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生活中有花有刺,方為人生真諦
《四個春天》是貴州導演陸慶屹的首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一上映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分,並且在2018年提名了第55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獎,斬獲了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
評委會對這部紀錄片的評語是:平和的歌聲融在暖意盎然的日常角落,生命的真諦詮釋歡聚離別的終極孤獨。紀錄片固有的控訴性和邊緣性,在明亮的心中消弭無形。
這部只耗費1500元拍攝的紀錄片,拍攝技巧和敘事技巧並沒有多麼驚艷,為何能得到這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甚至連趙薇、黃渤、周冬雨、章宇都為它發聲推薦?這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就像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敘事散文詩,它簡單、質朴卻深深打動人心。
《四個春天》影片裡面沒有什麼高潮迭起、驚心動魄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平淡淡,日常瑣碎的塵俗生活志趣。它拍攝於2013年到2017年的四個春天,以很簡單的中國家庭為背景,黔南小城裡的父母為主角,在四年光陰里,一點一滴的生活日常,刻畫出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時間變遷,以及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生離死別。
或許正是因為影片以平淡見實,卻猶如一根根綿密的小針,一點點地戳入我們的心窩,讓人動容,讓人回味。
我們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時代變遷的光景和找到自己家庭生活的縮影。特別是在看過山海流瀾,城市花火後,這部紀錄片就像一道涓涓細流,讓我們明白了平淡的的生活最是溫情和動人;但是生活不會只有和風細雨,也會有離別和痛苦。而生活有花有刺,方為人生真諦。
平淡是人生常態,璀璨光景是不常在的;生活中我們面對的更多的是庸常的柴米油鹽和俗碎的人情世故。但是平淡也有平淡的滋味,生活的美,不在於物質的富足,而在於瑣碎日常中,對生活的堅持和本心。
試想想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傳統春節的年味了?影片中噼噼啪啪的爆竹響聲,爸媽在廚房裡洗菜、切肉、做飯忙活的場景,這是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會出現的情境,也充滿著中國式的年味。
媽媽用鐵銅和鋼筋條搭建熏制台,熏制每年必備的年菜香腸和臘肉。鐵銅煙霧裊裊,熏好的臘腸帶著油亮的橘黃色澤,那種香味彷彿隔著屏幕都能透出來,充斥著滿滿的生氣和煙火味。
爸爸親自寫春節對聯,做滿桌菜餚拜神祭祖,這一切都那麼稀鬆平常卻又傳統而有年味。
《人生一串》的美食紀錄片有這么一句話:
就是因為這煙火氣,讓人感覺這些生活片段那些接地氣,那麼地鮮活而又充盈。
爸爸在魚池養魚觀賞,媽媽在天棚種花鏟草;爸爸擺弄電腦,媽媽在另一邊縫紉;爸爸拉琴,媽媽做針線活,一切平靜而又瑣碎的日常,顯得那麼溫暖有愛而又美好。
爸媽上山踏春,採摘草葯,駐足樹下賞梅花,偶爾興致來了唱山歌,扭舞步,流連於山青水秀的的自然間,這一點一滴既平凡又難得,這種歲月正好的平淡生活充滿了藝術和詩意。
影片中爸媽認真而又平凡地生活著,平凡瑣碎中透露出細微的美好,這是被時間氳久了的生活原生審美。兩人平常的互動和相濡以沫的感情,總能讓人感覺愉悅又安逸。兩位老人愜意、從容而又滿足的生活態度,簡單、質朴的生活哲學,富含感染力又充盈感動。
我們總是追求所謂意義上的成功,終日埋頭忙碌,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其實幸福很簡單,它一點一滴融在生活中,那些嵌在生活中瑣碎日常和煙火氣,就是最動人的詩意。無論何時,只要熱愛生活,用心感受,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一個庸常的日子,都浸潤著細微的感動,洋溢著文藝質朴的氣息;只要你用心生活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春天,找到被生活偷藏起來的糖果,把日子過成詩篇。
