喪失;2)重要他人、重要角色和重要關系的喪失;3)家庭頂樑柱或重要群體領 袖人物的喪失;4)社會單元及社區完整性的喪失;5)生存的物質和經濟基礎的喪失;6) 潛在的未來的喪失(如失去孩子);7)希望和夢想的喪失;8)核心價值觀的瓦解(如失去 安全感,可預測性,信任感)(Walsh,2007)。精神創傷如果得不到舒解或調整,其消極影 響可以延續數月甚至數年,對於兒童來說,這種創傷更可能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陰影並誘 發其它身心疾病。因此,修復創傷,重新開始新生活,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考驗。
什麼事件屬於創傷性事件?它包括兩個條件;第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一般包括親歷 或目睹死亡的相關場景,以及嚴重的身體或情緒損害。第二,是事件對於受害者具有的意 義。有些體驗,如戰爭、自然災害、人為災難、謀殺、強奸,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創傷性的。
也有一些事件,有的人體驗到創傷,也有的人並不體驗到創傷。為什麼?因為你對該事件 的體驗,與事件本身同等重要(Rosonbloom, etc, 1999)。
(二)創傷後的常見反應
創傷是一種重大的應激事件,它影響到整個人,包括身體、智力、情緒、行為上的改變 (Rosonbloom, etc, 1999)。
1.身體反應
創傷之後,個體可能會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如心跳加快,肌肉緊張,神經過敏,睡眠困 難。有時也會有胃部的不適、惡心、頭暈、耳鳴、大量出汗、無力、疲勞。另外,軀體可能 會感覺麻木,或者失去感覺。
由於處在極度的壓力下,導致人體釋放出能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從而引起血壓和 心率的急劇升高。因此,災難性事件發生後,心臟病發作的情形明顯增加,這早已被諸多第 一手材料所證實。
2.認知反應
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發生改變。為什麼那麼多無辜的生命在一次恐怖活動或自 然災難中殞滅?這樣的悲劇可能打破你對整個世界的基本信念。你以前可能認為自己堅強、 獨立、勇敢、果斷,但是創傷事件後,你覺得自己根本無力控制自己的命運,你可憐、脆弱、 渺小,不相信任何事和任何人。
(2)思想崩潰。創傷場景常常會突然闖入你的腦海,即使你不願意,也無法阻止創傷 事件的片段在你的頭腦中一遍又一遍地「閃回」。但有時,你可能弄不清創傷事件的發生順 序,甚至混淆了實際發生的某些情節。
(3)警覺過度。創傷之後,你可能對周邊的事物極度警覺和過敏。例如,走進一間屋 子時,你會對四周仔細檢查,看看出口在哪裡,有什麼可能的危險。你可能會選擇離出口最 近的位置,或背對著牆以免受到襲擊。總之,你總是驚恐不安,很難全身放鬆,你覺得周邊 危機四伏。
(4)思維游離。當創傷的感覺過於強烈時,軀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就是「切斷」與這 種感覺相聯系的渠道。你可能會感覺到自己的精神遊離於身體的「外面」。極端情況下的「游 離」,可能還包括想不起來創傷中的重要內容。
3.情緒反應
(1)恐懼,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即使環境不再有危險性時也是如此。而且,你
感覺相當無助,無論自己做什麼和怎麼做都無濟於事。這會令你感到未來的傷害亦不可避免。 創傷造成深刻的不信任感:你不再相信周圍人能夠幫助你,也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
(2)失去自尊,感到恥辱,痛恨自己。經歷創傷而倖存下來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在 某種程度上對所發生的事情負有責任。如果當初再清醒一些、再機靈一些,災難或創傷性事 件就不會發生或至少結果要好一些。你也可能會覺得,災難之所以落到自己頭上,是對自己 過去的「報應」。
(4)極端的情感爆發。創傷事件剛剛結束時,個體可能遲鈍或麻木。這種「情緒休克」 能使個體從創傷的折磨當中得到緩解。而後,你可能會突然地、意想不到地湧起強烈的甚至 破壞性的情緒,而且難以控制。
4.行為反應
(1)變得退縮和迴避。你可能願意遠離他人,將創傷性體驗「埋藏」在心中,以求得 自我保護的目的。你會迴避一些地方和場合,因為害怕觸景生情,即使這意味著你的日常生 活因此而受到破壞。
(2)變得易激惹、好攻擊。你可能發覺自己經常向別人挑釁,或激怒別人。有案例研 究發現,創傷事件後青少年的打架次數明顯比以前增多。
(3)其他行為方式的變化。你可能發現吃得比以前更多或更少,鍛煉更多或更少,體 重有了明顯的增加或減少。其他行為,如睡眠習慣和性活動也可能發生改變。
(三)創傷的傳統治療
