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葡萄乾的製作方法
葡萄乾的做法:
1、首先將烤箱預熱到110攝氏度。將烤箱溫度調到約110攝氏度,預熱15分鍾。預熱烤箱後才放入葡萄,否則會影響葡萄乾的質量。
2、清洗葡萄,去掉果柄。用流水清洗葡萄,用剪刀或手指去掉較大的果柄。丟掉壞了的葡萄。
3、在導讀2個烤盤上抹油,然後將葡萄均勻地鋪放在裡面。在2個帶框烤盤抹上非常少量的植物油或菜籽油,然後將葡萄均勻地鋪放在上面。盡量不要讓葡萄互相觸碰。
4、將葡萄放入烤箱烤約4小時,或是直到皺縮。葡萄乾必須夠干,但不至於干癟。在烘烤過程中,不時檢查葡萄,避免出錯。如果葡萄已經夠幹了,即使還未烤滿4小時,也可以把它們取出來。具體烘烤時長取決於葡萄的大小和你喜歡的皺縮程度。大葡萄需要更長時間來烘乾。
⑵ 做葡萄乾為什麼不能直接在太陽下曬
在日光下曬乾的葡萄乾容易發酸,最好還是陰干。x0dx0a吐魯番的特殊製作方法x0dx0a在新疆的吐魯番,人們把成熟的並經過浸鹼處理後葡萄掛在通風的室內陰干。吐魯番氣候炎熱而乾燥,用磚搭成的晾房四壁布滿梅花孔,中間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將成熟的無核葡萄搭上,經過大約經過40天的乾熱風吹晾即成。這種陰干法製成的葡萄乾,質量優良,呈半透明狀,不變色。吐魯番晾葡萄乾的晾房x0dx0a質量標准:x0dx0a1、以粒大、壯實、味柔糯者為上品。x0dx0a2、乾燥度掌握成把捏緊後放開,顆粒迅速散開的為乾燥。x0dx0a3、白葡萄乾的外表要求略乏糖霜,舐去糖霜後色澤晶綠透明。紅葡萄乾外表也要求略帶糖霜,舐去糖霜呈紫紅色半透明。x0dx0a4、口味甜蜜鮮醇,不酸不澀。
⑶ 求「太陽下的一顆葡萄乾」話劇的中文翻譯
沃特和露絲年輕,他們的兒子特拉維斯,連同沃爾特的媽媽莉娜(媽媽)和妹妹Beneatha,生活貧困的一個破舊的兩居室公寓在芝加哥南區。沃爾特是勉強謀生的豪華轎車司機。雖然露絲是內容很多,沃爾特不是迫切希望變得富有,而最終他計劃投資在一個酒店與威利合作,處事圓滑的熟人沃爾特的我們永遠不會滿足。
開始時,媽媽正在等待一個保險一萬美元的支票。沃爾特有福利的錢,但媽媽宗教反對酒精和Beneatha提醒他這是媽媽叫如何花錢。最終媽媽把一些錢在一個新房子,選擇一個白人的黑人社區在一個實際原因,它是便宜多了。後來她又釋然,沃爾特給剩下的錢投資的規定他Beneatha儲備3000美元的教育。沃爾特將錢花在威利的天真的助手波波,誰讓威利,誰absconds,剝奪了沃爾特和Beneatha的夢想,雖然不是年輕人他們的新家。同時,卡爾·林德納,白色代表社區計劃搬到,使一個慷慨的出價購買。他希望避免社區人口跨種族緊張局勢,這三個女人的恐怖沃爾特准備接受作為解決金融挫折。莉娜說,雖然錢是他們努力工作,他們不應該把它如果是一個人的方式,告訴他們他們不適合走一樣的地球。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Beneatha的性格和人生方向被定義為我們的兩個不同的男人:Beneatha的富人和受過教育的男友喬治•默奇森和約瑟夫Asagai。兩人是積極參與的年輕人的經濟起伏。喬治表示「完全同化黑人」否認他的非洲遺產「比你聰明」的態度,這Beneatha發現惡心,而輕蔑地嘲笑沃爾特的缺錢和教育。Asagai耐心地教Beneatha關於她的非洲遺產;他給了她若有所思地有用的禮物來自非洲,而指出她是無意中吸收到白色的方式。例如,她整理了一下她的頭發,他標榜為「切割」。
當Beneatha變得心煩意亂的損失的錢,她是由約瑟夫批評唯物主義。她最終接受了他的觀點,事情會好轉很多努力,以及他的求婚和他的邀請和他搬到奈及利亞行醫。
沃爾特是無視喬治和約瑟夫之間的鮮明對比:他追求財富才能獲得解放自己從約瑟的文化,他屬性的貧困,和喬治的水平上升,他看到他的救恩。沃爾特,這是美國夢,他追求像威利卻在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與添加的黑人在白人主宰的美國社會的障礙。但是婁曼死在他的故事,沃爾特自我救贖和黑色驕傲最後通過改變主意,不接受收購要約,聲稱他們是驕傲的自己是誰,會是好鄰居。和家人玩關閉離開他們的新家,但是不確定的未來。
我實在找不出來了,大概內容就是這樣,你可以用有道翻譯翻譯一下
⑷ 求「陽光下的葡萄乾」(A Raisin in the Sun) 急需要 拜託 拜託 郵件[email protected]
陽光下的葡萄乾?
