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以前是不是中國人
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勤洗手:日本人喜愛清潔,從洗手做起。飯前便後洗手、回家之後要洗手,這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日本自來水的潔凈標准高,飲用生水不擔心病毒或者細菌感染。
勤刷牙:日本人愛護牙齒,每次飯後有刷牙的習慣,不少日本人辦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還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東西就會漱口刷牙。飯後刷牙,清除牙齒中食物的殘留,對保護牙齒相當有益。
勤洗澡: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臨睡前泡澡,有助於晚上睡眠好,有的人還會在早上起床之後洗澡,甚至是留長發的女性,這樣能在早晨出門時保持精神煥發。日本人喜歡泡溫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溫泉前,大家都會自覺地在淋浴下把身體洗得很乾凈,然後再去溫泉內浸泡。
勤換衣:日本的上班族,特別是女性,每天都要換內衣和外套,否則會被懷疑沒有回家過夜。
『貳』 戰國蘭斯,誰玩的比較透徹的,可不可以跟我講下一共有幾條線,內容分別是什麼
一共有正史、謙信線、56線、蘭線、猿殺線5條路線,如果算魔王線的話是6條
正史線就是作為游戲故事的正史的劇情,其他路線都是假想。
以下算是劇透:
正史線:魔人藉助信長的身體復活,並企圖利用蘭斯完整的恢復力量,但被織田家中途識破。本能寺事件中逃出的魔人奪取島津後對japan進行報復,最終被蘭斯打敗後被魔王消滅,香姬統一japan。但希露被魔王冰封,蘭斯回大陸尋找解除冰封的辦法。
謙信線:天照舉辦帝之競賽,魔人奪取島津,謙信、魔人、傾國爭奪成為帝的資格。謙信獲勝成為帝統一japan,並利用帝的威光將魔人逼出信長體內,魔人的靈魂企圖利用大蛇毀滅japan,但途中被蘭斯打倒。蘭斯帶著希露回大陸。
56線:魔人復活殺死香姬,信長留下遺言讓蘭斯的孩子繼承織田家。傾國妄圖渾水摸魚蒙騙蘭斯奪取織田家的繼承權,但被鈴女和56識破阻止,傾國投靠魔軍,蘭斯選擇了56作為孩子的母親。魔人主動找上門來,蘭斯在56的幫助下打倒魔人,統一japan。信長和香姬大仇得報後,蘭斯帶著希露回大陸,蘭斯和56的兒子成為japan的統治者
蘭線:魔人在本能寺被天志教封印,蘭斯帶領織田統一japan,但傾國開始鬧事,利用葯物控制早雲打開地獄穴放鬼出來。在蘭斯的幫助下蘭重新封印各地的地獄穴,並救出了早雲。最後根據蘭斯和蘭的關系,有蘭重回早雲身邊兩人結婚和早雲離開蘭跟著蘭斯和希露回大陸兩種結局。
猿殺線:藤吉郎在打破第一個葫蘆之前被蘭斯嫌吵失手殺了,信長因此沒有被魔人占據。蘭斯和鈴女找了一隻相似的猴子企圖矇混過關。蘭斯帶領織田家統一japan後,發現信長其實早就看出猴子不是藤吉郎。
猿殺線不是一條正式的路線,沒有主線故事,劇情上採用了刨除主線劇情之外的正史前半段和蘭線後半段,因此劇情上有很多矛盾的bug。
魔王線:正史中因為沒有抑制美樹的覺醒,美樹覺醒成為魔王,魔軍投降魔王,魔王毀滅了japan。即使在合戰中戰勝了魔王依然會game over的必定失敗的路線。
『叄』 奧特曼詳情,在奧特曼的45周年,我想知道些奧特曼的詳細資料,求幫助!!
