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兒童團戰日本的電影
《雞毛信》
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兩人,父親(舒適)是民兵隊中隊長,12歲的兒子海娃(蔡元元)則是兒童團團長。某天,趙父讓海娃給八路軍送一封有關攻打日軍炮樓的雞毛信,海娃裝扮成放羊娃趕著一群羊攜信上路。
路途,海娃遇到敵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綿羊的尾巴之下,逃過一劫。海娃被迫帶路,晚上卻趁敵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間信一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海娃也再落敵人之手,這回,聰明勇敢的他將敵人引上了歧途,而敵人發現上當時,打傷了海娃的手,這時,八路軍趕到。
㈡ 下載抗日兒童團團歌
歌曲歌詞
准備好了么?時刻准備著,
我們都是共產兒童團,
將來的主人,必定是我們。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們呀,小姊妹們呀!
我們的將來是無窮的呀,
牽著手前進,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國主義者,地主和軍閥,
我們的精神使他們害怕,
快團結起來,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紅色的兒童,時刻准備著!
拿起刀槍參加紅軍,
打倒軍閥地主,保衛蘇維埃。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㈢ 電影抗日兒童團中的歌叫什麼歌
㈣ 抗日兒童團故事情節
《抗日兒童團》的故事情節:
1942年,在河北省行河縣河岔村有這樣一個兒童組織,小根生的爺爺是蘇維埃農協會長、爸爸是八路軍的團長、媽媽在軍醫院,從小根生就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立志要保家衛國、打日本鬼子,根生擔任村裡兒童團的團長,和妹妹珍珍、郭妮、麻雀、小榮等夥伴們一起在村口站崗放哨,
用他們自己的行動為鄉親和區小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天,根生從區小隊李叔叔和爺爺的對話里知道,一名在關東軍做卧底的女八路軍同志被日本鬼子追落鷹嘴潭懸崖,下落不明,便自告奮勇要進山去找那位女同志。
根生帶著小夥伴宏寶兩人進了鷹潭溝,同時日本鬼子小野中佐帶著一隊日本兵也進入了鷹潭溝。根生帶著宏寶終於搶在日本人之前找到了受傷昏迷的女共產黨南尼蘇,他們一邊躲避日本人的圍追堵截,一邊想辦法與武工隊的匯合,還要救治南尼蘇流血不止的傷。
同時,兒童團的其他成員們,也在協助武工隊阻止敵人的追捕,尋找根生和南尼蘇……為了掩護根生和南尼蘇,根生的爺爺、宏寶的外公、兒童團的夥伴們……一一倒在了敵人殘忍的槍口下。
《抗日兒童團》講述了一個熱血和感動交織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那個艱苦的年代全中國上到80老人下到10來歲孩童對祖國的熱愛、對家園的守護、對正義的擁護,向社會展示以片中主人公為代表的青少年面對生死面對侵略者的無畏無懼,
給予當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一番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洗禮。《抗日兒童團》講述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4)抗日兒童團電影免費下載擴展閱讀:
抗日兒童團的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
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
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㈤ 抗日戰爭兒童團的故事
1937年8月底,八路軍從陝西韓城的靈芝東渡黃河到達山西。9月份,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之後,八路軍的身影就不時出現在各個村落,他們走訪慰問當地老百姓,關切詢問群眾的生活情況,藉以擴大我軍影響。
由於當時山西境內的情況比較復雜,多種勢力混合、交錯在一起,老百姓從心底里非常懼怕「扛槍桿子的人」。
一天,在五台縣的神頭村突然來了幾個頭戴斗笠、打著綁腿、扛著長槍的人。這幾個人與以往扛槍桿子的人似乎大不一樣,他們一見到老百姓就噓寒問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
後來人們才弄清,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到抗日前線打鬼子的。由於年少無知加上太淘氣,當時年僅14歲的楊建業還頑皮地奪過八路軍的槍支,拿著去玩耍。
次年,八路軍在神頭村成立了兒童團,楊建業擔任了兒童團的團長。說是兒童團,其實就是十七八個小毛孩,小的只有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四五歲。不過,楊建業可認真了,他紅纓槍一扛,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式地「干起了革命」。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它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也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 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㈥ 微電影抗日兒童團主題曲的名字叫什麼