傳統上對於創傷和重大災難中倖存者的治療,主要以病理學為理論基礎,其核心工作是 確認和降低創傷後應激障礙綜合症(symptom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這種研究脈絡把創傷後的表現作為心理障礙的病態反應對待,關 注於它與抑鬱症、物質濫用、精神病發生、人格障礙之間較強的共病率,並指出PTSD可引起 明顯的職業、心理和社會功能殘疾,對個體的社會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長期的破 壞性影響,也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李璐寰,童輝傑,2008)。
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者開始關注韌性取向的創傷修復策略,即強調個體潛在的積極成 長;並認為在創傷修復過程中,個體、家庭、社會的資源都是一些重要要素。我們在干預策 略中還會具體介紹。
二、創傷的修復——韌性的相關研究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心理學領域中總有這樣一種印象: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 導致消極的發展結果。換句話說,那些生活在貧困、不良家庭環境的兒童,難免會出現行為 問題或心理問題。那些經歷了災難環境和長期心理壓力的個體,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心理障礙 和困憂。
直到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一些兒童心理學者首先開始注意到,壓力、逆境和一些創傷 性的經歷對兒童發展的不利影響並不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兒童屈服於這些經歷並出現持續而 嚴重的心理失調;一些兒童沒有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不過良好的社會適應技能受到了一些 阻礙,自尊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另一些兒童看起來並沒有受到這些高危經歷的不良影 響,還有少數兒童甚至因這些經歷而變得更為堅強,經歷過嚴重的災難或在長期的心理壓力 下仍然能保持健康情緒和較高勝任力(李燕平,2005)。Werner(1989)在夏威夷進行了一項 經典的縱向追綜研究,更是讓人們看到了處於逆境和不利環境下,個體頑強的向上生長力, 也讓研究者看到了對處境不良的個體進行干預的希望。他發現,大約有1/3的高危兒童(出生 前或圍產期出現並發症、長期貧困、家庭破裂、父母患有精神病或者撫養環境惡劣等)順利 地度過了童年期和青春期,他們不但沒有表現出嚴重的學習或行為問題,而且很好地適應了 家庭和學校生活,實現了教育和職業上的目標(崔文香等,2008)。
韌性(resilience)這個術語應運而生。近年來,在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精神醫學、 教育學、護理學、臨床醫學等各學科,韌性的概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種對於展現個體 積極方面的心理韌性的強調,與近年來心理學領域中一種新的趨勢是分不開的——積極心理 學運動的趨勢,它強調在理解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時聚焦於優勢而不是劣勢,聚焦於健康而不 是疾病,強調施展積極的主體能動性,體現積極的個性特徵,關注於發揮人的最佳狀態的條 件和過程(李江雪,申荷永,2006)。
心理韌性這一概念剛剛進入我國,實證研究尚未全面開展,甚至對於概念的翻譯也不統 一,有人把它譯為韌性(於肖楠,張建新,2005;崔文香等,2008),有人譯為恢復力(李 燕平,2005),有人譯為心理彈性或彈性(席居哲,桑標,2002),有人譯為壓彈(劉取芝, 吳遠,2005)。台灣和香港的一些研究者有時譯為復原力和抗逆力。下面我們針對韌性的概 念和研究做一概要介紹。
(一)什麼是韌性
韌性的核心就是一個人的「回彈」能力,即復原的力量和重新回到壓力事件之前那些適 應的和勝任的行為模式的能力( Garmezy , 1993)。總結相關的研究文獻,對這一概念存在 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特質性定義。結果性定義主要從發展結果上定義韌性,
