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連傑最新電影,李連傑電影國語版在線觀看
功夫之王 The Forbidden Kingdom (2008)
霍元甲 Huo Yuan Jia (2006)
犬人丹尼/狼犬丹尼/猛獸出籠 Unleashed (2005)
致命搖籃/龍潭虎穴/出生入死 Cradle 2 the Grave(2003)
英雄 Ying xiong (2002)
Modern Warriors (2002)
救世主/宇宙追緝令 The One (2001)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致命羅密歐/致命英雄/羅密歐必死 Romeo Must Die (2000)
轟天炮4/致命武器4 Lethal Weapon 4 (1998)
殺手之王 Sat sau ji wong (1998)
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Wong Fei-hung chi saiwik hung si (1997)
冒險王 Mo him wong (1996)
黑俠 Hak hap (1996)
赤子威龍/父子武狀元/給爸爸的信 Gei ba ba de xin (1995)
鼠膽龍威 Shu dan long wei (1995)
洪熙官之少林五祖 Hong Xiguan Shaolin wu zu (1994)
精武英雄 Jing wu ying xiong (1994)
少林真功夫 Shao Lin zhen gong fu (1994)
中南海保鏢 Zhong Nan Hai bao biao (1994)
黃飛鴻之鐵公雞斗蜈蚣 Wong Fei-hung chi tit gai dau neung gung (1993)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Yi tian tu long ji mo jiao jiao zhu (1993)
方世玉 Fong Sai-Yuk (1993)
方世玉Ⅱ:萬夫莫敵 Fong Shi Yu II: Wan fu mo di (1993)
太極張三豐 Tai ji zhang san feng (1993)
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Wong Fei-hung tsi sam: Siwong tsangba (1993)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Wong Fei-hung ji yi: Naam yi dong ji keung (1992)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風雲再起 Xiao ao jiang hu dong fang bu (1991)
黃飛鴻 Wong Fei-hung (1991)
龍行天下 Long xing tian xia (1989)
龍在天涯 Long zai tian ya (1988)
東方巨龍 Dong fang ju long (1988)
This Is Kung Fu (1987)
南北少林 Nan bei Shao Lin (1986)
中華英雄 Zhong hua ying xiong (1986)
少林小子 Shao Lin xiao zi (1983)
少林寺 Shao Lin tzu (1979)
《1982年 《少林寺》飾 覺遠
1984年 《少林小子》飾 三龍
1986年 《南北少林》飾 林智明
1988年 《中華英雄》飾 小傑
1988年 《龍在天涯》飾
1989年 《龍行天下》飾
1989年 《東方巨龍》飾
1991年 《黃飛鴻》飾 黃飛鴻
1992年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飾 黃飛鴻
1992年 《笑傲江湖二之東方不敗》飾 令狐沖
1993年 《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飾 黃飛鴻
1993年 《方世玉》飾 方世玉
1993年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飾 張無忌
1993年 《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飾 黃飛鴻
1993年 《方世玉續集》飾 方世玉
1993年 《太極張三豐》飾 張三豐
1994年 《中南海保鑣》飾 許正陽
1994年 《精武英雄》飾 陳真
1994年 《洪熙官》飾 洪熙官
1995年 《給爸爸的信》飾 鞏偉
1995年 《鼠膽龍威》飾 大膽
1996年 《冒險王》飾 周時傑
1996年 《黑俠》飾 徐夕
1997年 《黃飛鴻之西域雄獅》飾 黃飛鴻
1998年 《殺手之王》飾 小富
1998年 《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
2000年 《羅密歐必死》(Romeo Must Die)飾 羅密歐
2001年 《龍之吻》(Kiss of the Dragon)飾 鍾尼
2001年 《宇宙追擊令》(The One)飾 羅基
2002年 《英雄》(Hero) 飾 無名
2003年 《致命搖籃》(Cradle 2 the Grave)飾 蘇
2005年 《猛虎出籠》(Danny the Dog)(港譯:猛虎出籠)飾 丹尼
2006年 《霍元甲》(Fearless)飾 霍元甲
2007年 《投名狀》(電影原名:刺馬;英文名:Warlords)飾 龐青雲
2007年 《游俠》(War)飾 雷克
2008年 《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飾 默僧和美猴王
2008年 《木乃伊3:龍帝之墓》(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飾 龍皇帝
2009年 建國大業
2010年 海洋天堂