林清玄在《清玄說:換個角度看生活》里寫到:幸福常常隱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點用心,平常事物就會變得非凡、美好、庄嚴了;只要加一點用心,凡俗的日子就會變得可愛、可親、可想念了。
《人間值得》一書里提到:
平淡的生活並非只有和風細雨,還會有離別和痛苦。
2014年春,姐姐陸慶偉突然生病住院,病痛把一個原來開朗大方的姑娘深深折磨成一個臉頰凹陷,憔悴乾瘦的人兒,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現實的殘酷。
媽媽在病房裡經常搓著手中佛珠,給女兒祈禱,給女兒用葯草洗腳,安慰女兒不要有心裡負擔。她剋制自己的悲傷,想做女兒堅強的後盾。爸爸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的抹著眼淚,這是一對平常父母對孩子的最深沉最樸素的愛,讓人深深淚目。
終究姐姐還是走了,傳統的送葬習俗,閃爍的燭火,親人隱忍的哭泣,喪禮的哀歌,形成一幅清冷、悲慟的畫面,透露著讓人難以抑制的悲傷。
世事是無常的,人生自然有起有落。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經歷和過程。歲月正好的生活也會經歷風雨,,我們要學會面對和咀嚼痛苦。
生命的逝去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如果沒有離別,我們就不會珍惜相聚的時刻,也不會體會到重逢的喜悅。痛苦和死亡是人生中的必修課,我們要在痛苦中感悟真情,在離別中學會珍惜,竭盡全力過好每一天。畢竟,有失有得,有悲有喜,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滋味。
姐姐的離世讓原本樂觀開朗的父母彷彿一夜變老了,並逐漸變得沉默。但是生命來去不由人,生活還是要繼續,這是時間的必然軌跡。
最終,爸爸找出蒙灰的笛子吹了起來,並且開始學習剪輯視頻,養起了蜜蜂。他經常對著蜜蜂心心念念,讓媽媽調笑說:"你的蜜蜂差不多就是你的初戀情人。"
兩個老人也會經常去看望女兒,把女兒的墓修成一個菜園,興起就在墳前舞上一曲,往日開朗樂觀的父母似乎又逐漸回來了,生活又漸漸恢復了往常的生氣。
《人間值得》一書里寫到:
生命中的苦和樂都只是過程,時間的流逝總是無情的,再怎麼悲慟的記憶也會被時間碾壓。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日常中時時回憶故人的音容笑貌,追憶相聚一起的美好時光,以此來撫平我們內心的憂傷,化解我們生命中的刺痛。
陰雨的日子有時,痛苦也會有時,無論快樂或傷悲,日子還是要繼續下去。生命中有裂痕,陽光才會照得進來。
林清玄在《換個角度看生活》一書里認為:最好的人生是五味俱全,有苦有樂、有淚有笑、有愛有恨、有生有死、有低吟有狂歌、有振臂千仞之崗也有獨愴然淚下,酸、甜、苦、辣、咸,此起彼落。如果面對一桌沒有調味的菜餚,又如何會有深沉的滋味呢?
生活就像一朵玫瑰花,有花也有刺,花讓我們活出芬芳,刺讓我們活出痛感。其實人生有花有刺,有悲有喜,方為人生真諦。
⑵ 求陳楚生-好久不見-(電影《四個春天》宣傳主題曲)mp3音樂下載
《好久不見》網路網盤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NlGJCw-tp2DSyhUN-y77qg
陳奕迅(Eason Chan),1974年7月27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東省東莞市[1],華語流行樂男歌手、演員、作曲人,畢業於英國金斯頓大學。
⑶ 四個春天影評
《四個春天》是一部由陸慶屹紀錄的以自身南方地區小城內的爸爸媽媽為主人公的影片。在該部電影中,沒有驚艷的環境設定,都沒有夢幻2的劇情,可是卻展現了農村生活的真真正正形狀。使我們在整部劇里一起去感受父母的愛情,家世間的真情等。
《四個春天》的第一個春天是在2013年,在這一年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在遠方漂泊很多年的電影導演返回了家鄉陪爸爸媽媽一起過春節。第二個春天是在2014年,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要事,便是父親的哥哥病重住院治療,她們全家人一起到醫院探望他,一家人在病區里完成了闔家團圓。
