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電影 > 辛安驛電影免費看

辛安驛電影免費看

發布時間:2022-11-03 05:57:12

Ⅰ 央視 戲曲影視劇場 花田錯 是什麼戲劇

《花田錯》是中國經典京劇劇本。

《花田錯》是京劇,故事緣於《水滸傳》,花田本意種花的農田,花田錯是發生在種花小鎮,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故事。是一出藉由誤會巧合、性別錯置,發展出一段令觀眾從頭笑到尾的輕松喜劇。劇本劇情節趣味、人物幽默。

《花田錯》的傳統演法自花田訪婿起至周通搶親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劇後,依據《水滸》中「小霸王醉卧銷金帳,莽提轄大鬧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將它搬上京劇舞台。

(1)辛安驛電影免費看擴展閱讀:

《花田錯》的最初改編本,其中卞璣先與劉玉燕訂親,周通誤將其搶至家中後,又與周妹玉樓私訂終身,而丫鬟春蘭也暗有嚮往之意,故戲終時出現了一夫多妻的場面。解放後,荀慧生以為這樣結局,殊不可取,遂在演出時作了改動。至1959年又重新審訂加工,刪除其中不妥的細節。

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改編創作加上後半部並搬上京劇舞台。荀慧生:幼年學梆子時的開蒙戲,一為《辛安驛》,一為《花田錯》。這兩個戲均經荀慧生的太老師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親自指點。

Ⅱ 70年代農村生產隊電影有哪些

1、電影《金光大道》

簡介:1976年年末,拍攝時多災多難的《金光大道 中集》終於殺青。當時,影片下集的劇本已經完成,卻由於「文革」已經結束,影片中某些帶有時代色彩的內容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下集未能拍成。

但歷史的鏡頭歷歷在目,《金光大道》劇組親歷了驚心動魄的唐山大地震,並留下了那個特殊時代的故事。

Ⅲ 王力宏《花田錯》

簡單解釋《花田錯》的意思
1. 《花田錯》是京劇,故事緣於《水滸傳》。

2. 花田=種花的農田,花田錯=發生在種花小鎮,花田祭上的錯誤故事。

【花田錯】,是一出劇情節趣味、人物幽默,藉由誤會巧合、性別錯置,發展出一段令觀眾從頭笑到尾的輕松喜劇。

花田盛會,熱鬧滾滾;古靈精怪的丫頭春蘭,陪著劉家小姐月英上街,打算依照本地習俗,讓小姐在街上挑選乘龍快婿。月英小姐看中了在路旁賣字畫的白面書生卞機,主僕二人決議返家向母親稟明一切,眼看著一切將要如此幸福美滿,誰料到糊塗管家上街請婿,陰錯陽差竟然錯請到了小霸王周通……)

花田錯當時空成為擁有你,唯一條件,我…又醉 琥珀色的月,結了霜的淚,我會記得這段歲月… …王力宏

花田錯 一首京劇中的唱詞讓長期受西洋教育的王力宏對中國詩詞之美深深的折服,華麗生動的中國文字、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曲折婉轉的唱腔,優雅的身段舉手頭足盡是故事; 「花田錯」一出京劇的戲碼喜劇中夾帶著浪漫的愛情,力宏引用了這個美麗的名字改編成一首凄美的情歌 「花田錯」。來為這張專輯揭開序幕。

美式的王力宏首次在專輯歌詞中出現中國古典的詞句,如詩詞般的優美文句在力宏口中唱出別有一翻風味,意想不到的驚喜呈現出王力宏獨一無二先進的古典風格 在「花田錯」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劇與西洋流行樂不謀而合之處,來自西洋樂風R&B的自由轉音其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里特別將唱詞中單個字拉長轉音的戲劇性相似,「花田錯」的精采之處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與京劇唱腔,讓聆聽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是,當流行樂與「東方歌劇」的京劇相遇,在鑼鼓聲敲打中延續首創的「chinked-out」無國界樂風,力宏將傳統古典與現代流行的沖突,兼容並蓄的粉墨登場,當音樂的形式隨時代不斷改變,那一種人類原始情感的愛恨情仇、生死情義、纏綿緋惻,在旋律的牽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熱情、惆悵或愛戀,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擴大、回盪,淋漓盡致的把故事和情緒進行在音樂中,直到天荒地老… …
看完這些,你就會知道了..
為何叫做<花田錯>了,我都聽了好多好多遍了,真的好好聽喔.....

亞州音樂人的驕傲,「chinked-out」第二章,從傳統中創造音樂的無限可能,王力宏「蓋世英雄」2005繼續壓軸上演,華語音樂永遠首席登場!

」花田錯」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劇與西洋流行樂不謀而合之處,來自西洋樂風R&B的自由轉音其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里特別將唱詞中單個字拉長轉音的戲劇性相似,」花田錯」的精采之處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與京劇唱腔,讓聆聽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

於是,當流行樂與「東方歌劇」的京劇相遇,在鑼鼓聲敲打中延續首創的「chinked-out」無國界樂風,力宏將傳統古典與現代流行的沖突,兼容並蓄的粉墨登場,當音樂的形式隨時代不斷改變,那一種人類原始情感的愛恨情仇、生死情義、纏綿緋惻,在旋律的牽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熱情、惆悵或愛戀,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擴大、回盪,淋漓盡致的把故事和情緒進行在音樂中,直到天荒地老…。
在音樂的世界裡,獨一無二的王力宏永遠給你獨一無二的音樂世界