B. 哪裡有用電驢或迅雷下載92年台灣版姜大為主演的《刺馬》電視劇
http://lib.verycd.com/2005/06/29/0000055518.html
中文名稱:刺馬
英文名稱:THE BLOOD BROTHERS
資源類型:DVDRip
版本:邵氏
發行時間:1973年
電影導演:張徹
電影演員:狄龍
姜大衛
陳觀泰
井莉
地區:香港
語言:普通話
——時間不對,不知lz問的是不是這個……
C. 盤點邵氏武俠經典老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邵氏武俠經典老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十八般武藝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D. 【合集】邵氏經典武俠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邵氏經典武俠片,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十八般武藝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E. 哪裡有姜大衛《刺馬》可以看啊
《刺馬》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gfEWn6hQefUNzjd3nPjzg
《刺馬》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73年出品。該片改編自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由張徹執導,姜大衛、狄龍、陳觀泰、井莉等領銜主演。主要劇情是:原是黑道中人的馬新貽當上兩江總督後,沉迷功名利祿,竟與結拜二弟黃縱之妻有染,並設計把二弟殺死,三弟張汶祥激於義憤,拚死混入大軍中,為兄報仇。
F. 大神有投名狀(2007)李連傑,金城武,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免費百度網盤資源鏈接
《投名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266d1VRcoXNqyOhJOKOg3w
清末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大哥(李連傑飾)被同僚出賣,所帶軍隊無一生還。因為裝死而活下來的大哥遇見了離家出走的蓮生(徐靜蕾飾),二人一夜取暖後,蓮生不告而別。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飾)發現並帶回村,發現竟是二虎(劉德華飾)的妻子。被貧窮飢餓所折磨的農民在憨厚的二虎與忠誠的三弟的帶領下,劫搶官銀,導致官府半夜報復。大哥乘機鼓動大家參加軍隊賺來軍餉糧食,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浩浩盪盪地帶著一百零八人出發從軍。這支兄弟軍不要命的拼勁,拿下不少勝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與三弟再也無法管束,分歧漸生;而大哥與蓮生的感情被三弟發現,三弟誤以為蓮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殺大嫂來解救二虎。
G. 關於刺馬
背景深不可測!來看清末真實的「投名狀」
博客:xnz - 時間:2007-12-23 22:08
洪楊平定,馬新貽調升為浙江巡撫,第二年十二月,接慈禧太後大恩人吳棠的遺缺,繼任閩浙總督。不過半年工夫,移督兩江,陞官的速度快得讓人吃驚,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由二品官升到了疆臣最有實力的兩江總督,慈禧和清廷有自己的考慮。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盪平」了,她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東南卧著一隻虎,她睡覺也不安心,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對於馬新貽,恭親王推薦的時候說得明白,「馬新貽精明強干,操守亦好。他在安徽服官多年,對兩江地方最熟悉。剿捻的大功告成,淮軍裁遣回籍,要馬新貽這樣的人,才能把那些驕兵悍將,妥為安置。」
簡單點說,兩江總督地位就如同今天的上海市 市委書記,而直隸總督則相當於北京市市委書 記。身為兩江總督的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幾乎也成為了清廷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怪事,在當時也有了很大的轟動。
我們來看看馬新貽被刺一案的過程,從中推斷一下兇手。
1.馬新貽遇刺經過。
至此,魁玉審理刺馬案已月余,每次奏報幾乎不離「一味閃爍」,「語言顛倒」,「一味支離」。那麼張汶詳「閃爍」的是什麼?「支離」的又是什麼呢?魁玉沒有奏報。
說穿了,恐怕不僅僅是張汶詳在支離,魁玉、梅啟照這些承審大員也在支離吧!例如張汶詳關於馬新貽通「回匪」的供詞,雖然是無稽之談,但魁玉並沒奏報。陳功懋在張文詳刺馬新貽案真相》一文中說,他的祖父陳鏡題,曾參與會審張汶詳的錄供研訊。據陳鏡題回憶,當張文祥(汶詳)供馬新貽咸豐七年廬州失守,曾被其俘獲,因不知馬是廬州知府,把馬與時金彪一起釋放時,「問官相視錯愕,錄供者亦停筆不敢直書。」「張之萬到江寧時,時金彪早從山西解到。張之萬、魁玉提訊時金彪時,只有藩臬參與審訊,連審兩次均未錄供」。馬新貽廬州被俘至今未見到經得起推敲的證據,但有一點可能是真實的,即後來人們所看到的供詞是經過刪改的,或者說有些供詞錄供者沒有秉筆直書。這就難免物議紛歧,訛言蜂起,給後人留下了無數不解之謎。
總督的權柄極重,威儀極盛,居然會在官兵校射的地方被刺,這件事不但令人驚駭,而且無不詫異。因此也沒有一個人不懷疑張文祥後面有主使的人,只是主使的人是誰,目的何在?
