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鮑德溫的個人作品
鮑德溫除與人合作的作品外,迄今已經出版五部長篇小說、五部散文集、一部兒童文學作品集、兩部戲劇和一部電影劇本。他的主要作品有:
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記》(1955)
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1953)
長篇小說為《喬瓦尼的房間》(1956)
散文集《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
長篇小說《另一個國家》(1962
散文集《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
劇本《黑人怨》(1964)
長篇小說《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1968)
散文集《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
《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1974)
作品風格
鮑德溫的藝術創作受亨利·詹姆斯、詹姆斯·喬伊斯的影響較大。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和佛洛依德對他也有極大的影響。他的小說反映了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和種族歧視。
❷ 詹姆斯.鮑德溫的簡介是什麼
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和社會評論家,一生著述頗為豐厚,共寫有六部長篇小說、四部劇本和十幾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他的小說《向蒼天呼籲》與賴特的《土生子》和埃利森的《看不見的人》被並列為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黑人文學的典範。在二戰後的美國黑人文學發展進程中,鮑德溫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個「真正的必不可少」的作家。
父子關系是美國當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畢生探究的一大主題,他的許多作品中都體現了對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親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濃郁的宗教情結同樣不容忽視。鮑德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部作品——《向蒼天呼籲》、《阿門角》和《假如比爾街能夠說話》——中塑造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黑人父親形象,而且這些父親形象都可以從《聖經》以及鮑德溫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從《聖經》原型的角度解讀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親形象無疑對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鮑德溫的作品往往以他本人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因而大多具有自傳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反映最多的是他對繼父愛恨交加的矛盾心理,對父親形象的刻畫貫穿於他的許多作品,比如,小說《向蒼天呼籲》(1953)中脾氣暴戾的繼父加布里埃爾,戲劇《阿門角》(1968)中具有深刻思想卻疲軟無力的父親盧克,以及另一部小說《假如比爾街能夠說話》(1974)中兩位性格迥異的父親弗蘭克和約瑟夫。為什麼鮑德溫要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反復刻畫黑人父親形象?為什麼這些黑人父親的形象隨著作品寫作時間的變化而不同?這些都是的德溫留給讀者的思考,解讀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親形象無疑對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此外,鮑德溫作品中濃郁的宗教情結同樣不容忽視。年輕時的鮑德溫曾在當地教堂做過三年牧師,這一段生活經歷對鮑德溫的思想及其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
黑人信仰基督教源自17世紀初期。那時,首批黑人剛被販運至美洲大陸,身心備受白人奴役卻無力反抗。而且,同一個庄園的黑奴往往來自非洲的不同部落,持不同的語言,相互之間根本無法述說內心的苦楚。此時,基督教在黑人群體中廣泛傳播,成為黑奴精神上唯一的慰藉。信徒們被告知,上帝安排著各人的命運,人們應該默默忍受塵世的痛苦與折磨,死後在天國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寵。根據基督教教義,黑人自然應該聽從上帝的安排,接受比白人低劣的命運。因而,從一開始宗教就是白人藉以蒙騙黑人並控制黑人身心的強有力的工具。
有過三年牧師經歷的鮑德溫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誠如他在《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中所剖析的那樣,在教堂內做牧師「就像是在劇院內」工作,因為他可以「在布景的後面了解到幻覺是怎麼產生的」。他也看透了神職人員對教民剝削的伎倆,明白他們是怎樣操縱和影響會眾「直到最後一枚硬幣被捐獻出來」。宗教的欺騙性以及教堂內愛心的匱乏令他深感失望。於是,他拋棄了宗教轉而投身文學。後來,鮑德溫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對宗教進行了深入的批判。
盡管鮑德溫後來因為看透了宗教愚弄黑人的本質而離開了教堂,但是宗教對他的影響伴隨著他的一生,並影響著他的創作。他那令人折服的雄辯的文風得益於做牧師時的佈道經驗,他的許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從基督教中找到原型,甚至很多名字都源自《聖經》。而且,鮑德溫雖然從來沒有終止過對宗教的批判,但他卻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基督教教義中一些積極因素,比如教民們應該遵行上帝的指令而愛他人,直至愛仇敵。這種博愛思想深深影響了鮑德溫,他後來成為一位種族和解思想的倡導者的根源在於宗教,而體現在他寫作中的是那永久不變的愛的主題。正是在基督教博愛思想的指引下,鮑德溫才得以超越他曾信奉的黑人抗議傳統,引導人們從整個美國人的角度而不是單從黑人角度來看待種族歧視的危害。也正因為如此,鮑德溫在其作品中才能夠更全面地展示黑人的人性,弘揚黑人文化,從而將美國黑人文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因此,了解鮑德溫的宗教情結是解讀其作品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從《聖經》原型的角度分析鮑德溫於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部作品——《向蒼天呼籲》、《阿門角》及《假如比爾街能夠說話》(下文中分別簡稱為《向》、《阿》和《假》)——中三類父親的形象,並將作品中的父親與鮑德溫本人現實生活中的父親,以及曾被他視為父親並對他有著深刻影響的幾位人物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解讀鮑德溫的創作主旨,揭示其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內涵。
