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洛麗塔是什麼的 電影人物一樹梨壓一海棠是怎樣的電影
《洛麗塔》又名《一樹梨花壓海棠》,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亂倫戀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電影根據著名的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波科夫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改編。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圓買下了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客觀的數目。
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勃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了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於是庫布里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準的原則下,盡可能的終於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的12歲大。
1962年電影怪才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攝了納博可夫最具爭議性的小說《洛麗塔》。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在這部電影里利用他獨有的黑色幽默和對納波科夫小說的深刻理解,試圖探討一個關於性慾的混亂與迷惑的主題(在37年後他又在《大開眼界》中再次回歸這個主題)。
十幾歲的洛麗塔成熟美麗,天性中有一種野性的味道。她討厭母親那一套清規戒律,從沒想做個因循守舊的淑女。處於青春期的她似乎在無意間勾引繼父,對誰都沒真感情,更是無心學業……當時的美國社會一片正氣,根本不接受這個站沒站樣、坐沒坐樣的洛麗塔,她簡直就是個異種。全美不止禁了電影,還把小說也列為禁書。
時光荏苒,社會上像洛麗塔一樣的問題女孩越來越多,90年代末,洛麗塔和40歲的繼父的畸形戀再次被搬上銀幕,沒想到新版彩色的洛麗塔依然如舊,在電影院,她還是坐沒坐樣,把腿翹到前排座椅上。直到今天,「洛麗塔」還是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就象她高高翹起的腿,永遠被視為「有傷風化」。
雖然小說《洛麗塔》1953年一經問世便遭各方非論。但是1962年搬上銀幕的電影《洛麗塔》則拍得含蓄而優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這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朴實了許多。片中並無過份的激情場景,甚至有評論認為該片有些「兒童化」。庫布里克巧妙地運用指甲油、門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燈光來描述這個亂倫故事。庫布里克並未將故事的主題訂為小說原作的「天真的墮落」和「世俗的強大」,而是以唯美的方式強調了主人公境遇的可笑與荒謬。
雖然扮演洛麗塔的演員有些成熟過頭,但演員的表演還是到位的。庫布里克以一種帶有喜劇意味的正劇的方式,再次展現了他影片中永恆的主題:人性在有規則社會中受到的壓迫。
Ⅱ 電影《亂世佳人》的影評
影片《亂世佳人》歷經三年時間,由三位導演輪流執導,耗資400萬美元,橫空出世,她的誕生,同樣標志著好萊塢電影進入「恢弘巨制」時代。1939年,《亂世佳人》一舉問鼎第12屆奧斯卡的8項金像獎,轟動世界影壇。這部長達三個小時四十五分鍾的影片,以其恢弘的氣勢,亮麗的色彩(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豪華的場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戰爭場面,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男女主人公天衣無縫的 完美組合,給人以視覺上又一次《飄》的極大享受。她的原底片被安置再一隻金罐里,成為電影史上一件珍貴的文物。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重現一百多年前繁榮的種植園文明的沒落,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
郝思嘉成為電影史上最難產的一位女主角,有1400多位新老藝員參與角逐,最後由名不見經傳的英國女演員費雯*麗雀屏中選。沒有費雯·麗就沒有《亂世佳人》的巨大成功。她的「思嘉」較一般試境者多了一點深度,多了一點激情,多了一點奔放熱辣。費雯·麗那一雙透著靈性的精明而貪婪的綠色眸子,將郝思嘉的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她對於角色的熱情,像一團火,且永沒有燃盡的一刻。費雯*麗狂熱的歇斯底里的表演讓她一舉成名,問鼎奧斯卡影後。
男主角克拉克·蓋博則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的頭牌影帝,由他出演風度翩翩,詼諧幽默的白瑞德乃十眾望所歸。《亂世佳人》問世之後,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這一對熒幕上斗氣冤家的形象,成為迄今為止都不可超越的經典極限,沒人敢來挑戰,他們遙不可攀,讓我們無法親近,我們只有崇拜它,愛它,別無選擇。
影片上下兩部都以土地作結。上部思嘉獨自站在塔拉的荒田上抓起一把紅色泥土,對天發誓決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在雄壯有力的主題曲旋律的高奏之下,畫面從思嘉站在土地上昂然面對未來挑戰的剪影鏡頭中淡出;下部思嘉望著遠去的愛人瑞德,悲痛欲絕,耳邊突然響起了父親郝嘉樂雄厚德聲音,「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日月同在。」塔拉!家!塔拉!家!對,回家!她一定能在紅色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力量,一定有辦法讓瑞德回來,明天又是另外一天樂!思嘉德眼睛重新現出了無盡德希望,高昂德主旋律再一次響起。
《亂世佳人》是不朽德,令人難忘的。歲月流金,經典無價。隨著時間的流逝,她並未「隨風耳逝」,而是在藝術的桂冠上,一「飄」再「飄」…… …… ……