每時每刻絕無僅有的王力宏,也給 獨一無二 的 你

『是人的就得聽戲,不聽戲的就不是人』…霸王別姬

1993年16歲的王力宏,偶然的一出電影「霸王別姬」讓他第一次接觸了中國戲曲,美麗的身段奇特的唱腔…中國式凄美的愛情故事,深深的震憾了他,在他年輕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也許16歲的力宏對於自己當時那瞬間卻深刻的感動不明所以,但12年前那瞬間的感動卻已經為這張專輯開啟了第一扇窗。

故事永遠不只一個,歌,沒有唱完的時候。「chinked-out」第二章
從一個優質偶像到全亞洲形成獨一無二的「王力宏現象」,一個年少的熱情夢想,一股傳承的音樂使命感,即使在無法小休片刻的忙碌行程,意外的變奏也總在不經意時想起;如果說現在的王力宏有什麼神奇的魔力,可以獨領樂壇,對他來說,發揚傳承東方音樂的流行精神,永遠的堅持,就是一種表達,一種共鳴,就是喜歡音樂、就是想要唱,不斷去繼續 實現 這條路的無限可能。
『揮毫潑墨爽精神,花田之下遇美人,一片芳魂終入夢,清香滿園不知春』
…京劇劇目 花田錯
『當時空成為擁有你,唯一條件,我…又醉 琥珀色的月,結了霜的淚,我會記得這段歲月…』
…王力宏 花田錯

一首京劇中的唱詞讓長期受西洋教育的王力宏對中國詩詞之美深深的折服,華麗生動的中國文字、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曲折婉轉的唱腔,優雅的身段舉手頭足盡是故事; 「花田錯」一出京劇的戲碼喜劇中夾帶著浪漫的愛情,力宏引用了這個美麗的名字改編成一首凄美的情歌 「花田錯」。來為這張專輯揭開序幕。極現代超美式的王力宏首次在專輯歌詞中出現中國古典的詞句,如詩詞般的優美文句在嘻哈的力宏口中唱出別有一翻風味,意想不到的驚喜呈現出王力宏獨一無二先進的古典風格。
在」花田錯」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劇與西洋流行樂不謀而合之處,來自西洋樂風R&B的自由轉音其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里特別將唱詞中單個字拉長轉音的戲劇性相似,」花田錯」的精采之處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與京劇唱腔,讓聆聽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
愛情的世界裡沒有現代古代之分,沒有東方西方之別,如同力宏給你的音樂世界,只要是美麗的、動人的、好聽的,我們都能跨越時空超乎國界心神領會。
於是,當流行樂與「東方歌劇」的京劇相遇,在鑼鼓聲敲打中延續首創的「chinked-out」無國界樂風,力宏將傳統古典與現代流行的沖突,兼容並蓄的粉墨登場,當音樂的形式隨時代不斷改變,那一種人類原始情感的愛恨情仇、生死情義、纏綿緋惻,在旋律的牽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熱情、惆悵或愛戀,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擴大、回盪,淋漓盡致的把故事和情緒進行在音樂中,直到天荒地老…。
2005王力宏繼續壓軸上演,在心中通過光陰的錘煉發自心底深處的憾動,贊頌著音樂的永垂不朽!
王力宏首創國語樂壇新曲風「Chinked-out」華人嘻哈第二章,音樂元素再進化融入中華國粹藝術京劇崑曲曲調;將西式R&B與京劇唱腔巧妙融合,力宏2005全新專輯將從傳統創造音樂無限可能!
永遠給歌迷獨一無二的音樂世界,王力宏全新專輯2005年再壓軸,要當華語樂壇永遠的「蓋世英雄」!繼上張「心中的日月」遠赴雲南西藏采風,將少數中華民族樂風融入西式R&B,獨創「chinked-out」華人嘻哈曲風的力宏,在睽違一年後,這次即將在12/16開始預購、12/30壓軸登場的2005 新專輯「蓋世英雄」,延續「Chinked-out」東西樂風融合的精神,加入了最具中華文化代表的傳統戲曲—京劇與崑曲,要讓中華傳統文化的音樂元素一舉躍上國際舞台,大放光芒!力宏說從上張的少數中華民族音樂發現音樂無國界的共通與包容,這次「chinked-out」續曲,特別把我們華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戲曲京劇融入,就是希望延續華人嘻哈的音樂概念,並發揚及傳承東方音樂的流行,讓華語音樂的新身分在國際流行樂壇得到共鳴!
在錄音時發現京劇優美的唱腔與西式R&B的唱腔的共通之處的力宏,巧妙的將其融合為一,在專輯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唱慣西式R&B自由轉音的力宏,發現這樣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中特別將唱詞里的單字拉長轉音的戲劇性很相似,因此在進錄音室錄音時,特別在歌唱技巧上巧妙融合R&B與京劇唱腔,讓歌迷聽的心中有古典,但耳中卻有新意!
力宏「chinked-out」第二章,配合中國傳統戲曲樂風,也將京劇等人物圖騰加入服裝當中,讓華人嘻哈的音樂元素貫穿這次音樂及全新造型!這次為了讓歌迷充分了解到這次京劇與西式嘻哈結合的音樂元素,除了歌唱技巧以及曲風外,造型師特別將力宏這次的整個造型,把原有的運動嘻哈風,用手工繪制或是釘制上京劇臉譜的人物圖案或墬飾,讓新造型增添了些許東方味道,而東西融合的look,也讓力宏充分表達出這次的音樂概念,將音樂和造型做了一次完美的結合!