第三個春天是在2015年,一家人在經歷了2014的憂傷以後,全部家裡都彌漫著一種憂傷的氣氛,爸爸媽媽的身子也不如從前,她們看見親姐姐的墳上冒出的草,不由自主心生悲意。第四個春季也就是2016年了,爸爸媽媽總算擺脫了親姐姐去世後的痛楚,她們一起去親姐姐的墳墓看親姐姐,僅僅感慨親姐姐卻從此看不見了。
⑷ 紀錄片《四個春天》:從三個方面來剖析電影故事中的人情冷暖
【摘要】:
電影《四個春天》通過講述兩位老人四年時間的真實生活,從這兩位老人的真實生活開始展開,最後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大家看到。顯然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實生活,我們每天都有接觸到,正是因為是我們自己的身邊事兒,大家看完之後都有了情感共鳴,彷彿電影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我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從內容和形式,社會意義,非虛構敘事表現手法,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四個春天》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四個春天》這部紀錄片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作品,導演陸慶屹花了四年的時間記錄下了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場景,電影中很多場景都是導演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導演和父母之間的日常生活畫面。
這部影片的影響是巨大的,2019年在院線上映的第一部紀錄片就是《四個春天》,同時還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剪輯提名,還有第12屆 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小成本電影的發展方向,而且讓我們更關注紀錄片影像的真實記錄意義。這部紀錄片給小成本電影在影像素材和表達創新上,帶來了足夠多的指導價值。
1.內容和形式相互依託
這部影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時間概念特別清晰,影片的名稱就是《四個春天》,整個電影畫面都是聚焦在春天的場景,而「四個」一詞的定位,進一步將時間軸往外延伸,告訴觀影者是四年時間,四年這個時間段更加把時間概念具體化。
影片中用光影敘事的表現形式,讓真實的生活場景還原在大眾面前,同時讓觀影者感同身受,找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畫面,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
電影裡面對父親的光影敘事場景有很多,將父親這個角色刻畫的更有生命力,比如:父親一個人在陽台上吹風,在逐漸暗淡的燈光下父親下樓時的場景等,
這些真實而平常的生活畫面,觸動了讀者的情感,同時重新找到了自己對生活的認知,珍惜當下,好好愛身邊人。
影片在人物場景的描述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從影片的剪輯場景可以看出。例如:將上山,愛好,還有飯食,最後到姐姐的身體狀況,這些場景來進一步刻畫出真實的人物。生活中母女之間的談笑,父母之間喝交杯酒的喜悅,母親一個人自言自語,以及父母登山時照相的場景。
這些生活的細節敘事清晰,整個電影節奏也是平鋪直入,跟大家平常的生活景象一樣,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畫面,讓人更能進入電影場景。
紀錄片經常一鏡到底,用長鏡頭來保持場景的連貫性,加強了畫面的真實感,讓整個空間徹底的打開,對生活場景的拍攝具有生活趣味和豐富的情感展現。
在這部影片中,長鏡頭記錄了勤勞智慧的母親踩著縫紉機,還有喜歡音樂的父親跟著電腦一起唱《朋友》,從人物描述和空間上給人很大的情感共鳴,長鏡頭一鏡到底的畫面,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2.影片傳達的社會意義
在紀錄片的范疇領域裡面,電影《四個春天》它是屬於人文社會紀錄片,以真實的生活為場景來描述人物情感。當電影中的場景貼近生活畫面,影片中各種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不管是哪一個階層群體,都是用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待生活,同時用鏡頭記錄下普通人的生活畫面。