把韌性視為一種現象,其特點是面對嚴重威脅適應與發展的環境,個體仍然良好地成長與發 展。過程性定義將韌性看成是一種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徵通過動態交 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特質性定義將韌性 看作是個人的一種能力或品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特徵。即韌性是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 並且靈活地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崔文香等,2008)。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主張把韌性視為一種動態的過程,它包括行為、思考和行動 各個方面,這些內容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和發展起來的。如果在人生的發展階段中,個體能 夠形成正常的適應系統,則會成功地抵抗逆境、促進健康成長。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把韌性定義為:在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 艱辛及其他生活重大壓力下的良好適應(Newman, 2005)。韌性是一種人體中存在的「自我 調節機制」,它會在逆境面前自然地展現出來,推動著人們去克服生命威脅,去追求自我實 現,去維持精神和諧(於肖楠,張建新,2005)。
(二)有關韌性的相關研究
有關韌性在創傷事件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在極端的創傷情境後,個體常常體會到尖銳 的應激綜合症狀非常常見。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大多數個體在適應和恢復過程中表 現出了心理韌性,而不會經歷漫長階段的心理困擾。研究還發現,在創傷清理的過程中所承 受的痛苦和斗爭,有可能使個體產生巨大變化,並伴隨著積極的人生成長。Walsh(2007) 指出,個體會在五個方面有積極的變化:1)出現新機會和新的可能性;2)與他人更深刻的 關系和更深刻的共情;3)感到自己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時更強壯;4)感到更為重要的是感 恩於生活;5)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韌性的研究發現,有些個體即使是在極為惡劣和危險的環境下,也能克服種種困難,保 持良性的發展。那麼,為什麼面臨同樣的困境,有些個體能夠克服逆境走向積極的發展,而 有些個體卻不能呢? 通過對韌性的保護性因素和危險性因素的研究,人們找到了一些答案。 保護性因素和危險性因素是韌性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對於了解韌性的形成機制至關重 要。
1、韌性的保護性因素
所謂保護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指的是這樣一些個人和環境因素,它們能夠促 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事件,減少消極發展結果的出現。
第一,個性因素。研究者發現,積極的氣質、內控、高自尊、對未來的樂觀展望、宗教 信仰等都具有韌性的特徵。瑞典科學家的一項調查研究也表明:災難受害者對病情治癒的信
心,對於治療的持續時間和最終效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它起到了一種「預示性價值」的 作用(帕森,2008)。Kathleen Tusaic & Janyee Dyer(2004)進一步將個性中的保護性因 素分為兩類:認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s)和特殊能力(specific competencies)。認知因 素包括樂觀、創造性、幽默、提供存在意義的信念系統、對自我獨特性的欣賞等。特殊能力 則包括有效的問題解決技巧、社會能力、目標感和未來感、高於一般水平的記憶能力等。此 外,外表的吸引力也被認為是增加韌性的一個因素。
第二,家庭環境因素。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最初和最重要場所,其環境和氛圍是韌性的 重要影響因素。一些有利於增加兒童韌性的因素包括:一致的父母角色模式,融洽的父母關 系,父母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長度,父母為孩子提供嚴格的且一致的引導,父母對兒童很 少採用壓抑的、強制性的拒絕態度。
第三,學校環境因素。學校氛圍也是韌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包括積極的學校氛圍、學校 的歸屬感、良好的同伴關系等。例如,Werner(1985)的長期研究發現,所有表現出高韌性 的孩子都能至少說出一個給他們提供重要的支持性資源的老師的名字。Rutter(1984)也發 現,如果在學校里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並且有細致的老師幫助,則比同樣家庭條件下成長的 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韌性。可見,成功的學校生活與個性的良好發展是互相聯系的。