初代 1966 早田 魔棒
賽文 1967 諸星團 奧特眼鏡
傑克 1971 香秀樹 無
艾斯 1972 北斗星司與南希子 奧特戒指(註:後來南希子離開北斗一個人變身)
泰羅 1973 東光太郎 徽章
雷歐 1974 鳳源 獅子的眼睛(戒指)
愛迪 1980 史的猛 魔棒
葛雷 1990
帕瓦特 1993 魔棒
迪迦 1996 大古 神光棒
戴拿 1997 飛鳥信 魔棒
蓋亞+阿古茹 1998 高山我夢、藤宮博野 變身器
高斯 2001 春野武藏 魔棒
奈克瑟斯 2004 適能者(多位) 魔棒
麥克斯 2005
夢比優斯 2006 日比野未來 夢比優斯氣息
奧特曼 1966 早田進 β魔棒
賽文奧特曼 1967 諸星團 奧特眼鏡
傑克奧特曼(新曼) 1968 鄉秀樹 意念(早期為遇到危險就可變身)
艾斯奧特曼 1971 北斗星司 奧特戒指
與南夕子(後北斗一人)
泰羅奧特曼 1972 東光太郎 奧特徽章
雷歐奧特曼 1974 風源 獅子眼
喬奧特曼(動畫版) 1979 光超一郎 U40閃光之星
愛迪奧特曼 1980 矢 的猛 愛迪魔棒
斯考特,貝斯,查克 1989 斯考特,貝斯,不詳
(美國動畫版) 查克
以上為昭和系列(昭和指日本天皇年號,日本仍以天皇年號紀年,昭和年間1925~1990)
以下為平成系列(1990~現在)
葛雷奧特曼(澳大利亞版)1990 傑克辛德 葛雷等離子火花項鏈
賽文奧特曼(OVA特別版)1992 諸星團 奧特眼鏡
帕瓦特奧特曼(美國) 1993 卡伊健一 帕瓦特魔棒
賽文奧特曼(OVA) 1994 諸星團 奧特眼鏡
哉阿斯·奧特曼
(搞笑電影) 1996 朝日勝人 牙刷
迪加(平成三部曲) 1996 大谷 神光棒
戴拿(平成三部曲) 1997 飛鳥信 閃光劍
蓋亞(平成三部曲) 1998 高山我夢 蓋亞神光
賽文(OVA) 1998 諸星團 奧特眼鏡
賽文(OVA) 1999 諸星團 奧特眼鏡
奈歐斯 2000 神樂元氣 斯貝姆魔棒
高斯莫斯 2001 春野武藏 cosmo·plaque
賽文(賽文35年紀念作) 2002 風森正輝 奧特眼鏡
耐克瑟斯 2004 一揮 不詳
麥克斯 2005 東馬快斗 麥克斯氣息
梅比尤斯 2006~2007 日比野未來 梅比尤斯氣息
希卡利 2007 芹責和也 騎士氣息
(梅比尤斯特別版) 相願龍
賽羅奧特曼(電影版) 2009,2010 嵐 奧特眼鏡
『肆』 微電影《東極之戀》里的濕地公園門口有個大黑熊的雕塑,難道熊野可以...
為了回答樓主的問題我刻意去看了一下微電影,其實啊,片中的濕地公園處於黑龍江撫遠的黑瞎子島,黑瞎子是熊的別稱,所以那個雕塑應該是為了配合島名而修建的。公園裡面是否有熊出沒還真說不準,不過撫遠當地人民拍到過野生黑熊出沒的照片。
呃,也許你去之後真的會偶遇一隻大黑熊。
『伍』 日本人捕鯨魚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筆者在日本時,在一家回轉壽司店看過鯨魚肉,與其他的壽司相比,鯨魚肉顯得更加血紅。價格是其它單體壽司的3—4倍模樣。出於好奇,筆者試吃了一個,感覺味道也沒有「美味」到哪裡去,關鍵是在食用的過程中,帶著強烈的「難以下咽」的情緒,這種情緒並不是鯨魚肉不好吃,而是知道食用鯨魚肉的敏感性,以及它在國際上的爭議。一想像到血流成河的捕鯨現場,筆者就十分難過。當然筆者還是吃了一個,以後絕不再吃。
日本捕捉獵殺鯨魚肉,對外宣稱的目的是「科研」,但幾乎每年日本都要捕捉850頭小須鯨,50頭長須鯨,以及50頭座頭鯨。外界質疑,科研目的有必要要捕捉這么多頭鯨魚嗎?
第一:實際上,日本人捕捉鯨魚,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吃」。對此,日本政府的一般說辭是,食用鯨魚肉,是日本人自古以來的傳統。
時下,中國正在回歸海洋。海洋也是中國的生命線。但日本政府卻在處處煽風點火,誇大描述中國的海洋戰略是一種國際威脅。
不管是南海,還是東海,日本處處插手,製造對立。這樣一種蠻橫無禮,國人應該注意,警惕。
『陸』 日本的起源在那
一、民族與國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從體質結構和日本語的起源兩方面來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體,也是日本文明的創造者。然而,這里所說的「民族」,既不同於人類學中的「人種」概念,也不同於民族學中狹義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較為寬泛的概念。因而,本書所說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數民族阿伊努族。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於已渡過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現數干具繩紋人的遺骨。從其體質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現了200餘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於現代日本人。經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屬「新蒙古利亞人」系統,最初居住於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後逐漸向東擴散,經近畿地區擴散至關東地區。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後續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②,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汁法和擬態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像。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於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系子孫。於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西日本)和繩紋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的移民,直接或經南島地區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代依然如此。只是繩紋人系統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從日本語起源的角度來看,與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直接相關的,是日本浯的起源為何,它屬於哪一語言系統。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的人們到達並生活於日本列島,那種語言才叮能成為日本語的來源。通過探索日本語的起源亦可證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許多日本學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包括朝鮮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賓語或補語置於動詞謂語之前,語句的構成順序是主語一賓語一動詞謂語;在單詞後附加助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名詞無性與單復數的區別等。這表明日本語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包括朝鮮浯)可能是從共同砠語分化而來的同系統語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種血緣關繫上,也可能與生活於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具有某種關連。