生活的場景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能讓觀影者有共同的情感訴求,畢竟影片的內容來源於真實生活,也離不開生活中真實的人物,這正是人文紀錄片所傳遞出的情感價值。
平常我們很難在電影院看紀錄片,一般電影院商業電影居多,從這可以看出紀錄片在慢慢被邊緣化。目前電影行業發展的如此迅猛,觀影者也對電影的內容更加的挑剔,而紀錄片《四個春天》從真實的生活場景,還有所傳遞出的人物情感方面,滿足了大眾的觀影需求,這正是這部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這部紀錄片在表達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愛時,描寫的十分細膩,當姐姐因為疾病而失去了生命,讓整個家庭陷入了「黑暗」之中。還有一個場景就是父母在車站送別的鏡頭,在昏暗的燈光下看著遠去的計程車,這個能讓人感受到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和牽掛。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找到生活的真實,也讓眾多在外工作的異鄉人,看完影片之後拿起電話問候一聲家裡的親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傳遞的特別細膩。電影又進一步將生活的美感,和人物感情的真實通過鏡頭語言傳遞到觀影者內心深處。導演自身的家庭經歷,通過各個真實場景的展現記錄了家庭環境的變化,還有社會時代的發展,也讓許多的家庭從影片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場景,這種真實的生活情感傳遞出影片濃濃的人情味。
3.把握紀錄片的精髓,非虛構的生活場景
紀錄片所展現出真實記錄的一部分,在這部影片中尤為突出,在人物與人物,人物與事物,這些方面的刻畫和拍攝,都展現出導演對於影片的熟悉和深入骨髓的情感認知。
安德烈·巴贊曾這樣說:「了解電影較好的方法 是知道它是如何說故事的。」
而紀錄片所闡述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刻畫出真實的人物和事物,影片里所能看到的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實的生活場景。
在拍攝紀錄片這種電影題材時,導演都會加上自己的個人情感,不管這是大多數導演的特點,還是個別導演的工作習慣,紀錄片的創作都會帶有個人傾向,正是由於這種個人傾向,才使得紀錄片足夠的真實和打動人,才會和現實中人物感情上有所碰撞。
《四個春天》這部影片是不同板塊的結合,而各個板塊又是相互獨立相互襯托的,導演按照敘事結構的方式,將生活的真實場景整合在一起,人物也隨著生活化的場景而表現的感情飽滿,這是一種隨性的生活體驗,更是真實的將生活中的情感帶入觀影者內心。
而這部影片的紀實效果也尤為突出,例如:女兒重病時,母親不停地轉佛珠,送行時的哭喪,兒子在屋內跟母親下跪等等,這些紀實的場景可以看出當時一些人物的心理變化。
在後面有大的場景出現,對於梯田的美景給人很強的視覺觀賞,在這種小的生活場景面前,這種自然的美景出現,能表達出導演對於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也能看得出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景象。
影片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運用了紀錄片的非虛構內容的表現方式,在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藝術加工,製造出真實的人物沖突,讓故事的描述具有真實的情節推動。
在商業電影高度發達的今天,像這種紀實性的人文社會紀錄片也在不斷地升級迭代,除了給予觀影者視覺上的感受,也更加註重在同一個場景,人物內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人物和環境之間的故事連貫性,這些都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所表達出對人文關懷。