Ⅳ 牡丹亭是什麼.它和花田錯 有什麼關系啊.!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慾,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

【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曾改為電影
牡丹亭Peony Pavilion(1986)

導演: 方熒Ying Fang
編劇: 胡忌Ji Hu
演員: 張繼青Jiqing Zhang .....杜麗娘
王亨愷Hengkai Wang .....柳夢梅
徐華Hua Xu .....春香
王維艱Weijian Wang .....杜母
類型:戲曲
片長:130分鍾
國家:中國
色彩:彩色

劇情

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從小被父母按封建禮教的閨訓教導著,只事詩書女紅,不出閨房半步,度過了十六個春秋。一天丫環春香偶然發現杜府中有一所後花園,便逗引小姐杜麗娘前去賞春遊玩。在園中,杜麗娘目睹一派大好春色感慨萬千,深感自己辜負了良辰美景。回到家中,她那被壓抑了多年的嚮往生活與愛情的芳心萌動了,在她悠然入夢的時候,一位夢神指導她與柳夢梅相遇相愛。可當她醒來以後,人是物非,一派凄涼,她十分傷感。由於相思之苦,杜麗娘日漸憔悴,終於在中秋佳節的秋風秋雨之夕告別了短暫的一生。

製作公司:南京電影製片廠 Nanjing Film Studio [中國]

什麼是花田錯,為什麼叫花田錯? 《花田錯》是京劇,故事緣於《水滸傳》,花田本意種花的農田,花田錯是發生在種花小鎮,花田祭上的錯誤故事,寓意是道德領域的錯一夜情的錯。

花田錯原來的最初創作是在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創作。荀慧生:幼年學梆子時的開蒙戲,一為《辛安驛》,一為《花田錯》。這兩個戲均經荀慧生的太老師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親自指點。《花田錯》的傳統演法自花田訪婿起至周通搶親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劇後,依據《水滸》中「小霸王醉卧銷金帳,莽提轄大鬧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將它搬上京劇舞台。1919年與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三位先生由京到滬(上海觀眾稱為「三小一白」,因當時荀慧生仍用「白牡丹」藝名),在老天蟾舞台演出,荀慧生即以此戲打泡,自飾春蘭,演卞璣者為李桂芳。演出後,甚受觀眾歡迎,此後數十年屢演不衰,被稱為荀派代表作之一。
《花田錯》的最初改編本,其中卞璣先與劉玉燕訂親,周通誤將其搶至家中後,又與周妹玉樓私訂終身,而丫鬟春蘭也暗有嚮往之意,故戲終時出現了一夫多妻的場面。解放後,荀慧生以為這樣結局,殊不可取,遂在演出時作了改動。至1959年又重新審訂加工,刪除其中不妥的細節,並把結尾大團圓收場,更作喜劇誇張,給春蘭增加一段輕松愉快的唱工,並配合活躍、流動的舞蹈身段,從而越加烘托出喜劇的歡樂氣氛。

花田錯京劇主要情節
宋時,陝西雁門桃花村富戶劉德明,有女玉燕,及笄未嫁。時值花田盛會,劉員外劉德明命丫鬟春蘭陪同劉玉燕前往游賞,暗中訪求佳婿。襄陽舉人卞璣,上京趕考,途中因資斧拮據,乃於花田會上設攤賣畫。春蘭見卞璣才貌不凡,回家稟知父親劉德明,劉德明命家人往請,不想誤將小霸王周通請來。周通限令三日之內,須將劉玉燕送與成親。春蘭設計,使卞璣男扮女裝與劉玉燕相會。劉玉燕與卞璣兩人私定終身並一夜有孕,周通突來搶親,竟誤將卞璣搶去。旋周通因劫奪生辰綱之事涉嫌,被傳至公堂;周妹玉樓發覺卞璣喬裝,詢明真相以後,遂將卞璣釋放,並贈銀以為赴考資斧。劉德明因女被搶,赴衙告狀,隨同都頭雷橫去周寓,但又將周玉樓搶回。此時,春蘭誤以搶回者為卞璣,乃向劉德明說明前次被搶者實為卞璣,竟令周玉樓改換男裝與劉玉燕成親。花燭之夜,周玉樓訴述事實原委,春蘭恐日後周通復來糾纏,仍留周玉樓住在庄中,以應付其兄。周通被釋以後,果然通知劉德明,當晚進庄成親。劉德明正彷徨無計,適魯達前來投宿,聞知大怒,假扮新娘,隱於帳內,迨晚,周通至,被魯達痛打,逃跑。魯達追至途中,巧遇打虎將李忠,從中勸解,並令周通回庄向劉德明請罪。時卞璣已中狀元,也至桃花村。眾人相見,真相大白。最後,卞璣與劉玉燕完姻,周玉樓則在春蘭撮合下,與李忠成為夫婦.
花田錯曾改編為喜劇電影《花田喜事》