詳情參考 http://ke..com/view/542311.htm
❸ 金球獎(美國年度電影和電視獎項)的歷屆獲得者都有誰
第三十屆 1973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教父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歌廳
最佳導演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馬龍·白蘭度 教父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傑克·萊蒙 兩代情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莉芙·厄爾曼 移民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莉莎·明娜莉 歌廳
最佳男配角獎 喬爾·格雷 歌廳
最佳女配角獎 謝莉·溫特斯 海神號遇險記
最有前途新人(男) 愛德華·艾伯特 蝴蝶是自由的
最有前途新人(女) 黛安娜·羅斯 貴婦唱著黑人民歌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馬龍·白蘭度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國片(英語) 青年時代的丘吉爾
最佳外國片(非英語) 移民(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馬里奧·普佐 等 教父
最佳原作配樂 尼諾·羅塔 教父
最佳原作歌曲 沃爾特·沙爾夫 等 貝恩
西席·地密爾獎塞繆爾·高爾溫
第三十一屆 1974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大法師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美國風情畫
最佳導演獎 威廉·弗里德金 大法師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艾爾·帕西諾 沖突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喬治·西格爾 金屋夢痕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瑪莎·梅森 來去自由的灰姑娘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格倫達·傑克遜 金屋夢痕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赫斯曼 學院風光
最佳女配角獎 琳達·布萊爾 大法師
最有前途新人(男) 保羅·李馬特 美國風情畫
最有前途新人(女) 塔特姆·奧尼爾 紙月亮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馬龍·白蘭度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伊麗莎白·泰勒
最佳外語片 步行者(西德)
最佳電影劇作 威廉·彼德特·布拉蒂 大法師
最佳原作配樂 尼爾達·埃蒙德 海鷗喬納森利文斯特
最佳原作歌曲 馬文·哈姆里許 等 回首當年
西席·地密爾獎 蓓蒂·戴維絲
最佳紀錄片 八種想像
第三十二屆 1975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唐人街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最長的院子
最佳導演獎 羅曼·波蘭斯基 唐人街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傑克·尼克爾森 唐人街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阿特·卡尼 哈里與湯托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吉娜·羅蘭茲 受影響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麗格·惠曼 三劍客
最佳男配角獎 弗雷德·阿斯坦 摩天大樓失火記
最佳女配角獎 卡倫·布萊克 偉大的蓋茨比
最有前途新人(男) 約瑟夫·博特姆斯 鴿子號
最有前途新人(女) 蘇珊·弗蘭納里 摩天大樓失火記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雷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芭芭拉·史翠珊
最佳外語片 一場婚姻(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湯 唐人街
最佳原作配樂 艾倫·傑伊·勒納 等 小王子
最佳原作歌曲 尤爾·博克斯 等 機靈狗
西席·地密爾獎 哈爾·沃里斯(製片人)
最佳紀錄片 美好的人民
第三十三屆 1976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飛越瘋人院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陽光少年
最佳導演獎 米洛斯弗爾曼 飛越瘋人院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傑克·尼克爾森 飛越瘋人院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沃爾特馬泰 陽光少年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路易絲弗萊徹 飛越瘋人院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安瑪格麗特 湯米
最佳男配角獎 理查德本傑明 陽光少年
最佳女配角獎 布倫達瓦卡羅 一次不夠
最有前途新人(男) 布雷德杜里夫 飛越瘋人院
最有前途新人(女) 瑪里琳哈西特 山的另一邊
最佳外語片 父親告訴我的謊言(加拿大)
最佳電影劇作 勞倫斯豪本 等 飛越瘋人院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姆斯 大白鯊
最佳原作歌曲 基斯卡拉丁 納什維爾
最佳紀錄片 青年動亂
第三十四屆 1977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洛奇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星海沉浮錄
最佳導演獎 西德尼·盧默特 電視台風雲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彼德·芬奇 電視台風雲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 星海沉浮錄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費·唐娜薇 電視台風雲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芭芭拉·史翠珊 星海沉浮錄
最佳男配角獎 勞倫斯·奧立弗 馬拉松人
最佳女配角獎 凱瑟琳·羅斯 苦海餘生
最有前途新人(男) 阿諾德·斯瓦辛格 阻止飢餓
最有前途新人(女) 傑西卡·蘭格 金剛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德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索菲亞·羅蘭
最佳外語片 面對面(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帕迪·查耶夫斯基 電視台風雲
最佳原作配樂 保羅·威廉斯 等 星海沉浮錄
最佳原作歌曲 保羅·威廉斯 等 星海沉浮錄
西席·地密爾獎 沃爾特·米里許
最佳紀錄片 世界的祭壇