而人是帶有真實情感的,人物的刻畫在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所傳遞出的情感要讓人感受到真實,這正是紀錄片所要傳達出的情感理念。
結語:
《四個春天》這部紀錄片所記錄的是家庭的生活場景,人物和素材內容都來源於真實的家庭生活。從中體現的不僅是父母和子女的愛,更多的是傳遞著家庭情感的延續。
隨著生活條件慢慢的好起來,我們對於人文關懷在逐漸的缺失,但通過這部影片我們也會慢慢的找回家庭的溫暖。
⑸ 求 四個春天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鏈接,謝謝
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⑹ 跪求《四個春天2017》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陸運坤主演的
鏈接:
⑺ 《四個春天》:「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我是從朋友那裡得知《四個春天》上映了,幾個星期前,我就聽說過這個名字,紀錄片,溫暖等等。我沒想到它會上映。這樣的紀錄片是毫無賣點的,只會虧本。我初聞這消息時感到意外,而後買電影票,發現排片量小,時間多在白天,冷冷清清,放映這部紀錄片的影院越來越少了。買定票,查了票房,兩百萬。
紀錄片一點十五分開始,我與陌安君提前到場。揚聲器說可以檢票了,走過去,檢票口空盪盪的。與前段時間看《海王》的情景形成強烈反差。
放映廳黑洞洞,我坐在前排位子上,陌安君的左側,轉頭看見後面跟了三個人,左右試探著。大屏幕上滾動著各類廣告,汽車、食品、服裝等等,等到出現黃色飛龍的片頭時,紀錄片正式開始,而整個放映廳共有觀眾六人。好像中途還退走一個。
電影講的很簡單,貴州某小鎮一個家庭的四個春天,以其中的老兩口的日常生活為主要記錄對象。攝影者是老兩口的小兒子,他還有個姐姐,一個哥哥,姐姐還有一個兒子。老兩口的孩子每年春節都會回到這里看望他們,一家團聚,有時候也有人缺席。
老兩口十幾歲相識戀愛,步入婚姻殿堂,相親相愛。每個春天,他們都過著山野與居家來回交替的生活,某些時刻,二者融合為一。他們上山采野菜,葯草,唱山歌,孩子們陪著,歡跳,嬉戲。隨著小兒子鏡頭的移動,生活被擺在面前。讓人想起孩提時代,想起自己的故鄉。老兩口時不時吵幾句嘴,鄉音繞梁,久久不去。
有一年,女兒生病住院,形銷骨立,虛弱地躺在床上,一家人圍著床,不斷靠攏,夜夜未眠。女兒勉強擠出微笑,她想回到從前,唱一首歌,可她不能。幾天後,鏡頭轉到靈堂,女兒的遺像掛在牆上。老頭子站在對面,表情呆滯,老伴抹著眼淚,一臉憔悴。
扶靈的是獨子,鎮上的青年來抬。上山,入土,那二十來歲的獨子大喊幾聲「媽媽」。氣氛一下就沉重了。傷痛揮之不去,彌漫著,擴散著。老兩口相對無言。
又一年春天,一家人來到墓地,跟她說話,說著說著,回到從前。老兩口隔三差五都回去看他們的女兒,做完飯都要給她留一個座位。慢慢地,女兒無處不在,她看著老兩口呢。他們開始振作起來,又上山去了,又唱歌了,又來到女兒的墳前,在周圍開一片菜地,說是要種很多東西,鬧熱。
生活恢復到以往的明媚。老兩口還要相親相愛,趁著剩下的時日,孩子們還會回來過春節,他們把熏好的香腸請出,油亮油亮。
詩人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紀錄片中的老兩口過的就是這種生活,他們不知道。「人充滿勞績」,意思是人得「勞作」。在哪裡勞作?大地上。紀錄片中的老兩口很懂得大地,他們的孩子則淡忘了。他們「打菜」,牢記先輩的話:「打菜不打那邊坡。」他們年逾花甲,身手矯捷,耐力非常,他們享受勞作的過程,以歌唱來贊美。他們回到家也停不下來,老伴綉花,切草葯,縫紉,老頭子研究電腦,彈鋼琴,養蜜蜂,修理各類家電器物,凡事上手。然而他們依然笑呵呵的,滿足,「安逸」,老伴的口頭禪,而老頭子常常說「好玩」。他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種詩意是具體的,是可以觸摸的,是「勞作」過後的喜悅,是興致忽來時的歌子,是隨處可見的細節。
很少會有人耐下性子看完這樣一部「無聊」的電影,即便某些宣稱電影絕佳,強烈推薦的人也未必「看進去」,他們只是感動落淚罷了。荷爾德林所說的那種生活幾乎不存在了,它是落後的,要消滅掉,電影中的很多細節都與「進步」沒有關系,臟亂差而已,誰會住那樣的地方?誰會吃那樣的東西?誰會唱那樣的歌?那些青年,為了去城市尋覓理想,不惜背井離鄉,住在地下室,在冬天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去城市沒錯,一個自由的選擇,但為了「面子」,值么?我聽過很多「迷失」與「墮落」的故事,他們忘記「故鄉」,拋棄「生活」,他們只是城市裡的行屍走肉。現代化最大的「惡」,就是「革」掉了人們的「過去」,「革」掉了生活。「拆遷」就像一把刀,要把世界切得均齊,特別是國內,最早的一批「生活」的建築早早消失得無影無蹤,面積驚人的土地被用來大興土木,高樓群起,每個城市爭相復制,人們的觀念瞬間改變,昔日的文化傳統黯然失色,正進一步退出歷史舞台。當人們某一天突然從幽暗的角落裡找出一件古物,內心卻已是毫無波瀾,一個沒有「過去」的人,一個失去「生活」的人,何以存在?電影中,兩個老人用鏡頭拍下的畫面記錄的僅僅是過去生活極有限的局部,好在是留存下來了,否則還真是不好證明過去的真實,文字就更不用說了,作者都是「說謊者」,甚至是「臆想症」患者。
