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國時期重要的的荊州 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省還是城市
很多人都知道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就是一個必爭之地,因為正好位於魏蜀吳三國勢力的交界處,拿下這個地方,對於日後的發展是非常好的,但也正是因此,誰也不敢妄動,所以荊州地區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穩的,在三國那個年代,安穩是難得一求。不過,現代也有一個荊州,它們是一樣的嗎?三國時期的荊州指的是什麼,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省份呢?
對於不了解三國的人,最大的誤解就是——荊州是一個城市。
這不能怪誰,因為三國故事裡荊州好像很容易打下來,讓人感覺像一座城池一樣。就連張藝謀根據《三國.荊州》改編的電影《影》,也直接把荊州簡化為了一個城市。
實際上,三國時期的荊州,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省,而且是一個大省。從秦始皇開始,中國的基本政治格局就定調了——郡縣制。漢承秦制,繼續了朝廷——郡——縣的制度,中央政府直管郡太守,太守直管縣令。
而九州制度,最早從大禹時代就確定了下來,但只作為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在行政上是沒有這一級的。
情況到什麼時候改變的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朝廷決定設立監察官監察地方官的行動,每個郡都設監察官就太分散了,於是將全國設為十三個大區,每個大區的監察官負責監視境內的幾個太守,監察官的名字叫做「刺史」。這就在地方行政上最早有了州的概念——十三刺史部。
但西漢時期,刺史和太守沒有隸屬關系,刺史不是太守的上級。情況到了東漢逐漸改變,東漢時期,地方情況實在太亂,刺史就逐漸有了省長的意思,開始管理太守了。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刺史需要一個正式的名分來管理地方了,否則實在壓不住境內的起義軍。所以從劉璋他老爹劉焉開始,益州刺史改稱益州牧,正式成為了說一不二的封疆大吏。
而荊州,就是天下十三州中的一個,荊州下轄九個郡,最早的荊州牧,是劉表。
荊州管轄的地方,包含現在的湖南湖北兩個省,還有現在河南的一部分,面積將近五十萬平方公里,絕對算是個大省。放在當年的十三個州里,荊州也算是面積最大的幾個省之一。
可是面積大並不代表實力強,雖然荊州的經濟實力也算可以,但三國時期,中國的農業生產基本還以北方為主,荊州相比於中原地區的各州,在人口經濟方面並不佔優勢。但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戰亂較少,社會穩定。所以有很多中原地區的人民來荊州躲避戰亂,比如諸葛亮年幼時,就是因為徐州地區在曹操的打擊下民不聊生,才逃到荊州的。也正因如此,荊州的人才特別多,三國志里有傳的人物中,荊州人佔了超過一半。
但荊州之所以是三國競爭最激烈的幾個州,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簡單的說,荊州佔在三國的三岔口上。
占據荊州,北上,可以直接威脅曹魏的統治核心——許昌,相距不過幾百里,關羽北伐時打的曹操一度想遷都。西進,可以沿著長江威脅四川,東吳方面就想通過南郡進攻劉璋。最重要的是——荊州占據長江中游,從此地進攻下游的東吳首都建業(南京),將會有巨大的優勢。
所以,對於魏蜀吳任何一家來說,荊州都非常重要,是自己安全的保障和發展的窗口。也正因為如此,荊州在三國中從來沒有統一在一個政權下。
荊州最早歸屬劉表,曹操南下之後,全部歸屬曹操。可惜曹操很快赤壁大戰,丟掉了除南陽之外的所有荊州土地,而劉備佔領了荊州的大頭——除南陽、南郡、江夏以外的六個郡。
在之後,為了鞏固孫劉聯盟,魯肅勸孫權把辛苦打下的南郡借給劉備,劉備得到了除南陽、江夏以外的荊州七郡。這就是所謂「借荊州」的來歷,借的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南郡。