⑸ 葡萄怎樣曬干
一、曬干製作葡萄乾
1.選擇原材料
我們在選擇製作成葡萄乾的葡萄時就要挑選那些製作起來更簡單的,挑選出果皮比較薄,果肉比較軟的葡萄作為原材料最為合適,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定要求的朋友們還可以挑選碩大又外型好看的葡萄。
注意:即將裂開或者已經熟裂的葡萄就不適合製作成葡萄乾啦!
2.分串
普通的一串葡萄顆粒都比較多,很不利於製作葡萄乾,這時候就可以一個小分支一個小分支的分開,要在曬盤上一層鋪開的數量。曬盤我們可以選擇手工竹編的竹製品曬盤,可以在家裡的餐廳用,平常曬其他的干貨也可以。
3.鹼溶液浸泡
這個步驟是為了讓葡萄乾更快的製作完成,讓葡萄果實內的水分蒸發速度更快,放在低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里浸泡5秒鍾左右,然後立刻把葡萄清洗干凈,這樣最快能提前10天就能吃到葡萄乾啦!
4.暴曬
把葡萄放在曬盤里,放在陽台上能最多接收到暴曬的地方,大概曬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來觀察一下,如果上面已經乾燥,就可以給葡萄翻個面了。
等葡萄裡面已經沒有擠不出汁液時就可以普通的晾曬了。這一個過程差不多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哦。
5.後續處理
把一串一串的葡萄堆放在一起,均勻的再乾燥半個月左右,等徹底幹了以後就可以把葡萄的梗給摘掉了,這時候真正的葡萄乾就算製作完成啦!
二、風干製作葡萄乾
很少有人見過專業的葡萄乾風干方法,但只要有耐心,在家裡也能風干葡萄乾,只是家裡的製作條件不如專業風干葡萄乾的晾房,肯定多多少少還是要藉助陽光的暴曬。但風乾的葡萄乾最大的特點就是外形極其好看,晶瑩剔透的,口感真的很棒。
1.自然風干法
如果夏季或者秋季也刮著乾熱的風,那就可以直接把葡萄留在枝頭,等自然風幹了。這期間最好溫度保持在27℃,濕度保持微微濕潤的狀態。
2.人工風干法
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已經有風干跡象的葡萄,把葡萄用鹽水浸泡,然後再用開水燙一下,為了加速葡萄內部水分的流失。
然後把葡萄自然晾曬幾天,不必可以追求陽光暴曬,重點在於晾,也可以用吹風機模擬風乾的環境,每天早晚用冷風來輕輕的吹一下葡萄。反復下來同樣20天左右就能風幹完成啦!