抗日兒童團組織廣大兒童的建立戰爭抗日根據地。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生產,還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抓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它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歡樂和希望,同時也增長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組織在黨的領導下成立,廣大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該組織的抗日兒童團,青年抗日救國會,青年組織,如中國抗日先鋒隊,黨的抗日兒童團及其他兒童組織的工作的直接領導委託。西北青年理事會1938年10月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公司章程的抗日兒童的救援任務。使命團章規定建立兒童的宗旨是:聯合全(西北,華北)中國的小弟弟小妹妹形成一個很好的朋友; 2,大家共同學習,工作和娛樂; 3,參加救亡工作。兒童7歲年長14歲都可以參加。它的任務是:宣傳我們打日本; 2,偵察抓叛徒; 3,哨兵送信件; 4,尊重參戰官兵; 5,做事,幫助抗屬; 6,學習生產不停頓。它的禮貌量的舉起右手手指並攏。手指說:五族中國兒童團結起來,打倒日本漢奸。口號是:時刻准備著孩子們在西北和華北中國已經加入了兒童團,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斗爭!在此基礎上,於1940年2月,中國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紀念」提出四四「兒童節,並與孩子們的解析度,工作」,提出:?如果「幫助現有的兒童群體的廣泛的抗日兒童團。」還「特別建議陝甘寧邊區青年理事會和周圍的綠色北救會加強與子女的救助工作的領導。」,「縣以下的。建立兒童群體的一個獨立的系統,縣級以上可以保存在綠中會成立兒童(分公司),配備了專門的幹部領導和管理孩子們的工作,「該決議還指出:要」積極,積極,耐心的精神,帶著孩子和游擊敵占區工作,並且要善於與各種靈活的方式向敵人漢奸奴化教育,反共教育孩子從麻醉傻瓜暴露。「在民先隊西青工作保存該決議的影響,孩子們在很多地方還開展了工作。綠色邊境地區和邊境將節省政府在一年一度的「四大四,」孩子,已經發出指示,通知,宣傳提綱等方式,引導,促進兒童的工作。 1940年3月21日,拯救綠色邊框區域將被發行,以紀念「四?四國」兒童的宣傳提綱,充分肯定了三年來的抗日兒童團的抗日救國和培養孩子做晉察冀結果提出積極努力改善生活;積極參加各種體育組織後衛,出色的抗等,參與的春天,建立孩子們的森林,花園和其他主管童工;普遍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建立兒童劇團,合唱團,舞蹈隊雅戈爾:反對早婚,童養媳制度,改善童工的工作條件;調動一切孩子上學,不要在學校門口等四大任務,使孩子了。兒童邊境群體生活更加活躍。發展的規模,不僅建立兒童團組織的西北,華北,在所有的抗日根據地,並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1940年,有70,000名兒童陝甘寧邊區的成員,有18萬兒童在北方解放區的成員;中國北方抗日根據地有60萬兒童成員。在其他大多數的抗日根據地,也有數千名兒童活躍成員,他們大部分參加了抗日兒童的核心。建立兒童群體的組織,它也逐漸趨於完善。許多基地已經開發出了一批篇章。例如:有(1938),「金西抗日兒童團組織規則」(1940年),「兒童圓章鹽阜地區」,「西北抗日兒童團章程」(1943年),「山東省萊陽縣兒童圓章「(1944)等。
㈦ 抗日兒童團作文
星期五下午,我們看了《抗日兒童團》這部電影。我被兒童團的機智、勇敢、堅強、不怕犧牲、敢於和日本侵略者作斗爭的精神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抗日兒童團在救援一名女八路戰士的過程中,遇到各種驚險,也遭到鬼子的襲擊。但他們憑著自己機智、勇敢。面對強大的敵人,鬥智斗勇,最終順利的解脫。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抗日兒童團們三次和鬼子作斗爭的過程:第一次,玩游戲機智解脫;第二次,繞圈圈,耗時間,給女八路戰士爭取更多的撤離時間。鬼子要追上時,兵分兩路,甩掉鬼子,在村子裡會和;第三次,他們自製武器,炸死鬼子。
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是張根生。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村口站崗放哨,為鄉親們和區小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同敵人鬥智斗勇,英勇無畏的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成功的幫助八路軍和武工隊消滅了敵人。使我想起我在學習的時候,遇到困難,老是不想動腦,不認真思考。寫的作文就想是在記流水賬一樣。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會努力、刻苦學習,學習根生他們這些兒童團成員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多讀課外書、作文書、多多的背誦優美的文章、句子,做到「讀書破萬卷」,爭取寫出讓老師和家長滿意的好文章出來。
從電影中,我看出過去人們的生活條件是多麼的艱苦,日本侵略者是多麼的兇殘。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靠革命先輩的獻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豐富了我的學習生活,更使我認識到我們應該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處處以抗日兒童團的成員們為榜樣,從他們的身上汲取更多更豐富的養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㈧ 兒童抗戰電影_百度視頻
抗日兒童團!!!!!!!!!!
㈨ 電影ユ抗日兒童團〉的介紹
在戰火中成長——中國抗日小英雄的傳奇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紀念碑
㈩ 抗日兒童團
在戰火中成長——中國抗日小英雄的傳奇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紀念碑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1940年河北唐縣兒童團員在執行「安檢」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員
「消息」樹上的小哨兵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主角是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抗戰期間,學生在製作木刻書籍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後,立刻派人前往,於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小團員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後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上三個小英雄:張玉芬(左)、牛中才(中)、溫三郁(右)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