再之後,劉備西征,進攻了益州,佔領益州以後得劉備橫跨荊、益。此時東吳來爭奪荊州,劉備和關羽列好架勢准備開戰,正當大戰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必須回援。因此劉備與東吳緊急簽訂合約——將長沙、桂陽和零陵的一部分還給東吳,史稱「湘水劃界」。
荊州就這樣一直是三家共享,各佔一部,劉備得到了大頭。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北伐,東吳背後捅刀子,關羽敗死,劉備部分的荊州全部丟掉了。東吳佔領了除南陽以外的荊州全境,三國疆域由此劃定,蜀漢成為了勢力最小的一方:
丟掉荊州以後,蜀漢政權再也沒有了發展空間。從漢中北伐的難度,比從荊州北伐的難度大的多,而對我曹魏的威脅卻小的多。可以說,從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的悲劇就註定了。
B. 請問大佬有影2018年上映的由鄧超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嗎
《影 2018》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k7ZJ0cRMoxx4AtVAQlkVw
導演:張藝謀
編劇:李威、張藝謀
主演: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王景春、胡軍、關曉彤、吳磊、封柏
類型:劇情、動作、武俠、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中國香港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8-09-30(中國大陸)、2018-09-06(威尼斯電影節)
片長:116分鍾
又名:三國·荊州、荊州保衛戰、Shadow
戰亂年代,群雄並起。割據一方的沛國安於現狀,一任國主沛良(鄭愷飾)慨歌太平。要沖之地境州早年為強鄰炎國借去,而今據而不還。沛國都督子虞(鄧超飾)前往討伐,卻中了對方大將楊蒼(胡軍飾)的拖刀,重傷不愈。心有不甘的子虞暗中派出替身境州(鄧超飾)假扮自己,總理軍政,內則使令夫人小艾(孫儷飾)襄助。真假子虞切磋戰法,尋求破解楊蒼刀法的絕技。而另一方面,沛良惱怒子虞私自約戰楊蒼,不惜將妹妹青萍(關曉彤飾)嫁於楊蒼之子為妾媾和。淫雨霏霏,連日不開。境州上空,殺戮與機謀糾纏撕裂……
本片根據朱蘇進的劇本
《三國•荊州》改編。
C. 三國的必爭之地荊州,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
荊州,湖北省地級市, 歷史 文化名城,古稱江陵、郢都。
三國時期的荊州管轄范圍大,治所在襄陽。當時全國分十三個州, 幽州、並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涼州、荊州、揚州、交州、益州。有一個帝都洛陽、西安所在的司州沒算,如算上司州,則全國分為十四個州。
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州、郡、縣。當時荊州管轄范圍大致包括現在湖南、湖北,還有如今河南的南陽地區。造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荊州。現在的荊州只是湖北省地級市。從知名度來看,現在的荊州市和三國時期的荊州比不了,管轄區域范圍相差太大了。
三國時期荊州位置相當重要,以致於諸葛亮在「隆中對」戰略規劃中提到荊州,曹、劉、孫三方都想攻佔荊州,以後 歷史 發展進程也證明了荊州非常的重要,像:元朝進攻南宋就是先攻佔襄陽,進而消滅南宋。
現在湖北省會城市為武漢,荊州在湖北省城市排名第四左右,而三國時期荊州地理行政范圍比如今湖北省還大,在荊州又發生了許多著名 歷史 事件,所以相對來說,三國時期荊州有名,現在荊州名氣小些,好像許多人都沒聽說過。不過,現在荊州市也還是很厲害的,某種情況下是繞不過去的,也佔有一席之地。
因為農耕 社會 的結束,進入工業時代。首先,荊州為什麼是必爭之地?荊州在三國時代可不是僅僅只有現在荊州那麼點大,作為九州之一,荊州在三國是很大的地盤。而且因為平原原因,荊州盛產糧食。古代在紅薯 土豆這些沒有生產以前,主要食物來源就是大米和小麥。古代講究民以食為天,這是民生大事。和平時候,荊州是國家糧食重要來源。戰爭時,那就是讓人給你賣命的本錢!亂世里大多人所求不過是平安和飽腹,想想,打仗的時候,至少能讓你不餓肚子,是不是好多流民聚集過來,你有了荊州也不用太擔心糧食不夠的問題,因為真不夠,其它地方只會更不夠!兵源有了吧,三國時候打仗打的不就是人口和糧食嗎?