第四,社區環境因素。一般認為,成長於較差社區的孩子相比成長於較好社區的孩子更 容易出現消極的適應結果。通過兒童和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社會支持,成立某些組織使居民參 與其中等,這些都是社區范圍內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劉取之,吳遠,2005)。
2、韌性的危險性因素
危險性因素(Risk factor)則是指那些可能會增加個體出現消極發展結果的生物的或社 會心理的事件。危險性因素的出現是韌性形成的前提,這種因素作用於個體,造成個體發展 中的逆境, 影響個體的發展結果。危險因素來源於各種生活壓力刺激、創傷事件,或者來 自於個體自身或環境的壓力累積,它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或者社會的因素。常見的危險因 素有身體疾病史、身體受虐史、弱勢群體、神經質、家庭成員過多、父母酗酒、父母賭博、 家庭暴力、缺少社會支持系統、夫妻關系不和諧、居住房屋擁擠、家庭經濟困難、社區不安 全等(劉取之,吳遠,2005;崔文香等,2008;李燕平,2005)。
已有的研究發現,保護性因素和危險性因素是兩個不同的系列。它們不是位於一個連續 體的兩端,也就是說,並不是線性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危險性因 素存在並不意味著保護性因素就會增加(李燕平,2005)。
3、多重壓力源的增長效應。
一些研究者還探討了多種壓力源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和創傷後恢復的影 響。結果發現,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並不等於各因素單獨的影響力的簡單相加。隨著壓力源 的數量的上升,兒童出現心理失調的可能性成幾何級數增長。伽默齊(Garmezy,1993)報告 說,一個危險性因素的存在可以使兒童發生心理失調的可能性增加1 %,兩個危險性因素的 存在則會使這種可能性增加到6 %,四個以上的危險性因素會使這種可能性增加至33 %(李 燕平,2005)。
三、 有關韌性的干預策略
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者開始關注多系統、韌性取向的創傷修復策略(multi-systematic resilience-oriented practice approach),認為在創傷修復過程中,個體、家庭、社會的 資源都是一些重要要素(Rutter,1999)。具體來說,在個體層面上,強調關注個體潛在的 積極成長;在家庭和社區層面上,強調通過人際支持網路實現波狀擴散影響的效應(ripple effect),從而達到個體康復的最佳水平。
(一)個體層面
在個體層面的韌性恢復策略中,APA提出了建設性的十種策略(Newman,2005),其它研 究者也提出了各種相關做法(例如,Rosenbloom, etc,1999;歐文.倫道夫.帕森,2008; Rutter,1999),我們在這里概括了各學者的論述,提出以下七項干預策略。
1、建立社會聯系
與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十分重要。接納那些關愛你和傾聽你的人的 幫助和支持,可以增強你的韌性。研究發現,創傷對個體的影響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創傷個體能否找到溫暖的、安全的、受到信任的他人,並與他們建立聯系。與他人之間的有 力聯系,相信自己在需要時可以得到幫助,能夠有效地對抗不安全感、無助感、生活的無意 義感。另外,積極參加當地的組織,為他人提供社會支持也十分重要。在他人需要時給予幫 助,對助人者自身也有益。
2、重新定位目標,始終向前看
也許由於逆境和災難,某些目標不再可能實現了。你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局面,但可以 改變你對它的解釋和反應。接受這種無法改變的環境,重新定位你的目標,可以幫助你關注 那些你可以改變的事情。
3、發展一些現實的目標
有規律地做一些事情——即使它所取得的成績似乎微不足道——但你畢竟向著你的目 標前進。不要去關注那些看起來無法實現的目標,只是問問你自己:「我今天可以完成一件 什麼樣的事,這件小事有助於向著我希望的方向前進。」
4)自我發現的機會
在人們與創傷做斗爭的時候,常常會重新認識自己,並發現某些方面的成長。很多體驗 到悲劇和艱辛的個體報告說,他們與別人形成了更好的關系,感到自己更強有力,提高了自 我的價值感,發展了更多的精神追求,更強調對於生活的感恩。
5)培養對自己和對周圍事物的積極看法