2.眾說紛紜之幕後真相
但問來問去,到底有句要緊話漏了出來!「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見得他是被買出來的兇手,而且早有密謀。就因為這一句話,署理藩司,曾受馬新貽知遇的孫衣言,堅持要求刑訊,但是臬司梅啟照和江寧府、上元縣、江寧縣三地方官都不敢。他們心裡都很清楚,有人巴望著能在這時滅張文祥口,一用刑說不定就會在獄里動手腳,把欽命要犯報個「刑傷過重,瘐死獄中」,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
張文祥本人只有離奇的片段供詞,但在江寧城內,卻有兩種首尾俱全,枝葉紛披的傳說:一種是說馬新貽與陝甘回亂有關;另一種是說他負義漁色,陷害患難之交。當然,後一個傳說更能聳動聽聞。
張之萬是個狀元,也是個「磕頭蟲」,他的獨得之秘的強身之道,是每天臨睡以前,磕多少個頭,說是起拜跪伏,可以強筋活血。為人深通以柔克剛的黃老之學,所以也是個「不倒翁」,這時接到朝命,大起恐慌,如果遵旨根究到底,一定會成為馬新貽第二。果然,不久就接到了間接的警告,勸他不可多事,這一下,張之萬越發膽戰心驚,一直拖延著不肯到江寧。
3.幕後直指湘軍高層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想像到背後的主使人是哪方面的人了,可以肯定的是,這後面肯定牽扯到極為嚴重的政治力量,否則兩江的官員沒必要這樣噤若寒蟬!
不但審案的官吏是這樣,連欽差大人到來之後都覺得時事險惡,這不由得不讓人深思,張之萬怕什麼,難道就是一個張文祥么?張文祥現在正關在大牢裡面,為什麼張之萬還要如此忌憚?他怕的不是張文祥,而是張文祥背後的力量。所有這一切,都使人們感到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左右著這一切。有人說是慈禧太後。不,慈禧太後沒有理由殺一個既無兵權,又不屬於任何派系的馬新貽。正是她,同治七年召見馬新貽,密旨馬新貽調查湘軍攻陷天京後太平天國金銀財寶的去向。
太平天國經營10年,各種糧餉自不必說,天王府金銀財府寶堆積如山,其他王府、將軍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國荃攻陷天京,縱湘軍搶掠數天。為了滅跡,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不息。湘軍均飽私囊,大車小輛向湖南老家運送財物,幾年中,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議論紛紛,恭親王頗有微詞,慈禧太後心中不快。尤其令朝廷坐卧不安的是,十幾年來湘軍的實力迅速膨脹。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盪平」了,她能允許曾國藩繼續呆著嗎?為此,他選擇了馬新貽去拔這很刺。
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瞭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難怪李鴻章說:「若七年秋不妄更動,或谷山僻在海濱,竟免斯厄。」而馬新貽獨犯其忌。
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來,他們比土匪還要兇殘,明目張膽地肆疾搶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游盪擄掠。有些人參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游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游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ZHENG法。散兵游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曾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的郭柏蔭對其孫郭公鐸說:「張汶祥(汶詳)行刺有幕後慫恿者,應是這一類人物,最初有意製造流言的,也是他們。」高拜右在《刺馬案與湘軍》中說:「刺馬案,終清之亡,迄莫詳其真相,實則馬之死,死於湘軍之囂張氣勢。」
由此看來,刺馬案背後的主謀就浮出水面了,正是湘軍的勢力在背後起作用,然而到底是誰是主謀呢?史學界到了這個地方就不肯深究了,我看過一些資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灣史學家高陽先生的推論,他認為是江南水師提督黃翼升乾的,這里有好幾個疑點,以馬新貽的兩江總督的身份,黃翼升就算有兩個膽子也不敢刺殺馬新貽的,第二,馬新貽被刺後,幕後主使者調用的力量絕非一個江南水師提督所能調動的,第三點,如果真是他乾的,就一個水師提督,那麼當時慈禧太後馬上就可以把他綁到菜市口,何必如此瞻前顧後,裹足不前?