但是,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日本浯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之間,也有一些不同點。例如缺少單詞讀音的音韻對應關系,因而阿爾泰語系不可能是日本語的惟一來源。 於是,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日本語與「南島語系」(即馬來與玻里尼兩亞浯系)之間或許有某種親緣關系。「南島語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的一大語系,其范圍可至中國南部的一些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南島語」與日本語的類似點是:母音(母音)有5個,即(a)(i)(u)(e)(o),不使用雙重母音;單詞以母音結束;濁音不同於單詞之首等。這表明,使用「南島語」的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對日本民族的構成曾發生影響。但是,足以證明這些民族曾從南太平洋或東南亞直接進入日本列島的考古學依據,卻十分罕見。一些學者便推測,南島語系的語言可能是經過中國南部,然後傳入日本的。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認為,應將日本語視為「混合語」,即日本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若干種語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學者從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諸學科綜合研究結果,認為占代日本語的形成,大約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繩紋時代之前的數千年,在東北亞地區的落葉林帶,可能存在一種稱為「原東北亞語」的基礎語。繩紋時代初期的日本語可能來自這一系統,日本語中的阿爾泰語系的某些特徵可能由此而來。而到了繩紋時代晚期或彌生時代前期,從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鮮半島,或直接由中國長江下游地區進入日本。這樣,不僅從朝鮮半島繼續傳入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吳。越語傳入日本。(有的學者認為吳、越語均屬南方系統的話言,越語屬南島語系或泰語族,吳語則屬藏緬語族。)日本語中的南島語系的某些特徵則可能由此而來。進入古墳時代,中國大陸移民增多,漢語對日本語的影響更為強烈。正是上述這些語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語。 日本語是由亞洲大陸北方系統語言和南方系統語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語」,這也可以佐證日本民族是亞洲大陸北方人口集團和南方人口集團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後成為一統的大和民族。 與日本民族形成一樣,日本國家的形成也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由於日本出現歷史文獻的時代較晚,因而我們只有藉助日本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歷史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掘資料,來追溯這一過程的原委。 一般認為,在彌生時代前期相中期(約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在北九州和畿內地區已出現了許多「原生小國」。中國正史《漢書·地理志》記載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其中的「百餘國」,雖非確數,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在日本列島小國林立的狀況。《後漢書·倭傳》則記載說: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雖不能說日本列島上的這些小國均有條件與漢朝建立交往關系,但「三十許國」的數字要比「百餘國」少了許多。這大約可以反映出這些小國在逐漸向地域統一的方向發展。《後漢書·倭傳》特別提及其中的「倭奴國」,說:「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其中提及的漢光武帝於公元57年賜給倭奴國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舊歷)於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了。這是一枚長寬約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紐,陰文篆書「漢委奴國王」5個字。在相當長時間內,一些人對此印是否漢代遺物表示懷疑。但是,近年來在中國先後發現了「滇王之印」(1957年)、「廣陵王璽」(1981年)、「文帝行璽」(1983年)等漢代印章。「漢委奴國王」金印與這些漢代印章在紐式、形制、重量或字體上相似。由此可斷定「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系漢代遺物,也可證明中國史籍對當時日本國家狀況的記載大體無誤。此外,從日本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灣沿岸為中心的近畿地區,發現下一些屬於這一時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據點集落遺址。這些集落遺址大部周圍築有壕溝。這些據點集落遺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數人巳具有某種權威的隨葬品,如銅鏡、銅劍、銅矛,銅戈、銅鐸、玉器等。在有的遺址中還出土了用於戰爭的鐵制武器,如鐵鏃等。這些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這些集落的內部已有上下貴賤的區別,對外已進行戰爭。④因而,每一個集落都可能是一個「原生小國」,當時的日本列島確實存在過「百餘國」井立的狀況。中國史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則較為詳盡地記載了稍後逐漸形成的地域大國邪馬台國的社會政冶狀況。邪馬台國⑤約存在於公元2世紀至公元3世紀後期。在邪馬台國內,已有上下尊卑區別,「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現了階級區別,有稱為「國大人」和「大人」的貴族統治階級,有隸屬於「大人」的被統治階級「下戶」,還有更為低賤的可作贈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馬台國已形成國家機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王,「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以後經內亂「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在女王卑彌呼統治時期,其下設輔臣「有男弟佐治國」。女王卑彌呼居城池內,還有常備軍守衛。「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中央一級的官吏,還有分管政治、貿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馬台國已有租賦制度,「收租賦,有邸閣」;也有刑罰,「其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家族。」