但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種中國古代從未出現過的生產模式徹底顛覆了農業時代的生產方式。但如果僅僅是初步工業發展,其實荊州也不會沒落,建國初,人還以飽肚子為主,因此多個工業都分布在糧食充的地方(盛產糧食或者交通便利運輸成本低)。後來,進入發達工業時期,市場講究的是供應鏈環節,工業自然會發展到海邊地區。
荊州作為內陸城市,註定了它不能像古代那樣成為軍事 農業重地。
沒聽過嗎
現在是南陽跟荊州爭諸葛亮啊
現在已經不打仗了,早已經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了,地理位置優越性已經不在了。而且每個 歷史 時期地域范偉都不一樣,三國時的咽喉要地,不代表以後也是,而且荊州易攻難守,慢慢的地理位置優勢也被改變了。
另外荊州都是在三國里有提到,其他作品裡基本沒有,現在很多年輕人只看偶像劇,不喜歡 歷史 題材的,三國能知道怎麼回事就不錯了,還指望能知道個地名嗎?
三條主要水道的交匯處,如同上海和廣州是中國的國際港口一樣,荊州就是三國時期的國內大港。稅收很高,荊州沒有戰亂糧食也很充裕,有潁川一大票士族,還有大士族黃家也就是黃月英家。他擁有的私軍黃家軍水戰極強,要不是劉表老了,也是可以爭一下的。
不學習唄!
古代荊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單指一個城市,就是現今的荊州市,古代的荊州城;另一個是指古代的州,就是省的意思。東漢時的荊州(省)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
也就是現在以湖南湖北為主體,附帶河南,安徽江西個一小片地區的大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後,大量北方難民難逃到江南避禍。此時的荊州在劉表治理之下士族歸附、政通人和,成為了北方難民和隱士的天堂。有了北方難民和隱士人才帶來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使得荊州農業生產水平極大提高,加上難民到來極大增加了荊州的人口,荊州一時帶甲二十萬,經濟發達,而劉表也成了各路勢力拉攏的對象。
當時的荊州在三國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理位置,是劉備,曹操,孫權都虎視眈眈的軍事要塞。地理位置優越,不管水路還旱路都在當時非常發達,再一個土地肥沃,非常適合養兵,南下可過長江,北上可直達中原。無論三國的那個都做夢想擁有荊州,所以荊州成了必爭之地。對荊州的控制權之爭就不足為奇了。
就因為他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對於東吳來說,荊州是它的脖頸,有了它,就可以張開口咬人。而丟掉了,就等於是讓人掐住了脖子,時間長了,就等於是滅亡;對於曹魏,荊州就是胸膛,有了它,就可以把吳、蜀攬入懷中。而失去它,打兩拳也許不要緊,但這兒離心臟太近,刺一刀,也許會丟命;荊州又是蜀漢國的胳膊,擁有它,打人就可以揮臂有力。而失去它,從此就只能是一個拳頭打人。
這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它是三家的一個軸心,也是三家糾結之地,還是個可用武之地。這就讓荊州變成了一個絞肉機,三國時期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將軍甚至是名將在這兒被絞碎。而結果卻是,荊州是三國時期一個固定轉不動的風車,三個鼎足而立的國家,就是風車的葉扇。
可惜,自唐宋以後隨著國家的大一統以後,陸路交通運輸的發展,江南一代經濟中心開始向南發展。於是乎,當時比較著名的荊州、鄂州、襄陽等大城市便退出了 歷史 舞台。
在古代,荊州一直是戰略必爭之地,因為地處土地肥沃的被人稱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中心,所以它在地緣政治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找一張荊州的地勢地形圖來看。
在地圖上我們看到一些古代有名的城市的位置,走陸路,荊州可以直達北方的六朝古都--洛陽,走水路,荊州可以到達古商業發達的揚州,而它自己地處平原中心,北邊的襄陽能夠為它守住南北往來的門戶。這種位置在古代,王侯將相們誰不去爭誰就是傻子。
那為什麼到了現在很多人沒有聽過荊州呢?
我們還是來直接看圖。
大家能看見么?地圖太小?那我放大截圖給大家看。
大家能在地圖上找到通往荊州的路線么?我只看到了荊門,沒看到荊州。
下面再給大家看一下中國公路線路圖。
公路圖上,荊州在G55和G50的交界處,對比一下它旁邊的常德、武漢、六安,大家感受一下。
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沒聽過荊州,大家心裡清楚原因了吧。
題主這話不知從何說起,大意失荊州,這句話總該有過耳聞吧?很多人沒有聽過?三國演義的書有沒有看 過?書沒有看過,電視劇總看過吧?三國演義幾個版本,難道信息如此蔽塞?或是說沒有機會接觸電視?沒有上網的機會?還是沒有讀書的機會?