由此幾點,可以看出,黃翼升絕非幕後主使,他不過是某些人手裡的一個走卒而已。至於到底是誰主使得,筆者在這里大膽推斷:幕後主使應該是湘軍的大人物,即有可能是曾國藩!之所以這樣說,是跟清廷處理這個案件的態度有關,在連審不利的情況下,清廷的口風不僅沒有變硬,反而有松動的跡象。
4.清廷轉變態度口氣放鬆。
當時慈禧太後正有喪母之痛,身體也不很好,但仍力疾視朝。恭王怕嚇著了兩宮太後,不敢多說被裁湘軍流落在兩江的種種不法情事,只在嚴訊兇手優恤馬新貽外,談到兩江總督懸缺,認為非曾國藩回任不可(從這一點看,恭親王倒是知道幕後真相的)。
張之萬、魁玉的奏結看來還算順理成章,但最後露出了破綻。人命關天的法律文書,行文時竟用「尚屬可信」四字,不知是何用心。上諭尖銳地指出,「馬新貽以總督重臣,突遭此變,案情重大。張汶詳供挾恨各節,及龍啟?等指使情事,恐尚有不實不盡,若遽照魁玉等所擬,即正典刑,不足以成信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此時慈禧太後應該已經得知了幕後有人搗鬼,但是她應該還沒有疑心到曾國藩的身上,所以在上諭上雖然有所松動,但是還是比較嚴厲的。
讓我們看看曾國藩此時的動向。
5.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
這時恭親王指定的兩江總督繼任者曾國藩,請辭江督,未能如願,已經交出了直隸總督的關防,正預備入京請訓,就在他出京之前,張之萬和魁玉會銜的奏摺到了,說張文祥挾仇「乘間刺害總督大員,並無主使之人」,同時定擬罪名,凌遲處死。消息一傳,輿論大嘩,給事中劉秉厚、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紛紛上奏,認為審問結果,不甚明確,要求另派大臣,嚴究其事。
不但輿論不滿,兩宮太後及朝中大臣,亦無不覺得封疆大吏死得不明不白,不但有傷國體,而且此風一開,中外大員心存顧忌,會不敢放手辦事,否則就可能成為馬新貽第二。同時就照魁玉和張之萬的奏報來說,前面說張文祥懷恨在心,又以在逃海盜龍啟沄等人,指使他為同夥報仇,因而混進督署行刺,「再三質訊,矢口不移」,後面卻又說:「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由「尚屬」二字,可見魁玉和張之萬並未追出實情,所以無論從那方面來看,這一案不能就此了結。
還要嚴辦的宗旨是大家都同意了的,如何辦法?卻有不同的主張。有人以為應該撇開曾國藩,另派欽差查辦;有人以為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以外,還有大學士的身分,此案應歸他主持。兩宮太後召見軍機,仔細商量結果,決定兼籌並顧。一方面尊重曾國藩的地位,一方面另派大員到江寧,重新開審。同時為昭大公起見,決定用明發上諭:「馬新貽以總督重臣,突遭此變,案情重大!張文祥所供挾恨各節,暨龍啟沄等指使情事,恐尚有不盡不實;若遽照魁玉等所擬,即正典刑,不足以成信讞,前已有旨,令曾國藩於抵任後,會同嚴訊,務得確情;著再派鄭敦謹馳驛前往江寧,會同曾國藩將全案人證,詳細研鞫,究出實在情形,從嚴懲辦,以伸國法。隨帶司員,著一並馳驛。」於是諭令曾國藩:「兩江事務殷繁,職任綦重,曾國藩老成宿望,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現雖目疾未痊,但得該督坐鎮其間,諸事自可就理,該督所請另簡賢能之處,著毋庸再議。」