⑹ 《陽光下的葡萄乾》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陽光下的葡萄乾》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MaMyrWqjqVtFM2z9-5idjg
⑺ 自己在家怎麼做葡萄乾
主料:無籽葡萄550g 輔料:玉米澱粉5小勺
1、准備葡萄550克。
2、無籽葡萄。
3、逐一剪下來,頂部留大概2毫米長的小枝。
4、用5小勺玉米澱粉輕輕搓洗葡萄表面。
5、將葡萄表面的澱粉和污跡洗干凈。
6、瀝干水。
7、把葡萄鋪入果乾機,選擇58度風干功能。
8、晚上開啟果乾機,白天隔著蓋子放在太陽底下曬,大概一周,水份收干70%左右就可以了。
⑻ 曬葡萄乾的過程
太陽下曝曬葡萄乾的過程一般較為簡單,直接在地上蓋一層專用紙或是塑料膜,將葡萄擺放其上即可。
也可以選擇將帶有成熟果粒的枝蔓剪斷,用鐵絲將其掛在葡萄植株上等待脫水完成。
而在蔭房中晾制就要麻煩一些,需要建造專門的房屋。要選擇地勢較高、空曠寬敞、乾燥通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出樣式獨特的蔭房。蜂眼式的牆壁讓蔭房四周透風,在秋季高溫和穿牆而過的熱空氣下,葡萄粒很快被風干。
什麼是葡萄乾?
葡萄乾是藉助於太陽熱或人工加熱使葡萄果實脫水形成的食品,含糖量高,是典型的高能量營養品。葡萄乾水含量低,方便運輸和貯存。
世界各地最主要的制干葡萄就是綠色無核葡萄品種無核白,其它制干品種有白玫瑰香和黑科林斯。
由於葡萄乾製作對葡萄品種和產地氣候要求十分嚴格,因此葡萄制干僅分布於美國加州、土耳其、伊朗、及我國新疆等部分葡萄產區。
我國的葡萄乾幾乎全部產自新疆,無核白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干品種。與美國的葡萄乾主產區加利福尼亞不同,新疆葡萄乾的80%是綠葡萄乾,亮麗的綠色是我國葡萄乾特有的優勢。
⑼ 美國歷史與文化的二戰後
麥卡錫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戰爭中發生的事,如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使美國知識分子感到震驚。他們懷疑人性是否還有善良的一面,也感到人難以控制自己製造出來的巨大物質力量。他們對文明與進步的信念發生了極大動搖。50年代在「冷戰」、麥卡錫主義和朝鮮戰爭的背景下,文壇趨於沉寂;60、70年代,經過越南戰爭、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水門案件,文壇活躍起來,出現了一批愛思索的作家。在他們眼裡,美國的社會變得十分復雜,價值觀念混亂。他們普遍感到不知怎樣解釋這樣的現實,於是便通過怪誕、幻想、誇張的方式,再現生活中的混亂、恐怖和瘋狂。他們表現的是沒有目標與方向的夢魘世界,他們講的是支離破碎的故事,寫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這個時期,文學作品中對性愛(包括同性愛)的描寫也更為露骨。
麥卡錫
戰爭文學:戰後出現的第一股文學浪潮是戰爭小說。其中較好的是梅勒的《裸者和死者》(1948)和詹姆斯·瓊斯的《從這里到永恆》(1951)。兩部書的共同點是通過戰爭,寫小兵、下級軍官與軍事機構的矛盾,即人的個性與扼殺個性的權力機構之間的沖突。這些小說已經觸及戰後整個一代文學最突出的一個主題。
「怯懦的十年」 :50年代,右翼保守勢力向30年代激進主義傳統進攻,許多人由關心社會進步轉而關心個人的私利。這10年被稱為「怯懦的十年」或「沉寂的十年」。這期間,出現了一些作品,將資產階級描繪成正面人物,鼓吹服從權威,如《穿灰法蘭絨衣服的人》(1955)。這類作品企圖維護既定價值標准和現存社會秩序,很快就失去了影響。另一方面,阿瑟·米勒(1915~)等作家抵制麥卡錫主義,繼續用作品抨擊社會的不正義。
「垮掉的一代」:50年代沉悶的政治空氣使許多青年感到窒息,他們吸毒、群居,以頹唐、放縱的生活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抗議。其中有些人把這種生活與情緒寫入文學作品,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學。這種文學發展到60年代後,在國內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增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對他們中許多人來說,東方宗教與東方哲學更具有吸引力。「垮掉的一代」在詩歌創作方面較有生氣,並恢復了美國詩歌朗誦的傳統。
「黑色幽默」:進入60年代之後,人們對生活中的「非理性」和「異化」現象,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誇張、超現實的手法,將歡樂與痛苦、可笑與可怖、柔情與殘酷、荒唐古怪與一本正經揉和在一起,使讀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從而對生活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作者對世界前景的看法往往是悲觀的。這就是「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等。
有人將阿爾比(1928~)的作品也列入「黑色幽默」派中。阿爾比是美國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他的喜劇並沒有什麼滑稽、幽默的成份,但是在使讀者感到不安這一點上與「黑色幽默」一致。這說明荒誕派戲劇與「黑色幽默」小說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