邪馬台國還監督與控制著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國,如「斯馬國」至「奴國」的21個小國和「伊都國」等。女王卑彌呼曾多次遣使曹魏,並受到魏明帝的冊封,稱「親魏倭王」。卑彌呼女王死後,葬儀隆重,「大作冢,徑百餘步,殉葬者奴蜱百餘人。」《三國志·魏志·倭人傳》有關邪馬台國的記載表明,邪馬台國已是控制相當大地域的階級國家,⑥盡管其階級分化與國家機構仍未盡成熟。 中國史籍《晉書·武帝本紀》亦記載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國王最後一次遣使入貢的情況。不過,自此以後直至《宋書·倭國傳》記載宋高祖劉裕於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賜沼倭王贊,有近一個半世紀,中國史籍對日本的狀況缺載。而恰恰在這一時期,在畿內地區興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國王權。由於缺少文獻記載,有關大和國的興起及其統一日本的活動雖已不得其詳,但根據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國王權具有強烈的軍事性格。據傳為百濟肖古王贈給大和國的七支刀,現仍保存於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刀上的銘文表明此刀是百濟國王為感謝大和國派兵渡海攻擊新羅而解救百濟所贈送的,現保存於我國吉林省輯安縣境內,建造於公元414年的高句麗奸大王(廣開土王)碑的碑文,則記載大和國曾派兵渡海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結果,新羅求救高句麗,擊退了大和國軍。此外,自5世紀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內平原一帶出現許多人型古墳,也表明大和國是較邪馬台國更為強大的存在。 中國史籍《宋書·倭國傳》則記載了5世紀大和國五位國王(即「倭五王」贊、珍、濟,興、武)與劉宋交往的情況。他們部曾遣使朝貢,並接受劉宋皇帝的冊封。例如,倭王珍被封為「安車大將軍、倭國王」,其臣屬13人亦分別被封「平西、征虜、冠車、輔國將軍號」。據《宋書·倭國傳》記載,末順帝開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統一日本的活動情況說:「自昔祖禰,躬欖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證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下海北九十五國。」然而,有關這一時期的日本國家的體制,卻不得其詳。不過,這一時期的大和國不僅逐漸統一了日本,而且成長為可與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相抗衡的強國。因為它在致力於接受中國南朝劉宋朝廷冊封的同時,還試圖建立以它為中心的地域性冊封體制。《宋書·倭國傳》記載,倭王珍,濟、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冊封其「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等封號。結果,倭王濟與武部分地達到了目的,劉宋朝廷承認了他們對百濟之外的其他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控制權。 日本成為制度完備的國家,應是在公元7世紀以後的事。7世紀初,推古女王和聖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大陸。在與隋的交往中,開始稱國名為「日本」,稱國王為「天皇」。他們認真學習隋的政治制度,開始實行所謂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實行。大化改新」之後,日本更是頻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全面地學習唐朝的各項制度,實行經濟、政治社會改革,並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將各項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為比較成熟的文明國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發現所謂「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證明,它不屬於「猿人」,而屬丁更晚的「新人」階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國的誕生》,小學館,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頁。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書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頁。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誕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頁。 ⑤有關邪馬台國的所在位置,學界歷來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在北九州,有的 認為是在畿內地區的大和。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在此從略。 ⑥王金林:《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l版,第5--12頁
『柒』 秦統一中原後頒布了哪些法令
秦王政滅六國後把全國定名為秦,國都定於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如再延用過去「王」的稱號就不能顯示成功,傳之後世,便於群臣商議,更換名號。
李斯等人說:「過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過一千里大。如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王比五帝強多了!古時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貴。大王就稱做人皇吧!」
秦王政對人皇還不滿足,就將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來,稱為皇帝。他認為秦朝從自己開始稱帝,會二世、三世,至於萬世永遠傳下去,於是便自稱「始皇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了。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裡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製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系越來越疏遠。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就容易控制啦!」