這下子除了曾國藩速回江寧外,再派刑部尚書鄭敦謹作為欽差大臣攜隨員赴江寧復審。不僅主審大員撤換,就連司員也全部更換,既顯示出朝廷處理此案的決心,也反映出對前審案人員的不滿和失望。鄭敦謹是刑部尚書,湖南長沙人。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的翰林,這一榜是名榜,人才濟濟,在咸豐初年,紅極一時。鄭敦謹的官運卻不算太好,翰林散館,當了刑部主事,外放以後,一直調來調去當藩司,但頗有政績。直到同治改元,才內調為京堂,升侍郎、升尚書。刑部尚書他是第二次做,第一次當刑部尚書在三年前,恰好西捻東竄,山西巡撫趙長齡防剿不力,帶兵的藩司陳湜,是曾國荃的姻親,本人性喜漁色,部下紀律極壞,慈禧太後得報震怒,大年三十派鄭敦謹出京查辦。結果按查屬實,趙長齡和陳湜得了革職充軍的處分,而鄭敦謹鐵面無私的名聲,也就傳了開來。
因此,上諭發抄,輿論都表示滿意,期待著鄭敦謹也象那次到山西查辦事件一樣,必能將這樁疑案辦得水落石出,河清見魚。鄭敦謹卻是心情沉重,因為他是湖南人,而江寧是湘軍的天下。但又不願借詞規避。
過了初五,鄭敦謹會同曾國藩約集江寧的司、道、府、縣會談案情,別人都不講話,只有孫衣言侃侃而談,說指使的人倘能逍遙法外,則天下將無畏懼之心,又何事不可為?所以這一案辦得徹底不徹底,對世道人心,關系極大。又說,民間謠諑紛傳,上海戲園中甚至編了「張文祥刺馬」這么一出新戲開演,明明是誣蔑馬新貽的荒唐不經之談,而竟有朝中大臣,信以為真,做一首詩,說什麼「群公章奏分明在,不及歌場獨寫真」,馬新貽含含冤而死,復蒙重謗,天下不平之事,那裡還有過於這一案的?
6.案件了結曾國藩形跡可疑。
很多資料記載當時的庭審情景,不過說法不同。經過對各種紀錄的權衡之後,我大致推斷出以下的情形:當時決定正月初七開審,照例由首縣辦差,定製了簇新的刑具,送到欽差行轅,就在二廳上布置公堂,一共設了五個座位,除去鄭敦謹和隨帶的兩名司員以外,另外兩個座位是孫衣言和袁保慶的,因為此案的結果,已經可以預見,怕他們兩人將來不服,會說閑話,甚至策動言官奏劾,別生枝節,所以建議鄭敦謹用欽差大臣的身分,委札孫衣言、袁保慶參與會審。
第二天一早,欽差行轅外,聚集了好些百姓,有些純然是來看熱鬧,有些則是來替張文祥「助威」的。當然,欽差大臣奉旨審問如同大逆的要犯,跟地方官審理案件不同,警戒嚴密,不得觀審,百姓只能在一府兩縣差役的彈壓之下,遠遠站在照牆邊張望。此外從欽差行轅到上元縣衙門,一路也有百姓在等著張文祥。他一直被寄押在上元縣監獄,獨住一間死刑重犯的牢房,但睡的高鋪,吃的葷腥,有個相好,釣魚巷的土娼小金子,偶爾還能進去「探探監」,所以養得白白胖胖,氣色很好。這天一早,扎束停當,飽餐一頓,然後上了手銬,在重重警戒之下,被押到欽差行轅。看到夾道圍觀的人群,不由得滿臉得意,看的人也很過癮,覺得張文祥為兄報仇,不但義氣,而且視死如歸,頗有英雄氣概,恰恰符合想像中的俠義男兒的模樣。
等坐了堂把張文祥帶了上來,鄭敦謹看他一臉既凶且狡的神色,心裡便有警惕,所以問話極其謹慎,而張文祥其滑無比,遇到緊要關頭,總是閃避不答。那兩名司員因為已經得到指示,也是採取敷衍的態度,一句來一句去,問是問得很熱鬧,卻非問在要害上面。
在此期間,有好些人來游說解勸,多雲張文祥死既不怕,便無所畏,刑訊之下,倘或任意胡攀,使得案子拖下來不能早結,則各種離奇的謠言,將會層出不窮,愈傳愈盛,使得馬新貽的清譽,更受玷辱。倘或張文祥竟死在獄中,則成千古疑案,越發對馬新貽的聲名不利。還有一些人則比較說得坦率,而話愈坦率,愈見得此案難辦。他們向孫衣言、袁保慶提出一個難題:張文祥在刑訊之下,據實招供,是湘軍某某人、某某人所指使,說不定還會扯上江南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名字,請問辦是不辦?到時候說不定軍機處會來一道廷寄,轉述密旨,以大局為重,不了了之,則欲求此刻所得的結果,將張文祥比照大逆治罪,或許亦不可得。再有少數人的措詞,更玄妙得叫人無法置答,說是倘或因嚴追指使而激出變故,地方受害,只怕反令公忠體國的馬新貽,在九泉之下不安。這樣,孫、袁二人的執持,反倒是違反死者的本意了。