因此 , 可見 兩者除了均為戲劇名稱,別的基本沒有什麼關系了。
現在的流行樂壇好像都在挖掘民族的成分了么~

Ⅳ 張鑫的擅演劇目

《楊門女將》、《大英傑烈》、《昭君出塞》《扈家莊》、《盜仙草》、《辛安驛》、《天女散花》、《戰金山》、《紅樓二尤》、《十三妹》、《八仙過海》、《打焦贊》、《打孟良》、《紅桃山》、《火燒余洪》、《擋馬》、《鋸大缸》等劇目。
1997年獲得北京市「韶山杯」少兒京昆大賽專業組三等獎。
1999年獲得北京市第三屆少兒京昆大賽二等獎。
2001年獲得文化部與老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推新人大獎賽
」戲曲組「十佳金獎」。
隨團出訪國家如:以色列、韓國、俄羅斯、英國,等國家
2002年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戲曲數字電影:《辛安驛》。劇中飾演女一號——「周鳳英」
2007年隨中央電視台赴韓國參加中韓友誼建交大型文藝演出,擔任戲曲部創編導演職務。同年赴俄羅斯參加中國年的兩國大型交流演出。
2011年參演國家話劇院王曉鷹執導話劇《霸王歌行》,參加成都戲劇雙節展。
2012年與中央電視台導演金明哲合作拍攝紀錄片《京劇》再現。劇中飾演「民國時期,京劇名伶——「陸素絹」與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
2012年與國家話劇院合作參演王曉鷹導演話劇《理查三世》,劇中分別飾演三個不同角色:——「安夫人、威爾士小親王、女巫」。赴英國參加莎士比亞戲劇節,並於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演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60周年院慶演出、及上海等地巡迴演出。
【這版《理查三世》運用了大量中國元素,頗具個性。宣紙做背景的舞台,身穿漢服的人物,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劇中處處洋溢著中國味道。該劇還請來了國家京劇院的三位演員加入。國家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張鑫分飾兩個角色,時而將安夫人的嫵媚表現得淋漓盡致,時而又化身為意氣風發的小王子,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多年攻武旦、花旦練就的身段,將京劇與話劇完美結合碰撞出新的活力。】
【「話劇以台詞見功力,需要演員極高的綜合能力,而且話劇演員內心的碰撞力是很明顯的,這和京劇表演有極大的不同。」作為一名京劇演員,張鑫第一次參加話劇演出,盡管如此,還是把兩個人物演繹得惟妙惟肖。】

Ⅵ 京劇電影, 誰能給我一些比較全的資料, 最好能包含演員的名字.

01、《生死恨》(1948年梅蘭芳 姜妙香)
02、《借東風》(1949年馬連良)
03、《游龍戲鳳》(1949年馬連良 張君秋)
04、《打漁殺家》(1949年馬連良 張君秋)
05、《玉堂春》(1949年張君秋 俞振飛)
06、《蓋叫天的舞台藝術》 包括:《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07、《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集)(1955年) 包括:《斷橋》(崑曲)、《宇宙鋒》
08、《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下集)(1956年) 包括:《霸王別姬》、《貴妃醉酒》
09、《洛神》(1956年梅蘭芳姜妙香)
10、《荒山淚》(1956年程硯秋)
11、《宋士傑》(1956年周信芳 童芷苓)
12、《群英會》(1957年葉盛蘭 譚富英 馬連良)
13、《借東風》(1957年馬連良 葉盛蘭)
14、《望江亭》(1958年張君秋 劉雪濤)
15、《楊門女將》(1960年王晶華 楊秋玲)
16、《周信芳的舞台藝術》(1961年周信芳 趙曉嵐)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
17、《野豬林》(1962年李少春 袁世海)
18、《尚小雲舞台藝術》(1962年)包括《昭君出塞》、《失子驚瘋》
19、《穆桂英大戰洪洲》(1963年劉秀榮 張春孝 )
20、《尤三姐》(1963年童芷苓)
21、《武松》(1963年蓋叫天)
22、《鍘美案》( 1964年張君秋 馬連良)
23、《惡虎村》(1973年張世麟)
24、《挑滑車》(1973年張世麟)
25、《蜈蚣嶺》(1973年張世麟)
26、《斬黃袍》(1976年李宗義 王泉奎)
27、《辛安驛》(1976年趙燕俠)
28、《盜魂鈴》(1976年李宗義 李慧芳 )
29、《三岔口》(1976年張雲溪 張春華)
30、《游龍戲鳳》(1976年張學津 劉長瑜)
31、《盜仙草》(1976年劉秀榮)
32、《賣水》(1976年劉長瑜)
33、《哭靈牌》(1976年李和曾)
34、《借東風》(1976年馮志效)
35、《薛禮嘆月》1976年高盛麟)
36、《賀後罵殿》(1976年張曼玲)
01、《古城會》(1976年高盛麟 袁世海)
02、《讓徐州》(1976年李家載演唱 言少朋演出)
03、《珠簾寨》(1976年馬長禮)
04、《二堂舍子》(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 武漢市京劇團 關正明 李薔華)
05、《逍遙津》(1976年李和曾)
06、《斬馬謖》(1976年李和曾 袁世海)
07、《李陵碑》(197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 李和曾)
08、《斷橋》(1976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 杜近芳 蕭潤德演出 葉盛蘭演唱)
09、《長坂坡》(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 俞大陸 袁世海 劉秀榮 李世章 李嘉林)
10、《紅娘》(197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京劇團 趙燕俠 劉雪濤)
11、《鐵弓緣》(197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 雲南省京劇一團 關肅霜)
12、《白蛇傳》(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 李炳淑)
13、《盜御馬》(1980年昆明電影製片廠 「坐寨」、「盜馬」兩折 裘世戎)
14、《紅娘》(1981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江蘇省淮陰地區京劇團 宋長榮)
15、《李慧娘》(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 蘇州市京劇團 胡芝風)
16、《陞官記》(198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 朱世慧 )
17、《火焰山》(198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 劉喜亮 王鳳霞)
18、《呂布與貂蟬》(1983年八一電影製片廠 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 葉少蘭 許嘉寶)
19、《三打陶三春》(198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 王玉珍)
20、《真假美猴王》(198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 福建省京劇團 徐大松 王金柱)
21、《岳雲》(198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 徐衛偉)