電影怎麼樣呢?有人說導演不夠「專業」,明眼人一看便知,我不懂這種「專業」,在此不論。何況專業什麼的並不能決定藝術作品的質地。導演的可貴之處是,他發現了這種生活,發現了四個春天,四個在郊野黑暗中閃光的春天。
⑻ 四個春天影評
四個春天的影評:
1、對生活的真誠凝視:「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詩意」。
眾多優秀的電影導演如伊文思、安東尼奧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小川紳介都曾強調在影片創作實踐中對生命的凝視和傾聽的重要性,只有用心靈去觀察生活、摒棄虛偽空洞的陳詞濫調才能拍攝出真正的藝術影像。
《四個春天》無疑就是一部用真誠的眼睛去凝視故鄉的人和風景的影片,正是由於這樣的創作理念,才使得影片可以透過深情質朴的鏡頭捕捉到個體生命的生動氣韻和自然風物的美好變幻。
2、切近平視的拍攝視角和客觀的人間觀察
由於是拍攝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故鄉,《四個春天》獲得了紀錄片創作中最難能可貴的拍攝視角,兒子目光的深情凝視使得觀眾可以最近距離地走近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
而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親密關系也使得導演陸慶屹的父母在鏡頭前毫無壓力,自由本真地呈現原初的生活狀態。深情切近的拍攝姿態使得影片成功捕捉到了一家人四年間在小鎮生活中的無數美好細節和暖心時刻。
攝影機鏡頭自由歡快地遊走在這個充滿愛的小院里,兩位老人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和故鄉小鎮的和諧溫情被真誠的創作者如實地記錄在這份家庭影像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是拍攝熟悉的家人和生活就過多地介入自己的個人感受。
相反,導演選擇了冷靜節制的影像處理方式,通過如實還原生活中的自然片段給觀者留下由自己經驗去填補的感受空間。
因此,在《四個春天》里很少看到人物的特寫鏡頭和刻意的情感渲染,即使在後半段姐姐去世的悲傷段落,導演也依然選擇使用中近景鏡頭去記錄一家人生離死別的痛心時刻。
⑼ 為什麼電影《四個春天》評分這么高
電影《四個春天》評分之所以這么高的原因主要是
電影將一個中國傳統家庭的愛與傷痛,以淳樸真摯的形態構建起了電影最為真實動人的力量,用兩位相濡以沫的老人去告訴觀眾如何去勾勒自己生活的春天。
具體來談這部電影與很多傳統的記錄電影都有著一定意義上的不同,在長達四個春天的時間里,作為導演的陸慶屹對自己家庭春天生活的記錄,其即用最為淳樸的鄉土親情誘人共鳴,也在直面生離死別之時,用父母的樂觀豁達,治癒人心。
以上這些因素雖然形成了電影能獲得如此高評分的因素,但從電影的角度而言,其作為一部新人導演的處女作,它仍舊有著一定的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這並不是一部目標明確的電影,甚至可以說《四個春天》自身的電影屬性是幾乎不存在的,電影時間的更迭所記錄的核心並不是這個家庭本身,而是作者作為參與者的理解,所以電影在最後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敘事架構,沒有去展現一個家庭勢必會存在的矛盾,也沒有能去藉此完成情感的升華。
電影的平凡,卻收獲了最為真摯的共鳴,《四個春天》里的愛與親情,生離死別,其實每一個家庭都會去經歷這些,但《四個春天》的魅力就在於它固然是一部不像電影的電影,然而兩位老人的樂觀豁達,以及他們看似平凡生活下那飽含詩意的浪漫,都在告訴著每一位觀眾如何去勾勒出自己生活的春天。
個人評分:8 文/夢里詩書
⑽ 誰知道四個春天電影在哪能看到
直接發不行 看我評論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