既然提到荊州是三國必爭之地,想必也知道大意失荊州的典故,若連這個典故都沒有聽過,那隻能說的確是沒有機會讀書了。小時候連環畫,俗稱的小人書估計也沒有看過吧?或許現代很多年輕人也的確沒有看過連環畫之類的小人書,也不奇怪。
題主的意思大概是指現在的很多小年輕吧?很多小年輕沒有聽過三國的必爭之地荊州,那就不奇怪了,現在 社會 浮躁,很多都是向前看向錢看,哪有什麼心情沉靜下來讀書呢?即便看電視劇或電影,估摸著也是言情之類的。 歷史 劇恐怕不大受小年輕們的歡迎!
這也反應出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這一代的小年輕們的思想已與過去不同, 歷史 知識匱乏,或許是教育思想或許出現偏差,或許是整個教育體系要值得反思了,沒聽過荊州,反過來證明 歷史 教育或文化教育已經出現重大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體現的是現代教育的重大缺失。
這話說的誇張了,從一個一級行政單位,到現在的沒落的二級行政,從一線城市到現在的三四線城市,這種例子在全國來看太多了,不值得奇怪,還是關心一下當下,期盼著未來吧。
D. 三國時期的荊州現在在哪裡
荊州在三國之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但三國距今已久遠,三國時期的荊州城究竟在何處?史學界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本文從三國荊州之爭的歷史文獻和荊州城考古發掘資料兩方面論證:三國之爭的荊州城即江陵荊州城,荊州古城的歷史沿革及考古發掘資料亦同時證實,現存荊州古城早期城址為三國時期關羽所築。現存於地上的荊州古城為三國荊州城的保護層和外包裝,劉備所借、關羽所失的荊州城,即現存荊州城的早期遺存。
荊州城,位於長江中游,地處江漢平原,南臨長江,北依漢沔,東俯廣袤的江漢平原,西托長江三峽,自古稱巴蜀門戶,南北水陸交通要道,素有南國門戶之稱。
荊州,以其悠久的歷史聞名於海內外,早在古史傳說時代的大禹治水時,荊州就是「割地布九州」之一(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春秋戰國時期,荊州是建國都城——「郢」所在地,歷經二十個楚王,達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78 年,秦將白起拔郢,置南郡於荊州,同時建江陵縣。公元前206年,項羽建臨江國,都荊州。漢初復置南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無前106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州,設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為中央監察機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漢元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 。將刺史改為州牧,地方政權遂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刺史改變其監察職權,而為地方大吏。
東漢末年,地方政權亦為州郡縣三級制,全國分為十三州,一百零五個耶國,州置刺史,資重者為州牧,郡置太守。荊州轄有七十郡,即江夏郡(太守劉琦)、襄陽郡、甫郡、武睦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即江北三郡,江南四郡,當時州牧治所常不固定,劉表為荊州牧,人稱劉荊州,統治著荊州七郡。為了北據曹操,劉表治襄陽,現存襄陽古域,傳為劉表治所,亦傳為荊州城。當時,荊州城為南郡及江陵縣治所。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劉備受到曹操攻擊,不得已投奔劉表,劉表接納了劉備,以上賓禮待之,使屯駐新野,不久又讓劉備移駐樊城。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公元208年,曹操率軍甫下攻打劉表,當曹軍進至宛(南陽) 時,劉表病死,表的第二個兒子劉琮繼任了他的職位,劉琮為曹操大進攻所嚇倒,背著劉備,暗地派人向曹操投降。當時駐守樊城的劉備不知實情,當劉備得知劉琮已降,曹軍將至時,已來不及抵抗了,遂率軍過襄陽,直奔江陵,以期搶先佔有江陵,對抗曹操。途中「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敷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曹公以江陵有軍實(軍事重鎮),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迫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漢口)」這就是在赤壁之戰前,劉備與曹操荊州之爭的大致經過。爭奪的結果是,劉備大敗,曹操奪得荊州城,並控制了荊州江北三郡。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烏林。孫劉聯軍水陸並進追至南郡荊州。曹操兵敗後被迫退回中原。此時,劉備乘勢佔領了荊州江南四郡,自己立營於油江口(今公安縣城),改名為公安。公元209年,劉備又以地盤太小,不足以安民為由,向孫權借得荊州江北二郡(南郡、江夏郡)及荊州 首府荊州城。這樣,荊州七郡僅襄陽郡為曹劉爭奪的地盤,其餘六郡已為劉備佔有。初,劉備封劉琦為荊州刺史,琦病死後,劉備自任荊州牧,為了東御孫權,西保荊州城,劉備仍屯駐公安,使請葛亮,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公元211年,「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 、江陽,唯關羽留鎮荊州」。