秦始皇決定採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為廷尉的建議是對的。」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里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里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制,大體上是在秦制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樣子像刀,趙國的貨幣樣子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斗、斤兩等,也不大一樣。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另一個國家也許只能算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一斗米,到那個國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這樣亂,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斗斤兩都得一律,這就克服了過去那種換算混亂的局面。
原先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面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松。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間的文化往來與經濟聯系。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的寫法不盡相同,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大障礙。所以秦始皇又下了「書同文」的命令。「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准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自從秦國兼並六國以後,中原地區比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騎兵卻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地區,嚴重地威脅著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打敗了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秦始皇決定採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把匈奴騎兵永遠隔離在邊界的北面。秦始皇下令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民夫,讓蒙恬擔任總指揮,這一次修築長城,除了要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還要新造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到東面的遼東,連成一條萬里長城。修築萬里長城,雖然耗費了大量財物,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這座舉世聞名的長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歷史的象徵。
『捌』 這個人物是哪個動漫里的
熊野是角川游戲所開發的卡牌類網頁游戲《艦隊Collection》(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艦これ-)及其衍生作品的登場角色。
歷史原型
熊野是最上級重巡洋艦的四號艦,1934年4月5日在川崎重工神戶船廠開工,1936年10月15日下水。該艦雖然屬最上型,但是由於最上型的1,2號艦的設計缺陷,3,4號艦的設計發生了改變,所以歷史上也有人將鈴谷、熊野稱作「鈴谷型」。
命運最凄慘的IJN主力戰艦
1944年10月25日,熊野隨栗田艦隊主力突入薩馬島海域,與美軍展開激烈交戰。戰斗中被美軍驅逐艦約翰斯敦號發射的一枚魚雷命中艦艏,造成艦艏被炸斷,航速下降到12節。在撤離戰場時,熊野在聖貝迪諾海峽遭到空襲,近失彈造成左舷鍋爐艙進水。10月26日,熊野在經過民都洛島南方的時候再次遭到空襲,艦橋左舷下部和煙囪附近命中三枚炸彈,煙囪被毀,短時間內完全失去航行能力。勉強到達馬尼拉港後,經應急修理,航速恢復到15節。11月6日,與重巡洋艦青葉護送船隊一起從馬尼拉回國時,遭到4艘美軍潛艇伏擊,一枚魚雷再次擊中艦艏,造成一號炮塔以前的艦艏完全斷裂,另一枚擊中主機艙,造成全艦再度失去動力。次日被船隊中的一艘油輪拖曳到聖塔克魯茲港。兩天後台風襲擊聖塔克魯茲,熊野發生走錨事故,差點觸礁。11月21日,經過不懈的修理,熊野的一座鍋爐和一台蒸汽輪機恢復使用,能夠勉強達到6節航速。但是4日後,薩馬島海戰一個月後,熊野遭到美國航母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V-14)艦載機空襲,被3枚炸彈和5條魚雷命中,於當日下午14時傾覆沉沒,艦長以下400餘人戰死。從薩馬島海戰起,這艘12000噸的重巡洋艦,在生命最後的歸國之旅中,被命中足有6枚炸彈和8條魚雷,絕望地沉入了海底。
美軍上將小威廉「蠻牛」哈爾西事後曾說:「如果說有哪艘日本船會讓我感到遺憾,那就是熊野了。」("If there was a Japanese ship I could feel sorry for at all, it would be the Kumano.")
現世是築後級導彈護衛艦DE-224,1977年6月3日服役。直系的姐姐有三隈(同級艦,DE-217),而築後級是五十鈴級的改進型。所以某種意義上,五十鈴級的二號艦最上依舊是熊野的姐姐。
『玖』 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是的,。《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文武百官東巡琅玡(今山東膠南琅玡鎮)「齊人徐(福)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數千童男女求之。」秦始皇同意了徐福的請求,派他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求長生不老葯。
同書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來到琅玡,再次見到徐福,「徐福等人入海求神葯,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謊言,第二次派徐福入海采葯,這次配備了強弩射手。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又記載了新的情況。將軍伍被與淮南王劉安談論徐福入海采葯這件事,書中記載徐福對秦始皇說:「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然。汝何求?曰:願求延年益壽葯。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徐福以謊言欺騙秦始皇,「秦始皇大悅,遣振男女三幹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是說徐福最後一次入海的事,雖然與先前記載不同,但司馬遷也作了如實的記載。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和《伍被傳》都記載了徐福入海采葯事,大體和《史記》的記載相同,只是徐福所去的平原廣澤改為平原大澤。
《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根據秦代檔案材料寫成的。司馬遷距徐福時代只有八九十年,他曾作為太史,跟隨漢武帝到過徐福從事活動的琅玡、芝罘、黃縣等地方。司馬遷記載的伍被談話中提到的徐福東渡,伍被是西漢初年人,為《淮南子》一書的主要撰稿人,其父母與徐福是同時代的人。伍被與劉安談話時,其父母尚健在。司馬遷關於徐福東渡的記載是可信的。
