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電影 > 送別的電影免費觀看

送別的電影免費觀看

發布時間:2023-04-30 12:11:37

Ⅰ 《送別》

在送別中學會珍惜。

學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別》,如小米老師所說:「曲風悅耳動人,簡單易上手」,更主要的是,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摯愛,熟諳於心。

《送別》

譜曲:J·P·奧德韋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曲調取自J·P·奧德韋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音樂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民國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別》,是對摯友許幻園的離別之情。李叔同與許幻園在革命之後宣揚民權思想,一度成為社會改革潮中的先鋒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稱帝,社會急劇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下此歌送別許幻園。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送別》這首歌曲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80年代,《送別》作為主題曲出現在林海音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最近,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評論《送別》寫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簡單堆砌。我深不以為然。

這首歌小時候聽來確實平常無奇。詞中的長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極其平實的物件,好比我們和人交往時「只道是尋常」,但一旦那人離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別的意義。隨著年歲推移,總會在遇到別離的某個時刻,腦海浮現「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地之角」,從前無關緊要的某些東西,感覺被牽引過來,重新產生了關聯。

也許,可以認為,歌詞並非寫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詞營造的淡然深遠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鳴,如蘭亭集序里「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首歌延伸了眾多個體生命的時長,又被稱為民國群體的時代記憶。從個人與友人的離別逐漸放大到對世界之極的距離感、對即逝的事物的悲愴感。就如古詩中經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發共情,繼而不斷巡迴傳唱,彷彿向世間述說著萬物都有離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年幼的英子,經歷了宋媽、爸爸、秀貞的生離死別。但同時,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感悟。想想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無論是短暫交集的陌生人、還是一起玩耍的夥伴,或是陪伴成長的長者、至親,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送別,甚至是永別。交集的時間長短、送別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種苦楚和無常卻是同樣的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送別說不上是從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須代價,但卻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送別後有感慨,還會有懷念,在遺憾中,我們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當下的美好。

Ⅱ 電影中有哪些經典的離別、分手時的畫面

《返老還童》,主人公慢慢變成嬰孩,忘記一切。這是她在他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前夕,最後一次以愛人的身份,彎腰親吻早已懵懂的他。

Ⅲ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3)送別的電影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Ⅳ 求弘一法師《送別》最完整的版本

一、豐子愷版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可能是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棚亂昌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二、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陪戚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三、陳哲甫增續版
可能是因為《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有人續填歌詞。而有的續詞隨原詞一起傳播,時間一長,被人誤當作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
陳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貧兒院院長等職。1928年後居天津。陳哲甫與李叔同相識,並可能和李叔同有親戚關系。他寫的《送別》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該歌集1932年12月由仁聲印書局出版。《仁聲歌集》將陳哲甫的續詞和李叔同的原詞同刊在《送別》歌中,形成《送別》的演繹版。全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鏈扒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Ⅳ 大陸有哪些經典的劇情片值得一看

大陸比較經典的劇情片,就不得不說今年很火的一部電影了--《我不是葯神》

導演吳貽弓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鄭振瑤則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電影根據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那首李叔同作詞的《送別》,也是自電影《城南舊事》起盛行,電影的《城南舊事》與《送別》是不能分離的,無論從主題或是畫面攝影上。這首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里,真正能感懷別離的,莫過於逐漸告別青春而成長的學子,最美好的青春與天真漸行漸遠,帶著淡的哀愁,與童年作別,帶著淺的憂傷,與青春作別。

Ⅵ 求電影中難舍難分(告別離別)的電影片段!!!

《分手男女》 在重復了多次爭吵後,不搭調的情侶布魯克和蓋瑞終於決定分手。可心中憤憤不平的兩人都不願搬出曾經共有的公寓,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繼續住在同一屋檐下。完全看不順眼的兩人開始互不相讓、爭風吃醋、互相拆台、各出奇招,一場場鬧劇過後,他們才發現不能沒有對方…

Ⅶ 找一部電影 或電視劇 裡面的插曲有《送別》 就是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你要找的應該是《城南並桐譽舊事》
該影片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影片講述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垣頹院、殘陽駝鈴、鬧市僻巷等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輪侍,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讓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本片榮膺中國電影金雞獎最絕段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Ⅷ 給我一個[送別]的簡介,要快哦~