第三十五屆 1978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轉折點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再見女郎
最佳導演獎 赫伯特·羅斯 轉折點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理查德·波頓 馬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理查德·德萊弗斯 再見女郎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簡·芳達 朱莉亞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馬莎·梅森 再見女郎
黛安·基頓 安妮·霍爾
最佳男配角獎 彼德·弗思 馬
最佳女配角獎 瓦妮莎·雷德格雷無 朱莉亞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德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芭芭拉·史翠珊
最佳外語片 特殊的一天(意)
最佳電影劇作 尼爾·西蒙 再見女郎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斯 星球大戰
最佳原作歌曲 約瑟夫·布魯克斯 你照亮我的生活道路
西席·地密爾獎 里德斯·克爾頓
第三十六屆 1979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午夜快車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天堂可以等待
最佳導演獎 邁克爾·西米諾 獵鹿人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華倫·比蒂 天堂可以等待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喬恩·沃伊特 歸來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簡·芳達 歸來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馬吉·史密斯 加州套房
艾倫·伯斯汀 來年同一時間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赫特 午夜快車
最佳女配角獎 黛揚·坎農 天堂可以等待
最有前途新人(男) 布雷德·戴維斯 午夜快車
最有前途新人(女) 艾琳·米蘭克爾 午夜快車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約翰·特拉華爾塞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語片 秋天奏鳴曲(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奧立弗·斯通 午夜快車
最佳原作配樂 喬治·奧莫羅迪爾 午夜快車
最佳原作歌曲 保羅·傑巴拉 感謝上帝,這是星期五
西席·地密爾獎 露西爾·鮑爾
第三十七屆 1980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克萊默夫婦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突破
最佳導演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現代啟示錄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達斯汀·霍夫曼 克萊默夫婦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彼德·賽勒斯 富貴逼人來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莎莉·費爾德 諾·瑪蕾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貝特·米特蘭 玫瑰
最佳男配角獎 梅文·道格拉斯 富貴逼人來
最佳女配角獎 梅麗爾·斯特里普 克萊默無婦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里基·施羅德 父子情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貝特·米蘭特 玫瑰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傑·摩爾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語片 瘋女之籠(法)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無婦
最佳原作配樂 卡邁因·科普拉 黑駒
最佳原作歌曲 阿曼達·麥克勃洛姆 玫瑰
西席·地密爾獎亨利·方達(演員)
第三十八屆 1981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普通人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礦工的女兒
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雷·夏基 偶像製造者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瑪麗·泰勒·穆爾 普通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西珊·斯帕塞克 礦工的女兒
最佳男配角獎 蒂莫西·赫頓 普通人
最佳女配角獎 瑪麗·斯廷伯根 梅爾文和霍華德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蒂莫西·赫頓 普通人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娜塔亞·金絲基 苔絲
最佳外語片 苔絲(英)
最佳電影劇作 威廉·彼德·布拉蒂 快,快,兇手凱恩
最佳原作配樂 多米尼克·弗隆蒂 特技人
最佳原作歌曲 麥克爾·戈爾 等 我要高飛
西席·地密爾獎 吉恩·凱萊(導演、演員)
第三十九屆 1982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金色池塘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亞瑟王
最佳導演獎 華倫·比蒂 赤色分子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德利穆爾 亞瑟王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梅麗爾·斯特里普 法國中尉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伯納多特彼德斯 天堂來的更士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吉爾吉德 亞瑟王
最佳女配角獎 瓊·赫克特 僅僅當我笑時
最佳新星表演獎(男) 庇亞·扎杜克 蝴蝶仔
最佳外語片 烈火戰車(英)
最佳電影劇作 歐內斯特·湯普遜 金色池塘
最佳原作配樂 亞瑟王
最佳原作歌曲 伯特·巴卡拉克 等 亞瑟王
第四十屆 1983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E·T·外星人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窈窕淑男
最佳導演獎 理查德·阿頓巴勒 甘地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本·金斯利 甘地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斯汀·霍夫曼 窈窕淑男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梅麗·斯特里普 索菲的選擇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朱麗·安德魯斯 維克多/維克多利亞