晉代成書的《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吳大帝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有仙葯,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冶人入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徐福所去的地方又成了澶洲。(澶也寫作亶)。夷洲即今日的台灣,澶洲在夷洲以遠,像是今日的日本。
南北朝時劉宋人范曄撰《後漢書·東夷傳》中也記載了《三國志》中那一段文字,范嘩將其列在倭國以後,似乎是指日本。
《隋書·倭國傳》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度百濟,行至竹島(今韓國全羅南道珍島西南之小島),南望眈羅國(今韓國濟州島),經都斯麻國(今日本對馬島),迥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今日本壹岐島),又至竹斯國(今日本紫築)。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這里說的秦王國,好像是指的徐福所建立之國。這個地方是今日日本的什麼地方,日本學者看法不一:有的以為是廣島縣的安藝志嚴島,有的以為是山口縣周防,有的以為是山陰西部秦氏之住地。
最早明確記載徐福到了日本的是五代後周義楚和尚撰寫的《義楚六帖》。該書記載:「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有友人日本寬輔和尚,這些事可能是寬輔告知的。
到了宋代,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和司馬光的文集中,都有一首《日本刀歌》,寫道:「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葯淹留童老;百工五穀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也寫明徐福是到了日本。
元代人就知道日本熊野有徐福祠。元代詩人吳萊《聽客話熊野徐福廟》詩:「大瀛海岸古紀州,山石萬仞插海流。徐福求仙仍得死,紫芝老盡令人愁。」
明代記載徐福東渡日本的書籍很多。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召見日本高僧絕海中津,他們一唱一和各寫了一首詩。絕海中津的詩:「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葯草雨余肥;只因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朱元璋和詩:「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應肥;當年徐福求仙葯,直到如今更不歸。」詩中寫明日本熊野山前有徐福祠。明人著作中提到徐福到達日本的有陳仁錫《皇明世法錄》,劉仲達《劉氏鴻書》等。
清代我國駐日本外交官黃遵憲、黎庶昌、薛福成等都曾參觀過日本的徐福墓、徐福祠,並撰寫詩文記載了這些事。
本世紀初,中日韓學者對秦漢史和海上交通史作了大量的研究。人們根據地下文物考古資料旁徵博引,對徐福是否到了日本,大致作了肯定。呂思勉、範文瀾、呂振羽、顧頡剛、楊寬等在著作中都對徐福求仙事作了敘述和評論。馬非百《秦集史》中還為徐福作了傳記。翦伯贊在《秦漢史》一書中說:「徐福等入海尋三神山,正是當時濱海一帶的商人,企圖打通與日本諸島之商業通路。」
但是,也有人懷疑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他們認為:漢唐時代的史書對徐福東渡的去向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五代、宋代人倒寫明日本呢?而且越到後來越具體,這使人懷疑其真實性。日本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記》也沒有記載,後者引用《史記》、《漢書》、《三國志》頗多,唯獨沒引徐福東渡事。唐代來中國的日本留學生很多,也都沒提及此事。(嚴紹《徐福東渡的史實與傳聞》),載《文史知識》1982年第9期)
五十年代以來,日本、韓國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對徐福東渡作了調查和研究,並且取得了可觀的成果,香港1950年出版的大陸去台學者衛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國考》一書,1977年在日本被譯成日文出版,書名為《神武天皇——徐福傳說之謎》,副標題為《神武天皇即徐福》。日本新宮市徐福會已故會長仲田玄著《徐福之建國及其思想》一書也指出:徐福是「日本民族之開國始祖。」台灣學者彭雙松也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他多次去日本調查徐福遺跡和傳說,出版《徐福即神武天皇》、《徐福研究》等多部專著。(彭雙松《徐福研究》台灣苗栗富蕙圖書出版社1984年版,《徐福即神武天皇》同上出版社1973年版)
在日本方面,相當於我國的宋元時代,日本熊野就有了徐福祠、徐福墓。中國南宋的最後一年,即公元1279年,中國名僧祖元禪師去日本,他獻給徐福墓的詩:「先生采葯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
日本最早記載徐福傳說的是《神皇正統記》,為公元1339年北親房所撰。徐福到日本的口頭傳說則大大早於文字記載。日本醍醐天皇延長五年(公元928年),日本僧人寬輔在五代後周來中國,即與義楚和尚談及徐福去日本采葯之事。以後日本書籍記載徐福東渡日本之事的有松下見林《異稱日本傳》、林羅山的《林羅山文集》、新井君美《同文通考》、野畸左文《日本名勝地誌》、高谷瀨夫《日本史》等。《佐賀市文物》記載:金立神社保存一幅《徐福渡海緣起圖》,系正保五年(公元1648年),由當地著名畫家繪制後奉獻給神社的。
徐福墓和徐福祠都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和歌山縣東牟婁郡那智町的那智神社,也叫夫須美神社。夫須美就是「福住」的諧音,福住就是徐福的住所。新宮市過去曾名徐福町,現在新宮市區到處可見以徐福命名的商店。據日本人民傳說,徐福當年在這里居住,從中國帶來了種桑、養蠶、紡織、捕魚、種稻、製造金屬工具等先進技術和先進的中國文化。他受到日本人民的崇敬,被尊稱為農神(司耕神)、蠶桑神(紡織神)、醫葯神(葯王)。新宮市官員、社會賢達及各界市民於1915年成立徐福保存會。1931年成立徐福事跡顯彰會,每年都舉行各種紀念活動。1955年成立徐福會,每年舉辦徐福墓前祭。除當地市民外,日本各地專程前來參加的人數及海外華人等多達萬人以上。1982年9月1日,該市還建碑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1994年,該市還建立了徐福公園。
九州佐賀縣也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這里還有徐福登陸處。佐賀市在昭和五年(1930年)和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分別舉行了兩次徐福大祭,是佐賀歷史上的最大祭典。京都府與謝郡的大名神社也是祭祀徐福的。日本山梨、熱田、廣島、青森、秋田、愛知等縣都有徐福傳說和遺跡。在日本,徐福的遺跡多達100多處。日本謙光社於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出版山本紀綱《徐福東來說考》《徐福的風俗信仰在日本生根》等專著。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徐福問題的研究已相當重視。目前從事徐福研究的人員,已不僅限於中、日、韓三國,而且擴大到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地區,今年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研究課題。