「非虛構小說」:60、70年代,出現了「新新聞報道」或「非虛構小說」這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有些作家認為現實生活的離奇已經超過了作家的想像力,與其虛構小說,不如用寫小說的手法來描繪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這樣的體裁允許報道者描寫事件時摻雜自己的觀察和想像,也可以採用各種象徵手法。這種作品比一般報告文學深入細致,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觀察與想像,帶有更多的作者個人色彩,藝術感染力較強,例如卡波特的《兇殺》(1966)與梅勒的《劊子手之歌》(1979)。
猶太人文學:美國當代作家中,猶太裔作家占相當大的比重,猶太人文學幾乎可以視為一種「次文化」或「文化支流」。猶太人文學作品一般都具有古老的歐洲文化與現代的美國文化的雙重色彩,兩種文化的沖突與歸並使猶太人文學增加了復雜性。宗教思想與同胞遭到屠殺使猶太作家產生犯罪感與負咎感,歷史的命運又使他們有流浪感與漂泊感,美國的異化社會也使他們感到找不到歸宿。 因此,尋找「自我本質」 便成為他們的作品中一個突出的主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貝洛 (1915~) 的《奧吉·瑪琪歷險記》。實際上,這是猶太民族確立自己的民族地位與民族尊嚴的一種表現。70年代後期,代表西方較新思想體系的貝洛與屬於意第緒文化傳統的辛格(1904~)相繼得到諾貝爾獎金,說明猶太人文學在美國文學中的重要性。其他重要的猶太作家還有馬拉默德(1914~)、羅斯(1933~)等。
黑人文學:戰後黑人文學更趨成熟。拉爾夫·埃利遜(1914~)的小說《看不見的人》和鮑德溫的散文,均已達到第一流文學的水平。他們對種族不平等的抗議採取了更細膩、更深刻的表達方式。他們希望人們認識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這個時期里,女詩人關德琳·布魯克斯(1917~)的詩得到普遍好評
美國文學
。女劇作家洛倫·亨斯伯利(1930~1965)的劇本《太陽下的葡萄乾》(1959)首創了黑人戲劇在百老匯上演的紀錄。勒魯伊·瓊斯(1934~)是新一代的黑人詩人,他給自己另外起了一個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對美國文化的鄙棄。
南方作家:南方文學這個時期仍有發展,老作家福克納、波特(1890~1980)、威爾蒂(1909~)仍有重要作品問世。新作家也不斷涌現,著名的有斯泰倫(1925~)、奧康諾(1925~1964)、麥柯勒斯(1917~1967)等。他們不再從歷史的傳奇里尋找題材,而是關心現實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悶。坦·威廉斯(1914~)是戰後享有盛名的南方劇作家,他的《玻璃動物園》等作品通過人物的性變態心理表現生活的不幸與空虛。
紐約作家:紐約的作家不像南方作家那樣具有某種共同的心理因素。人們把他們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為紐約的幾家雜志(《黨派評論》、《紐約書評》與《紐約人》)寫作,這幾家雜志上發表的評論與小說往往對美國文學的時尚產生影響。利·特里林(1905~1975)與瑪·麥卡錫(1912~)是很有見
美國文學
地的評論家,約翰·契弗(1912~)與厄普代克(1932~)的小說用含有詩意又帶有嘲諷的細膩的筆觸探索大城市郊區居民的心理和意識,為東北部的中產階級描繪了一幅幅工筆精緻的風俗畫。
個性化的詩歌:這個時期,美國陸續出現了不少詩歌派別,如「垮掉派」、「黑山派」、「紐約派」、「具體派」、「自白派」和「新超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派」。這些派別各有主張,但其共同點是企圖擺脫艾略特的「非個性化」的影響。新一代的詩人直抒胸臆,突出個人因素,具有一種「現時性」。他們強調美國特色,不再視倫敦為英語詩歌
美國文學
中心;他們干預政治,不再以超然物外而自傲;他們反對權力機構,蔑視傳統規約,他們的詩歌描寫吸毒、性愛(包括同性愛)、精神分裂與對自殺的眷戀。這一切,可以看作對西方機械化、標准化、非人性化的社會的一種反叛。
理論與批評:戰後,「新批評派」的勢力逐漸衰落。到了60年代,隨著各種激進運動的此起彼落,加上歐洲傳來「新左派」的思潮,學術界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又出現把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心理學融合的理論主張。同時,結構主義的理論也開始在學術界流行。
這個時期里,文學家傳記這種樣式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詳盡的評傳,較有代表性的是5卷本的《亨利·詹姆斯傳》 (1953~1972),作者是里·艾迪爾(1907~)。
American society
美利堅民族是個年輕、天真、自信、富有生氣的民族。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美國人生性好動,不甘寂寞。像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美國人不停地干這忙那,似乎有永遠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裡的人似乎永遠趕著去什麼地方;鄉村裡的人總是在農田、養雞場、谷倉、奶牛場之間奔跑不停;辦公室里的人有著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 work)要做;公司里的秘書手腳不停地接電話、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後面的人會大步流星地超趕到你的前面;你去餐館就餐,難得尋覓到能與你說笑寒暄的伴侶。