最佳男配角獎 小路易斯·戈塞特 軍官與紳士
最佳女配角獎 傑西卡·蘭格 窈窕淑男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本·金斯利 甘地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桑德爾·伯格曼 王者之劍
最佳電影劇作 約翰·布里利 甘地
最佳外語片 甘地(英、印)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姆斯 E·T·外星人
最佳原創歌曲 傑克·尼奇 等 軍官與紳士
西席·地密爾獎 勞倫斯·奧立弗(演員)
第四十一屆 1984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母女情深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燕特兒
最佳導演獎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燕特兒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羅伯特·杜瓦爾 溫柔的憐憫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邁克爾·凱恩 教育麗塔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雪莉·麥克琳 母女情深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朱迪·沃爾特斯 教育麗塔
最佳男配角獎 傑克·尼科爾遜 母女情深
最佳女配角獎 切爾 西爾克伍德
最佳外語片 芬妮和亞歷山大(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詹姆斯·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最佳原創音樂 喬治奧·莫羅德 閃電舞蹈
最佳原創歌曲 喬治奧·莫羅德 等 閃電舞蹈
第四十二屆 1985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莫扎特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寶石傳奇
最佳導演獎 米洛斯·弗爾曼 莫扎特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默里·亞伯拉罕 莫扎特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德利·穆爾 米基和莫德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薩莉·菲爾德 我心深處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凱瑟琳·特納 寶石傳奇
最佳男配角獎 吳漢 殺戮戰場
最佳女配角獎 佩吉·阿什克羅夫特 印度之行
最佳外語片 印度之行(英)
最佳電影劇作 彼德·謝弗 莫扎特
最佳原作配樂 莫里斯·賈勒 印度之行
最佳原創歌曲 斯蒂維·旺德 紅衣女人
西席地密爾獎 伊麗莎白·泰勒(演員)
第四十三屆 1986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走出非洲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導演獎 約翰·休斯頓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喬恩·沃伊特 暴走列車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傑克·尼科爾遜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烏琵·戈德堡 紫色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凱薩琳·特納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男配角獎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走出非洲
最佳女配角獎 梅格·蒂莉 上帝的女兒
最佳外語片 官方說法(阿根廷)
最佳電影劇作 伍迪·艾倫 開羅紫玫瑰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貝利 走出非洲
最佳電影歌曲 萊昂內爾·呂奇 白色之夜
西席.地密爾獎 芭芭拉·斯坦維克
第四十四屆 1987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野戰排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漢娜姐妹
最佳導演獎 奧立弗·斯通 野戰排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鮑勃·霍斯金斯 蒙娜麗莎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保羅·霍根 鱷魚鄧迪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馬莉·馬特琳 失寵於上帝的孩子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西塞·斯派西克 心靈之罪
最佳男配角獎 湯姆·伯蘭吉爾 野戰排
最佳女配角獎 瑪吉·史密斯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最佳外語片 襲擊(荷蘭)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波特 傳道
最佳原作配樂 埃尼·莫里康 傳道
最佳電影歌曲 喬吉奧·莫羅德爾 壯志凌雲
西席.地密爾獎 安東尼·奎因
❹ 奧斯卡獲獎名單
以下按照宣布順序公布獲獎者:
最佳女配角
雷吉娜·金
《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Regina King,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
最佳女配角:雷吉娜·金/《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紀錄片
《徒手攀岩》(Free Solo)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提名
《副總統》(Vice)
最佳服裝設計
《黑豹》(Black Panther)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露絲·E·卡特。
最佳藝術指導
《黑豹》(Black Panther)
最佳攝影
《羅馬》(Roma)
最佳音效剪輯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最佳男主角: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音響效果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最佳外語片
《羅馬》(Roma)
最佳剪輯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最佳男配角
馬赫沙拉·阿里《綠皮書》(Mahershala Ali, Green Book)
最佳動畫長片
《蜘蛛俠:平行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最佳動畫短片
《包寶寶》(Bao)
最佳紀錄短片
《句號,句末》(暫譯名)(Period. End of Sentence.)