就這樣連訊14天,該犯一味狡展,毫無確供。與鄭敦謹並坐正堂的曾國藩,一直默默地聽著很少發問,最後對鄭敦謹淡淡地說:「將來只好仍照魁、張二公原奏之法奏結。」此時鄭敦謹一切都明白了,難怪自己連審14天,終沒有結果,原來他們早已設計好了。他心裡涼了半截,原來這案子是不能深究的。 可是於形勢上面判斷,自己除了這樣做,別無他法,一旦激起湘軍兵變,後果不堪設想。
3月19日,鄭、曾聯銜上奏:「會同復審兇犯行刺緣由,請仍照原擬罪名及案內人犯按例分別定擬。」奏結比張之萬、魁玉原來的定擬敘述更加詳細,取供、采證、行文更加縝密,但基本內容不出前者,這就是仍照原擬定的意思。所不同的是:第一,特別強調張汶詳「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第二,對張汶詳量刑更加殘酷,除了「按謀反大逆律問擬,擬以凌遲處死」外,又增加了一條「摘心致祭」。
當鄭敦謹、曾國藩擬好奏結,要孫衣言、袁保慶簽字畫押的時候,這二位拿出了殺手鐧,拒絕在奏結上「書諾」(簽字)。不過,曾國藩是何等人物,他也有應對的辦法,在奏結中根本不提孫衣言、袁保慶參加會審一事,把朝廷蒙在鼓裡。在上奏的同時,把供招抄錄分送軍機處、刑部存案。鄭、曾這一手很厲害,首先存案,造成既定事實。意思很明白,這是最後定讞。鄭、曾在另外的夾片中使用的措詞仍然是:「該犯供詞,尚屬可信。」這一措詞是張之萬、魁玉在原擬中使用的,為此清廷斥責他們,「不足以成信讞。」而今鄭、曾使用,倒不為過,人言人殊。
在會銜復奏時,曾國藩特別附了一個夾片,陳明「實無主使別情」。他是個重實踐的人,與那些三天一奏、五天一折,喜歡發議論以見其能的督撫,純然兩路,無事不上奏,所以上奏格外有力,附這樣一個夾片,雖不免「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痕跡,但確有用處,意思是知會軍機,此案到此就算結束,再也問不出別的來了。這樣,倘或還有言官不服,要想翻案,軍機處就會替他擋在前面,設法消弭,不致再別生枝節。
鄭、曾、張、魁四人反復公開聲明,「毫無確供」,那麼明知無確供,還要如此定讞,這個定讞當然不是信讞。主審大員明知不應為而為之,何故?可是,朝廷最終也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此時,朝廷大概已經從鄭敦謹的奏摺當中知曉了實情的經過了,就只好順水推舟的批准了曾國藩的請求,3月26日,諭旨下達,肯定了鄭、曾的奏結。4月4日,曾國藩奉旨監斬,將張汶詳凌遲處死,並摘心致祭。當然,馬新貽的家屬、舊部,還有些秉性正直的人,心有不甘,但也只能發發牢騷,無可作為。朝廷重視此案,兩派欽使,而且對馬新貽的恤典甚厚,總算仁至義盡,這口氣還能叫人咽得下去。至於案子的辦得不徹底,細細想去,也實在有些難處,就只有忍氣吞聲。
7.真相推測。
此案完結之後,孫衣言倒是不洗不饒,他是個讀書人,有筆在手,可以不爭一時爭千秋,他為馬新貽所撰的墓誌銘,秉筆直書:「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殺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經斷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懼,而獄已具且奏!衣言遂不書『諾』。嗚呼!衣言之所以力爭,亦豈獨為公一人也哉?」這篇文章一出,外界才知別有隱情,對鄭敦謹的聲名,是個很大的打擊。他本來就有難言的委屈,從結案以後,就杜門不出,欽差在辦案期間,關防是要嚴密的,一到結案,便不妨會客應酬。而魁玉邀游清涼山,曾國藩約在後湖泛舟,鄭敦謹一概辭謝,只傳諭首縣辦差雇船,定在二月初回京復命。其實鄭敦謹心裡很明白,他只能以苦笑對之。未等聖旨下達,更沒等張汶詳ZHENG法,他憤然離開了江寧。曾國藩送他程議,他分文不收,兩個隨行郎中每人收了500兩銀子。曾國藩和司道各員送他到江邊,他板著面孔,頭也不回地揚帆而去。