公元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已佔有益州(成都)。派使臣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由,拒還荊州。孫權怒,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此時,北方曹操已佔領漢中,嚴重威脅劉備的後方,劉備只好與孫權講和,同意平分荊州,即荊州江夏、長沙、桂田三郡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屬劉備。這就是孫劉爭奪荊州的第一回合。爭奪的結果是,劉備失去了半個荊州地盤,但保住了南郡,保住了荊州首府——荊州城。孫權雖然得到了半個荊州地盤,但他的主要目標,奪取荊州首府及軍事重鎮的目的沒有達到。公 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曹劉漢中之爭的勝利,為劉備東出潼關攻打洛陽奠定了基礎。此時,鎮守荊州的關羽,乘勢向北發動攻勢,出兵奪取了曹的襄陽,接著猛攻漢北樊城,擒於禁、殺龐德,威振華夏,樊城危在旦夕。曹操在受到劉備南北攻擊的情況下,暫時與孫權聯合。「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權,則樊田自解。」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述:「南郡大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盲『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悝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當關羽得知江陵被孫權 佔領,急回兵反攻,在途中「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公元219年12月,關羽及子平在當陽東北之章鄉被孫權將領活捉,慘遭殺害。這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大致經過,也是孫劉爭奪荊州的第二回合,這一回合,劉備不僅失去了荊州三郡地盤,而且失掉丁軍事重鎮荊州城。公元221年,劉備在城都稱帝,「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公元222年,吳軍大破蜀軍於夷陵猇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戰」,也是蜀吳第二次荊州之爭。其結果是劉備徹底被孫權趕出荊州,形成了蜀國只能長期偏安於西南一隅的局面,劉備的復漢大業終成泡影。
以上所述,是根據三國史料所概括的曹,劉、孫爭奪荊州的大致過程。從中可以看出,三國荊州之爭有兩層函義,一是爭奪荊州七郡地盤,因為荊州七郡,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軍需和兵員的最重要的徵集地。二是爭奪荊州首府及軍事重鎮江陵城(荊州城),是荊州之爭的核心,因為誰佔有荊州城,誰就有了荊州七郡乃至全國。從曹操日夜兼程搶占江陵,劉備借荊州、賴荊州,孫權千方百計討還荊州,奪荊州,直至劉備最後拼全力奪荊州,這一連串史事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對荊州重要戰略地位,諸葛亮講述得最清楚。據《三國志·蜀書·渚葛亮傳》敘:「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所以劉備借得荊州後,從公元209年至219年派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關羽失荊州,導致了劉備霸業的失敗。
三國荊州之爭的歷史,已完全證實,曹、劉、孫爭奪的荊州,就是江陵荊州城,不是襄陽城,更不是河南宛城、江夏(武昌),公安油江口等地,這些地方只是在東漢末年,為荊州牧的臨時署所。但由於歷史久遠,對三國時期荊州城究在何處,學術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是北 南二荊州之說,有歷史地理學家論定,魏晉以前的荊州城(江陵城)在襄陽。也有人根據州牧治所,把三國荊州城定在襄陽的。做為九州之一的荊州,在三國之前早巳名譽四海,不可能因時因人而變動無常。從三國文獻記載,荊州城即江陵城,而江陵縣城始建於秦。又據紀南城的鳳凰山168號 漢墓出土的竹牘證實,該墓主葬於漢文帝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公元前167年),下葬時,有江陵為死者開具的介紹文書:「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即地上的江陵縣丞報告地下的江陵縣丞,這充分證明了江陵縣治所在紀南城附近,紀南城為江陵縣丞所管轄。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荊州刺史部,治江陵,故江陵城即荊州城,一城二名世代沿襲。
在原江陵縣境內,紀南城附近有幾座古城,紀南城東南約4公里有郢城,邊長1.4公里,高3--6米,基寬15-2O米。相傳為楚平王所築,秦拔郢後為秦代南郡治所,西漢郢縣治所,東漢時郢縣井入江陵,郢城遂廢。考古發掘證實,郢城為漢代古城。紀南城西有陰湘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 寬約200米。經考古發掘,該城屬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時期所建造。紀南城西南有萬城。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800米,為黃土夯築。時代為東晉至隨唐時期。紀南城南5公里有荊州(江陵)城,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l.2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由磚牆和土垣組成,現存磚垣為明清時代。
