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甘嶺>電影內容梗概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佔五聖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此後,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坑道里,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並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
㈡ 上甘嶺在韓國還是朝鮮
上甘嶺是一個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
位於38°20′0″N127°28′0″E,597.9高地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里,距離金化郡的東北偏北約4公里,金剛里以東約2公里的五聖山地區內。
1951年,當時中國的志願軍曾這村裡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但在第五次戰役之後,由於拉鋸戰的慘烈,當時雙方的炮火幾乎把整個村莊夷平,成為一片廢墟。
戰役之前當地的居民全數離開,使該小村落本身對戰斗沒有價值。1952年,朝鮮戰爭中的一場大規模戰役就在這里發生,並以此村來命名上甘嶺戰役。
(2)下甘嶺山電影免費擴展閱讀: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
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斗爭階段,597.9高地共有三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
當時三條大坑道和五條小坑道都在守備部隊控制下,其中八連進入的一號坑道是主坑道,位於1號陣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
參考資料:
網路-上甘嶺
㈢ 大家在電影《上甘嶺》中看到的劇情,在歷史上是真實發生的嗎
是的,電影《上甘嶺》是網民評價較高的電影,而且電影《上甘嶺》是根據現實中發生的歷史事實作為故事情節拍攝的,可以說這部電影使許多觀看它的人流下了眼淚,但是許多參戰以這部電影為主題的官員和士兵卻對這部電影非常不喜歡,可以說原因很簡單,電影《上甘嶺》中發生的戰爭確實被稱為上甘嶺戰役。
因為在上甘嶺戰役中有很多人員傷亡,而這場戰斗是一場非常慘淡的戰爭。不僅僅是崔建功沒有看這部電影,甚至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士兵和軍官都對這部基於甘嶺戰役的電影非常抵觸,原因是在這部電影中有女兵出戰,這是非常不可接受的,因此崔建功作為上甘嶺戰役的主要負責人,為了平息軍隊中的士兵的不滿,說出所有可能的戰鬥力都由他發散了,但他沒有派出女兵,由於是電影,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原始事實改編劇情。
㈣ 山甘嶺戰役時盟軍最高司令是誰
山甘嶺戰役時盟軍最高司令是誰?
中國主要指揮官:秦基偉,崔建功,李德生。
秦基偉(1914.11.16—1997.2.2),湖北省紅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崔建功(1915年-2004年9月10日),河北省魏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德生(1916年4月—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1930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4)下甘嶺山電影免費擴展閱讀:
意義:
我軍堅持坑道斗爭必須在坑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系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
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志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㈤ 我心中的彭德懷
在抗美援朝期間,我曾經是彭德懷統帥下的一名作戰參謀。
中央派人專程送來一部手搖留聲機和一批唱片,讓彭總在戰斗空隙聽聽音樂,放鬆一下緊綳的神經。然而,他卻讓身邊的一名工作人員帶著留聲機和唱片,每天一個防空洞一個防空洞地給我們這些作戰參謀們放音樂。
有一次,作戰處的參謀們都有緊急任務,其他人都走了,防空洞內只有我一個人在,那位工作人員照放不誤,令我十分感動。
正當我欣賞郭蘭英的歌曲有些入迷時,覺得好像有一隻手輕輕地拍了幾下我的肩膀,我沒有理會,只是機械地用手推開。過了一會兒,那隻手又輕輕捅了一下我的胳肢窩,我一激靈,正想發火,一眼認出了來人是彭總。我連忙起身,卻被他按了下去,說:「你是『山葯蛋』吧?我剛收到幾張山西梆子唱片,還沒空欣賞,送給你先聽聽,聽聽你老家的戲曲吧!」我獃獃地看著彭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彭總接著說:「抗日戰爭時期,我長期生活在山西,與山西人民結下了濃厚的感情。我喜歡吃山西的山葯蛋,也欣賞『山葯蛋』歌唱家郭蘭英唱的歌,更愛看『山葯蛋』作家馬烽寫的小說。但是,我還沒有遇到『山葯蛋』參謀,你能不能成為一名『山葯蛋』參謀?」彭總說到這里時,又用他那熱乎乎的 手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然後倒背著手,哈哈笑著向防空洞口走去。
我站起身來,兩眼用勁兒盯著彭總的背影,心裡想:彭總怎麼知道我是山西人呢?為什麼問我能不能成為一名『山葯蛋』參謀?
