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星馳演的神舟七號電視劇在哪裡啊
是不是《長江七號》啊。是電影,不是電視劇。
㈡ 神舟七號電影周星馳 裡面的小公仔叫什麼
叫 七仔
㈢ 神舟七號裡面有衛生間嗎
太空梭上或空間站上,都設有專門的廁所。這當然和地面上的不一樣,它要用特別的設施,一般它設在廢物管理艙的房間里,廁所內有一個呈漏斗狀的收尿器,收尿器內通氣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進內部的收集袋裡。收集袋每天要換一次。收集時要將空氣排出,這樣小便就不會飄來飄去。艙壁上還鑲嵌一個滲透力強的濾水袋,每用一次,更換一個。濾水袋通過氣流,使糞便沉澱固化。為了掌握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情況,宇航員每次上天都要將自己的一部分大小便凍結成標本,在返回地球時,供科學家們分析研究。
據國外媒體11日報道,英國菲利普王子在參觀美國的太空飛行中心時提出了宇航員在太空中如何解手的問題。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上廁所的呢?
這件事與氣流息息相關。在地球上,至少在西方,標準的廁所就是水沖式,順著一根管道把排泄物沖下去。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失重意味著一套水沖式衛具是不可能的。在太空梭上,尿和糞便都由急速的氣流帶走。這種男女通用的衛生間類似於一個普通的廁所,但腳上的帶子和大腿處的欄桿是為了保證宇航員不會偏離中間位置。
太空梭上女性可以站著小便
馬桶座的設計讓宇航員可以隨意選擇解手姿勢。這套設備的優點是,至少在太空梭上,可以站著小便。一套軟管上的漏斗裝置讓宇航員----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站著小便。如果他們喜歡的話,坐著解手也行,他們只需要用一個旋轉托架將其與廁所連接即可。這套系統將固體和液體排泄物分開,固體排泄物被壓平,仍然放在飛機上,等到著陸之後再卸掉。液體排泄物則灑到太空中。美國宇航局希望有一天能循環利用這些排泄物。
加拿大圭爾菲(Guelph)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重復利用對在未來的火星太空行動中解決宇航員的飲食問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太空梭上廁所系統利用的空氣在回到生活區之前必須經過過濾,以去除臭味和細菌。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排泄物由進步號帶回地球
在國際空間站上,廁所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風扇提供動力的氣流廁所系統儲存排泄物。尿液被吸收,並儲存在20升的容器里,然後再倒進「進步」號補給飛船。隨後,這艘補給飛船進入大氣層並在那兒燒毀。
至於固體排泄物,則是通過廁所內一個有洞的塑料袋收集。氣流經過這些洞,將所有排泄物收集入袋子。隨後,塑料袋有彈性的頂端將封閉,被推進一個金屬容器。下一個上廁所的人將換上一個新的塑料袋,這些固體排泄物也直接送到「進步」號補給飛船上。
太空廁所的研製由來已久。在《太空先鋒》一書和其電影版本中,一名早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宇航員在一次大大推遲了起飛期間想小便。由於沒有任何設施提供,也沒有現今在起飛和著陸期間廣泛使用的成人尿布,他最終被允許尿在自己的太空服里,導致感測器出了問題。
很多人都想知道宇航員如何解手,菲利普王子便是其中一個。美國宇航局的一位發言人證實,提問這個問題的大多是孩子和記者。
㈣ 有隻精靈,不知道叫什麼,我畫下來給你們看,圖在下面
長江七號啊,望採納
㈤ 神舟七號發射感慨
觀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有感2008年09月26日 星期五 02:20神舟七號於昨日晚上發射成功了,但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是因為神七的成功而振奮,而是大眾的心態。
我在中國三大航空航天院校之一的西北工業大學的航天學院內,看到的是航天學院內部有少部分人對神七發射這件事很不在意,有些人甚至都沒有去關注去看現場直播,自己玩玩游戲,看看電影,談談感情什麼。而另外又有一些人則是半調子地去在稍微瀏覽一下這方面的信息。
其實這些行為本是正常的,一般搞什麼就會煩什麼,但是在觀看的時候很外行地評論內行的東西就實在太不應該了。
我這么說是有依據的,因為我在大學里見到的往往都是學生對相關行業的興趣和認識呈現非正態分布,而是金字塔狀。也就是說對行業內部有一定了解但不甚深刻的人不是最多,而對行業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的人才是最多。這是我,多年來的真實感受,無論是什麼行業都是這樣的趨勢。可以說,整個社會中混飯吃的人太多了,沒有多少的真才實學,但是有點指揮頭腦和會些官僚主義的領導和員工遍地都是,大家都是在利用和被利用,其實邪惡資本主義程度甚至大於歐美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講究保護弱者,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而在中國卻往往只有銅臭,而那些還擁有憐憫之心的都是無力量的那部分沒有富起來的人。
回到正題,有部分人已經群聚到學校的集中觀看教室和廣場去了。不少人甚至還拿了國旗等東西。我在電腦前觀看神舟七號的網路直播,剩下的人似乎對它不太關心。當航天員進入倒計時的時候,才有人慢慢開始稍微看看,不過依然有人無動於衷的。當長征2-F型火箭緩緩升上天空的時候,觀看的人提出為什麼時間選擇在晚上這種弱智的問題。升空的過程中,對參加的領導人的關注遠遠大於神舟飛船本身,對技術操作細節的捕捉遠遠不如諸如「渭南USB」這樣的聽著耳熟的詞彙印象深刻。沒有見過火箭升天的控制室流程很正常,但是拿一些無下限的低級問題來打發升空過程中的無聊時光確實令人詫異,甚至還會說出這個發射真無聊這樣的話……我可以很負責地說,這些甚至包括上大學的黨員和軍人,雖然他們並不是什麼壞人,或者說對黨和國家不忠,但是其素質,可想而知。
而另外一個方面,記者方面在衛星出現最常見的通訊中斷的小故障的時候沒有去切換鏡頭不說,還沒有補加一些內容去轉移話題,似乎放任著不管。當後來開始插話題的時候,卻又在談到長征火箭已經連續××次成功發射時,傻子一樣去強調這個成功率有多高(失敗就等於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後面故意煽情來轉移話題等我不想多評論,我只是對胡老大聽到宣布發射成功時的尷尬笑容表示驚訝……果然,連他都外行一樣地覺得信號中斷就代表多少出了些問題……
最後,回到那些個在公共場合聚眾觀看所謂的激動人心的時刻的人們,他們的是偉大的,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穿梭不說,那些舉著小國旗的熱血青年無疑與航天人乃至中國人一起去分享了這份榮譽,但是這份榮譽的背後卻隱藏著很多的離奇。為什麼這些人會聚集在此,上級的指示是一個方面,純自發也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過於強勢的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在80後一代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新風格和叛逆,被視為毀掉的一代,而90後一代的非主流的的所謂個性則更是變本加厲的加反教育的思想發泄在生活上,將美好的東西卻寄託在國家的某個方面上。所以一批過分愛國,甚至可以稱為盲目愛國的憤青就崩出來了,而那些只關心自己的傢伙卻蜷縮在自己的小空間,無視神舟七號這樣的大事件,繼續著自己的非主流生活。
悲哀,本不悲哀,因為看到了悲哀,所以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