我們認定三國時期的荊州城在江陵,但究竟在江陵縣什麼地方?這一直是研究三國吏學者及各界人士關注和探討的重大課題。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荊州市、區博物館考古專業人員,為了解現存荊州城牆的歷史沿革及建築技術,為探索三國時期荊州古城的蹤跡,對荊州城南垣東端望江 樓段進行了解剖性發掘,開東西寬5米、南北長20米探溝一條,清理出三國至清歷代城牆遺跡,證實荊州城牆是中國現存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變為磚城的唯一古城牆。考古資料基本上印證了《荊州府志》、《江陵縣志》等史料記載的可靠性,使荊州城的歷史沿革建立在考古資料和文獻史料相結合的科學基礎上。根據考古和文獻兩資料,荊州城的修築情況可分為六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三國至西晉。《荊州府志·城池》記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宮。秦既拔郢,置南郡。漢因之,三國初屬蜀漢舊城,關某所築,某北攻曹仁,呂蒙襲而據之。」又據《水經注》雲:「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又《輿地廣記》述:「故城在縣東南,有渚宮。今郡城晉桓溫所築。」故城應為關羽所築之城,在舊城東南,舊城,應為秦漢舊城,位於城西北,此次發掘地點位於古城東南,與故城東南吻合。固地下水位太高,此次發掘工作未能進行到底。「春秋之渚宮」尚未能印證。此次發掘出土的三國土城,已埋入地下三米多深,已暴露高度1.25米,頂部寬10米,同時出土了一批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文物。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蓋先治其城郭,乃諸侯,郡守之常政。」(《訌陵縣志》)。為了東御孫吳,北抗曹操,修築、整治荊州城牆為軍備之首務。
第二階段,東晉至隋唐。(江陵縣志》雲:「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溫督荊州,鎮夏口,八年還江陵,始大營城櫓」。考古資料證實,在五代城垣之下,疊壓著高1.6- 1.7米,寬6.5米的東晉至隋唐時期的夯土城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第三階段,五代至北宋末。《荊州府志》記述:「後粱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興大築重城,復建雄楚樓,望沙樓為扦蔽,執畚鍤者十數萬人,將校賓友皆負土相助,郭外五十里冢墓多發掘取磚,以,C城。工畢,陰慘之夜常聞鬼泣及磷火焉」。此次發掘出土的五代土城垣 高6米,基寬7.6米。磚城基寬0.9米、高1.1米,在磚牆外側有用兩層磚鋪的寬0.6米的護腳。磚基之上有用碎磚間粘土夯築而成的磚土混合牆,下部與磚基同寬,上部與五代土城垣同高。砌牆所用的磚均為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五代磚牆的發現,使荊州城修建磚牆的歷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第四階段,南宋至元末。據《荊州府志》雲:「宋經靖康之難,雉堞圮毀,隍亦多淤塞。淳熙間,安撫使趙雄奏請築城,始於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為磚城二十一里,營敵樓戰屋一千餘間」。發掘資料展示,宋代磚牆包涵在現存明代磚牆內側,寬0.6-0.8 米,高度略低於明代磚牆,牆面雖破壞嚴重,但牆體基本成形。所用砌磚仍為形體窄短的小磚,不見形體長寬的城牆磚。在宋代磚垣內側如宋代土垣,寬7.5米,高3米,斜壓在五代城垣之上。
第五階段,明初至明末。《荊州府志》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詔隳襄漢荊湖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無1364年),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發掘出土的明代磚牆基確系建在宋代舊基之上,對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寬0.7米,高7.5米,砌磚為長而寬的城牆專用磚。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垣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現存寬9.5米,高4.5米。
第六階段,清代。據《江陵縣志》記:「崇楨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兵民重築,悉如舊址」。以後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對荊州城都進行過維修.特別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垣幢圮」,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墓補修。