最佳視覺效果
《登月第一人》(First Man)
最佳真人短片
《皮》(暫譯名)Skin
最佳原創劇本
《綠皮書》(Green Book)
最佳改編劇本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
最佳原創配樂:《黑豹》,路德維格·戈蘭松
最佳原創配樂
《黑豹》(Black Panther)
最佳原創歌曲
"Shallow," 《一個明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
最佳男主角
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Rami Malek, Bohemian Rhapsody)
最佳女主角
奧利維亞·科爾曼《寵兒》(Olivia Colman, The Favourite)
奧利維亞·科爾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羅馬》(Alfonso Cuarón, Roma)
最佳影片
《綠皮書》(Green Book)
❺ 詹姆斯,鮑德溫的代表作
黑人作家。出生在紐約市黑人聚居區哈萊姆。14歲開始在教堂佈道,3年後自稱「看透了宗教的虛偽」,從此離開教堂,不信宗教。這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寫的散文也帶有佈道時的說教口吻和激情。鮑德溫離開教堂後不久,在他所謂的「美國工商業世界」中謀生,充當過飯館侍者和僕役,業余時間寫作書評和小品文,,其中一部分後來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記》(1955)中。1944年他結識黑人作家理查·賴特,並在賴特的幫助和鼓勵下從事創作。4年後步賴特的後塵離開美國僑居巴黎和歐洲。1957年美國爆發警察鎮壓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鮑德溫認為他身為作家,「責任是在美國,,因而回到美國從事寫作和斗爭。他參加黑人民權運動,同時寫了許多文章,就反對種族歧視、黑人解放的道路等問題發表意見。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還有政論、文藝評論、回憶錄、隨筆、游記、報告文學等多種文字,文筆犀利潑辣,洋溢著火一般的熱情,西方有不少評論家認為他是20世紀傑出的散文作家。除散文外,鮑德溫也寫作劇本和小說。他的劇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匯上演後獲得好評。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五部長篇小說,較優秀的是第一部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1953),其餘的長篇小說為《喬瓦尼的房間》(1956)、《另一個國家》(1962)、《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1968)和《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1974)。
❻ 求 假若比爾街能說話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EtkWTRfh2Xn-BcT1FHue0Q 提取碼: 1hq2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❼ 奧斯卡獲獎名單
奧斯卡獲獎名單已經出爐了,最佳奧斯卡獲獎是死侍,名單上絕對沒有。獲獎奧斯卡頒獎是由金剛狼,那是不可能的。奧斯卡獎獎金很豐厚,名單上沒有獲獎者。
❽ 詹姆斯。鮑德溫
作者簡介: 詹姆斯·鮑德溫
美國黑人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和社會批評家,1924年8月2日生於紐約的黑人聚居區哈萊姆,1987年12月1日因胃癌病死於法國。他是個私生子,外祖母曾在南方種植園里當過奴隸,繼父是個不受教區供養的窮牧師,對待鮑德溫很兇暴,鮑德溫自稱他幼年的生活極為窮困,一家11口住在又窄又小、破舊不堪的公寓里,他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學,童年時代常常一手抱著弟弟或妹妹,一手拿著書閱讀,剛能閱讀就已在腦子里構思小說,12歲時在教會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寫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說,以後一直練筆寫詩歌和劇本。但他繼父反對他搞創作,一心要他當牧師。他14歲起開始在教堂佈道,三年後不僅放棄佈道,而且從此不信宗教。他離開教堂後不久也就離開了家,在他稱作「美國工商業世界」里掙扎,當過侍者、聽差、產業工人,在飯館里洗過碗碟。美國社會里的種族歧視終於使他忍無可忍,迫使他在1948年去法國巴黎,在做苦工與挨餓的情況下完成了他的最優秀小說《向蒼天呼籲》,直到1957年美國發生種族流血沖突的「小石城事件」後才回國。他僑居歐洲時曾陸續在美國報刊雜志上發表了不少關於黑人問題的文章,尤其是對栽培過他的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賴特寫抗議小說的傳統提出批評意見,使他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1962年長篇小說《另一個國家》成為暢銷書,他也就一躍成為繼賴特後最受人注意的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是個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創作過多種體裁的作品,他寫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散文,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還有政論、文藝評論、回憶錄、隨筆、游記、報告文學等多種文字,文筆犀利潑辣,洋溢著火一般的熱情,西方有不少評論家認為他是20世紀傑出的散文作家。除散文外,鮑德溫也寫作劇本和小說。他的劇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匯上演後獲得好評。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五部長篇小說,較優秀的是第一部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1953),其餘的長篇小說為《喬瓦尼的房間》(1956)、《另一個國家》(1962)、《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1968)和《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