Ⅶ 陳懷皚的主要作品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陳懷皚作品
《斬黃袍》(1987)....導演
《三岔口》(1988)....導演
《小放牛》(1988)....導演
《辛安驛》(1988)....導演
《優化配方施肥技術》(1988)....導演
《轅門斬子》(1988)....導演
《雙雄會》(1984)....導演
《朱門玉碎》(1986)....導演
岳雲 (1984) .... 藝術指導
知音(1981) .... 導演 (同謝鐵驪、巴洪聯合導演)
《諸葛亮弔孝》(1980)....導演
《鐵弓緣》(1979)....導演
《大河奔流》(1978)....導演
《寶蓮燈》(1976)....導演
《斬黃袍》(1976)....導演
《辛安驛》(1976)....導演
陳懷皚作品
《三岔口》(1976)....導演
《轅門斬子》(1976)....導演
《小放牛》(1976)....導演
《游龍戲鳳》(1976)....導演
《劉海砍樵》(1976)....導演
《平原作戰》(1974)....導演
《海霞》(1975)....導演
《天山的紅花》(1964)....導演
《北大荒人》(1961)....導演
《穆桂英大戰洪州》(1963)....導演
《野豬林》(1962)....導演
《青春之歌》(1959)....導演
《山裡的人》(1958)....導演
《生活的浪花》(1958)....導演
《虎穴追蹤》(1956)....導演
《百鳳朝陽》(1959)....導演
《岳雲》(1984)....藝術指導
《虎穴追蹤》(1956)....副導演
《祝福》(1956)....副導演
《陝北牧歌》(1951)....副導演

Ⅷ 花田錯是什麼意思

《花田錯》的意思

1. 《花田錯》是京劇,故事緣於《水滸傳》。

2. 花田=種花的農田,花田錯=發生在種花小鎮,花田祭上的錯誤故事。

花田盛會,熱鬧滾滾;古靈精怪的丫頭春蘭,陪著劉家小姐月英上街,打算依照本地習俗,讓小姐在街上挑選乘龍快婿。月英小姐看中了在路旁賣字畫的白面書生卞機,主僕二人決議返家向母親稟明一切,眼看著一切將要如此幸福美滿,誰料到糊塗管家上街請婿,陰錯陽差竟然錯請到了小霸王周通……

(8)辛安驛電影免費看擴展閱讀:

《花田錯》是京劇,故事緣於《水滸傳》,花田本意種花的農田,花田錯是發生在種花小鎮,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故事。

花田錯在原先的傳統演法中故事並不完整,只到周通搶親為止;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改編創作加上後半部並搬上京劇舞台。荀慧生:幼年學梆子時的開蒙戲,一為《辛安驛》,一為《花田錯》。

這兩個戲均經荀慧生的太老師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親自指點。《花田錯》的傳統演法自花田訪婿起至周通搶親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劇後,依據《水滸》中「小霸王醉卧銷金帳,莽提轄大鬧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將它搬上京劇舞台。

1919年與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三位先生由京到滬(上海觀眾稱為「三小一白」,因當時荀慧生仍用「白牡丹」藝名),在老天蟾舞台演出,荀慧生即以此戲打炮,自飾春蘭,演卞璣者為李桂芳。演出後,甚受觀眾歡迎,此後數十年屢演不衰,被稱為荀派代表作之一。

本片根據同名京劇改編,源出「水滸傳」,胡金銓編劇。值得一提的是,擅演悲劇的樂蒂首次以俏皮方式演出丫頭一角。故事始於才子(喬庄)落拓花田,賣畫維生,與官家小姐(丁寧)一見鍾情,卻因惡霸(朱牧)介入而波折重重,鬧出連篇笑話……。

參考資料:花田錯 (京劇劇本) 網路

Ⅸ 中國四大京劇名旦

梅蘭芳

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生於北京。"四大名旦"之首,出身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員。母楊長玉,是著名武生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譚鑫培的琴師。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撫養成人。他八歲開始學戲,九歲向吳菱仙學青衣,十歲第一次登台。1908年,搭喜連成班演出,同時,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學花旦戲。他刻苦學習,認真練功,藝術逐漸成熟。1913年,首次應邀到上海演出,王鳳卿為頭牌,他為二牌,王鳳卿是南北馳名的須生,而梅蘭芳是初出茅廬,在王的熱心提協下,他初次壓台演出《穆柯寨》,出色的完成了穆桂英這一藝術形象,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贊賞。1914年,梅蘭芳再次應邀到上海演出,上座經久不衰,盛況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國家的觀眾。兩下江南,奠定了他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基礎,並開始了大量新劇目的排演和革新。梅蘭芳是繼王瑤卿之後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影響最大的旦角演員。他扮相大方,雍容華貴,嗓音圓潤,聲音明亮,唱腔委婉,輕柔嫵媚,身段和諧自然,富有節奏感。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先生,贊譽他"偉大的演員,美的化身"。梅蘭芳在戲曲舞台上塑造了眾多的中國古代婦女形象,如:反抗外來侵略,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巾幗英雄穆桂英(《穆桂英掛帥》)、梁紅玉(《抗金兵》),反抗封建禮教的林黛玉(《黛玉葬花》),隨父復仇的漁家姑娘蕭桂英(《打漁殺家》),大膽向昏君奸臣挑戰的趙艷容(《宇宙鋒》),勇敢同邪惡勢力斗爭的白素貞(《金山寺·斷橋》),飽受戰亂苦難的韓玉娘(《生死恨》),深明大義的虞姬(《霸王別姬》),孤芳自賞、華貴失寵的楊貴妃(《貴妃醉酒》)等等。梅蘭芳塑造的這些藝術舞台形象,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融於美的形象之中,給觀眾以心靈的凈化和美的享受。

