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羊城暗哨的影片看點
《羊城暗哨》另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就是作為鄉土作家,陳殘雲在他一系列小說中非常注重突出南國特色。
「境中人生,人在境中」,他筆下無處不體現出南國風情、歷史文物、名勝古跡,田園特點和城市風貌緊密結合……不像一些電影,喜歡弄個子虛烏有的「濱海市」之類,而《羊城暗哨》打出「羊城」的牌子,就要求處處有「羊味」。
所以,導演盧珏在影片中極力渲染,在無形的生死戰斗後面,經常出現我們熟悉的海珠橋、越秀山、永漢路(即北京路)騎樓、芭蕉林、荔枝樹。
在王練(冒充特務209)與八姑第一次見面時,盧鈺導演為勾勒幽靜而神秘的氣氛,選擇了墓碑林立的黃花崗烈士陵園——那時的黃花崗不像今天,確有一股陰森之氣,柏樹參差,碑石散亂,荒草萋萋,人物在這個環境中活動,有強烈的神秘感。
八姑為挑撥陳醫生(韓濤飾)夫妻關系拿出一張假合照那場戲,拍攝地點選在中山五路的百年老字型大小茶樓惠如樓,請食客充當臨時演員,那高高低低的廣州話「燒賣」「大包」的叫賣聲,紅線女的粵劇名段《搜書院》隱約可聞,無不構成濃烈的南國色彩,從而把這部驚險影片抒情化了。
其餘拍攝地點像沙面、百子路、東山洋房、西關的青磚屋,都使影片粵味清醇,不但令廣州人看了無比親切,也令在全國甚至國外上映時,由於顯示出濃厚的嶺南特色而大受歡迎。
《羊城暗哨》首映階段,全國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與早一年引起轟動的崑曲電影《十五貫》相呼應,被人稱為「第一部最有獨特創造,為以後社會主義偵破片開辟新路的示範性影片」,「不朽的時代佳作」。
Ⅱ 推薦幾部古裝老電影
家
火焰駒
生死恨
雙推磨
小姑賢
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版)
秦香蓮
劉巧兒
天仙配
游園驚夢
搜書院
牆頭馬上
宇宙鋒
歸舟投江
Ⅲ 粵劇資料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善於吸取其它劇種的長處,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
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匯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崑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鹹水歌、梵曲等。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須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清末民初,新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
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廣州是粵劇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幾百年來人才輩出,影響遍及全球粵語華人地區。1949年後,粵劇藝術在廣州更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享有「南國紅豆」的盛譽。名伶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紅線女等雲集廣州,在50年代使廣州的粵劇藝術大放異彩,涌現出《搜書院》《山鄉風雲》等經典性劇目。紅線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頌》、《羊城八景》等粵曲更是歷唱不衰,聲名遠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來粵劇受娛樂風尚變化的影響活力銳減,但由於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提倡,以及編劇人員素質的提高,粵劇演出的劇目在藝術質量上日臻完美。《三脫狀元袍》、《南唐李後主》、《金陵殘夢》、《睿王與庄妃》,現代題材粵劇《土緣》等,都曾獲國家和省市獎。近年經過體制改革後,粵劇演出顯示出新的活力,有影響力的演員也相繼脫穎而出。
Ⅳ 李飛龍的個人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李飛龍於1951年加入了廣東農村粵劇團,並擔任隊長。一年後又被選入同屬廣東農村粵劇團的實驗劇隊。他與黎國榮、練玲珠、劉美卿等先後演出一批配合當時廣東農村土地改革、宣傳新婚姻法的劇目,如《九件衣》、《白毛女》、《羅漢錢》等,深受觀眾好評。其中《九件衣》參加中南區戲曲匯演獲優秀獎。
1953年,李飛龍被選入廣東粵劇團,由姜世續、路凌雲等京派名家教授基本功,同時邀請京昆劇團名家馬傳菁作小生行當的業務培訓,又得馬師曾的指導。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李飛龍藝術基礎更加扎實,表演技巧更加精湛。1956年,粵劇大師馬師曾對《搜書院》原劇精心構思,由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等名家編劇的《搜書院》終於出台。劇中人謝寶、翠蓮、張逸民分別由馬師曾、紅線女、李飛龍飾演。是年四月初該劇在廣州連演15晚,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贏得滿堂喝彩。4月23日至5月下旬,廣東粵劇團赴北京演出《搜書院》,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觀看後給予高度贊揚。周恩來總理在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說:「粵劇也是受了批評以後奮斗出來的……1954年我看了粵劇,演得比較好,有很大進步。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不同了,更提高了」,並給粵劇以「南國紅豆」的美譽。5月24日,周恩來總理為廣東粵劇團題詞: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放出新的光彩。6月上旬,廣東粵劇團赴上海演出《搜書院》,隨即在上海將該劇改編成電影。
從1955年到1957年這三年間,李飛龍還與「馬、紅」合演了《昭君出塞》、《苦鳳鶯憐》、《紅樓二尤》、《桂枝告狀》等劇目。憑其豐神逸朗的扮相,柔潤清亮的唱工,獨創一格的演技贏得千萬粵劇觀眾的歡迎。特別令人難忘的是1957年,波蘭政府總理訪華,劉少奇主席陪同到廣州,觀看了紅線女、李飛龍主演的《昭君出塞》。演出結束後,劉少奇與陶鑄在廣州交際處(現廣東迎賓館)接見了李飛龍與紅線女,並合影留念,每念及劉少奇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地與他握手的情景,李飛龍百感交集。
Ⅳ 關於粵劇的作文懸賞10金急~~~~~~~~~
廣東粵劇
在廣東什麼最受歡迎的呢?當然是出了名的廣東粵劇。粵劇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所以稱被為粵劇。
這得從明末清初說起。
當年,弋陽腔、崑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的一些本地戲班匯百家之長,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被稱為「廣腔」。 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為本地班和外江班。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來又以「梆簧」作為基本唱調。此時的本地班已經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黃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體,從不互相滲雜,一腔到底。粵劇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板腔體有梆子、二黃兩類,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嘆板、煞板等板式;二黃也有首板和慢板,還有二流、滾板等板式。