通過對荊州城的文獻史料和發掘資料的研究,使我們對荊州古城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就城牆的歷史沿而言,荊州城牆宛如一部荊州歷史,它源遠流長,章節清晰,情節生動,繁衍不息。就城牆的變遷情況而論,至少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歷代城址始終沒離開過現存荊州的范圍,但各個時代的城牆位置有小的變動,即在平面上,從早到晚由內向外推進,推進的距離在50米范圍以內。在立面上,從早到晚由低向高堆積,早期城牆深埋在晚期城牆之下。就土城與磚城關系而言,早期土城牆遠遠早於早期磚城牆,土城地上部分,時代多為五代和宋明清,地下部分為三國至隋唐,可能還有更早時代的城牆。土城垣為磚城垣的依託,磚城垣由土城垣演變而成。
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荊州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成為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天下大亂,荊州更是三國之爭的主戰場,無論是「赤壁之戰」,或是「彝陵之戰」,爭奪的主要目標都是荊州。劉備得荊州使其興漢基業興旺發達,關羽失荊州,最終導致了劉備「復漢大業」的徹底失敗。
三國荊州城今何在?綜上所述,三國荊州之爭的史事已清楚表明,爭奪的核心城市是荊州首府江陵城,即荊州城,而不是荊州的其他郡府,偶爾其他郡府也曾為荊州州治所在地,如襄陽(荊州牧劉表)、江夏(刺史劉琦)、公安(荊州牧劉備),那隻是臨時辦公署所,而江陵荊州城,至少從秦代開始,就在現荊州城地址,從未發生過大的變遷,這是得到文獻典籍和考古資料證實的。文獻史料和考古材料又證明,現存荊州城,至遲在三國時期已成為當時江唆縣境內唯一的一座大型古城,這座古城當成為當時荊州州治,南郡郡署,江陵縣衙的署所。所以,我們論定,三國時期,三國荊州之爭的荊州城,就是現存的荊州城的早期城址,劉備所借,關羽所失的荊州城,就是現存荊州城的早期城牆。現存荊州城牆是關羽所築荊州城牆的保護層和外包裝。
E. 三國演義里的荊州
三國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後,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
歷史上的荊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南陽就是當時的宛,信陽一部在江夏境內;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廣東韶關境內;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是相當廣大的區域。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 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 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 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後,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三國演義》敘述有關荊州的故事時,已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後。因此,在赤 壁大戰之前,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襄陽;而在赤壁大戰之後,所謂「荊州 城」,實際上是指江陵;此外,並無單獨的「荊州城」。羅貫中不明於此,誤以為 有單獨的「荊州城」,並老是把荊州、南郡、江陵這三個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第3 4回寫蔡瑁趁「襄陽會」之機謀害劉備,事先對劉表說「請主公一行」,似乎劉表 不在襄陽。第40回寫劉表死後,蔡瑁立劉琮為主,「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荊 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扎……就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其實 ,這里的「荊州」乃是江陵(第42回寫曹操兵至江陵,鄧義、劉先率軍民出城投 降,即為明證)。蔡夫人、劉琮本來就隨劉表駐襄陽,怎麼又「前赴襄陽」?從哪裡「前赴襄陽」?這是因為作者把劉表的荊州治所襄陽與後來劉備的荊州治所江陵 攪作一團,以致敘述混亂。第75回寫呂蒙襲取荊州時,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史 實是:呂蒙逆長江而上,奇襲關羽設置的「江邊屯侯」(沿江偵視警戒的部隊)之 後,直趨公安,招降守將士仁(《演義》誤為「傅士仁」);隨即又進逼荊州治所 江陵,麋芳亦降(麋芳以南郡太守身份駐守江陵)。而《演義》卻寫成呂蒙巧奪烽 火台後,首先襲取「荊州」,然後到公安招降士仁,再由士仁往南郡說降麋芳。那 么,這個「荊州」在哪兒?它與公安、江陵的方位關系如何?作者根本無法回答。
讀者只要一對照地圖,馬上就會感到這一部分描寫被攪成了一筆糊塗賬。這並非羅 貫中有意進行藝術虛構,而是因未解「荊州」府先駐襄陽後移江陵而產生的「技術性錯誤」。
F. 影中的子虞在歷史上是誰
《影》中的子虞,沒有歷史原型,只是個虛構的人物。
子虞,張藝謀執導電影《影》中的男主角之一,官宦世家子弟,官至都督,影子替身為境州。該角色由鄧超飾演。 形容枯槁,瘦骨嶙峋。囚於斗室帷幄天下,幻影亂相難辨虛實,棋盤之上執手誰的人生。
子虞扮演者 鄧超 簡介:
鄧超,1979年生於江西南昌,中國男演員、電影導演、投資出品人、電影公司創始人、互聯網投資。1995年考上江西藝術職業學院話劇班,199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畢業後編入中國國家話劇院,並落戶北京。