梅蘭芳是第一個帶著中國京劇走向世界的人,使中國京劇在國際藝術舞台上首先佔領了自己應有的地位。梅蘭芳不僅是京劇藝術大師,而且是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他曾到日本訪問演出,引起轟動,他到過美國、蘇聯等眾多國家,他結實了世界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如高爾基、阿·托爾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蕭伯納、布萊希特、卓別麟、范朋克等人,他們對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倍加推崇,認為給了他們自己有意的借鑒和啟示,並把梅蘭芳的京劇藝術並列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大加宣揚。

荀慧生

荀 慧 生-- (1900-1968)名詞,字慧生,藝名白牡丹,號「留香館主」,原籍河北東光縣。8歲入義順和梆子班,從龐啟華學花旦,後隨師人三樂科班,不久改為正樂社與尚小雲、趙桐珊同科,並稱「正樂三傑」。出科後改習京戲,拜陳德霖、吳菱仙及王瑤卿為師。並向名花旦田桂鳳、路三寶及李壽山、喬蕙蘭等請教,技藝得到進一步提高。他的嗓音嬌亮,做工細膩,眼神手勢,無不表連人物的心態變化。尤以演性格開朗,活潑嬌憨的少女更是傳神。念白宗其師王瑤卿,但加快了節奏,更近於口語,因此更覺親切而傳神。他與梅、尚、程並稱「四大名旦」。他常與楊小樓、余叔岩、高慶奎、周信芳、蓋叫天、梅蘭芳合作演出。擅演劇目有《十三妹》、《得意緣》、《鐵弓緣》、《梵王宮》、《鴻鸞禧》、《虹霓關》、《花田錯》、《棋盤山》、《辛安驛》、《小放牛》、《美人一丈青》、《大劈棺》、《戰宛城》等戲。他也排演過很多新戲,如《元宵謎》、《丹青引》、《香羅帶》《釵頭鳳》、《荀灌娘》、《紅樓二尤》、《紅娘》、《美人一丈青》、《蝴蝶夢》、《陶三春》等不下四十餘出。在新戲中進行各方面的改革探索,大膽創新,逐漸形成自己俏麗柔媚、爽朗和諧的表演藝術風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他拒絕去東北為侵略者和偽滿漢奸演戲。並曾多次舉行義演,將所得演出收入捐獻給前線的抗日將土。新中國建立以後,任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後改市戲曲研究所任所長及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著有《荀慧生舞台藝術》、《荀慧生演劇散記》、《荀慧生演出劇本選》。

劇照說明:《趙五娘》荀慧生飾趙五娘

尚小雲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雲(1899-1976),原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省南宮縣,後定居北京。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工京劇老生,後入三樂班坐科。尚小雲在三樂班先習武工,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1912年春他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台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他名聲大噪,人人稱道。

1916年尚小雲搭入俞振庭組織的春合社,開始在班裡嶄露頭角,他還與楊小樓、王瑤卿、王又寰、龔雲甫、高慶奎、白牡丹同台獻藝。此時他的演唱、表演、武功及舞台技巧達到了成熟的地步,在他的京劇藝術生涯中是一個關鍵時期。此後,他又向王瑤卿學戲深造(同時搭班演戲)。王派藝術的爽朗明快,灑脫大方,對尚小雲感染極深,無論身段、動作、念白和神情,尚小雲都竭盡全力的摹擬效仿,這時他感到了自己在學習青衣唱腔中恪守傳統青衣"口緊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繩墨,不免古樸有餘,時尚不足,更看到了自己演唱技巧不甚豐富的缺點。此次的發現和遞進是尚小雲京劇藝術上的一次質的飛躍。他在此基礎上向王瑤卿學習各種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動作及唱腔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風格得到了很大的充實,在藝術上具備了獨擋一面的能力。自此尚小雲開始自覺的根據自己的條件,創造性的進行藝術探索,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尚派"藝術,無愧於"四大名旦"之一。1927年秋,他組成了自己的協慶社,建班後排演的新劇目很多,以青衣劇目為主,尚小雲在"四大名旦"中是繼承傳統較多的藝人,他堅持把傳統和創新有機結合,大受歡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雲新編、改編的劇目就有三十餘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漢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劍》、《花蕊夫人》、《千里駒》、《鞭打蘆花》。這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尚小雲編排了三部取材於外國及少數民族生活的新劇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國佳人》。這在二三十年代中國京劇舞台上是十分難得的,更是很大膽的突破和創新。後來他又創編的新劇目還有《梅玉配》、《蘭陵女兒》、《龍女牧羊》等等。他的演唱高亢圓亮,有穿雲裂石之勝,念白除韻白外兼擅京白,做工端莊優美,勇健挺拔,富於美感,他的動作幅度誇張性強,節奏鮮明,十分火爆,剛烈中富於柔媚,柔情中蘊涵堅貞,放映了各個時期婦女舞台形象的精神面貌。