生活的節奏像一根上足了的發條一樣,有條不紊地不停運轉,構成了一幅繁忙、近乎於瘋狂的現代人生活畫面。 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堅民族好動不好靜的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社會的激烈競爭息息相關。美國是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是它的運轉規律,不進則退,不勝則敗。為了生存和成功,美國人必須拼搏和奮斗,而拼搏與奮斗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他人搶時間、爭速度,使自己始終處於依靠地位。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是被他們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所「逼迫」出來的。因為這種「逼迫」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美國人對快節奏生活方式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美國是個尊重個性、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個人奮鬥成功的故事是「美國夢」的精髓部分。無論是卡內基從一貧如洗的學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鋼鐵大王,還是林肯從平頭百姓之家平步青雲地登上總統寶座,他們都是普通美國人津津樂道、夢寐以求的個人成功典範。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然而,人人以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整個社會也會缺乏凝聚力。
Ecation
美國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人文和歷史教育,人文歷史學科的院系在美國是較普遍地設置的。如,馬里蘭大學是一個由馬里蘭州辦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統,由十三所大學組成,比如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這一大學系統中最主要的大學,它擁有師資和研究力量雄厚的歷史系,所開設的歷史課程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對於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這樣的歷史系是可以理解的。在馬里蘭大學系統的其它院校都有歷史系。而馬里蘭大學系統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學科類的大學,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這在中國大陸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香港和台灣地區擁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當高的)。現在,我們擁有歷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並不多,主要是綜合類大學和師范類院校。而且,目前或縮小招生規模,或是將歷史系易名,或是將其改為其它系科,中國的許多高校是唯恐有歷史系和哲學系等人文系科。同時,在美國的大學中,人文歷史學科的課程是大學生必修課的重要內容。而中國高校的人文歷史課卻基本是面向各自專業的,非人文專業的學生學習人文課的很少。當然,這種狀況目前已經得到改善,我們的許多大學都在採取各種措施來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包括科學素質。如,許多非綜合性大學開始設立人文學院等。但是,與美國大學久成體系的人文歷史教育機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美國的大學為什麼會如此重視人文和歷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實際上是整個的美國教育)以「通才」教育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則決定的。而人文歷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內容。所謂的「通才」教育,即,不論是文科、理工科還是其它學科,都把全面培養大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知識及其思維方式作為辦學的宗旨和主要內容,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大學生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較為系統和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養成學生兼具人文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由於美國的大學是將向大學生全面傳授各種知識作為重點,因此,專業技能和技術的教育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中是第二位的。這在其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體現。