愛情,人生中最美麗的片斷,電影中最動人的題材。我們為了愛情,或許痛苦,或許悲傷,但我們都不會後悔於曾經的心動。希區柯克曾說過,電影就是剪掉平凡後的生活。在我看來,電影是一面雙面鏡,美國人透過電影看世界,而我透過電影看美國。
從十四歲,讀到米切爾的《飄》後,我開始喜歡上了文學,而這本小說則成了我的最愛。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我懷著對原著的喜愛,看了這部拍攝於1939年改編於原著的《亂世佳人》。在我看來,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就是小說中的瑞德·巴特勒與斯嘉麗·奧哈拉。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不會找到比他們更接近原著人物的一對。克拉克·蓋博,費雯麗的成功演繹也成就了這部影片在愛情電影中甚至世界影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雖然在拍攝時蓋博和費雯麗的關系並不融洽,蓋博還在拍片之中迎娶了新娘,而女主角和導演更是一換再換。但正是在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他們才完美地詮釋了瑞德與斯嘉麗之間時而互相憎恨,時而相愛卻又互相嘲諷的復雜情感。他們就是原著中的瑞德·巴特勒和斯嘉麗·奧哈拉。以至於幾十年後的今天,他們在影迷心中的形象永遠不會被超越。
《飄》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以「亂世佳人」斯嘉麗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女主角斯嘉麗年輕貌美,但她的所作所為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某些本質特徵:殘酷、貪婪、自信,為了自己和庄園的利益可以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但同時斯嘉麗又是勇敢、堅強,對愛情有著火一樣的狂野。我想這正是吸引瑞德的地方。而男主角瑞德,則是放盪不羈、玩世不恭,豪邁卻時而透露著紳士風度。不同於平常愛情的愛情,註定會讓人難忘。一個像風一樣飄乎不定沒有根的男人卻深愛著一個自信殘酷貪婪的女人,只有如此才能證實愛情的偉大。
女主角斯嘉麗的性格是多元的、復雜的: 她對初戀艾希利的愛是熱烈的、純潔的、執著的,但是熱烈中摻雜著虛榮,執著中透著強烈的自私,越是得不到艾希利,越對他念念不忘;便她又是聰明的、勇敢的、能乾的,性格中又有冷酷、貪婪的一面。爭強好勝的個性導致了她三次婚姻失敗的悲劇。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說的那樣:「我之所以愛你,是因為我們太像了。。。。」瑞德和斯嘉麗的確太像了,所以瑞德越是得不到斯嘉麗的心,就越想得到。斯嘉麗從不掩飾自己不是上等人,雖然她出身在一個上等的家庭接受淑女式的教育,但她像她的父親,深信自己骨子裡流的是愛爾蘭民族的血而不是貴族的高雅。她會在吵架後,打對方的耳光,摔東西,說臟話,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心情和真實的面目。而瑞德同樣也是,以走私軍火起家的他,看待戰爭不過就是看做一個發財的機會。瑞德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他眼裡,南北戰爭還沒開戰,就已定出了勝負。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為也不完美的斯嘉麗付出了感動半個世紀的愛。直到瑞德被斯嘉麗傷透了心,離開後,斯嘉麗才明白與她同類的瑞德才更值得愛。斯嘉麗的愛是錯位的,三次失敗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證明。她一直認為自己深愛的是艾希利,一個懦弱無能、只會回憶過去的沒落奴隸主,因為這個人是她的初戀,一段難以忘卻的情懷。因為對艾希利錯誤的愛,她對瑞德始終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抗拒,就算住在大房子里,被瑞德疼愛著保護著,心裡對艾希利卻還難以忘卻。三次婚姻失敗後,斯嘉麗雖然仍然年輕美麗,但瑞德卻累了,他在人生路上已經走得太疲勞、太乏味了。他可以用錢買到女人,可是卻買不到心愛女人的心。尤其還是斯嘉麗那顆殘酷、貪婪、自信的心。瑞德說過:我的愛已磨滅了……你固執得像一頭猛犬,無論什麼東西不弄到手,決不罷休。」瑞德不願意把自己的心作第三次冒險,決定離開斯嘉麗。在飽經滄桑後瑞德發自肺腑的嘆息更是縈人心懷,讓人不僅與他那顆受傷而憔悴的心一同哭泣,為他那冷酷強悍外表下的脈脈溫情而動容。而此時的斯嘉麗卻突然明白她丟掉的靈魂不是艾希利,她苦苦追求的理想中的愛。斯嘉麗一直不知一生的真愛就在身邊,在她終於明白時,驀然回首,伊人已去。戰亂總是讓愛情不得其所,也許戰爭才是消蝕他們愛情的真正原因。「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這是《亂世佳人》中斯嘉麗的一句話,這句話充分表現了斯嘉麗的倔強、不屈。其實瑞德又何嘗不是這樣?兩個相像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強者,卻還想做感情中的強者,這是行不通的。
動盪的年代,對愛情的狂熱追求,主人公在困難與挫折前所表現出的勇氣與奮斗不息的精神著實讓我們感動。因為戰爭,愛情更變得彌足珍貴。在戰火中的愛情,更讓我們感動、難忘。
想用一句話,做這篇隨筆的結尾:如果這輩子我有遺憾的話,就是沒有為了愛情而死。
Ⅲ 斯托米丹尼斯除了輕佻寡婦還有哪些電影
斯托米丹尼斯除了輕佻寡婦還有《女孩之夜》《小鎮反面》《尋找福佑》《流言》。《Lets Be Real》。
《小鎮反面》,前海豹部隊成員BOBBY KALINOWSKI 退役後成為了一名景觀設計師,與他的妻子DAWN還有16歲的女兒Brianna住在洛杉磯的郊區。一天晚上他們接受新鄰居CLAY和ELISE FREEMAN 的邀請,到市中心的一個俱樂部去。他們不知道這是一場生死考驗的開始。《尋找福佑》,一個剛從電影學校畢業的理想主義的25歲女孩在成人電影工業中的故事。《流言》,Dirt在英語中有骯臟,流言,誹謗,風涼話等多種意思,在這里作為劇名和劇中的雜志名可謂一語雙關。本劇以八卦雜志女主編Lucy Spiller(Courteney Cox)的生活和工作為主線,風格華麗而略帶黑色。
斯托米·丹尼爾斯(外文名:Stormy Daniels,1979年3月17日-),出生於路易斯安納州巴吞魯日,美國女演員、導演、編劇。2002年,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2006年憑借《派恩斯營地大屠殺》獲得AVN最佳女演員支持獎。2010年,參選路易斯安納州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