程硯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滿族。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農,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幼年家到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芙蓉草、劉鴻升、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硃砂痣》等戲。1917年他因嗓子倒倉,暫不演出,繼續深造。他學習繪畫、書法、舞拳練劍、觀摩電影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准備。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後他著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後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

劇照說明:《英台抗婚》程硯秋飾祝英台(1953年)

Ⅹ 京劇賞析該怎樣來寫

一般來說京劇唱詞沒有特殊的文采,這是因為唱詞不能像詩歌一樣欣賞,太雅則觀眾聽不懂,因此在傳統戲中,還有一些水詞,比如:「馬能行」,「女多嬌」,這樣的句子。京劇是角的藝術,以演唱為主,所以欣賞京劇主要是聽演員的行腔。

據統計,京劇劇目總計五千八百餘個。其中絕大多數是傳統劇目。在傳統劇目中又可分為幾大類。一類是徽班原有劇目,以及漢調劇目或徽、漢共有劇目,如《大回朝》、《奇雙會》、《打櫻桃》、《貴妃醉酒》、《羅成叫關》、《狀元譜》、《戰長沙》、《擊鼓罵曹》、《當鐧賣馬》、《四進士》、《李陵碑》等。另一類是從梆子移植過來的劇目如《鐵弓緣》、《辛安驛》、《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類是崑腔的劇目,如《思凡》、《鬧學》、《游園》、《驚夢》、《打虎》、《山門》等。其他還有些唱「啰啰」、「紐絲」的小戲,如《打麵缸》、《小放牛》、《打花鼓》、《探親家》等。這些來自徽、漢、昆、梆的劇目,在唱腔曲調、表演方法的藝術風格上,多少還保留著其前身的遺韻。

京劇形成後藝人編演的劇目,大多取材於《三國演義》、《西遊記》、《說岳》等長篇說部。較早的有盧勝奎編的三十六本《三國志》、(一說四十本),楊隆壽編演的《雙心斗、沈小慶等人根據《施公案》編演的"八大拿"(即以黃天霸為主角的一批劇目),在此前後,上海的京劇藝人王鴻壽等也編演了一些劇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鐵公雞》,據傳即出自他手筆。爾後,清末民初在京劇改良運動中,涌現了更多的文人和藝人參與編寫的新戲。在上海,汪笑儂等的《黨人碑》、《瓜種蘭因》,以及《新茶花》、《血淚碑》、《恨海》等,都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稍後,周信芳在新文藝工作者幫助下也編演了《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在北京,文人齊如山、羅癭公、陳墨香、金仲蓀等先後為"四大名旦"編寫了許多新戲,如《霸王別姬》、《青霜劍》、《釵頭鳳》等。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編寫了大量的連台本戲。

京劇傳統劇目中有不少劇目具有較高思想內容,如《鍘美案》、《打漁殺家》、《四進士》等。更多劇目從各個角度反映古代生活,豐富人們知識,或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如《群英會》、《室城計》、《玉堂春》等。但也有少數劇目宣揚封建道德、描寫色情兇殺,如《九更天》、《雙鈴記》、《殺子報》等。

京劇傳統還存在劇本和表演不平衡的特點。有些劇本可讀,有些則只能在舞台上展現而文學性不強。許多劇目是由演員在舞台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才日益成熟,成為藝術精品。

影響較大的京劇劇作家有盧勝奎(代表作《三國志》等)、汪笑儂(代表作《哭祖廟》、《馬前潑水》等)、羅癭公(代表作《青霜劍》、《金鎖記》等)、陳墨香(代表作《釵頭鳳》、《紅樓二尤》等)、齊如山(代表作《太真外傳》、《霸王別姬》等)、楊紹萱(代表作《逼上樑山》)、翁偶虹(代表作《鎖麒囊》及與王頡竹合作的《將相和》等)、馬少波(代表作《闖王進京》、《正氣歌》等)、范鈞宏(代表作《滿江紅》及與呂瑞明合作的《楊門女將》)。
建國後,京劇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甦,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經整理、改編的主要劇目有《白蛇傳》、《野豬林》、《將相和》、《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創作的歷史劇有《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滿江紅》、《武則天》、《謝瑤環》、《黑旋風李逢》、《海瑞罷官》、《正氣歌》、《徐九經陞官記》等。現代戲有《白毛女》、《趙一曼》、《黛諾》、《奇襲白虎團》、《節振國》、《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

例文:
一直都覺得京劇很美,甚至在完全沒有接觸京劇之時。那時為其絕美的唱詞所吸引,也是從小愛看書的緣故,從文學中感受到眾多文學家的京劇情結,於是也有些許懂得這背後的文化魅力。記得黛玉初次聽到「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了斷井頹垣時」,是這樣感嘆的: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

偶然的一次機會,聽了姜老師的講座。一段介紹姜老師的視頻用了《鎖麟囊》的四句話:怕流水年華春去渺,一樣心情別樣嬌,不是我無故尋煩惱,如意珠兒手未操。當時只覺得心被什麼提了起來,頓時紅了眼圈。不為別的,原來見到美好的事物,也是一般要流淚的。「美得令人感動」。自此,才算真正與京劇結了緣。後來參加了形體班的學習,練唱腔、形體,期間有許許多多的感悟,終因課業社團過於繁重而沒能更深去接觸京劇。但自己卻明白這一段時間下來,京劇已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因為這一輩子,都會因為有這么美的一門藝術相伴而感到幸福。