1985年以來,江蘇連雲港、蘇州市,山東龍口、膠南,河北,浙江等地先後成立了徐福研究會、徐福千童會。1993年,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徐福會也先後在北京成立。連雲港市、龍口市、膠南市、蘇州市、河北鹽山先後多次召開徐福東渡學術研究會,出版了20餘本論文集和專著,國家級及省級報刊發表徐福研究報道及文章五百餘篇。龍口市連續舉辦了九屆徐福故里文化節,連雲港市贛榆縣還多次舉辦徐福文化節,吸收經濟、文化、社會各界中外人士參加,成了盛大的招商引資的大型會議。
香港在五十年代即成立了徐福會,台灣也成立了徐氏宗親會。韓國濟州島也早已成立了徐福會。日本佐賀縣、和歌山縣新宮市、東京都、大阪府、山梨縣等也先後成立了徐福會或徐福研究會,日本國徐福會也於1991年在東京成立,他們也出版了幾十本徐福研究專著和各種會刊。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於1997年10月派出代表團訪問日本、韓國的徐福遺跡。山東省歌舞劇院演出的大型歌劇《徐福》,獲得了國家文化部「文華獎」。所有這一切都標志著徐福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從戰國時期和秦代起,中日兩個民族就開始了各種交往。歷史上日本的經濟、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徐福東渡的傳說,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而產生的。
徐福東渡是涉及歷史、考古、民間文學、民俗、宗教、民族、航海和中外交往等多學科的重大課題,已構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當前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廣泛深人地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團結,加強友誼,促進共同發展提高,是歷史與時代賦予我們光榮而神聖的使命。
徐福在中日韓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巨大貢獻。日本、韓國都是中國文化圈的成員之一,今日的日本文化、韓國文化,中國文化的遺存仍然十分厚重。而在中日韓文化交流史上,徐福是一位先驅者。日本的一部分人,把徐福奉為祖神,自認是奉代中國移民的後代。
直到今天,徐福仍是連結中日韓三國特別是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一條紐帶。隨著中日韓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這條紐帶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繼承和發揚其中有價值的歷史遺產,也將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中日韓等東亞各國和各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安作璋《關於「徐福文化」的思索》,收入《徐福文化集成·徐福文化的思索》,山東友誼出版社1996年版)
『拾』 現在的日本人是不是秦朝徐福的後代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系由不同來源的人們雜交而成。日本人是人類史上唯一的雜交人種。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日本列島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後裔為今阿伊努人。約至 1 萬多年前,日本列島開始與亞洲大陸分離,先後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遷入,成為大和民族的基礎。其中主要包括來自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以及公元前後遷入的漢人和朝鮮人等。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定居的地點不同,雖經幾千年的混合而形成統一民族,但在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和體質特徵上仍存有許多地方性差異。公元前數千年,日本列島上的居民以漁獵、採集或刀耕火種農業為生,在歷史上屬繩紋文化時代。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中國大陸的金屬工具、窯式燒陶 與水稻栽培技術,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九州,是為彌生文化時代。公元3~4世紀以今奈良為中心建立大和國,統一日本各部落。從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稱。公元7~8世紀時,日本吸收中國盛唐時代的農業、工藝、建築、佛教等文化,同時吸收朝鮮、印度文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明治維新後又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形成東西方多種文化的大融合。
從500年到1600年
日本位在文化邊緣上的一塊神秘土地,與亞洲大陸最接近的部分,也相距一百多英里。由於在地理與人文上的孤立,日本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很少受到外面世界的影響。大約相當於歐洲的中古時期,日本的先進文化開始集中在日本內海北端的本州島發展。橫過箱根山往東就是關東,這是一個沖積平原,也是日本內最大的稻米生產區。關東的北方和西方與名為蝦夷族的日本土著隔著一道邊界,這些土著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在這道邊界外的土地上生活。
到了公元第六世紀,大和朝廷成為主要的政體。獨立的部族(即所謂的氏)是王位背後握有實權的人。各部族的領袖形成一個貴族階層,並互相爭奪土地的控制權和王位。
在530年,蘇我氏主宰當時政權,並培養出第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聖德王子,他的大力改革,為往後一千多年的日本文化奠下基礎。在644年,政權由蘇我氏轉移到藤原氏手上,後者主導了平安時代(794-1185年)。新的領導者強行645年的大化改革,目的在於重新分配稻米的種植地區、制定農業生產的稅項,以及將國土重新劃分為省。不過,皇室的影響力與控制范圍仍有許多鞭長莫及之處,統治實權開始轉移到大家族手上,這些大家族多靠種植稻米冒出頭角。家族之間的沖突則導致內戰和武士階級的興起。
中古時代西歐的經驗也在此地上演,日本的中央政權最後崩潰,地方貴族的勢力擴張,並在邊界地區與蠻族沖突,由武士菁英所主導的文化也在這些因素結合推動下誕生。沙場戰士成為為主人服役的武士,地位、角色與歐洲的騎士差不多。在十二世紀末期,軍政府接替貴族在王位背後掌握政權,軍政府則由大將軍所領導。
武士必須遵從戰士的規范,如同歐洲騎士遵從其規范一般。戰士規范的基礎就是對主人效忠。戰士會接受領導和保護,相對地也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指揮,並隨時為主人的利益而犧牲。武士十分重視他們的出身,並努力維持家族的傳統,往往會極力達成要求以獲得表揚。武士必須表現出堅強的風范,不能流露出些許懦弱和膽怯。戰士都期望自己能不斷作戰直到光榮戰死,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一直戰斗到底。
在內戰之後,日本地區被一個新氏族所控制,也就是所謂的鐮倉時代(1185-1333年)。蒙古人分別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但均告失敗。令蒙古艦隊損失慘重的季候陣風因此被稱為「神風」。