美國的大學一般不將自己視為培養技術專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國從來沒有哪所大學以自己是「工程師的搖籃」一類的榮譽來自詡。美國大學十分重視人文知識的培養在專業與技能學習中的基礎地位,不少專業性和技能性較強的學科和專業在本科階段是不設置的,必須要等學生在本科階段打下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去學習。如,律師是美國最吃香的職業,學習法律的人自然也相當多。但是,美國的大學本科沒有法律系和法學專業,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大學生才有資格去進一步學習法律。我認為,這種思路和做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因為,法律是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的一種規范,它是附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形成的,現實社會的法律是對歷史上法律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如果一個人缺乏對人類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那麼,法律對他來說只是一堆機械的條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執法。
美國的大學都普遍設有人文學科的院系,也與這些院系的畢業生就業不難,而且往往能在社會競爭中出類拔萃直接相關。在美國歷史學畢業生不僅就業領域相當廣泛,而且不少人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人才,如,美國國會中有不少議員是人文系畢業的,美國總統也不乏學文科出生。因為美國是一個講實用的社會,如果一個專業的學生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國社會是無法生存下去的。當然,美國人文歷史畢業生就業容易,與他們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全面合理有關,因而具有較為全面的學科知識有關。上面已說,美國大學講「通才」教育,也就是說,大學生是文理科的知識都要學的,人文歷史系科的學生則必須學許多其它學科的知識,因此,美國的人文歷史畢業生往往既掌握了較為全面的人文歷史知識和思維方式,又兼具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如,以馬里蘭大學的歷史系,學生四年所修的120個學分中有一半左右是非歷史類的,其中包括不少自然學科的課程。那麼,人文歷史學科的學生怎麼能聽懂理工科的課程呢?美國大學的自然學科課程有不少是講基礎性知識的,而不是講某一學科很專深的知識。加上美國中學階段也沒有中國高中教育階段的那種文理分班的作法,因此,學生聽課並沒有什麼困難。美國大學重視人文歷史教育,不單在於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人文歷史知識,更關鍵得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思維能力。實際上,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是很快的,大學所學的不少知識往往會過時的,但是,人文歷史精神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卻是最根本的,是不容易過時的。由此反觀中國大學的人文歷史院系和專業不受重視,反差何其鮮明啊!我想,究其根源,除了社會上不重視人文歷史專業畢業的學生,以致學生就業難外,更深層和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許多人包括學生都沒有真正意識到人文歷史知識和素質的學習和培養對人自身的發展和參與社會競爭的決定性意義。其次,也與我們國家目前人文歷史學科教育內容的教條、僵化和脫離現實生活及教育方法的落後等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它並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作用。
我們的大學經常說要培養大師級的學者,要成為世界級的大學;我們的學生也經常立志在走向社會之後要成為激烈社會競爭的佼佼者。那麼,如果對中美大學人文歷史教育理念作一個比較的話,我們從中是否能反思和悟出一些有益的東西呢?
⑽ 葡萄乾是怎樣曬出來的
即使在新疆吐魯番這種高溫乾燥的地方,使用傳統方式晾曬葡萄乾也需要近 1 個月的時間。所以現在市面上大多數葡萄乾都是用速干劑的辦法來快速乾燥。
速干劑的使用方式是先按說明書調製成浸泡液,然後將整串葡萄浸泡 30 秒至數分鍾不等,這個過程,乳化劑和鹼陸續發揮作用。接著將葡萄撈出來稍加漂洗,剩下來的就和一般的晾曬沒啥區別了。經過這樣的處理,只需要 5 天,葡萄就可以脫水 75%,比傳統方式快好幾倍。
傳統的葡萄曬干方法:
1、晾房曬制的葡萄乾:在市面上看到的綠色的葡萄乾,就是晾房陰乾的,是純天然綠色的葡萄乾,當然以前也存在加食用綠色素添加的葡萄乾,鑒別方法就是泡在水裡,看水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
2、樹上乾的葡萄乾:就是掛在樹上直接晾制而成,顏色有點發黃。像這樣的葡萄乾鑒別的方法為:顏色有點發亮、聞一聞有硫磺的味道、摸起來比較硬。
3、太陽底下暴曬的葡萄乾近一個月,顏色主要是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