即使面對痛苦的事件,也試圖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這一情境,並保持一種長期的視角。 不要過激地看待這一事件。
6)照顧好自己
關注於自己的需要和感情。鼓勵自己參加感興趣的和能夠放鬆自己的活動。有規律地鍛 煉身體。照顧好自己有助於保持你的頭腦和身體的最佳狀態,使你有精力去處理你要面對的 情境。
7)耐心,耐心,再耐心
大量的相關研究表明,心理韌性更多是一種普遍性的行為,而不是什麼超乎尋常的少數 人才具有的人格特質,它是每個人身上存在的潛能,或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行為。不過,我 們同時也希望指出,創傷的修復並沒有什麼快速見效的靈丹妙葯,它是一項頗為復雜和耗時 的心理過程。傷口的癒合需要時間,心理創傷也是一樣。有時,情況甚至會發生反復,例如, 在周年紀念日或其它特殊的日子裡,會讓創傷的受害者再次感受到觸景生情的痛處。在創傷 修復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從容面對生活的考驗。
(二)家庭層面
家庭在個體的創傷恢復方面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加強家庭成員的聯系
前面已經說過,創傷之後個人的無助和恐懼是最常見的。個體,尤其是兒童,急切地需 要得到他們可以信賴的人的支持和安慰。此時家庭的凝聚力至關重要。但是,家庭成員也不 得不去承受不同個體在危機面前的不同反應。有些人可能迫切地需要與心愛的人緊密和長久 的聯系;也有人則會選擇相對疏遠的方式迴避痛苦和損失的體驗。在逆境下,家庭的最重要 責任就是把家庭成員維系在一起,不讓他們孤獨地品嘗苦難,但同時也切記,應該尊重不同 的人創傷修復的不同道路,給每個人一定的空間和時間。
2、情緒上的分享與支持
創傷會激發倖存者相當強烈的情感爆發----憤怒、恐懼、悲傷、負罪,等等。當痛苦、 無法接受的感情得不到表達和支持時,則容易出現情緒騷動、缺乏寬容、憤世嫉俗、破壞性 的行為、葯物或酒精濫用。對於家庭成員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信息 的互通、共情的反應,並對激烈的情緒波動表現容忍。
3、與擴展的社會網路保持聯系
重大創傷時期,家庭要建立親人、社會、社區網路以獲得更有效的心理、情緒、行動和 經濟上的支持。擴展的社會網路體系包括朋友、鄰里、健康咨詢師、學校老師和咨詢人員、 僱主和同事。這些人可以交換信息,分擔痛苦的記憶和感受,提供相互的支持,鼓勵康復的 希望和努力。對於失去房屋和工作的人們來說,經濟上的支持也十分重要。
(三)社區層面
社區的修復策略,主要包括四個主題(walch, 2007)。
1、通過加強社會支持體系,建立聯合體,共享支持體系和資源,並把它作為康復的重 要基礎。
2、加入到有關創傷和應對的故事講述中,其中的故事應該足夠多以盡可能包括不同的 經歷。例如,美國在Katrina颶風襲擊之後,有社區為兒童組織了「我的Katrina故事」社區 活動。活動中提供了各種信息和故事,幫助孩子們記住、記錄和完整地看待這一事件。它其 中不僅包含了悲痛、糟糕、恐懼的部分,更包括了人們所做的助人、勇敢、優良的行為。
3、重新安排生活節奏,並舉行一些集體的康復儀式。儀式對於培養群體的凝聚力和創 傷的康復十分重要。它把人們的悲痛賦予了意義和認同。除了官方有組織的正式儀式以及而 後的紀念事件之外,還可以舉行一些非正式的儀式和紀念活動。
4、帶給人們積極的遠景目標,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

閱讀全文

與性事資徇員電影免費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的婚禮電影多少分鍾 瀏覽:743
好看的致青春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17
最近好看的搞笑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34
好看電影大全國語版免費 瀏覽:603
一看開頭就好看的電影 瀏覽:94
傷心感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2
類似後們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79
閑魚電影票怎麼來的 瀏覽:832
如何找完整版電影的資源 瀏覽:351
加拿大恐怖片屠夫電影免費看 瀏覽:199
梁家輝演卧底老師是什麼電影 瀏覽:586
超級好看日本動漫電影 瀏覽:442
好看的電影兒童愛看的電影 瀏覽:384
好看的懸疑電視電影 瀏覽:508
白宮電影有哪些 瀏覽:917
電影剪成三分鍾視頻需要多久 瀏覽:339
美國電影信條英語怎麼說 瀏覽:48
2020年12月好看電影 瀏覽:437
怎麼查電影首映 瀏覽:775
北京電影學院編劇多少分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