粵劇的樂器可多了,主要分為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大部分。前者以高胡、二弦、揚琴、喉管為主要領奏樂器。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
粵劇的戲服更是五花八門,讓你看的頭暈眼花。粵劇的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粵劇服裝的分類有蟒、甲、褶子、帔及衣五種。
粵劇的角色原分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10大行, 以後行當愈來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戲班論位」的慣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總生、小生、公腳、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還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戲班實際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餘行當成為次要的行當。
粵劇開場時,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粵劇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戲曲大舞台之粵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粵劇則產於我的家鄉——廣東。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吉隆坡的「普長春」。
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稱為「廣腔」。在後來粵劇常演的開台例戲《六國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賀壽》中,仍保存了這種聲腔。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漢調西皮和祁陽戲「北路」的曲調)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為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
辛亥革命時期,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春柳社新劇(俗稱文明戲)的影響,紛紛組織「志士班」,與工人、學生一起,進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編演了《文天祥殉國》等戲。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開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後,不少粵劇大班社經常集中在廣州、香港、澳門演出,習稱「省港大班」。他們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很快使自己豐富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肅清了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積極挖掘、繼承優秀傳統,藝術上也進行了全面革新,不僅演出了不少優秀劇目,而且培養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廣東粵劇院。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謂「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後,又有《黃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出現了側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等,稱為「大排場十八本」。「省港大班」階段的劇目有根據西文電影、小說改編的《賊王子》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劇《平貴別窯》、《鳳儀亭》、《趙子龍催歸》、《寶蓮燈》、《西河會》、《羅成寫書》以及現代戲《山鄉風雲》等。已經攝製成影片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
粵劇的腳色行當原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10大行,「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粵劇的著名演員早期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後建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的二花臉李文茂,創建粵劇同業行會「八和會館」的老生鄺新華等。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稱為「薛馬爭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覺先和丑生馬師曾對粵劇的革新都頗有貢獻。他們和小生白駒榮、小武桂名揚被稱為粵劇「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俠懷)。實行男女合班後,上海妹創造了粵劇女腳特有的抒情唱法,後以紅線女影響最大。同時,廣州的羅品超、文覺非、陳笑風和香港的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等也都各有擅長,頗有影響。
現在你是否感受到它的內涵了,是否品味到它的韻味了,不如你也向我介紹一下你的家鄉戲吧!!!
Ⅵ 搜書院的電影劇情
重陽佳節,瓊台書院掌教老師謝寶放假三日,學生們便各自外出遊玩。學生張逸民獨自在聖母宮旁觀看天空的風箏,忽然一斷線風箏落在張逸民面前。張逸民拾起風箏,觸景生情,在風箏上題詩一首。一會兒,鎮台府里的丫環翠蓮前來尋找風箏,兩人因此相識,張逸民十分同情翠蓮的身世,鎮台夫人見風箏上的詩,認為翠蓮在外面有私情,嚴加拷問。翠蓮怕連累張逸民,死不招認,被鎮台夫人關進柴房。
鎮台告訴夫人道台要納翠蓮為妾,怕翠蓮將來報復,要夫人好好勸慰翠蓮。這些都被丫環秋香聽見,連忙告訴了翠蓮。翠蓮一聽憂憤交加,在秋香的幫助下,穿上男裝,連夜逃出鎮台府。鎮台和夫人發現後,派出家丁四處追尋。
翠蓮連夜奔逃,不辨方向。遇見謝寶和老僕林伯回院,翠蓮見其為人正直,便稱欲前去看望同鄉張逸民,迷失路途。謝寶便帶她到書院。張逸民見一書生來訪,以為是來談論詩文的。翠蓮念出風箏上的詩句,使張逸民很是驚異,更引起他對翠蓮的懷念。翠蓮將鎮台夫婦如何狠毒的事告訴張逸民,並說出自己就是翠蓮喬裝。張逸民又喜又憂。喜的是終於見到她,憂的是鎮台勢力大,書院又不能藏女子。翠蓮表示願隨與他回鄉同甘共苦,張逸民便留下了翠蓮。鎮台聽說一個貌似翠蓮的男子跟謝寶進了書院,便帶兵丁包圍書院,若搜出翠蓮,便加罪一向高傲的謝寶。張逸民見事情危急,只得實告,謝寶雖是責備張逸民做事荒唐,卻很同情翠蓮,決定成全他倆。
謝寶以書院是道台所轄為由,不見道台手令,拒絕鎮台搜查。鎮台無法,只得命令兵丁圍住書院不得放走一人,一面叫謝寶同去見道台。謝寶早把翠蓮藏在轎內,便乘了轎子跟著鎮台而去。走到半路上,轎夫假說抬不動了,謝寶便下轎步行,囑咐轎夫休息一下隨即趕來。待鎮台和謝寶走遠了,轎夫放出翠蓮。天亮了,張逸民趕來,與翠蓮一同遠走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