送別 歌曲介紹 李叔同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旋律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鋒鏈首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以下由Van添加> 一、豐子愷版 李喚鍵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可能是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曾發生個別錯訛。「一觚濁酒」之「觚」,有「瓢」、「壺」、「杯」、「樽」等幾種誤植。「觚」與「瓢」字形相近,可能在傳抄過程中被錯認。但「觚」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為農人從水缸舀水或者從麵缸取面的器具,豈能混淆和替代。「壺」與「觚」(音孤)音接近,「觚」變為「壺」,當是傳唱過程中聽差所致。而「杯」、「樽」之訛傳,傳唱者記憶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林海音版和豐子銀數愷版差別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林海音記憶錯誤或者對原詞記憶不全,以杜撰填充。對此說法我不以為然。以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記憶能力,她斷不會忘記她一生都非常喜愛的《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我以為,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小學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我想是這樣的,那所小學採用《送別》作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鑒於李叔同原詞中「一觚濁酒盡余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對「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中的「來」字有所懷疑,從意思上說此處用「還」似更為貼切,也避免和後面的「來」重復。而網上傳抄本,也確有將「問君此去幾時來」寫為「問君此去幾時還」的。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影片在出現《送別》一歌時,沒有字幕,我記錄的兩段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三、陳哲甫增續版 可能是因為《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有人續填歌詞。而有的續詞隨原詞一起傳播,時間一長,被人誤當作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 陳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貧兒院院長等職。1928年後居天津。陳哲甫與李叔同相識,並可能和李叔同有親戚關系。他寫的《送別》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該歌集1932年12月由仁聲印書局出版。《仁聲歌集》將陳哲甫的續詞和李叔同的原詞同刊在《送別》歌中,形成《送別》的演繹版。全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以上由Van添加> 李叔同 的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Ⅸ 離別主題的電影

電影後會無期

Ⅹ 周潤發吳倩蓮火車站送別是什麼電影

周潤發吳倩蓮火車站送別叫《花旗少林》。

《花旗少林》是由劉鎮偉執導,劉鎮偉和谷德昭編劇,周潤發、吳倩蓮、秦漢等領銜主演的帶奇幻色彩的動作愛情片。影片講述了當代高手阿正和有特異功能的女孩小菁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於1994年1月29日年在中國香港上映。

花旗少林劇情簡介:

本片是帶有浪漫氣息的驚險奇情動作片,構思頗有新意,部分場面亦發揮出想像力,但整體上的執行仍不脫避重就輕之弊。男女主角周潤發與吳倩蓮在片中產生了相當好的化學作用,秦漢首度嘗試反派角色也表現不俗。

影片描述美籍華人張正奉中央情報局之命,前往中國大陸協助護送一件國寶赴美。他在武林聖地少林寺等候消息期間,跟少林寺方丈空智大師和七歲小和尚清淳產生了友誼,但也有文化差距與生活習慣的沖突。

更令張正感到意外的,原來所謂的寶物是身懷特異功能的少女小菁,兩人在揭破驚天陰謀的過程中產生了一段浪漫情緣。編導劉鎮偉以比較清新的手法來處理此片,在愛情與動作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中尤以周背著吳走過紛飛白雪的一幕最有味道。

這是一部帶有浪漫氣息的驚險奇情動作片。本片中,導演劉鎮偉「笑中帶淚」的風格趨於成熟,一個當代高手和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武學肅穆之地少林,時正是北國的冬天。

電影穿插了不少典型的劉鎮偉式笑話,在寒氣襲人的季節里,讓人溫暖。難忘的兩個場景:女孩使出特異功能,帶著心上人在雪中的樹林御風飛行,手碰落了松樹上的一片積雪,宛如一個童年的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花旗少林

閱讀全文

與送別的電影免費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16好看的電影 瀏覽:316
好看的世界經典歷史電影 瀏覽:150
小丑幾部好看電影 瀏覽:918
男孩的話會成真是什麼電影 瀏覽:444
好看都的電影 瀏覽:467
范明當保姆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00
刑法經典電影有哪些 瀏覽:863
她的生活電影免費 瀏覽:586
失眠電影怎麼不能看 瀏覽:178
感人好看電影推薦豆瓣高分 瀏覽:444
中年免費電影 瀏覽:330
適合情侶看的日漫電影有哪些 瀏覽:396
如何從電腦上下載電影到mp3 瀏覽:524
好看的颶風電影 瀏覽:162
好看的香港變態電影排行榜 瀏覽:519
有什麼電影有五條狗 瀏覽:785
有哪些特別勵志的青春電影 瀏覽:427
電腦下載好的電影如何投射到電視 瀏覽:749
全家人如何自救電影 瀏覽:599
男女租房電影有哪些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