2000年起拍攝電視劇,2006年起主攻電影,主演《集結號》飾演趙二斗,獲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2007年主演《李米的猜想》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2009年主演徐克武俠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飾演裴東來,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
2010年-2013年,主演陳嘉上古裝片《畫壁》和《四大名捕》三部曲的票房連續破億;2012年主演陳可辛《中國合夥人》飾演孟曉駿口碑不俗;2013年成立鄧超,組建公司投資發展電影及話劇事業。2014年導演並投資主演喜劇片《分手大師》。
10月起領銜主持中韓節目《奔跑吧兄弟》第一至第三季;又主演電影《烈日灼心》、電影《美人魚》。2015年憑主演曹保平電影《烈日灼心》飾演辛小豐,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獎。
2016年主演喜劇片《美人魚》票房33.9億元,同年主演愛情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票房8.13億元,主演懸疑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及劇情片《乘風破浪》。9月16日,憑影片《烈日灼心》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12月22日,其參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8年1月,獲2017「微博之夜」微博King獎。9月30日,參演的電影《影》上映。
(6)三國荊州電影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影》子虞 人物簡介:
沛國都督,老謀深算,狠厲非常的謀臣。子虞在戰斗中被敵國戰將楊蒼擊敗,負傷之後形容憔悴,瘦骨嶙峋。他藏身於斗室之中運籌帷幄,不讓別人發現他身體上的問題,子虞啟用了從小培養的替身境州,讓境州替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
《影》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替身的故事。替身自古有之,人稱「影子」。有刺殺,就有影子,影子必須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須與真身互為一體,令旁人真假難辨如同孿生。關於影子的來龍去脈,真身從來忌諱莫深,不願提及而令真相撲朔迷離。
沛國大都督子虞,被敵國戰將楊蒼擊敗,負傷之後啟用從小培養的替身境州,為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同時,沛國國君沛良與大都督子虞互相算計。做為「影子替身」存在的境州在貴族的權謀游戲中苦苦求生,為了活下去而經歷種種困境和掙扎。
《影》簡介:
《影》是一部武俠動作片,張藝謀執導,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胡軍、王景春、關曉彤、吳磊等主演 。
該片講述了一個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當成傀儡替身,歷經磨難,努力尋回自由的人性故事。
G. 三國時期的荊州是哪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荊州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市,湖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介於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之間;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下轄8個縣市區和3個功能區,戶籍人口647.62萬人(2017年)。
荊州歷史悠久,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里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1994年,設立荊沙市(地級)。1996年,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H. 影是哪個朝代
張藝謀的古裝電影《影》其實是架空的一個歷史朝代,所以不管是電影中的人物還是地點都是虛構出來的,但是該影片改編自朱蘇進的小說《三國·荊州》,所以《影》應該是取自三國時期,原本截取的是小說中「大意失荊州」的這個片段,但是《影》對於小說以及歷史改編過大,所以就選擇虛構了一個歷史故事。
子虞的原型正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周瑜在《三國演義》中因為身負箭傷,又由於嫉妒之心,最終被諸葛亮活生生地氣死,正是因為這個故事,再加上張藝謀是黑澤明的粉絲,尤其喜愛黑澤明的著作《影子武士》,所以他想到了拍攝關於替身的電影,所以就選取了《三國·荊州》中的片段,但是又因為對於原本故事改編太大,周瑜殺死了孫權等一系列與史實不符的劇情,最終張藝謀決定改成架空朝代,虛構人物,這樣就有了現在的《影》。
如果子虞所對應的原型是周瑜的話,片中的境州地界就是荊州了,鄭愷所飾演的沛公則就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君主孫權了,而孫儷飾演的小艾則就是對應著三國時期的知名美人小喬,王景春飾演魯嚴,沛國大臣,則就是吳國傑出的戰略家魯肅,關曉彤飾演的青萍正是孫權之妹孫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