自從彭總問我能不能成為一名「山葯蛋」參謀後,我的腦袋瓜里就一直忽悠著這個問題。
在一次作戰情況交流會上,彭總對我們這些年輕的作戰參謀說:「什麼叫好參謀?好參謀必須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抓小事,且把小事做細,這充分體現了我黨實事求是的好作風。」
我遵照彭總的教導,從抓小事、抓細節開始,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從此,我每天起早貪黑,站在軍用地圖前,默默地背誦著在我主管作戰范圍內的萬條曲線、千個村莊、百個山頭、幾十條道路河流。我從一點一滴做起,力爭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作戰參謀,回報彭總的關懷。
1953年7月27日是全世界矚目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朝鮮板門店停戰協定簽字儀式舉行的日子。
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認為,此次簽字儀式非同一般,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3年多的浴血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應該隆重舉行,並拍攝電影留作永久性的紀念。為此,建議彭總出席朝鮮停戰簽字儀式時,穿一套同我們談判代表一樣的馬褲呢軍裝。彭總聽完匯報後,嚴肅地說:「我為什麼要換一身新呢子軍裝呢?就是因為拍電影嗎?代表團的心情我是理解的,無非是想給人們留下一個好印象。但是,我認為那樣做並不見得好。外國人會說我不夠真實,中國人民也會說我彭德懷變了。不要小看我現在穿的舊布軍服,它要耗費農民多少勞動成果啊!我穿著它簽字,心裡塌實,中國人民看到也會心情舒暢,不會指著我的脊樑骨說三道四。」
後來,彭總還是執意穿著舊布軍裝參加朝鮮的停戰儀式。
㈥ 大甘嶺電影的觀後感。
昨天班級組織觀看電影《上甘嶺》,感覺那是一部很老的篇子,但是看後我深受觸動,心中感慨萬千。
電影《上甘嶺》講述了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此後,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坑道里,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反攻的勝利,並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展示了我軍戰士團結友愛,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生與死的較量中,勇於奉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黑白的圖片,高亢的戰歌,帶我們重溫那段悲壯的歷史。我不禁深深投入其中,並不只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更是因為那一個個中彈而倒下的戰士們黯然神傷;因為那一枚枚打向敵人的炮彈而歡呼雀躍;因為戰士們頑強的毅力和團結而感動,渾身顫抖,呼吸凝重……
雖然上甘嶺戰役早已過去50多年了,但那銀屏中的一幕幕讓我再次重溫了那段摧人淚下的歷史。我又一次被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感染;為上甘嶺被炸成一片焦土那觸目驚心的場景而默默流淚;為英雄們的無所畏懼堅守陣地的氣概和嚴重缺水時相互體諒的無私愛心而歡欣鼓舞;為那鐵骨錚錚的志願軍而驕傲;更為那讓人回腸盪氣的英雄場景而激奮。當看到「同志們,共產黨員們堅持!」七連指導員發出呼籲,卻突然被他身邊的炸彈而炸瞎雙眼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啜泣。也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那硝煙彌漫的……
誰沒有年輕的生命?誰不珍惜這寶貴的年華?誰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戰場上,我們的英雄,卻用他們年輕的熱血與生命去換取了戰斗的勝利。
為了保家為國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把鮮血灑在了異國他鄉;為了捍衛偉大祖國的尊嚴,他們捨生忘死;為了戰友他們不肯潤喉,為了戰友他們冒死送水。在最艱苦的時刻他們有歌聲,他們有松鼠為伴,他們的樂觀主義從始至終鼓舞著我們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發揚戰天斗地的精神,樹立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
他們在烽火歲月里能夠改天換地,我們沒有理由在和平的年代不能建設好我們的家園;在利益面前,他們可以分享兩個蘋果而無怨,在死神面前,他們可以只潤一下口唇,我們今天又有什麼理由為利而失和呢?在生與死之間,他們尚有笛聲和松鼠相伴,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在困難面前低頭。
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革命風格,凡事以集體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事率先垂範,樹立模範作用。面對一切困難,要勇敢面對,雖不在硝煙彌漫的年代,但我們在小事中,在平凡的學習工作中體現我們新時代年輕人的風采。
希望能幫到你,如有疑問請追問,若滿意請採納哦!
㈦ 《決戰朝鮮》 李峰著 哪裡可以下載
[圖書簡介]
李峰先生在他的著作《決戰朝鮮》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的——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沒有正眼看過中國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那」這個蔑稱從「清長之戰」起一夜間在日本大眾的口語中消失,連沈陽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也是在此之後才開始真心實意地接受改造……
整個西方世界也震驚了,打敗十六國聯軍的國家竟是不久以前的「東亞病夫」!