鄭敦謹並未回京交旨,走到清江就停了下來,打發兩個郎中代他回京交旨,聲稱有病不能回京。欽差大臣不回京交旨,按清制是要治罪的。曾國藩覺得有點對不住這個湖南同鄉,從中斡旋,京里頭的恭親王也在暗中出力,方才掩飾出去。但是鄭敦謹並不領情,後來借巡視地方為名,到清以有病為托詞,請求開缺,並終生不再為官。鄭敦謹的兩個助手回京後悄然而失。6月,顏士璋被放到蘭州,雖是給了一個沒有實缺的知府,與充軍流放所差無幾,不久回籍賦閑。伊勒通阿,8月19 日「給全俸以養余年」也回老家去了。時人傳言,張汶詳刺殺馬新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詳為友復仇。果真如此,孫衣言、袁保慶作為馬新貽的親信,自始至終都參加了審訊,那麼,魁玉、張之萬、梅啟照給他設計了一個「海盜挾仇報復」的結案,不是更體面嗎?何以苦苦追求,以得確供呢?再說馬新貽的四弟馬新?自幼跟隨左右,直到馬新貽被刺身亡,馬新貽的事情他是再清楚不過了。如果馬新貽因漁色負友而遭刺殺,已經給他一個體面結局,馬新?為此應該感恩不盡,為什麼一直悲呼終覺疑案之莫明,希望時人和後人給以研討呢?馬新貽被刺,朝廷心中明白,為了不致激起兵變,動搖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李鴻章一語道破天機:「湘人習氣之重,他人視為棘手,……選州必於湘人,朝廷亦深顧慮。」他給曾國藩交了底,「兩江地大物博,斷非師門莫辦。」免其那個曾身為鄭敦謹的兩個助手之一的顏士璋頗有心計,他寫了一本《南行日記》,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而且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竟然寓其譏諷,喬松年也來湊熱鬧,寫了一首歪詩作證,湘軍將領給張汶詳立碑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案件的實施,到輿論的有力配合,以及對審案的精心策劃和對結案的精明設計,都說明它出自高人之手,從這一點來說,就算是湘軍二號人物九帥曾國荃似乎也沒這種心計與能力,這也是我懷疑到曾國藩頭上的重要原因。
最後再說一句,被高陽認為是末後主使的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他跟曾家的關系不同,黃翼升的妻子奉曾夫人為義母,算是通家之好,曾國藩一度置妾,就是黃翼升經手辦的「喜事」。如果說曾國藩有「私人」,這個人就是黃翼升,關系親密至此,這從另一方面坐實了曾國藩的罪名。由此看來,刺馬案曾國藩即便不是主謀,也肯定經過他的批准,以刺殺兩江總督這么重大的事情,就是曾國荃也不敢拍板,他更不可能被蒙在鼓裡。
在曾國藩死後,朝廷終於拿黃翼升開刀了,這次慈禧太後學乖了,不敢再公然對抗湘軍,而是派出湘軍內部頗有正義感的彭玉麟以湘制湘,借口以整頓長江水師的名義,嚴參黃翼升。奏摺發出去以後,第三天便看到明發上諭,內容是指責黃翼升顢頇,「本應即予懲處,姑念該提督從前帶兵江上,屢著戰功,從寬免其置議」,長江水師提督自然幹不成了,「准其開缺回籍」, 被革職查辦。這樣刺馬案終於落下帷幕,而個中真相也只能留待於歷史來解開真像了。
H. 刺馬電影
刺馬_hd.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