京劇是集大成者。在京劇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美術、雕刻、舞蹈、音樂、文學等等藝術的身影。

人物造型、場景設置體現的是雕塑的精巧、圖畫的意境。人物的造型美是不用說的了,服飾、頭飾、道具、臉譜,無一不是精心所為。光是用眼睛,就已能滿足。咋一眼看上去,不正是民間藝人手下精美的彩陶嗎?然而,這還是一個大大的活彩陶。眼福二字,已是先能保證的了。而京劇背景設置,也和眾多別的劇種一般,用虛景描繪出一種意境。這正是中國人自己的山水畫,美哉。

而戲曲中人物的唱詞則往往是最能令人玩味的,這期間體現的是一種文學美。曾經說過,原來詩詞讀多了,覺得詩不如詞好。後來見了戲曲上的文章,才知道原來詩詞都比不上曲的。曾以為盧照鄰「得成比目何辭死」的下句是「只羨鴛鴦不羨仙」,後來才知道是「願做鴛鴦不羨仙」,原來是自己傻了,唐詩裡面最忌諱重字的。但究竟覺得「願做鴛鴦不羨仙」不如「只羨鴛鴦不羨仙」來得好,因為戲文里,是熱呼呼、親切切的生活。由此也可見,戲文引用前人詩詞的很多,有的改了一兩個字,有的幾句唱詞中竟有了幾家的詩句。也算是文學中的一種集大成吧,雖是原創性不夠,但究竟知道的人大都以為這句話就是戲文上先出現的。而戲曲中有另一種美詩詞卻無法企及,因唱詞皆由人口中出,因而像「不是我無故尋煩惱」這般口語化卻又使前後幾句唱詞連接得極佳的,唐詩宋詞中怕是不多見吧?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是不用說的了,些微有些文學素養的人都懂得這其間的妙處。而在學習《春閨夢》時,「去時陌上花如景,今日樓頭柳又青」、「門環偶響疑投信,市語微嘩慮變生」,更是令人覺得妙語如連珠,唱起來可尋味良久。所以,有時戲劇也可以打在紙上,光看字就行了,這樣已覺極為滿足。

音樂美則可以從兩方面去感受,一是用耳朵,二是用嘴巴,但歸根結底來說,還是用心。先說用耳朵吧,「悅耳」二字應就可明白了吧。各種傳統樂器,各地的曲風樂風,京劇在此也是取中國的樂曲精華,美不勝收。而用嘴來感受,顧名思義,則是需要開口去唱了。我從當初的羞於開口到現在的「曲不離口」,真的是得益於感受到其妙處。後來發現,雖是自己京劇還唱得不怎麼樣,但唱流行歌時究竟開闊了許多,以前唱不上去的幾個音現都能唱了。

而京劇的做與打,不止是「舞蹈」二字那麼簡單的。當我認真去體會時,感受到的竟是它與書法、太極等之間的融會貫通。書法、太極都講究進退自如、點到為止,往往都藏住鋒芒,剛柔並濟,也可能是一種「中庸」思想所左右吧。這裡面反映的是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人生觀。而京劇的動作也體現了這種精神特質,許多動作眼看要發揮到極致了,卻適時一一個轉身或走圓場化解,極端二字是沒有的,有的只是高超的表演技巧看似輕松地做打而已。但究竟「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越美的動作,背後是京劇演員越多的汗水。

在姜老師教猴棍、耍馬鞭、勻手時,自己總是在心中暗暗喝彩,感嘆歷代藝術家的智慧與修為。世上竟是有如此聰巧的動作,絲毫不比誰的機器發明差。老師說過,學習京劇起到一個開發右腦的作用,對於我這個很少在動作形體上進行開發的人來說,明顯的感受到身體協調性、動作靈敏性的提高。

京劇不僅是美的享受,其實還可以學習到許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甚至是傳統倫理道德。光從京劇臉譜上來看,黑代表剛直,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嗎?而白臉代表奸諂,藍臉代表貧賤,都各有各的來歷。而服飾的類型、顏色等,也可從中體會封建時代的等級森嚴。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種象徵或是緣故的,這中間蘊藏的知識,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吸收。而劇情也可反映歷史,情節更能體現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欣賞京劇,可不僅是歷史知識教育,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教育。聽老師說起《春閨夢》是程硯秋為反對內戰而作,我們為戲劇大師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動之餘,更能感受到句句唱詞都是對戰爭的控訴與痛斥。一句話,京劇放映的,就是整一個中國最美的部分!

閱讀全文

與辛安驛電影免費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除了晴雅集還有什麼電影 瀏覽:705
隱形的怪獸叫什麼電影 瀏覽:822
虎牙如何申請播電影 瀏覽:708
3月2號有什麼好看的電影上映的電影下載 瀏覽:204
關於雙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89
林子聰演過的穿越電影有哪些 瀏覽:451
長安詭事之血藤毒蟲電影免費 瀏覽:329
如何用暴風影音看電影 瀏覽:224
免費電影下載v20 瀏覽:717
電影院不文明行為怎麼辦啊 瀏覽:982
pp助理如何拷電影 瀏覽:251
說走就走之不再見電影免費 瀏覽:290
危城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瀏覽:420
僵屍電影國語完整免費的 瀏覽:254
講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30
如何約老師看電影 瀏覽:9
任達華趕不趕時間什麼電影 瀏覽:529
林威拍過什麼電影 瀏覽:999
少年的你在電影院上映多久 瀏覽:619
瑪麗蓮夢露拍過哪些電影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