美國人說得最直接:「美國傳統的理想和正義觀被中國的大軍粉碎了,美國人大概從未受到過如此嚴重的創傷和挫折!」東方通麥克阿瑟沉痛地發現自己的中國知識旦夕間全部過時了:「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美國從此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巨人……
對這場大捷評價最精當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戰爭結束幾十年後,他在自己所著的《清長之戰》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這是一場改變世界和歷史的戰役,中國人大勝!
當時,中國人民最興奮。出兵的消息終於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報讓無數中國人流下了熱淚。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中國舉國上下都在狂歡。中國人沒有理由不狂喜……僅僅五十年前,兩萬多人的八國聯軍打敗了擁有兩百萬軍隊的清政府,闖進中國首都,逼得中國的皇帝、太後「北獰西安」;僅僅五年以前,日本軍隊還在橫行中國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間飽受各式各樣強盜欺凌,被別人闖進家裡狠打的中國人民簡直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才一年,中國的軍隊竟能主動迎戰殺出國門,十來天就在鄰邦的土地上將十六個國家的幾十萬聯合國軍殺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從此,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著無數個新的目標發起沖擊,國內的反動勢力則偃旗息鼓……
中國的新紀元開始了。
除此之外,這場殺出國門的戰爭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如,朝鮮第三次戰役時,李奇微因決戰失利,決定棄守漢城。
對於當時的混亂場面,李峰先生是這樣寫的:「一批批士兵緩緩擁過漢江橋,龐大得看不到邊的機械化部隊從江面上的浮橋上慢慢馳過,重型武器將浮橋壓入了冰層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共軍只要用重炮轟幾下,第八集團軍就完了!』
韓先楚就站在離李奇微不遠的地方,他知道敵軍正在潰退,他已經下令全力追擊,十幾萬的美軍就擠在那座橋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門都行,然後對著漢江橋轟上一陣……唉,一門都沒有,炮兵跟不上來……他的軍隊只能像人類最原始的軍隊那樣赤著腳在雪地里奔跑……韓先楚狠狠跺了跺凍得鐵硬的泥土……」
而打到後期的「金城戰役」時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這樣寫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時,濃雲低垂,天地間一片昏暗,天氣悶熱得讓人窒息。中國軍隊一千零九十四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齊聲怒吼。東起北漢江,西至下甘嶺,幾十里的敵軍陣地上濃煙滾滾,鉛色的陰雲被映成一片紫紅。短短二十八分鍾內,一千九百噸炮彈在被傾瀉到南韓首都師、三師、六師、八師陣地上。
二十八分鍾內發射一千九百噸炮彈,這是戰爭初期中國軍隊根本不敢想像的事。這是中國軍隊在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占據了戰役地面火力優勢。此次炮擊的重點方向,中國軍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門左右,密度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上的一般標准。《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記辭:『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在共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被打垮了。』
中國戰史記載:『敵集結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鋼廠剛出爐的鐵水,灌滿了山溝、平地,頃刻間,敵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軍基里上尉這樣描述道:『我們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邊的無線電員和中士都陣亡了。而我連前往增援的六連也只剩下十幾個人。那裡根本沒有藏身之地,中國兵發射的迫擊炮彈每秒鍾一發,可怕極了。』」
同時,中國軍隊正在從體制上由國內戰爭比較原始的軍隊組織系統向現代化軍隊結構過渡,並破天荒地開始組織步、炮、坦、工諸兵種協同戰。而且,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空軍也白手起家,將殘酷的朝鮮戰場作為訓練基地,神話般地從一個航空兵師、幾十架作戰飛機發展到擁有二十三個航空兵師、近三千架飛機,其空戰的實力僅次於美蘇;以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從一百多支各國空軍中的倒數位次躍居世界空軍第三位。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朝鮮戰爭,我們的軍力絕對提高不到這么神速!
試試這個網址www.kanshu8.net/ChapterInfo/942/942202.asp
㈧ <大甘嶺>電影內容梗概
你說的史上甘嶺吧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
編劇: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攝制:1956年
導演:沙蒙、林杉
作曲:劉熾
類型:故事片(黑白)
主演:高保成
徐林格
劉玉茹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佔五聖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此後,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坑道里,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並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