日本人的由來
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詳情請參閱《日本人是炎帝的後代嗎》一文。
日本人是炎帝的後代嗎?
摘要: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有許多次,其中徐福東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在此之前,帝禹時代曾考察過日本列島,黃帝時代曾接近或抵達日本島,炎帝時代的女娃部落曾遷徙、避難到日本列島,她們構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來源的主體,女娃則成為日本天皇家族尊崇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
眾所周知,關於日本人及其文化發展的歷史事件,首推徐福東渡的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山東半島,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攜帶眾多器物、食品、農作物種子等,渡海求仙。徐福一行,抵達日本島,遂滯留不歸,華夏文明、文化與科學技術由此而植入日本,並促成日本由繩紋式文化時代進入到彌生式文化時代。
不過,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編,1962年)。
我願意指出的是,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一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一千世紀後半才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豐富的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根據上述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向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如下數次。
一 、帝禹時代的遷徙活動: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我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待出版)、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中指出,《山海經·五藏山經》乃是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中《東山經》的第三條考察路線,記述的是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當時尚被海水淹沒),以及東海的一系列島嶼,它們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縮印在《經典圖讀山海經》的扉頁)。
顯然,帝禹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壯舉(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動),不能排除伴隨有華夏居民向東海諸島嶼(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遷徙的可能。
二 、黃帝時代的遷徙活動:流動的島嶼
我在1983年撰寫《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一書時,指出遠古神話傳說是人類在發明並廣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載體之一。其中,遠古傳說是對那個時代自然和社會事件的記錄,遠古神話則是當時的人及其後世的人對遠古傳說記錄信息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利用信息傳輸學、符號學、密碼解讀學的原理,對遠古神話傳說進行信息解讀和復原再現,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為此,我曾經專門研究過符號學,並撰寫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號》(1992年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6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更名為《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妙數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等專著。
例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誇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常娥奔月、顓頊絕地天通等遠古神話傳說(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間故事),我將它門解讀為遠古發生的「天地大沖撞」事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經典圖讀山海經》、《追尋遠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與游戲》(王紅旗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昆侖出版社,1996年)等書,以及長篇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待發表)。
關於日本人自稱和族(大和民族)的來源,《辭海》注謂:大和,日本之別稱,簡稱和,本畿內五國之一,在今奈良縣轄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義甚多:《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為:溫和,和諧,講和,古代車上的鈴鐺,古代軍隊的營門,棺材兩頭的板,兩數相加之數,衣帶,跟隨,相同,連,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著唱,詩詞的一種格式,和牌(麻將術語),和泥,和葯,量詞(煎葯的次數)。《辭海》(中華書局)解釋為:相應也,平也,調也,解也,不剛不柔曰和,心不爭也,溫也,與也,小笙也,軍門也,鈴名,棺題曰和,和數,日本之別稱,姓氏,聲相應也,調合也,和味也。綜上所述,「和」的本義為相應,它是形聲字,意為聲相呼應。
「和」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們是古代負責天文歷法的官職。羲和的「羲」字,與「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著共同的族意淵源(伏犧,亦稱伏羲、羲皇,可能也與天文觀測有關)。《堯典》記有天文總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別觀測四方、四時、四季,他們是:羲仲(東,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據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隨意(四時相應),羲和即日出日落、春來秋往,而日本人自稱和族,當亦有著上述天文歷法淵源,只是恐怕今天的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